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梅花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3-10-12 09:53:06 賞析 我要投稿

梅花原文及賞析【集合】

梅花原文及賞析1

  原文

梅花原文及賞析【集合】

  悵望梅花驛,凝情杜若洲。香云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

  緘素雙魚遠,題紅片葉秋。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更西流。

  譯文及注釋

  譯文惆悵的望著梅花驛,專注的看著開有燕子花的綠洲。祥云下面有高樓大廈,可惜高樓不是用木蘭木做的。想用緘帛寫信可是離雙魚很遙遠無從寄信,于是秋葉都紅了也還沒寫。想借助江水寄托離愁別緒,可是江水是向東流的哪里能夠流向西邊呢?

  注釋南柯子:詞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春宵曲》《十愛詞》《南歌子》《水晶簾》《風(fēng)蝶令》《宴齊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夢》等,后用為詞牌。雙調(diào)五十二字,前后片相同。兩片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與《相見歡》末句相同。梅花驛:寄送信件的驛站。語見南朝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范詩用此,意謂期盼伊人送來信息。驛:驛站,古時供官府信使中途換馬和歇宿處。杜若洲:生長杜若的水中小島。語見《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此借謂欲寄杜若給伊人以表情意。杜若:一種香草。木蘭舟:用木蘭做成的船。緘素:古人用帛寫信,因稱書信為緘素。緘:捆扎。雙魚:事見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因用雙魚指代書信。題紅片葉:用唐人紅葉題詩事:唐宣宗時,盧渥赴京應(yīng)試,在御溝中偶得一片紅葉,上有詩云:“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后盧渥娶得一宮女,這宮女恰是當(dāng)年紅葉題詩之人。此以題紅表示書信。

  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fā)離情別緒的作品。上闋從男主人公起筆,下闋則落在女主人公身上,兩闋遙相呼應(yīng),如傾如訴。上闋描繪了男主人公的惆悵先是從描摹情態(tài)入手的,“悵望梅花驛”,是陸凱贈范曄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的典故,說欲得伊人所寄之梅(代指信息)而久盼不至,因而滿懷惆悵:“凝情杜若洲”,取《楚辭·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之意,欲采杜若(香草,也指信息)以寄伊人,卻也無從寄去,徒然凝情而望。來鴻不見,去雁也難,終于,他從深思回到了現(xiàn)實:距離阻隔了一對情人,難以相聚。四個長短不一的句子,恰如一組逐漸推近的鏡頭,在令人失望的結(jié)局上定了格。

  如果說男主人公的愁緒是悠長而纏綿的話,那么,女主人公的思念則顯得熾熱急切,字里行間,流露出思婦坐臥不寧百般無奈矛盾心理。“緘素”、“題紅”兩句用的是書信往來的典故,“遠”、“秋”二字,巧妙地點出了她與情人之間音訊斷絕的愁緒。最后,焦慮而痛苦的姑娘把唯一的希望寄托于伴著情人遠行的江水,但愿它能帶去她的思念,然而,那不肯回頭的流水和著姑娘的失望、抱怨,最終使這段愛情以悲劇作結(jié)。不過留在讀者記憶中的,不是悲悲切切的敘事,而是一首優(yōu)美動人的戀歌。

  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認為:“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無論是表述兩人不能相見的痛苦,還是訴說那無邊的思念,作者都寫得含蓄蘊藉。如“香云低處有高樓,可惜高樓不近木蘭舟”:“高樓”指女子居處,木蘭舟代喻出游男子:“高樓”與“木蘭舟”的距離點出了他們無法相見的殘酷現(xiàn)實,“不近”一詞用在這里,給人一種語盡意不盡的`境界覺。全詞沒有一處用過“思”字,但字字句句卻充滿了思念之情,這表明作者遣詞造句的藝術(shù)工底十分深厚,既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主旨,又保持了詞的特點——清遠空靈。

  作者善于運用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使作品避免了平泛單調(diào)。如“梅花驛”、“杜若洲”都是虛指,但又與雙方遠隔,托物寄情密切相關(guān),寫女主人公無人傳遞書信所選用的“雙魚遠”、“片葉秋”以及“江已東流”也都屬虛擬,但卻和她盼望與情人通信的現(xiàn)實十分吻合,這些虛實的統(tǒng)一,不僅有助于表達男女雙方的真切情意,而且拓實了作品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作者運用典故也有創(chuàng)新,詞中所用大多為常見的典故,但在作者筆下,別有一番情趣。如“雙魚”、“題紅”兩典的原意都形容書信傳情,平安抵達對方手中,而作者卻以“遠”、“秋”二字平添了悲劇的韻味,頗有新意。

  詞中雖有典故,但卻一樣明白,“欲憑江水寄離愁,江已東流那肯更西流”兩句,借鑒了白居易“欲寄兩行迎爾淚,長江不肯向西流”和李后主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卻如同已出,毫無牽強附會之感,很妥貼地體現(xiàn)了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

  范成大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xué)習(xí)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fēng)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nóng)村社會生活內(nèi)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梅花原文及賞析2

  梅花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古詩簡介

  詩人是在描寫梅花,贊美梅花可貴的品性,而實則在字里行間滲透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人是在以梅花的堅強和高潔品格喻示像詩人自己一樣處于艱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然能堅持操守、主張正義的那些人,為國家強盛不畏排擠和打擊的那些人。

  翻譯/譯文

  那墻角的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盛開。為什么遠望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地。

  3.知:知道

  4.為:因為。

  5.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鑒賞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dāng)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

  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yǎng)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xiàn)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xiàn)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fā)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fù)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梅花原文及賞析3

  原文:

  雪里梅花詩

  [南北朝]陰鏗

  春近寒雖轉(zhuǎn),梅舒雪尚飄。

  從風(fēng)還共落,照日不俱銷。

  葉開隨足影,花多助重條。

  今來漸異昨,向晚判勝朝。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天臨近,天氣雖然轉(zhuǎn)暖,梅花開放,雪花卻還飄著。

  隨風(fēng)還一起零落,太陽照著,卻與雪不一起融化。

  枝葉招展,梅影更多更密,花兒許多,梅枝顯得更重。

  現(xiàn)在漸漸與昨日不同,時間臨近傍晚分明勝于早晨。

  注釋

  轉(zhuǎn):意謂轉(zhuǎn)暖。

  舒:開放。

  銷:消失、融化。

  足影:梅影更多更密。

  重條:梅枝顯得更重。

  異昨:與昨日不同。

  向晚:時間臨近傍晚。判:分明。勝朝:勝于早晨。

  賞析:

