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梅花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10-12 10:44:00 賞析 我要投稿

梅花原文及賞析[錦集15篇]

梅花原文及賞析1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梅花原文及賞析[錦集15篇]

  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古詩簡介

  《昭君怨·梅花》是南宋詞人鄭域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上片描寫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態,較富有詩意。下片具體描寫野人家的環境,與前面的一樹寒梅掩以疏竹相互映發,形成一種優美恬靜的境界。這首詞以詠梅為題材,采用了比興手法,表現出了一種清醒可喜的逸情雅趣,頗有發人深思的地方。

  翻譯

  說它是花,春天卻未到來,說它是雪,卻幽香無比。傍著竹林,探出一根枝條,在鄉村的農舍綻放。

  無論在竹籬茅舍的貧寒之地,還是在玉堂瓊廳的富貴場所。栽種地不同,但一樣開出純正高潔的花朵。

  注釋

  ⑴昭(zhāo)君怨:又名“宴西園”“一痕沙”。四十字,全闋四換韻,兩仄兩平遞轉,上下片同。

  ⑵道:說。

  ⑶來:語助詞。

  ⑷竹籬茅舍:這里指貧寒人家。

  ⑸玉堂瓊(qióng)榭(xiè):這里指富貴人家。榭,建筑在高土臺上的房子。

  ⑹一般:一樣。

  創作背景

  這首詞具體創作年代已不詳。自《國風·召南·摽有梅》以來,歷代詩歌中詠梅之作就屢見不鮮,但有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精粹雅逸,托意高遠,如林逋的《梅花》詩,姜夔的詠梅詞《暗香》、《疏影》;一種是巧喻譎譬,思致刻露,如晁補之的《鹽角兒》。鄭域這首詞為第二種,由于受到宋詩議論化的影響,這種傾向在詩歌的韻味上稍遜前者一籌。

  賞析

  宋人張炎說:“詩難于詠物,詞為尤難。體認稍真。則物而不暢;模寫差遠,則晦而不明。”“一看意思,全在結句。”以詞貴在神似與形似之間,它只抓住臘梅的特點,稍加點染,重在傳神寫意,與張炎所提出的要求,大概相近,風格質樸無華,落筆似不經意,小中見大,弦外有音,堪稱佳作。

  楊慎說此詞“興比甚佳”,主要是指善用比喻。但它所用的不是明喻,而是隱喻,如同《文心雕龍·諧隱》所說:“遁詞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在宋人詠物詞中,這是一種常用的手法。像林逋的詠草詞《點絳唇》、史達祖的詠春雨詞《綺羅香》和詠燕詞《雙雙燕》,他們盡管寫得細膩傳神,但從頭到尾,都未提到“草”字,“雨”字和“燕”字。這類詞讀起來頗似猜謎語,但謎底藏得很深,而所描寫的'景物卻富有暗示性或形象性,既具體可感,又含蓄有味。此詞起首二句也是采用同樣的手法,它不正面點破“梅”字,而是從開花的時間和花的色香等方面加以比較:說它是花么,春天還未到;說它是雪呢,卻又香得出奇。前者暗示它在臘月里開花,后者表明它顏色潔白,不言臘梅而臘梅自在。從語言結構來看,則是每句之內,自問自答,音節上自然舒展而略帶頓挫,如“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涵泳之中,別有一番情趣。

  以“雪”“香”二字詠梅,始于南朝蘇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后人詠梅,不離此二字。王安石《梅花》詩云:“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似與蘇詩辯論。陸游《梅花絕句》云:“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丟了香字,只談雪字。晁補之詞《鹽角兒》則抓住香雪二字,盡量發揮:“開時似雪,謝時似雪,花中奇絕。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徹。”至盧梅坡《雪梅二首》詩則認為各有所長:“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此詞好似也參加這一辯論,但它又在香雪二字之前附加了一個條件,即開花時間,似乎是作者的獨創。

  上片三、四兩句,寫出山野中梅花的姿態,較富有詩意。“竹外一枝斜”,語本蘇軾《和秦太虛梅花》詩:“竹外一枝斜更好。”宋人正敏《遯齋閑覽》評東坡此句云:“語雖平易,然頗得梅之幽獨閑靜之趣。”曹組《驀山溪·梅》詞中也寫過:“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但卻把思路引到杜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上來,離開了梅花。此詞沒有遇竹而忘梅,用典而不為典所囿,一氣呵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它以疏竹為襯托,以梅花為主體,在猗猗綠竹的掩映之中,一樹寒梅,疏影橫斜,閑靜幽獨,勝境超然。而且以竹節的挺拔烘托梅花的品格,更能突出梅花凌霜傲雪的形象。句末加上“野人家”一個短語,非但在音節上倩靈活脫,和諧優雅而且使整個畫面有了支點,流露出不識人間煙火者的生活氣息。

