王昌齡《從軍行》原文賞析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賞析1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二)》賞析
此詩截取了邊塞軍旅生活的一個片斷,通過寫軍中宴樂表現征戍者深沉、復雜的感情。
“琵琶起舞換新聲”。
隨舞蹈的變換,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調,詩境就在一片樂聲中展開。琵琶是富于邊地風味的樂器,而軍中置酒作樂,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與羌笛。”這些器樂,對征戍者來說,帶著異或情調,容易喚起強烈感觸。
既然是“換新聲”,總能給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總是關山舊別情”。邊地音樂主要內容,可以一言以蔽之,“舊別情”而已。
因為藝術反映實際生活,征戍者誰個不是離鄉背井乃至別婦拋雛?“別情”實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創作素材。所以,琵琶盡可換新曲調,卻換不了歌詞包含的情感內容。《樂府古題要解》云:“《關山月》,傷離也!
句中“關山”在字面的意義外,雙關《關山月》曲調,含意更深。
此句的“舊”對應上句的“新”,成為詩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墜揚抑的音情,特別是以“總是”作有力轉接,效果尤顯。次句既然強調別情之“舊”,那么,這樂曲是否太乏味呢?
不,“撩亂邊愁聽不盡”,那曲調無論什么時候,總能擾得人心煩亂不寧。所以那奏不完、“聽不盡”的曲調,實叫人又怕聽,又愛聽,永遠動情。這是詩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揚!奥牪槐M”三字,是怨?是嘆?是贊?意味深長。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嘆。然作“聽不夠”講,則又含有贊美了。所以這句提到的“邊愁”既是久戍思歸的苦情,又未嘗沒有更多的意味。當時北方邊患未除,尚不能盡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會心不寧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調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詩前三句均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就最見功力。詩人這里輕輕宕開一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后,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么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于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等等。
讀者也許會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細流一波三折地發展(換新聲——舊別情——聽不盡)后,到此卻匯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蕩漾回旋!案吒咔镌抡臻L城”,這里離情入景,使詩情得到升華。正因為情不可盡,詩人“以不盡盡之”,“思入微茫,似脫實粘”,才使人感到那樣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內心世界表達得入木三分。此詩之臻于七絕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這絕處生姿的一筆也是不容輕忽的。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賞析2
原文: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參考注釋:
、購能娦校簶犯f題,內容多寫軍隊戰爭之事。
、谇嗪#褐盖嗪:
、垩┥剑哼@里指甘肅省的祁連山。
、艽耗テ啤
、萁鸺祝簯鹨,金屬制的鎧甲。
、迾翘m:漢代西域國名,這里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的將士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樓蘭城誓不回來。
賞析: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
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門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稹笔潜容^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詞。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比!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打戰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賞析3
從軍行七首·其四原文: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
青海湖上烏云密布,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
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注釋
⑴從軍行: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平調曲,多是反映軍旅辛苦生活的。
、魄嫉眩呵甲逯裰茦菲。關山月:樂府曲名,屬橫吹曲。多為傷離別之辭。
⑶獨上:一作“獨坐”。
、葻o那:無奈,指無法消除思親之愁。一作“誰解”。
⑸新聲:新的歌曲。
、赎P山:邊塞。舊別:一作“離別”。
、肆脕y:心里煩亂。邊愁:久住邊疆的愁苦。聽不盡:一作“彈不盡”。
、剃P城:指邊關的守城。
⑼云沙:像云一樣的風沙。
⑽表:上表,上書。掩塵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⑾龍荒:荒原。
、星嗪#褐盖嗪:,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將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軍戍守。長云:層層濃云。雪山:即祁連山,山巔終年積雪,故云。
、压鲁牵杭从耖T關。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一作“雁門關”。
、移疲阂蛔鳌皵亍薄翘m:漢時西域國名,即鄯善國,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一帶。西漢時樓蘭國王與匈奴勾通,屢次殺害漢朝通西域的使臣。此處泛指唐西北地區常常侵擾邊境的少數民族政權。終不還:一作“竟不還”。
、忧败姡褐柑栖姷南阮^部隊。洮河:河名,源出甘肅臨洮西北的西傾山,最后流入黃河。
、酝鹿葴啠褐袊糯贁得褡迕Q,晉時鮮卑慕容氏的后裔。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吐谷渾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千里!碧聘咦跁r吐谷渾曾經被唐朝與吐蕃的聯軍所擊敗。
、蘸浚禾拼饔虻貐^制作的一種工藝品,可用來儲水。
、蛛罚簩V富实鄣脑t書。星馳:像流星一樣迅疾奔馳,也可解釋為星夜奔馳。
⒆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樣的山峰。
⒇烽:指烽火臺。
從軍行七首·其四賞析
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第四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門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
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之所以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钡貐^,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包S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稹笔潜容^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包S沙”句盡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并不回避戰爭的艱苦,此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此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賞析4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賞析