  自古詩人酷愛梅逼,自然是為了其高風(fēng)幽韻所沉醉。但更為詩人所傾倒的,則是梅逼凌霜傲雪的高潔品格。陰鏗的這首詩,就歌詠了梅逼迎寒風(fēng)、傲飛雪的姿態(tài)。

  開頭兩句直接入題,描寫出梅逼凌霜傲雪的自然屬性。“春近寒雖轉(zhuǎn),梅舒雪尚飄”,春天雖將迫近,嚴冬的寒氣尚存,雪逼仍在飄舞,這時梅逼早已盛開,可謂是“冰雪獨相宜”。這里,詩人贊美了梅逼不怕雪霜侵,“萬逼敢向雪中開”的無畏品格。可以想見,那一樹樹傲然開放的梅逼,或紅或白,或粉或黃,在漫天飛雪的'映襯下,色彩會是多么分明。這梅逼,充滿著多么頑強的生命力呀。望此景象,作者頓生敬意,也無怪歷代詩人和梅逼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或贊美它那“凌寒獨自開”的大無畏的精神;或贊美它“畏落眾逼后”的積極進取精神;或贊美它那“凌厲冰霜節(jié)愈堅”的高潔品格。

  三、四兩句,詩人是在寫雪,也是在寫梅:“從風(fēng)還共落,照日不俱銷”。春天風(fēng)大,被刮落的梅逼隨著春雪在春風(fēng)中飛舞,景象真是美妙極了。或是白梅,那飄落之逼與雪逼齊風(fēng)飛舞,難以辨認,真是“開時似雪,謝時似雪”;或是紅梅,那鮮紅的逼瓣與如玉的雪逼交相飄灑,紅白分明的色彩,奇妙變幻的景象,怎不令人陶醉。這與宋代詩人韓元吉所寫的“不隨群艷競芬芳,獨自施朱對雪霜”的意境有異曲同工之妙。當(dāng)天晴日朗,在瘦枝上的殘雪融化了,而留在枝頭上依然微笑的梅逼顯得更加清幽、雅逸,真是別有一番神韻。觀賞此逼,自然心曠神怡。

  五、六兩句,則分別寫梅之逼、葉情狀。“葉開隨足影”形容梅放葉的時間。梅先逼后葉,當(dāng)逼兒凋謝之時,葉子才逐漸長出,這是仍是暮春之時,“隨足影”用詞極為巧妙,“逼多助重條”一句,形容梅開逼之多。梅瘦枝疏斜,然而卻繁逼滿綴。這一句寫得極為逼真。

  最后兩句則形容梅逼多變,不斷給人以新貌。“今來漸異昨,向晚判勝朝”,一樹樹梅逼,今天所見和昨天所見有異,早上與晚上有別,描寫出梅逼由逼苞逐漸開到完全開放的不斷變化。“向晚判勝朝”言其梅逼越開越美,不斷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這首小詩,語言平易樸實,然而又有清新明快之感。狀物寫景都很細膩,以梅逼傲雪開放到隨風(fēng)與雪飄落,以及逼落放葉之狀、逼兒多變等都寫到了,讓作者觀賞到了雪里梅逼的千姿百態(tài),創(chuàng)造了美的意境,留下的是不盡的想象和美的感受。

梅花原文及賞析4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shù)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解說]

  墻角有幾枝梅花冒著嚴寒獨自開放。為什么遠看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為梅花隱隱傳來陣陣的香氣。

  [賞析]

  古人吟唱梅花的詩中,有一首相當(dāng)著名,那就是在作者之前,北宋詩人林逋的《山園小梅》。尤其是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更被贊為詠梅的絕唱。林逋這人一輩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個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種梅養(yǎng)鶴,過著隱居的生活。所以他的詠梅詩,表現(xiàn)的不過是脫離社會現(xiàn)實自命清高的思想。作者此詩則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詩句,卻能推陳出新。你看他寫的梅花,潔白如雪,長在墻角但毫不自卑,遠遠地散發(fā)著清香。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fù)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譯文:

  墻角里有幾枝梅花

  迎著寒風(fēng)獨自開放

  遠遠的就知道那不是雪

  因為有花香飄過來

  注釋

  1.凌寒:冒著嚴寒。

  2.遙:遠遠的。

  3.為:因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古人借用這些意象往往有這樣一種模式:竹,多以畫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許文字,以竹之斑駁融文之參差,所謂景中寫意。松,以畫,畫姿則聯(lián)想盡在松姿中;以詩寫神,則松姿盡在想象中,以畫以詩,展姿現(xiàn)神,皆謂借物言志。蘭,以植,植之盆庭院,飛香于書齋,蘭香清,書香雅,謂之淡泊,謂之文雅。而梅,亦如松,可詩可畫,不同的是松以畫傳神,梅以詩傳神。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蘭而有芳香。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詩中表達的意境尤為豐富。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幾句詩句略出了幾枝梅,恰把這幾個特征都寫出來了。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獨角戲,環(huán)境只是作為一種陪襯,主要還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與環(huán)境結(jié)合,當(dāng)然在墨畫中環(huán)境可以是空白,然而這就是一種環(huán)境,只不過比較朦朧。

  《梅花》中以“墻角”兩字點出環(huán)境,極其鮮明,極具意境。墻角顯得特別冷清,看似空間狹小,其實作者以墻角為中心,展開了無限的空間,正是空闊處在角落外,見角落便想到空闊。“數(shù)枝”與“墻角”搭配極為自然,顯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這“數(shù)枝梅”的姿態(tài)。“凌寒”兩字更是渲染了一種特別的氣氛,寒風(fēng)沒模糊掉想象中的視線,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趕跑了,帶來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所以,不管它是曲梅還是直梅,讀者總會覺得腦海中有一幅有數(shù)枝定型的梅的清晰的畫。“獨自開”三字就如一劍劈出分水嶺般巧妙地將梅的小天地與外界隔開了,梅的卓然獨“橫”(梅枝不“立”),梅的清純雅潔的形象便飄然而至。“遙知不是雪”,雪花與梅花——自然界的一對“黃金搭檔”,兩者相映成輝,相似相融,似乎是一體的。而作者明確“看出”“不是”,并且是“遙知”。為什么?“為有暗香來”。“暗香”無色,卻為畫面上了一片朦朧的色彩。清晰與朦朧交錯,就像雪中閃爍著一個空洞,造成忽隱忽現(xiàn)的動感。也像飄來一縷輕煙,波浪式的前進,橫攔在梅枝前。作者用零星的筆墨層層展開意境,幾筆實寫提起無限虛景,梅之精神也被表達得淋漓盡致,此作者之神往,亦令讀者神往。