  詞也就這樣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

  下片具體描寫野人家的環境。原來山野之中這戶人家居處十分簡樸,數間茅舍,圍以疏籬。這境界與前面所寫的一樹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發:前者偏于虛,后者趨向實。它成了一種優美的恬靜的境界,引人入勝,容易令人產生“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的聯想。而“冷落竹籬茅舍”之后,接著寫“富貴玉堂瓊榭”,意在說明栽于竹籬茅舍之梅,與栽于玉堂瓊榭之梅,地雖不同,開則無異。詞人由山中之梅想到玉堂之梅,思路又拓開一層,然亦有所本。李邴《漢宮春》詠梅詞云:“問玉堂何似,茅舍疏籬?傷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詩。”相比起來,李詞以情韻佳,此詞則以哲理勝。它以對比的方式,寫出了梅花純潔而又傲岸的品質,體現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高尚情操。同一般的詠梅詩詞相比,思想又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梅花原文及賞析2

  原文

  疏枝橫玉瘦,小萼點珠光。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

  賞析

  稀疏的梅樹枝條橫斜著,潔白如玉,剛勁有力;花萼上點綴著顆顆雪珠,反射出晶瑩的光彩。有一朵梅花竟然先開了,競吐芳香的百花就都落在梅花的后面了。梅花呀,要把春天到來的信息傳遞,又哪怕那雪壓冰欺!玉笛呀,不要再反復吹奏《梅花落》的曲子了,因為春神正在主宰著人間。

  “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詩人抓住梅花最先開放的特點,寫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打擊、敢為天下先的品質,既是詠梅,也是詠自己。

  “欲傳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嚴冬阻擋不了春天到來的腳步,深雪又怎能埋藏梅花的芬芳氣息?頌揚了梅花堅貞不屈的精神,詩人以頌贊梅花的口吻來寄托自己的愛國思想。

  “玉笛休三弄,東君正主張”,玉笛不要再吹奏那傷感的“梅花三弄”曲調了,春神就要來到人間,主宰大地。表達了詩人愛梅、惜梅之情,請東君為梅花作主,讓玉笛不要再吹“三弄”了,留住春天,不要讓梅花凋謝。

  陳亮一生極力主張抗金,反對投降,有著強烈的愛國精神。《梅花》一詩,表達了他的愛國之志,對抗金的勝利、國家的前途,都充滿了必勝的信心。詩是詩人情感發展的'產物,既然玉笛演奏的《梅花落》曲子阻擋不了在春天陽光哺育下的梅花茁壯成長,那末,投降派的種種茍且的言論又怎能阻擋歷史車輪的滾滾前進呢?進一步以頌贊梅花的挺然獨立來表達對投降派的強烈譴責,寄托了自己一生力主抗戰,反對投降的愛國主義思想。

梅花原文及賞析3

  原文:

  梅花

  宋代:張道洽

  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

  絕知南雪羞相并,欲嫁東風恥自媒。

  無主野橋隨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來。

  譯文:

  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

  走到荒林的盡頭,只見一條布滿青苔的'小路,通向竹林深處,那里數枝梅花傲然開放。

  絕知南雪羞相并,欲嫁東風恥自媒。

  盡管花色潔白,它卻羞于與向陽的白雪為伍。它本想與春風結伴,迎風展瓣又恥于自我為媒。

  無主野橋隨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長在野橋旁邊的梅花呵,你好像只愿意接受月光的恩惠。寒谷中,只要根還在,到了春天你依然會抽枝吐蕊。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來。

  我酒醉之后,不忍心睡在庭前梅樹之下,是害怕春風突然吹落花瓣,讓我觸目傷懷灑淚。

  注釋:

  行盡荒林一徑苔,竹梢深處數枝開。

  徑:狹窄的道路。苔:苔蘚植物,綠色,生長在陰濕的地方。

  絕知南雪羞(xiū)相并,欲嫁東風恥自媒。

  無主野橋隨月管,有根寒谷也春回。

  醉余不睡庭前地,只恐忽吹花落來。

  恐:害怕。

  賞析:

  詩人著意突出梅花之品節,而不是突出其形之美。梅花不慕盛春之榮華,不畏霜雪,也不步他花之后塵,獨自在冰天雪地之中傲然開放。

  詩歌為突出梅的高尚品節,從三層意義上進行對比描寫:

  一是開放于“竹梢深處”,荒林、苔蘚之類更烘托出梅之清高風格;

  二是與南雪相比,與桃杏眾花相比,南雪易于消融,而梅花卻不易凋謝,梅花也不像桃杏眾花那樣,輕易委身于東風;

  三是以其生長環境之惡劣、冷寞烘托其品節,即使在野橋邊、寒谷中,它也能顯示自己頑強的生命力。

  此詩托物寓志,借梅花抒發自己真實情感。在張道洽的所有梅花詩中,確為上乘之作。

梅花原文及賞析4

  原文:

  留春令·詠梅花

  宋代:史達祖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水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譯文: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水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作為梅花的老朋友,我立在梅花溪上,只見如煙的暮靄籠罩著梅樹枝梢,朧的月兒高掛在樹梢上空,此刻我牽掛月下霧中的梅花,油然而生愁思,感到無可奈何。溪中那細長的春水點綴著黃昏的景色,而我對梅花的相思之情就像溪中春水一樣悠長,沒有停止過。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梅花曾把她的芳心深摯地許給了我,因而我連做夢也在苦苦思索最美好的詩句,來表達我對她的愛意。聽說多情的東風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戀著梅花沁人的幽香,難以拿它作使者。

  注釋: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shāo)月樹。一涓(juān)春水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