唐代邊塞詩之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之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之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里,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于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之解說。有之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后,則抒情主人公回望之故鄉該是玉門關西之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之對象則是“青海長云暗雪山”,這里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之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后一種誤解而生。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之廣闊地域之畫面:青海湖上空,長云彌溫;湖之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之隱隱之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之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之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之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斗之典型環境。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之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么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之態勢有關。唐代西、北方之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之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之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御吐蕃,守護河西走廊!扒嗪!钡貐^,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之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之勢力范圍。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整個西北邊陲之景象,而且點出“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之極其重要之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之強敵,正是戍守“孤城”之將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之畫面。這兩句在寫景之同時滲透豐富復雜之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之關注,對自己所擔負之任務之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之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之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之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之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鞍賾稹笔潜容^抽象之,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西北戰場之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之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之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之壯烈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之報國壯志卻并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之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之將士豪壯之誓言。上一句把戰斗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盡管寫出戰爭之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之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之。因此末句并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之艱苦、長期之基礎上所發出之更堅定、深沉之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之一個重要之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之豪情壯志之同時,并不回避戰爭之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梢哉f,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之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之大處落墨之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之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之體現。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賞析5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注釋
1、從軍行:樂府舊題,內容多寫軍隊戰爭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這里指甘肅省的祁連山。
4、穿:磨破。
5、金甲:戰衣,金屬制的鎧甲。
6、樓蘭:漢代西域國名,這里泛指當時騷擾西北邊疆的敵人。
7、孤城:當是青海地區的一座城。一說孤城即玉門關。
8、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王昌齡《從軍行》譯文
青海上空的陰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王昌齡《從軍行》賞析
王昌齡的詩,以七絕最佳。明代王世貞認為盛唐七絕,只有他可與李白爭勝,列為“神品”。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敘述征戍之事。王昌齡的`《從軍行》共七首,這是其中的第四首。
前兩句描寫景物,交代背景。上句點出地點“青!,寫出景物:萬里濃云籠罩得雪山晦暗無光。景物中透露出戰云密布,戰斗頻繁而激烈。
下句寫軍隊駐守的是一座遠離祖國的孤城,將士時時回首遠望玉門關,玉門關內就是祖國和家鄉,寫出將士愛國愛鄉的思想情感。
這些描寫都是為了烘托下面的抒情。
下面兩句抒發將士的壯志情懷。前句說在沙漠里已身經百戰,磨破了身上的軍衣;后句說不消滅敵人絕不生還。
“穿”,磨破的意思;“樓蘭”,西域古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
漢武帝時,樓蘭阻擋通往西域的道路,襲擊漢朝使臣。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遣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樓蘭王。
這里借用典故,“破樓蘭”即消滅敵人的意思。
全詩通過遠征將士的抒情,表達了將士熱愛祖國、奮不顧身的戰斗精神。
詩中先寫景物,暗喻戰爭的殘酷頻繁和將士的愛國愛鄉,以烘托下文。
接著以直言抒情寫出了將士英勇無畏,百戰不疲,誓滅敵人的愛國豪壯情懷,把全詩推向高潮,唱出了愛國主義的戰歌,給人們以鼓舞和力量。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王昌齡《從軍行》原文、翻譯、賞析10-07
從軍行其一王昌齡賞析08-02
王昌齡《從軍行》全詩翻譯賞析11-30
王昌齡詩《從軍行》全文翻譯賞析03-18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02-20
宿王昌齡隱居原文及賞析02-05
從軍行原文、注釋及賞析11-19
從軍行原文、賞析、注釋09-18
從軍行原文及賞析【優秀】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