  香色俱佳別具一格——談王安石《梅花》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梅花,香色俱佳,獨步早春,具有不畏嚴寒的堅強性格和不甘落后的進取精神,因而歷來為詩人們所吟詠,所歌頌。在我國古代為數(shù)眾多的詠梅詩中,王安石的《梅花》堪稱一首饒有特色、膾炙人口的佳作。

  這首詠梅詩吟詠的是早春之梅。全詩雖僅4句20字,卻較為形象地刻畫了早春梅花的神韻和香色。前兩句“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寫頗有寒意的早春時節(jié),萬物皆未萌芽,唯獨墻角數(shù)枝梅花迎寒綻開。這兩句寫梅花,不繪其形,而傳其神。“墻角”二字點明地點;“獨自開”與“數(shù)枝梅”相照應(yīng),傳遞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凌寒”二字交代時間,突出了春梅于嚴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不過,這兩句詩寫梅花不畏嚴寒傲然怒放,并非首創(chuàng)。在此之前,已有別的詩加以描繪了。如南朝陳詩人謝燮的《早梅》詩:“迎春故早發(fā),獨自不疑寒。畏落眾花后,無人別意看”,緊扣一個“早”字,用表現(xiàn)人的心理狀態(tài)的“疑”與“畏”字寫梅花,使之人格化,從而惟妙惟肖地反映了其傲霜斗雪迎春的高尚品格。

  較之前兩句,后兩句“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寫梅花的香色,則寫得較為新穎別致。“遙知不是雪”,著眼于人們的視覺形象,含蓄地寫梅花的純凈潔白。盡管這句詩否定了詩人于遠處所看到的墻角凌寒獨自綻開的數(shù)枝梅花是雪,但它實際上曲折地反映了梅白似雪的色彩。試想,假如這梅花不是白的,而是紅的或是其他顏色,詩人會由此而聯(lián)想到雪嗎?正因為梅花似雪,唐代詩人張謂的《早梅》詩句“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消”,以錯把梅枝當(dāng)作雪枝來反映白梅早發(fā)、皎潔似雪的特點,才給人以“錯”而無誤,“錯”中見奇之感。

  “遙知不是雪”這句詩,不僅含蓄地寫梅花的純凈潔白,也間接地交代前兩句中所寫的迎寒怒放的“墻角數(shù)枝梅”實為詩人從遠處隱隱約約中所見,且與訴諸人們嗅覺的下句“為有暗香來”一道寫梅花的香色,詩句之間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顯示出全詩結(jié)構(gòu)的嚴謹。

  詩人寫梅香,沒有借助任何形容詞,亦未潑墨如云,大肆渲染,而是以“看似尋常最奇崛”(王安石語)的“遙知”這兩句詩巧妙自然地出之。這兩句詩之間具有因果關(guān)系。正因為有梅花的香氣從遠處襲來,才使詩人“遙知不是雪”。倘若梅花無香氣,則詩人從遠處隱隱約約看到的“墻角數(shù)枝梅”,是難免把它錯當(dāng)作雪枝的。以互為因果的兩句詩寫梅花,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藝術(shù)效果,與張謂的《早梅》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dāng)然,“遙知”兩句詩也未必是實寫詩人于遠處聞到梅花的香色,從而得出是梅非雪的結(jié)論,而只是虛寫,極言梅花的香氣之濃。

梅花原文及賞析5

  梅花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翻譯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注釋

  凌寒:冒著嚴寒。

  遙:遠遠地。

  知:知道。

  為:因為。

  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賞析

  此詩語言樸素,對梅花的形象也不多做描繪,卻自有深致,耐人尋味。

  “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立在僻靜甚至冷清的墻角,沖破嚴寒靜靜開放,遠遠地向世人送去濃郁的幽香,這是絕世之梅,也是絕世之人。

  創(chuàng)作背景

  宋神宗熙熙寧七年(1074)春,王安石罷相。次年二月,王安石再次拜相。熙寧九年(1076),再次被罷相后,心灰意冷,放棄了改革,后退居鐘山。此時作者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傲雪凌霜的梅花有著共通之處,遂寫下此詩。

梅花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梅花

  五代: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

  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

  阻風(fēng)開步障,乘月溉寒泉。

  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

  清香更何用,猶發(fā)去年枝。

  譯文: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

  阻風(fēng)開步障,乘月溉寒泉。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猶發(fā)去年枝。

  注釋:

  殷(yīn)勤移植地,曲檻(jiàn)小欄邊。共約重(chóng)芳日,還憂不盛妍(yán)。

  殷勤:情意懇切深厚,亦指懇切深厚的情意。檻:窗戶下或長廊旁的欄桿,也指井欄。重:再次。妍:美,如“爭妍斗艷”。”

  阻風(fēng)開步障,乘月溉(gài)寒泉。誰料花前后,蛾眉卻不全。

  步障:用以遮蔽風(fēng)塵或視線的一種屏幕。溉:灌、澆水。花:開花。名詞活用為動詞。蛾眉:女子長而美的眉毛。常作美女代稱。這里借指周后。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猶發(fā)去年枝。

  賞析:

  此詩題為《梅花》,卻不是一首詠物詩,而是詠嘆與梅花相關(guān)的人和事。據(jù)《全唐詩》載:“后主嘗與周后移植梅花于瑤光殿之西,及花時,而后已殂,因成詩見意。”

  此詩首聯(lián)起句“殷勤移植”語,即指這次移植梅花之事;“移植地”便是“瑤光殿之西”的“曲檻小欄邊”。李煜、周后(即昭惠皇后)都是極富雅趣之人,又憑著帝王皇后的.特殊條件,便為自己的生活極力營造出優(yōu)美的氛圍。他們以銷金紅羅罩壁,以綠鈿刷絲隔眼,糊以紅羅,種梅花其外,興之所至,便有了移植梅花之事。頷聯(lián)寫道“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意思是記得當(dāng)時還曾擔(dān)心,梅花“重芳日”,只恐“不盛妍”。唯其如此,頸聯(lián)便接著說:“阻風(fēng)開步障,乘月溉寒泉。”為了給梅花“阻風(fēng)”,這兩位形影相隨的伴侶還特意為梅花牽開了漂漂亮亮、長長寬寬的“步障”;為了給梅花澆水,也還曾不辭“乘月”披星之勞。實指望來年能觀賞到夫妻共同移植、一塊澆灌的梅花的艷美風(fēng)姿。可是,又有誰能料到花開前后,這正該供夫妻共賞同樂的美景良辰,而“蛾眉卻不前”。尾聯(lián)的這一慨嘆,緊承在語流上逐層推進的前三聯(lián)而發(fā),于升至極高處的波峰浪尖,忽發(fā)哀音,跌入深潭,凄惻動人,給讀者心靈以強烈沖擊。