  涓:細小的水流。沒頓:沒有停止。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溪上月下賞梅情景,春月點破黃昏富有一種動態感,化靜為動,饒有情趣。下片寫月下的回憶和遐想,詞人以情觀花,怨恨、痛苦、失望、悲傷的復雜感情一齊涌了出來。結尾兩句來看,詞人詠梅花,似別有懷抱,但詞人卻未未明,大概是留給有心的讀者探尋其心曲的奧妙吧。這首小令不寫形而寫神,不取事而取意,對所詠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見梅字而處處梅在,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詞意深曲含蓄,詞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語,妥貼輕圓,確為詞中俊品。

  上片寫溪上月下賞梅情景。

  詞人自號梅溪,作詞一卷也以梅溪二字命名,愛梅之情可見一直很深。他曾往好友張镃(功甫)南湖園中賞梅,《醉公子·詠梅寄南湖先生》云:“秀骨依依,誤向山中,得與相識。溪岸側。……今后夢魂隔。相思暗驚清吟客。想玉照堂前、樹三百。”訴說與梅花溪畔相識,鐘愛情深,別后夢魂相隔,相思暗驚,弄得多情鬢白,剪愁不斷,沾恨淚新。這首《留春令》在詞意和感情上與此極為相似,由詞意可知詞人是大約在春天的一個傍晚來到梅花溪的。此時太陽落山,月亮升起皓空,但見那梅樹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銀光素輝,清奇幽絕,分外動人。可是,那梅樹梢頭卻因暮色尚未散盡,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朧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

  這情景對一心賞梅,愛之情深的詞人來說,自然是很掃興的,心中不覺浮起難以抑制的怨愁,顯出百般無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騷雅之筆寫出兩句奇妙的詞句:“掛愁無奈,煙梢月樹。”前句寫情,后句寫景,情由景生,妙合交融。其中“掛愁”很是形象,也是詞人愛用的字眼。他曾在《八歸》中說:“只匆匆眺遠,早覺閑愁掛喬木。應難奈,故人天際,望徹淮山,相思無雁足。”這“掛愁無奈,煙梢月樹”八個字,清辭奇思,深得詞家三昧。姜夔說:“邦卿詞奇秀清逸,有李長吉之韻,蓋能融情景于一家,會句意于兩得。”就此而論,實在是恰切之評。

  過拍兩句:“一涓春月點黃昏,便沒頓、相思處”,寫詞人月下徘徊,愁思難釋的情景。暮色已濃,明月倒映,把一涓春水照得上下透明,打破了溪上昏暗的暮色,仿佛一切都無所隱匿,連詞人的滿懷相思也沒有可安頓的地方,真個是“寸心外,安愁無地”,閑婉深曲的細膩感情在低低的訴語中得到全面的吐露。“春月”,一作“春水”。水字不如月字。用月字,既寫月光月色,又映帶出水光水色,水月相融的清美含蓄意境宛然可見。句中的“點”字形象地寫出月光映澈溪水,點破黃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點破黃昏又富有一種動態感,化靜為動,饒有情趣。

  下片寫月下的回憶和遐想。

  第一句“曾把芳心深許”,上承“相思”二字,用擬人化手法敘說梅花相愛情深,曾兩情相悅,此時猶沉浸在昔日歡愛的回憶中。梅花本來無情,而詞人以情觀花,故而花亦有情。但“相思一度,秾愁一度”吧,美好的時光已經逝去了,往事猶記,舊情依然,魂牽夢隨,柔情似水,滿腹衷腸,急切欲訴,卻又思緒紛亂,欲說又不知從何說起,于是悲戚戚地吐出一句:“故夢勞詩苦!”這個“苦”字,是相思之苦、想說而說不出的苦,感情份量很重,著力表達了詞人對梅花相愛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當他無計可訴相思的時候,驀然想起東風或能傳達相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帶給梅花。所以殷切地盼望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相思帶給梅花。可是,聽說多情的東風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戀著梅花沁人的幽香,難以拿它作使者了。

  因而詞人無限哀怨地說出末結兩句:“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寫到這里,詞人的心頭更加沉重了。雖然梅留東風只是“聞說”,未必是真,但在詞人想來,疑慮難釋。只能失望地將之當真。怨恨、痛苦、失望、悲傷的復雜感情一齊涌了出來。

  從這結尾兩句來看,詞人詠梅花,似別有懷抱,但詞人卻未未明,大概是留給有心的讀者探尋其心曲的奧妙吧。這首小令不寫形而寫神,不取事而取意,對所詠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見梅字而處處梅在,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詞意深曲含蓄,詞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語,妥貼輕圓,確為詞中俊品。

梅花原文及賞析5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知:知道。

  為(wèi):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后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度。“凌寒獨自開”,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寒,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寒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后,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后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心態和艱難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梅花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梅花

  五代: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

  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

  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

  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譯文: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

  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注釋:

  殷(yīn)勤移植地,曲檻(jiàn)小欄邊。共約重(chóng)芳日,還憂不盛妍(yán)。

  殷勤:情意懇切深厚,亦指懇切深厚的情意。檻:窗戶下或長廊旁的欄桿,也指井欄。重:再次。妍:美,如“爭妍斗艷”。”

  阻風開步障,乘月溉(gài)寒泉。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步障:用以遮蔽風塵或視線的一種屏幕。溉:灌、澆水。花:開花。名詞活用為動詞。蛾眉:女子長而美的眉毛。常作美女代稱。這里借指周后。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賞析:

  此詩題為《梅花》,卻不是一首詠物詩,而是詠嘆與梅花相關的人和事。據《全唐詩》載:“后主嘗與周后移植梅花于瑤光殿之西,及花時,而后已殂,因成詩見意。”

  此詩首聯起句“殷勤移植”語,即指這次移植梅花之事;“移植地”便是“瑤光殿之西”的“曲檻小欄邊”。李煜、周后(即昭惠皇后)都是極富雅趣之人,又憑著帝王皇后的特殊條件,便為自己的.生活極力營造出優美的氛圍。他們以銷金紅羅罩壁,以綠鈿刷絲隔眼,糊以紅羅,種梅花其外,興之所至,便有了移植梅花之事。頷聯寫道“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意思是記得當時還曾擔心,梅花“重芳日”,只恐“不盛妍”。唯其如此,頸聯便接著說:“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為了給梅花“阻風”,這兩位形影相隨的伴侶還特意為梅花牽開了漂漂亮亮、長長寬寬的“步障”;為了給梅花澆水,也還曾不辭“乘月”披星之勞。實指望來年能觀賞到夫妻共同移植、一塊澆灌的梅花的艷美風姿。可是,又有誰能料到花開前后,這正該供夫妻共賞同樂的美景良辰,而“蛾眉卻不前”。尾聯的這一慨嘆,緊承在語流上逐層推進的前三聯而發,于升至極高處的波峰浪尖,忽發哀音,跌入深潭,凄惻動人,給讀者心靈以強烈沖擊。

梅花原文及賞析7

  門橫皺碧,路入蒼煙,春近江南岸。暮寒如剪。臨溪影、一一半斜清淺。飛霙弄晚。蕩千里、暗香平遠。端正看、瓊樹三枝,總似蘭昌見。

  酥瑩云容夜暖。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冷云荒翠,幽棲久、無語暗申春怨。東風半面。料準擬、何郎詞卷。歡未闌,煙雨青黃,宜晝陰庭館。

  翻譯

  碧水蕩漾橫于門前,蒼煙茫茫迷糊了小路,江南岸邊春光溶溶。夜來春寒恰似剪刀,剪出溪畔梅影在清淺的水中斜浮。雪花故意在晚上飛閑自得,梅花的幽香亦隨之向千里外飄去。仔細看它絕似蘭昌宮里的三個美人,瓊樹三枝多有風度。

  梅枝晶瑩酥軟像體態婀娜的張云容,夜里給人送來溫情香暖。它插戴在頭上與劉蘭翹一樣清瘦,又如蕭鳳臺那般柔婉。它久棲于枯寒荒冷的幽澗,春來了它默默無語獨自抱怨。東風吹過只留半面,想何遜一定打算把它寫入詩卷。人們觀賞它的'興致未盡,天空又布滿了青黃的煙雨,應讓它安放于白天陰涼的庭館。

  注釋

  解語花:詞牌名,此體雙調一百字,上片九句六仄韻,下片九句六仄韻。

  皺碧:形容碧水有波紋。

  飛霙:飛雪。霙,雪花。

  端正:容貌姣美、整齊。

  蘭昌:宮名。在唐福昌縣西十七里,屬河南府河南郡。

  半面:詞中喻花之凋零。

  何郎:何遜,南朝梁詩人,寫有《詠早梅》一詩,后世詠梅時多用此事。

  煙雨青黃:指梅雨季節。青黃,指梅子。

  賞析

  上片從地理環境和天氣寫起,為梅之出場烘托氣勢。“門橫皺碧”三句是倒寫,從邏輯上說,應是先“春近江南岸”,然后詞人循路而去,一路煙水蒼茫,春景迷離,最后來到梅之所在。“皺碧”“蒼煙”“江南岸”,處處有水,可見梅在水邊。“暮寒如翦”寫時當日暮,春寒料峭,“翦”暗含春風之意,“翦翦輕風陣陣寒”,呼應開頭“門橫皺碧”,有馮延巳“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謁金門》)意,落實“春近江南岸”。“臨溪影”兩句,梅花出場,然而出場的只是影子。梅影映在溪中,枝枝疏影橫斜,臨水照花清淺。此寫梅花之態與韻。其態橫斜,其韻清幽。用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山園小梅二首》詩之一)詩意。“飛霙弄晚”三句,宕開一筆,寫素雪飄零,飛舞暮色,把浮動的暗香吹散千里。此寫梅花之香與色。其香悠遠,其色襯雪。暗用王安石“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梅花》)詩意。詞人善用側筆,寫梅花姿態,從臨水照花寫起,寫梅花香色,從飛雪飄梅寫起,化用前人詩句以熔鑄意境。詞人先寫梅花所處之環境氣氛,再寫梅花之香色態韻,寫梅影、梅香、梅色、梅雪,為梅花之正式出場蓄勢。“端正看”三句仿佛欲正面寫梅花,卻依然不寫梅花之花蕊枝萼如何,而是陡然一轉,將梅花比作當年薛昭在蘭昌宮中所見之艷鬼。詞人在此地見到梅花,就和當年薛昭在蘭昌宮見到三姝一樣,“自疑飛到蓬萊頂,瓊艷三枝半夜春”。“總似”二字,寫其驚喜不定,徘徊嘆賞之情,如此美景,豈是人間當有。前有“飛霙”二字,為此處“瓊樹”做伏筆。