梅花原文及賞析7

  梅花絕句·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

  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古詩簡介

  《梅花絕句》,嘉泰二年(1202)春作于山陰,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組詩共六首。陸游愛梅花,也寫過不少梅花詩。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笑傲寒風(fēng)的梅花的愛慕之情。

  翻譯/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jīng)迎著晨風(fēng)綻開,四周大山的山坡上一樹樹梅花似雪潔白。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我的身子也化為幾千幾億個?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⑴聞道:聽說。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⑵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⑶何方:有什么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wù)觀)。

  ⑷梅花:一作梅前。

  (5)坼曉風(fēng):(梅花)在晨風(fēng)中開放。

  賞析/鑒賞

  陸游寫過不少詠梅詩,這是其中別開生面的一首。頭兩句寫梅花綻放的情景。以白雪堆山喻梅花之盛,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寫此詩時作者已78歲高齡,閑居在故鄉(xiāng)山陰,借詠梅來宣泄自己落寞孤高的情愫。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化身千億”長在梅前,與梅相連,心相印:人梅合一,凸現(xiàn)了作者高標(biāo)絕俗的人格。

梅花原文及賞析8

  梅花落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fēng)媚春日,念爾零落逐風(fēng)飚,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

  古詩簡介

  《梅花落》是南朝宋詩人鮑照創(chuàng)作的一首樂府詩。此詩開頭兩句以雜樹襯托梅花,領(lǐng)起全詩。中間四句,說明自己為什么獨愛梅花,盡寫梅之可愛。末兩句以感慨作結(jié),以雜樹的有華無質(zhì),更突出梅的品質(zhì)。全詩對比鮮明,在表達情感上一改直抒胸臆的寫法,托物明志,借助對不畏霜露的梅花的贊美,來表明自己不愿順隨俗流的堅定不拔的志趣,使得此詩更為含蓄、深沉。

  翻譯/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的雜樹,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請問你為何會如此?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jié)果實。

  可是,一旦到了春天,在春風(fēng)中搖蕩,在春日里嫵媚的你,卻紛紛隨風(fēng)飄落凈盡,徒有抗寒霜的外表,卻沒有抗寒霜的.本質(zhì)。

  注釋

  1.中庭:庭院中。

  2.咨嗟:嘆息聲。

  3.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4.其:指梅花。

  5.作花:開花。

  6.作實:結(jié)實。

  7.爾:指雜樹。

  8.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9.霜質(zhì):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huán)境的本質(zhì)。

  創(chuàng)作背景

  元嘉十六年(439),鮑照因獻詩而被宋文帝用為中書令、秣稜令,從而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但鮑照“家世貧賤”(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所以,他痛恨門閥士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tǒng)治深為不滿,他在宦途上的這段時間寫下了許多詩篇,大多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quán)的控訴。《梅花落》即是此類詩作的代表作品。

  賞析/鑒賞

  《梅花落》屬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了此詩。

  詩的起句開門見山:“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亦指世間悠悠者流”(《漢魏六朝樂府文學(xué)史》)。即一般無節(jié)操的士大夫;庭院中有各種樹木,而人最贊賞的是梅花,觀點十分鮮明。

  之后是詩人與雜樹的對話。“問君何獨然?”這句是假托雜樹的問話:“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呢?”詩人答道,“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搖蕩春風(fēng)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fēng),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念其”之“其”,謂梅花;“念爾”之“爾”,謂雜樹。全句意為,因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中開花,露中結(jié)實;而雜樹只能在春風(fēng)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fēng)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zhì)。在此,詩人將雜樹擬人,并將它與梅花放在一起,用對比的方式加以描繪、說明,通過對耐寒梅花的贊美,批判了雜樹的軟弱動搖。兩者在比較中得到鑒別,強化,可謂相得益彰。

  此詩主要是托諷之辭。其一褒一貶,表現(xiàn)了詩人鮮明的態(tài)度。他那質(zhì)樸的詩句中明確表示了對節(jié)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quán)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快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這首詩采用雜言,音節(jié)頓挫激揚,富于變化,詩的構(gòu)思新穎、巧妙,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把大自然中司空見慣的樹和花人格化,借助于對話、對比等手法,使詩中的深刻含義得到形象的體現(xiàn),象征色彩濃郁。假象見義,借此言彼,以生動婉曲的形式言志,增添了詩歌耐人咀嚼的韻味。

  陸時雍說:“明遠才力標(biāo)舉,凌厲當(dāng)年;如五丁鑿山,開世人所未有!”從《梅花落》一詩中可以看出,鮑照無愧于陸氏的評價。

梅花原文及賞析9

  十一月中旬至扶風(fēng)界見梅花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

  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翻譯

  梅花開滿了路邊,亭亭而立,花容艷麗;未到時節(jié)就開放了,散發(fā)著濃郁的芳香。

  嫦娥與月光相伴,一副清冷的樣子;青霄玉女之冷峭勝過了嚴霜。

  手中空握滿把的梅花,卻不知寄往何方;與梅花傷心離別的時候又恰好碰上我悲憤欲絕。

  梅花為了誰造成了過早開花,而不等到報春才開花,成為舊歷新年時的香花呢?

  注釋

  匝路亭亭艷:匝路,圍繞著路;亭亭,昂然挺立的樣子。

  非時裛裛香:非時,不合時宜,農(nóng)歷十,一月不是開花的時節(jié),梅花卻開了,所以說“非時”;裛裛,氣味郁盛的樣子。

  素娥惟與月:素娥,嫦娥;惟與,只給。

  青女:霜神。

  贈遠虛盈手:贈遠,折梅寄贈遠方的親朋;虛,空;盈手,滿手。

  傷離適斷腸:傷離,因為離別而感傷;適,正。

  早秀:早開花。十一月中旬開的梅花,是早開的梅花。

  不待作年芳:待,等待。作年芳,為迎接新年而開花芬芳。

  鑒賞

  “匝路亭亭艷,非時裛裛香。”一開頭就奇峰突起,呈現(xiàn)異彩。裛裛,香氣盛貌。雖然梅樹亭亭直立,花容清麗,無奈傍路而開,長得不是地方。雖然梅花囊哀清芬,香氣沁人,可是梅花過早地在十一月中旬開放,便顯得很不適時宜。這正是“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作者的感情通過詠梅來表達。作者的品格才華,恰好正像梅花的“亭亭艷”、“裛裛香”。作者牽涉到牛李黨爭中去,從而受到排擠,以及長期在過漂泊的游幕生活,也正是處非其地。

  “素娥惟與月,青女不饒霜。”二句清怨凄楚,別開意境。同是月下賞梅,作者沒有發(fā)出“月明林下美人來”的贊嘆,把梅花比作風(fēng)姿姣好的美人;也沒有抒寫“月中霜里斗嬋娟”(《霜月》)一類的頌詞,贊美梅花傲霜的品格;而是手眼獨出,先是埋怨“素娥”的“惟與月”,繼而又指責(zé)“青女”的“不饒霜”。原來在作者眼里,嫦娥讓月亮放出清光,并不是真的要給梅花增添姿色,就是沒有梅花,她也會讓月色皎潔的。嫦娥只是贊助月亮,并不袒佑梅花的。青女不是要使梅花顯出傲霜品格才下霜的,而是想用霜凍來摧折梅花,所以她決不會因為梅花開放而寬恕一點,少下些霜。一種難言的怨恨,淡淡吐出,正與作者身世感受相映照。

  寫到這里,作者的感情已達到飽和。突然筆鋒一轉(zhuǎn),對著梅花,懷念起朋友來了:“贈遠虛盈手,傷離適斷腸。”想折一把梅花來贈給遠方的朋友,可是仕途坎坷,故友日疏,即使折得滿把的梅花也沒有什么用。連寄一枝梅花都辦不到,更覺得和朋友離別的可悲,所以就哀傷欲絕,愁腸寸斷了。“傷離”句一語雙關(guān),既含和朋友離別而斷腸,又含跟梅花離別而斷腸,這就更加蘊蓄雋永。

  “為誰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在這里表達了他對梅花的悲痛,這種悲痛正是對自身遭遇的悲痛。聯(lián)系到詩人很早就以文才著名,所以受到王茂元的'賞識,請他到幕府里去,把女兒嫁給他。王茂元屬于李德裕黨,這就觸怒了牛僧孺黨。在牛黨得勢時,他就受到排斥,不能夠進入朝廷,貢獻他的才學(xué),這正像梅花未能等到春的到來而過早開放一樣。這一結(jié),就把自傷身世的感情同開頭呼應(yīng),加強了全篇的感情力量。詠物詩的最高境界是“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zhuǎn);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意思是依照事物的形貌來描繪,委婉地再現(xiàn)其形象;同時,也曲折地傳達出內(nèi)心的感情。這首詩正是這樣。梅花是一定時空中盛開的梅花,移用別處不得。與之同時,又將詩人的身世從側(cè)面描繪出來。兩者融合得紋絲合縫,看不出一點拼湊的痕跡,是作者深厚功力的表現(xiàn)。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詠物寫于何年,諸說不一,可能是詩人于公元851年(大中五年)應(yīng)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聘請為書記,入蜀時所作。他的《韓冬郎即席二首》,有“劍棧風(fēng)檣各苦辛,別時冬雪到時春”句。作者赴蜀,在這年冬天,有《悼傷后赴東蜀辟至散關(guān)遇雪》一詩。這首詩或者是在這年所作。

梅花原文及賞析10

  梅花落 南北朝 鮑照

  中庭多雜樹,偏為梅咨嗟。

  問君何獨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

  搖蕩春風(fēng)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fēng),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寒風(fēng)一作:風(fēng)飚)

  《梅花落》譯文

  庭院中有許許多多交雜的樹木,卻偏偏對梅花贊許感嘆。

  你為什么單單贊賞梅花?是因為它能在寒霜中開花,在寒露中結(jié)果實。

  而雜樹只能在春風(fēng)中搖曳,在春日下盛開,有的雖然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隨寒風(fēng)零落而沒有耐寒的品質(zhì)。

  《梅花落》注釋

  中庭:庭院中。

  咨嗟:嘆息聲。

  君:指上句"偏為梅咨嗟"的詩人。

  其:指梅花。

  作花:開花。

  作實:結(jié)實。

  爾:指雜樹。

  霜華:即前句“霜中能作花”的簡稱。華:通“花”。

  霜質(zhì):本指梅花的抗寒能力,借喻抵抗艱難惡劣環(huán)境的本質(zhì)。

  《梅花落》賞析

  《梅花落》厲漢樂府“橫吹曲。鮑照沿用樂府舊題,創(chuàng)作了這首前所未見的雜言詩。

  “中庭雜樹多,偏為梅咨嗟。”這兩句是說,庭中的雜樹眾多,我卻偏偏贊嘆梅花。這里的“雜樹”和“梅”含有象征意義。“雜樹”,即指一班無節(jié)操的士大夫;“梅”,指節(jié)操高尚的曠達之士。詩的內(nèi)容是贊梅,但是作者先不言梅,而是以雜樹作襯墊,襯墊的效果,使得高者愈高,低者愈低。于是便觸發(fā)了雜樹的“不公”之感,因而也就按耐不住的提出疑問。

  “問君何獨然?”這句是說,請問你為什么單單偏愛梅花呢?這“問”的主語是“雜樹”。“獨”字緊扣著“偏”字,將問題直逼到世人面前。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這兩句是說,那是因為梅花不畏嚴寒,能在霜雪之中開花,冷露之中結(jié)實。詩人很爽快的回答了贊美梅的理由,但是為了使發(fā)問者(雜樹)對自己有所了解,所以又接著說明為什么雜樹們不及梅的理由。

  “搖蕩春風(fēng)媚春日,念爾零落逐寒風(fēng),徒有霜華無霜質(zhì)。”這幾句是說,而你們呢,只能招搖于春風(fēng),斗艷于春日,即使有的也能在霜中開花,卻又在寒風(fēng)中零落,終究沒有耐寒的品質(zhì)。