  過片承接“瓊樹三枝”而來,分寫三姝之美,以譬喻梅花。“酥瑩云容夜暖”,以“酥瑩”形容云容肌膚之細膩溫潤、晶瑩無瑕,如暖玉溫香。因薛昭曾與張云容同衾共枕,因而此語甚是恰當。“伴蘭翹清瘦,簫鳳柔婉。”薛昭并未與二女同衾,故此著一“伴”字。蘭翹取其消瘦之態,簫鳳取其柔婉之情。云容酥瑩,寫梅花晶瑩玉潤之色澤,蘭翹清瘦,寫梅花疏影橫斜之姿態。簫鳳柔婉,寫梅花幽婉嫻雅之品性。“夜暖”二字,反襯上片之“暮寒”,大有柔情駘蕩之意。梅花之美,直令人忘卻春寒,神魂飄蕩。“冷云荒翠”三句半實半虛,寫三姝身處荒官古墓,只有冷云流離,荒煙蔓草,孤棲百年,幽恨從生,無語中暗含春怨。“春怨”既寫三姝遠離人間春情,亦寫梅花開在暮雪飄零之時,不為東君所賞。李商隱《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幽怨之情、春恨之意,兼人兼花。“東風半面”三句,從三姝而來,比喻花瓣凋落,用李洪《念奴嬌·曉起觀落梅》詞意:“半面妝新,回風舞困,此況真奇絕。”“料準擬、何郎詞卷。”寫即使梅花在春風中飄零,也依然能為何遜這樣的才子所賞,寫出優美的詩篇。何遜《詠早梅》:“應知早飄落,故逐上春來。”梅花知道自己飄落的早,因此不待春濃便開,而即使飄零,也已在飄零之前占盡春光。”歡未闌”三句,寫梅花落盡,然而歡樂不盡,待到梅子熟時,正好當庭院晝陰,日日相對,供人倚靠。“煙雨青黃”化用賀鑄《青玉案》詞:“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此想象梅花將來之景,亦暗用張云容還陽故事。

  此詞詠梅,詞筆幽艷,頗多波折。鋪墊梅花之背景氣氛,梅花久久不出,為第一波折;梅花既出,而從梅影、梅香、梅色、梅雪寫起,并不正寫梅花,為第二波折;正寫梅花而以張云容故事為喻,兼及蘭翹、簫鳳,密麗質實,雕繢滿眼,為第三波折;從“暮寒如翦”寫至“酥瑩夜暖”,又寫至“冷云荒累”,最后至“煙雨青黃,晝陰庭館”,時空錯綜,忽而實景,忽而幻覺,忽而想象,忽而展望,令人目眩神迷,悲喜不定,為第四波折。有此幾段波折,使得詞境更為豐富,頗堪玩賞。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詠梅詞,因為有擬人之語,且語多艷冶,楊鐵夫《吳夢窗詞箋釋》認為它是寫“冶游”的,具體創作年代不詳。

梅花原文及賞析8

  原文:

  梅花落

  唐代:盧照鄰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譯文: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梅嶺花朵盛開的時候,天山的雪還沒有融化。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有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開滿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邊緣處又像是落了一層積雪。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因著風兒的吹拂片片梅花飛入舞女的`廣袖中,又混雜著脂粉飄向女兒家的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幾萬里廣袤荒涼的匈奴之地籠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還無從知曉。

  注釋:

  梅嶺花初發,天山雪未開。

  雪處疑花滿,花邊似雪回。

  因風入舞袖,雜粉向妝臺。

  匈奴幾萬里,春至不知來。

  賞析:

  這首詩由梅嶺的梅花開放,聯想到遙遠的邊塞,仍然處于嚴寒之中,忽發奇想,覺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處雪似花,于是遙遠的空間阻隔便消彌于錯覺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遠在萬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歸來。詩人從小處入手,細膩婉轉,但筆鋒一轉,描寫塞外征人,升華了詩的主旨。

  盧照鄰此詩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態顏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這一簡單的比喻構成了兩個白色世界的奇異混淆,讀來既新穎又奇特,描繪了一幅美麗奇妙的畫卷。

  雖說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卻是對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區和婉約柔美的中原地區。

  詩中的“開”字也起到了雙關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開”,“開”指“開花”,也指“開化”,即謂匈奴的邊塞地區處于較落后的境地,還沒有得到中華文明的開化。

梅花原文及賞析9

  原文: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

  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云,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翻譯:

  白鷗棲落水濱,默然地望著我,好似在問:夜泊溪畔是被風雪所阻,不得以停泊;還是無所去處,情愿留下?如若是自愿,又為了何事眉頭緊鎖?夜風襲來,掀起艙簾,吹得艙內燈火閃爍。孤處江舟,只有身影為伴,對著孤影,不禁懷念起與舊友歡聚和悠游的情景。

  昔日一同悠游的舊友,今日在哪里?回想當時,樓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攜漫步錦簇的花叢中。湖中綠波蕩漾,系舟在堤邊的柳樹下。夢啊,夢啊,讓我在夢中重溫一下舊游。可是在夢中卻難尋舊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艙外飛雪漫天,凝望濃密的陰云,任憑飛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說沒有人的憂愁,有我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憂愁似我。