  詩人在耐寒這一點上,把梅和雜樹作了比較。這樣一來,贊梅的`理由便得到全面而有力的闡發(fā)。

  這首詩結(jié)構(gòu)單純,一二句直抒己見,第三句作為過渡,引出下文申述。言辭爽直,絕無雕琢、渲染之態(tài),比如對梅的描寫,這里就見不到恬淡的天姿,橫斜的身影,也嗅不到暗香的浮動,更沒有什么后世常用的高標(biāo)逸韻,力斡春回的頌詞,而只是樸實無華,如實道來——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實;其句式韻腳,也隨情之所至,意之所需,有五言,也有七言,新奇而不造作。詩人以如此單純樸拙、隨意自然的形式,說著并不怎么新鮮的事情,卻有幾分“稚”趣,然而“念其”、“念爾”,足見褒貶之意,了然于心,所以觀點相明,一問即答,快人快語,切中要害,絕非率意而成。

  如果說傲霜獨放的梅花,就是那些位卑志高,孤直不屈之士的寫照,當(dāng)然也是詩人自我形象的體現(xiàn)。那么“零落逐寒風(fēng)”的雜樹,便是與時俯仰,沒有節(jié)操的齷齪小人的藝術(shù)象征。詩人將他們加以對比,并給予毫不猶豫的褒貶,反映了詩人愛憎分明,剛正磊落的胸懷,也反映了詩人對世風(fēng)日下的擔(dān)憂。

  這首詩雖是詠物,然其身世境遇、性格理想、志趣情懷無不熔鑄其間。就以上所言,又顯示出它慷慨任氣、沉勁老練的特色。

  本詩主要是托諷之辭,采用雜言,音節(jié)頓挫激揚,富于變化其一褒一貶,表現(xiàn)了詩人鮮明的態(tài)度。這與作者個人經(jīng)歷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鮑照“家世貧賤。,(鮑照《拜侍郎上疏》)在宦途上飽受壓抑。他痛恨門閥土族制度,對劉宋王朝的統(tǒng)治深為不滿,因此,他那質(zhì)樸的詩句申明確表示了對節(jié)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視和對曠達之士的贊揚。這里還包含著寒士被壓抑的義憤和對高門世族壟斷政權(quán)的控訴。詩歌以充沛的氣勢,強烈的個性,明陜的語言,給讀者以震撼。

  《梅花落》創(chuàng)作背景

  公元439年(元嘉十六年),鮑照因獻詩而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但鮑照家世貧賤,在宦途上飽受壓抑,所以他在宦途上的這段時間寫下了許多詩篇。《梅花落》即是此類詩作的代表作品。

梅花原文及賞析11

  梅花絕句·其二

  陸游〔宋代〕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

  高標(biāo)逸韻君知否,正是層冰積雪時。

  賞析

  這實際是持首標(biāo)準(zhǔn)持況物自比持詠梅詩。

  陸意是南宋著名持愛國詩人,文武雙全,年輕時意氣風(fēng)發(fā),曾有持首詞自贊:“人誤許,詩情將略,持時才氣超然。”北宋滅國,是陸意持生中永遠持痛,他持懷忠貞,念念不忘北伐,但持直得不到南宋小朝廷持重用,直至死去,中國人都熟悉他“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持詩句,這首詩所表達持情緒也是相通持,反應(yīng)持是在詩人特有持政治處境下,心念復(fù)國,若有所待,非常幽微,非常復(fù)雜持心理狀態(tài)。

  從詩比較明朗持格調(diào)上看,這應(yīng)是陸意中年時期持作品,當(dāng)時持政治空氣應(yīng)該是,偏安勢力牢牢控制政局,北伐派持處境至為嚴酷。

  “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遲。”說持是詩人自忖處于政治勢力持邊緣,資歷不高,又力主北伐,長時間得不到當(dāng)權(quán)派持重用是自然持事。

  但是,他持心中確實仍有期待。年復(fù)持年持等待并沒讓他感覺到絕望,“自分”二字準(zhǔn)確地傳達出了他持這種心態(tài)。

  要知道,在當(dāng)時持氛圍中,能保持這樣比較舒解,比較積極持心態(tài)并不容易!

  就像這眼前大雪覆蓋,依然含苞待放持梅花持樣——你可能理解到,那雪中詠詩之人持高標(biāo)逸韻?……

  濃烈持詩情畫意,夾雜著無法言說持身世之感,虛實相照,渾然持體,烘托出持種清逸深幽持特殊美感。這是中國古典詩歌持慣有風(fēng)格,也是我們持祖先奉獻給世界文學(xué)寶庫持持份獨到財產(chǎn)。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xué)庵筆記》等。

梅花原文及賞析12

  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jīng)迎著晨風(fēng)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shù)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聽說。

  坼(chè):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

  坼曉風(fēng):即在晨風(fēng)中開放。

  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有什么辦法。

  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wù)觀)。

  梅花:一作梅前。

  賞析

  這首詩是組詩中的第一首。于公元1202年(嘉泰二年)一月,陸游退居故鄉(xiāng)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七十八歲。此時北宋滅國,陸游處于政治勢力的邊緣,長時間得不到當(dāng)權(quán)派的重用,但他的心中確實仍有期待。當(dāng)作者看到梅花有感而發(fā)。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fēng)”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tài);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xiàn)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fā)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shè)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yīng),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xiāng)”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tài)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dāng)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fā)奇思,想學(xué)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dāng)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dāng)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jīng)過詩人的再創(chuàng)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fā)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wù)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nèi)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xué)庵筆記》等。

梅花原文及賞析13

  原文: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風(fēng)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

  舊游舊游今在否?花外樓,柳下舟。夢也夢也,夢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黃云,濕透木棉裘。都道無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翻譯:

  白鷗棲落水濱,默然地望著我,好似在問:夜泊溪畔是被風(fēng)雪所阻,不得以停泊;還是無所去處,情愿留下?如若是自愿,又為了何事眉頭緊鎖?夜風(fēng)襲來,掀起艙簾,吹得艙內(nèi)燈火閃爍。孤處江舟,只有身影為伴,對著孤影,不禁懷念起與舊友歡聚和悠游的情景。

  昔日一同悠游的舊友,今日在哪里?回想當(dāng)時,樓外一片盎然春色,相攜漫步錦簇的花叢中。湖中綠波蕩漾,系舟在堤邊的柳樹下。夢啊,夢啊,讓我在夢中重溫一下舊游。可是在夢中卻難尋舊游,只有眼前的.寒水空自流。艙外飛雪漫天,凝望濃密的陰云,任憑飛雪落在身上,浸透了棉衣。都說沒有人的憂愁,有我這般深沉,今夜,雪中的梅花,一身素白,憂愁似我。

  梅花引·荊溪阻雪賞析

  賞析:

  “白鷗問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留”指樂意羈留,“身留”是出于被迫。途中遇雪,不能航行,泊舟岸邊,自然不是“心留”。詞人起筆突兀,出示幻象以虛寫實。他落筆不寫風(fēng)雪和溪流,而寫泊舟經(jīng)過,立意較為翻新,下面繼續(xù)讓白鷗發(fā)問:“心若留時,何事鎖眉頭?”“鎖眉頭”以形示情。白鷗是詞人寄托心情的意象。問者之意,借白鷗說出,婉深而鮮明。此謂托物言人也。作者阻雪的心情通過白鷗表達的,但白鷺的心情也和作者恰恰相反,白鷺也非作者化身。白鷺慣于生活在風(fēng)雪之中,激流之上。而作者卻是迫于“身留”。作者描寫白鷗,是深化意境。

  “風(fēng)拍小簾燈暈舞,對閑影,冷清清,憶舊游。”由舟內(nèi)到舟外,逐次展示境況的寒冷凄清。傍晚時分,冷風(fēng)拍打著簾幕,把燈火撩撥得跳蕩不已,光暈連同我的影子,都在搖曳著。孤獨冷清的境地,情不自禁地想起昔日的游伴來。

  下闕緊接上闕結(jié)局,問道:“舊游舊游今在否?花柳樓,月下舟。”游伴啊游伴,你可還健在?憶起結(jié)伴而游,感到非常歡樂自在!花叢旁的小樓,柳蔭之下的輕舟,都如夢幻般地地消逝了。“夢也夢也”,我在夢中重溫舊日的歡欣。冷風(fēng)、寒水、黃云、白雪,使我片刻也不得安寧,但連那木棉(即棉花)裘都濕透了,怎能讓人入眠。夢已了,“夢不到,寒水空流”,“寒水空流”在空虛絕望的心境中,蘊含一絲怪之意思。詞人懷遠之情,如荊溪流水那樣悠悠難盡。風(fēng)雪漫天,令人愁苦萬分。“都道無人愁似我”,孤舟黑夜唯燈與影相伴,有誰來說這樣的話?況是“都道”,這些人從何而來?“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極寫天氣寒冷。梅花有著傲雪的精神,在冬天凌寒而放,但雪是如此之大,天氣是如此之冷,梅花啊,你能受得住么?是否象我一樣,浸透在愁苦之中。

  全詞流動自然。以發(fā)問取頭,未待回答,卻已氣勢凌人。詞中后多用短句,使節(jié)奏感極強,音響較為清越。全詞以抒情為主,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氣宇軒昂。結(jié)尾用“雪”字才點出文眼,是作者故意使然,蓋讓人讀起來一氣貫注也。難怪清代詞評家劉熙載曾評蔣捷詞為“長短句之長城”,是推崇備至。

梅花原文及賞析14

  原文:

  梅花絕句二首·其一

  宋代:陸游

  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譯文:

  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

  聽說山上的梅花已經(jīng)迎著晨風(fēng)綻放,遠遠望去,四周山上的梅花樹就像一堆堆白雪一樣。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有什么辦法可以把自己變化成數(shù)億身影呢?讓每一棵梅花樹前都有一個陸游常在。

  注釋:

  聞道梅花坼(chè)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

  聞道:聽說。坼:裂開。這里是綻開的意思。坼曉風(fēng):即在晨風(fēng)中開放。雪堆:指梅花盛開像雪堆似的。

  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前一放翁。(梅前一作:梅花)

  何方:有什么辦法。千億:指能變成千萬個放翁(陸游號放翁,字務(wù)觀)。梅前:一作“梅花”。

  賞析:

  這首詩的首句“聞道梅花坼曉風(fēng),雪堆遍滿四山中。”寫梅花綻放的情景。如第一句中“坼曉風(fēng)”一詞,突出了梅花不畏嚴寒的傲然情態(tài);第二句中則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寫出了梅花潔白的特點,也表現(xiàn)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況。語言鮮明,景象開闊。而三四兩句“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更是出人意表,高邁脫俗,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把癡迷的愛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

  緊接的兩句,突發(fā)奇思“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意思是說,用什么辦法能變出千萬個放翁,使每一株梅花下面都有自己在那里分身欣賞。身化千億,設(shè)想可謂奇妙之至。梅花與詩人面面對應(yīng),是梅耶?是人耶?一時實難輕分,這又是詩人命筆奇特之處。這兩句雖是點化柳宗元“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盡望鄉(xiāng)”的詩意而來,但用在“雪堆遍滿四山”的.梅花世界中,不唯妥貼自然,而且情景相生極富有意趣。理由至少有三:以詩人78歲的高齡,面對樹樹姿態(tài)有異的梅山花海,一時當(dāng)然不能逐個尋芳,所以化身分之賞之,自屬妙想,此其一。又陸游年事雖高,但童心未泯,平時常有“梅花重壓帽檐偏,曳杖行歌意欲仙”的“出格”舉動惹人注目,此時他突發(fā)奇思,想學(xué)仙人的分身法,亦是童心使然,很合乎心理,此其二。再者陸游常以梅花自比,且心中常存伯仲之間不分高下的感覺,如今面對千萬樹盛開的梅花,詩人自負當(dāng)然不甘心以一身仰視,須化身千億才能與之匹敵相稱,方不辜負詩人對梅花的一番感情。綜觀這三方面,此句表面上雖有借鑒之處,深入地體會實屬情景相生之辭,正如當(dāng)年林逋點化江為詩成梅花絕唱一樣,均經(jīng)過詩人的再創(chuàng)造,融會陶鑄古人詩意而自出機杼,且能翻出新意,使詩更富有盎然的詩意和逗人入勝的意境。

  前兩句的寫梅是為后兩句寫人作陪襯。面對梅花盛開的奇麗景象,詩人突發(fā)奇想,愿化身千億個陸游,而每個陸游前都有一樹梅花。這種豐富而大膽的想象,把詩人對梅花的喜愛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同時也表現(xiàn)了詩人高雅脫俗的品格。末句之情,試在腦中擬想,能令人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梅花原文及賞析15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王旭[元代]

  兩種風(fēng)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細看不是雪無香,天風(fēng)吹得香零落。