  梅花引·荊溪阻雪賞析

  賞析: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樂意羈留,“身留”是出于被迫。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邊,自然不是“心留”。詞人起筆突兀,出示幻象以虛寫實。他落筆不寫風雪和溪流,而寫泊舟經過,立意較為翻新,下面繼續讓白鷗發問:“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鎖眉頭”以形示情。白鷗是詞人寄托心情的意象。問者之意,借白鷗說出,婉深而鮮明。此謂托物言人也。作者阻雪的心情通過白鷗表達的,但白鷺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鷺也非作者化身。白鷺慣于生活在風雪之中,激流之上。而作者卻是迫于“身留”。作者描寫白鷗,是深化意境。

  “風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由舟內到舟外,逐次展示境況的寒冷凄清。傍晚時分,冷風拍打著簾幕,把燈火撩撥得跳蕩不已,光暈連同我的影子,都在搖曳著。孤獨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游伴來。

  下闕緊接上闕結局,問道:“舊游舊游今在否?花柳樓,月下舟。”游伴啊游伴,你可還健在?憶起結伴而游,感到非常歡樂自在!花叢旁的小樓,柳蔭之下的.輕舟,都如夢幻般地地消逝了。“夢也夢也”,我在夢中重溫舊日的歡欣。冷風、寒水、黃云、白雪,使我片刻也不得安寧,但連那木棉(即棉花)裘都濕透了,怎能讓人入眠。夢已了,“夢不到,寒水空流”,“寒水空流”在空虛絕望的心境中,蘊含一絲怪之意思。詞人懷遠之情,如荊溪流水那樣悠悠難盡。風雪漫天,令人愁苦萬分。“都道無人愁似我”,孤舟黑夜唯燈與影相伴,有誰來說這樣的話?況是“都道”,這些人從何而來?“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極寫天氣寒冷。梅花有著傲雪的精神,在冬天凌寒而放,但雪是如此之大,天氣是如此之冷,梅花啊,你能受得住么?是否象我一樣,浸透在愁苦之中。

  全詞流動自然。以發問取頭,未待回答,卻已氣勢凌人。詞中后多用短句,使節奏感極強,音響較為清越。全詞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氣宇軒昂。結尾用“雪”字才點出文眼,是作者故意使然,蓋讓人讀起來一氣貫注也。難怪清代詞評家劉熙載曾評蔣捷詞為“長短句之長城”,是推崇備至。

梅花原文及賞析10

  梅花

  王安石〔宋代〕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賞析

  此詩前兩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遠,傲然獨放;典兩句寫梅花的幽香,以梅擬人,凌遠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亦是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那些像詩人一樣,處于艱難環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乎張正義的人。全詩語言樸素,寫得則非常平實內斂,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枝梅,凌遠獨自開。”寫墻角梅花不懼嚴遠,傲然獨放,“墻角數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境突出了數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體現出詩人所處環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乎張的態度。“凌遠獨自開”,這里寫梅花沒寫她的'姿態,而只寫她“獨自開”,突出梅花不畏遠,不從眾,雖在無人偏僻的地方,仍然凌遠而開,寫的是梅花的品質,又像寫人品。“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現。“不是雪”,不說梅花,而說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遠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華橫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遠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謚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后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梅花原文及賞析11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迎著晨風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聽說。

  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坼曉風:即在晨風中開放。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辦法。

  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觀)。

  梅花:一作梅前。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于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奇思,想學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過詩人的再創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梅花原文及賞析12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王旭[元代]

  兩種風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譯文

  兩種風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風花的花瓣,仔細一看不是雪,因為雪無香氣,風吧香氣吹得四散。雖然色彩一樣,形狀相似,但是有一個高出一等,雪花不像風花薄。風花開在空山,放射出光輝異形,雪花卻在人&簾幕下低飛。

  注釋

  風流:風度、標格。一&制作:意指雪和風都是大自然的產物。萼:花萼,這里指的是花瓣(因押韻關系用“萼”字)。細看不是雪無香:仔細一看,不是雪花,因為雪花沒有香氣。著(zhāo):等次。薄(báo):厚度小的。散彩:放射出光彩。簾:窗帷。最后兩句說:風花開在空山,放射出光輝異形,雪花卻在人&簾幕下低飛。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之的,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的一開篇,就是指點江山、直抒胸臆。與眾不同的是,他不是只詠雪或只詠有,而是”開兩朵、兩朵俱美。一會是一個平臺上的比較,一會是各自舞臺上的輝煌;既各有高低,又各有結長。從篇章角度分析,上下闋的結構是一致的:一二句,先立主旨、總領全段;三四五句,以鮮明意象,比較二者異同;把這異同的典型特征,完全袒露在作者筆下、袒露在讀者眼前;其中的對比手法,恰好也照應了主旨。這樣的結構意圖,就是抓住雪與有的同與不同:上闋的“全似”,下闋的“不似”,這就全面的比較了兩種風流。

  從段落到全篇,這首的大體可以分出起承轉合的`結構特征。起:兩種風流,一家制作。承:雪”全似有”萼。細看不是雪雪香,天風吹得香零落。轉:雖是一般,惟高一著。合:雪”不似有”薄。有”散彩向空山,雪”隨意穿簾幕。

  具體看來,有雪爭春,同樣風流,這就是不可避免的有與雪的不同。不過,異中尋同,的人偏要說“雪”全似有”萼”。這里,雪”與有”同在雪”仿佛就是有”的”瓣。是啊,有”的美麗,在于不僅有形,而且有香。雪”有有之形,于是就輸了一段香的人的智慧,就在于豐富的想象力。風流,像風一樣流芳天下,因而是世間萬物的最佳典范。作者在有與雪的映襯中,明知雪”有弱點,但卻把她的弱點,放在險惡的處境中,想象為是狂風奪去了雪”能與有”媲美的資格,這是極其高明的想象力,正是這樣的想象,既說明了“全似”中的真實距離,也說明了這確實情有可原。這既是替雪”找托的,又是進一步展示了有”的風采。

  這基礎上,作者歸納說,雪有的風流看似一樣,但有”其實更高一著。前面是雪”與有”異中之同,這里是二者終有高下、畢竟不同的現實狀態。“雪”不似有”薄”,一個“薄”字,意味深長。按古代漢語,薄通泊,淡薄即淡泊,這是一解;另一解則是薄的本義,薄即草木叢生。是啊,雪是水氣的精華,而有”是草木的精華、百”的精華、生命的精華,不愧是”中之”。結以,雪”的“不似”,表現了略遜一籌。是啊,有”把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的色彩,裝點向草木凋零、萬”俱謝的雪山;雪”雖雪生命,卻依然善解人意的飛向人們的身邊。

  這就是的人最重要的比較。兩種美麗的”朵,一是有”,她挑戰著寒冷的世界,以自身的豪氣,呼喚著天地中生命的色彩、呼喚著天地中美麗的春天,也呼喚著天地中美麗的百”;另一是雪”,她把單調的冬天變成飛”濺玉的世界,這就是異中有同。那雪與有各展結長,只要都是一流,又何必在意第一第二呢。這就是美麗的雪”,不卑不亢,絕雪對有”的嫉妒,只有與有”的互補。即使不得第一,絕不與第一對立。這就是雪”,甘做背景、甘做配角,恬淡中顯示雪”的美麗。

  可見,的中有雪并舉,映襯之妙、擬人之巧、想象之高,就讓有與雪剛柔相濟、共迎春光。其中那個“薄”字,引出了太多的爭議:其一,薄字取貶義時,即意指雪”比有”更薄一點。其二,用作褒義時,作為和嚴冬戰斗的寵兒,怎么能比雪”更厚呢?然而的人不會取“薄”字的貶義,因為那與的人筆下的“風流”形象太不相稱。用一個不恰當的比喻,武松打虎,不能是武松打貓,貶低斗嚴冬的“戰友”,實際就是貶低自己。因此薄字在此的為第二種說法,這也就是把“薄”理解成褒義的最好依據。

  王旭

  王旭(生卒年不詳,約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東平(今屬山東)人。以文章知名于時,與同郡王構、永年王磐并稱“三王”。早年家貧,靠教書為生。主要活動于至元到大德年間。有《蘭軒集》二十卷,原本已不傳。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王旭詩文若干篇,重編為《蘭軒集》十六卷,其中詩九卷,文七卷。與王構、王磐相比,王旭處境最不好,詩文中往往流露出懷才不遇情緒,《古風三十首》集中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跡見《大明一統志》卷二三、《元詩選·癸集》乙集小傳、《元書》卷五八。

梅花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梅花絕句·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賞析: 詩人以奇思妙想與形象的語言表達了對梅花的摯愛。首句寫梅花在清晨凜洌的`寒風中傲然綻放。次句寫詩人放眼四顧,樹樹梅花開遍山野,猶如山中落滿了皚皚的白雪,極為壯觀,顯示出梅花不畏嚴寒、果敢獨立的氣勢,語句干凈利落,耐人尋味。接著詩人以物喻人,悔花那不屈不撓的精神,正是詩人自身的情懷和節操的寫照。詩人以梅花形容自己,自問何時才可化身千億,立于每一株梅樹前,仔細地欣賞著梅花的容顏呢?全詩來用一字抒寫自己對梅花如何如何,僅在三四兩句中,用“身千億”和“一放翁”既表現了對梅花的依戀、愛護,又流露出自己孤高的性格情操。

梅花原文及賞析14

  詠紅梅花得“花”字

  疏是枝條艷是花,春妝兒女競奢華。

  閑庭曲檻無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夢冷隨紅袖笛,游仙香泛絳河槎。

  前身定是瑤臺種,無復相疑色相差。

  (出自《紅樓夢》第五十回。)

  注釋

  “春妝”句:為紅梅花設喻。春妝,亦即紅妝之意。

  余雪,喻白梅。落霞,喻紅梅。閑庭,幽靜的庭院。

  泛,飄浮,乘舟。絳河,傳說中仙界之水。槎,木筏。

  瑤臺:仙境。瑤臺種,就是說它是“閬苑仙葩”。

  注釋

  “春妝”句:為紅梅花設喻。春妝,亦即紅妝之意。

  “閑庭”二句:通過寫景含蓄地說梅花不是白梅,而是紅梅。余雪,喻白梅。唐代戎昱《早梅》詩:“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春雪未消。”落霞,喻紅梅。宋代毛滂《木蘭花·紅梅》詞:“酒暈晚霞春態度,認是東君偏管顧。”閑庭,幽靜的庭院。

  “幽夢”句:意思是隨著女子所吹的凄清的笛聲,梅花也做起幽夢來了。以“冷”、“笛”烘染梅花,以“紅袖”的“紅”點出花的顏色。

  “游仙”句:意思是梅花的.香氣使人如游仙境。乘槎游仙的傳說,見《博物志》記載:銀河與海隔空相望,居住在海島的人,年年八月定期可見有木筏從水上來去。有人便帶了糧食,登上木筏而去,結果碰到了牛郎和織女。泛,飄浮,乘舟。絳河,傳說中仙界之水。《拾遺記》:“絳河去日南十萬里,波如絳色。”乘槎本當用“天河”、“銀河”,而換用“絳河”,是為了點出花的紅色。槎,木筏。

  瑤臺:仙境。詠梅詩詞多有此類比喻,如杜牧《梅》詩:“掩斂下瑤臺。”瑤臺種,就是說它是“閬苑仙葩”。

  “無復”句:不要因為紅梅花不夠艷麗而懷疑它曾是瑤臺所種。

  賞析

  大家又叫新來的邢岫煙、李紋、薛寶琴每人再作一首七律,按次用“紅”、“梅”、“花”三字做韻。專命折得紅梅的賈寶玉做一首《訪妙玉乞紅梅》詩。

  隨著封建制度日趨衰落,當時的豪門,特別是貴族人士,在精神上也日益空虛,做詩成了一種消磨時光和精力的娛樂。他們既然除了“風花雪月”之外別無可寫,也就只得從限題、限韻等文字技巧方面去斗智逞能。小說中已換過幾次花樣,這里每人分得某字為韻,也是由來已久的一種唱和形式。描寫這種詩風結習,客觀上反映了當時這一階層人物的無聊的精神狀態。

  從人物描繪上說,邢岫煙、李紋、薛寶琴都是初出場的角色,應該有些渲染。但她們剛到賈府,與眾姊妹聯句作詩不應喧賓奪主,所以蘆雪庵聯句除薛寶琴所作尚多外,仍只突出史湘云。眾人接著要她們再賦紅梅詩,是作者的補筆,借此機會對她們的身份特點再作一些提示,而且是通過詩句來暗示的。薛寶琴是“四大家族”里的閨秀,豪門千金的“奢華”氣息比其他人都要濃些。小說中專為她的“絕色”有過一段抱紅梅、映白雪的渲染文字。她的詩猶如是在作自畫像。

梅花原文及賞析15

  梅花絕句·其二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翻譯

  一樹梅花長在背陰的山谷,加上枝條伸向北方,陽光終年罕至,所以每年開花總是比較遲。

  但你可知道它那高尚的氣節、優美的風度?要知道,當它吐苞,正是那冰雪覆蓋、最為嚴酷的寒冬時節啊!

  注釋

  幽谷:深幽的山谷。

  北枝:北向不朝陽的樹枝。

  自分:自己料定。

  著花:開花。

  高標逸韻:高尚的氣格,俊逸的風韻。標,標格,風度、氣概之意。

  創作背景

  嘉泰二年(1202)一月,陸游退居故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作者已被罷官歸園田居十二年陸游愛花,特別喜愛梅花。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

  賞析

  這實際是一首標準的況物自比的詠梅詩。

  陸游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發,曾有一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一時才氣超然。”北宋滅國,是陸游一生中永遠的痛,他一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一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的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的詩句,這首詩所表達的情緒也是相通的,反應的是在詩人特有的政治處境下,心念復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復雜的心理狀態。

  從詩比較明朗的.格調上看,這應是陸游中年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政治空氣應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的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 年年自分著花遲。”說的是詩人自忖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權派的重用是自然的事。

  但是,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一年的等待并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他的這種心態。

  要知道,在當時的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的心態并不容易!

  就像這眼前大雪覆蓋,依然含苞待放的梅花一樣——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詠詩之人的高標逸韻?

  濃烈的詩情畫意,夾雜著無法言說的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一體,烘托出一種清逸深幽的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慣有風格,也是我們的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寶庫的一份獨到財產。

【梅花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梅花》原文及賞析02-10

梅花原文、賞析07-08

梅花原文及賞析07-03

梅花原文賞析07-03

[熱門]梅花原文、賞析07-08

[精品]梅花原文、賞析07-08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5-12

梅花落原文及賞析05-04

梅花原文及賞析【集合】10-12

王安石《梅花》原文譯文及賞析09-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恰县| 凉城县| 尤溪县| 宜兰县| 克拉玛依市| 苏尼特右旗| 应城市| 宁波市| 镶黄旗| 永吉县| 巴彦县| 清镇市| 荆门市| 攀枝花市| 西畴县| 东宁县| 隆回县| 乐昌市| 油尖旺区| 青龙| 屯留县| 扎鲁特旗| 正定县| 东光县| 鹿泉市| 中方县| 南靖县| 榆社县| 磐石市| 焉耆| 浏阳市| 乐陵市| 巩留县| 梁平县| 博野县| 榆树市| 岢岚县| 中阳县| 报价| 新宾| 宜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