  雖是一般,惟高一著。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隨意穿簾幕。

  譯文

  兩種風(fēng)格,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雪花好似風(fēng)花的花瓣,仔細一看不是雪,因為雪無香氣,風(fēng)吧香氣吹得四散。雖然色彩一樣,形狀相似,但是有一個高出一等,雪花不像風(fēng)花薄。風(fēng)花開在空山,放射出光輝異形,雪花卻在人&簾幕下低飛。

  注釋

  風(fēng)流:風(fēng)度、標(biāo)格。一&制作:意指雪和風(fēng)都是大自然的產(chǎn)物。萼:花萼,這里指的是花瓣(因押韻關(guān)系用“萼”字)。細看不是雪無香:仔細一看,不是雪花,因為雪花沒有香氣。著(zhāo):等次。薄(báo):厚度小的。散彩:放射出光彩。簾:窗帷。最后兩句說:風(fēng)花開在空山,放射出光輝異形,雪花卻在人&簾幕下低飛。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之的,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的一開篇,就是指點江山、直抒胸臆。與眾不同的是,他不是只詠雪或只詠有,而是”開兩朵、兩朵俱美。一會是一個平臺上的比較,一會是各自舞臺上的輝煌;既各有高低,又各有結(jié)長。從篇章角度分析,上下闋的結(jié)構(gòu)是一致的:一二句,先立主旨、總領(lǐng)全段;三四五句,以鮮明意象,比較二者異同;把這異同的典型特征,完全袒露在作者筆下、袒露在讀者眼前;其中的對比手法,恰好也照應(yīng)了主旨。這樣的結(jié)構(gòu)意圖,就是抓住雪與有的同與不同:上闋的“全似”,下闋的“不似”,這就全面的比較了兩種風(fēng)流。

  從段落到全篇,這首的大體可以分出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特征。起:兩種風(fēng)流,一家制作。承:雪”全似有”萼。細看不是雪雪香,天風(fēng)吹得香零落。轉(zhuǎn):雖是一般,惟高一著。合:雪”不似有”薄。有”散彩向空山,雪”隨意穿簾幕。

  具體看來,有雪爭春,同樣風(fēng)流,這就是不可避免的有與雪的不同。不過,異中尋同,的人偏要說“雪”全似有”萼”。這里,雪”與有”同在雪”仿佛就是有”的”瓣。是啊,有”的美麗,在于不僅有形,而且有香。雪”有有之形,于是就輸了一段香的人的智慧,就在于豐富的想象力。風(fēng)流,像風(fēng)一樣流芳天下,因而是世間萬物的最佳典范。作者在有與雪的映襯中,明知雪”有弱點,但卻把她的弱點,放在險惡的處境中,想象為是狂風(fēng)奪去了雪”能與有”媲美的資格,這是極其高明的想象力,正是這樣的想象,既說明了“全似”中的真實距離,也說明了這確實情有可原。這既是替雪”找托的',又是進一步展示了有”的風(fēng)采。

  這基礎(chǔ)上,作者歸納說,雪有的風(fēng)流看似一樣,但有”其實更高一著。前面是雪”與有”異中之同,這里是二者終有高下、畢竟不同的現(xiàn)實狀態(tài)。“雪”不似有”薄”,一個“薄”字,意味深長。按古代漢語,薄通泊,淡薄即淡泊,這是一解;另一解則是薄的本義,薄即草木叢生。是啊,雪是水氣的精華,而有”是草木的精華、百”的精華、生命的精華,不愧是”中之”。結(jié)以,雪”的“不似”,表現(xiàn)了略遜一籌。是啊,有”把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的色彩,裝點向草木凋零、萬”俱謝的雪山;雪”雖雪生命,卻依然善解人意的飛向人們的身邊。

  這就是的人最重要的比較。兩種美麗的”朵,一是有”,她挑戰(zhàn)著寒冷的世界,以自身的豪氣,呼喚著天地中生命的色彩、呼喚著天地中美麗的春天,也呼喚著天地中美麗的百”;另一是雪”,她把單調(diào)的冬天變成飛”濺玉的世界,這就是異中有同。那雪與有各展結(jié)長,只要都是一流,又何必在意第一第二呢。這就是美麗的雪”,不卑不亢,絕雪對有”的嫉妒,只有與有”的互補。即使不得第一,絕不與第一對立。這就是雪”,甘做背景、甘做配角,恬淡中顯示雪”的美麗。

  可見,的中有雪并舉,映襯之妙、擬人之巧、想象之高,就讓有與雪剛?cè)嵯酀⒐灿汗狻F渲心莻“薄”字,引出了太多的爭議:其一,薄字取貶義時,即意指雪”比有”更薄一點。其二,用作褒義時,作為和嚴冬戰(zhàn)斗的寵兒,怎么能比雪”更厚呢?然而的人不會取“薄”字的貶義,因為那與的人筆下的“風(fēng)流”形象太不相稱。用一個不恰當(dāng)?shù)谋扔鳎渌纱蚧ⅲ荒苁俏渌纱蜇垼H低斗嚴冬的“戰(zhàn)友”,實際就是貶低自己。因此薄字在此的為第二種說法,這也就是把“薄”理解成褒義的最好依據(jù)。

  王旭

  王旭(生卒年不詳,約公元1264年前后在世),字景初,東平(今屬山東)人。以文章知名于時,與同郡王構(gòu)、永年王磐并稱“三王”。早年家貧,靠教書為生。主要活動于至元到大德年間。有《蘭軒集》二十卷,原本已不傳。清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曾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王旭詩文若干篇,重編為《蘭軒集》十六卷,其中詩九卷,文七卷。與王構(gòu)、王磐相比,王旭處境最不好,詩文中往往流露出懷才不遇情緒,《古風(fēng)三十首》集中表達了對人生的感慨。生平事跡見《大明一統(tǒng)志》卷二三、《元詩選·癸集》乙集小傳、《元書》卷五八。

【梅花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梅花》原文及賞析02-10

梅花原文、賞析07-08

梅花原文及賞析07-03

梅花原文賞析07-03

[熱門]梅花原文、賞析07-08

[精品]梅花原文、賞析07-08

梅花原文翻譯及賞析05-12

梅花落原文及賞析05-04

王安石《梅花》原文譯文及賞析09-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原县| 贵南县| 府谷县| 丹巴县| 白银市| 出国| 青海省| 镇江市| 乐都县| 清苑县| 吉安县| 涪陵区| 朝阳区| 齐齐哈尔市| 沙湾县| 苏尼特右旗| 离岛区| 朔州市| 肇源县| 青阳县| 宁安市| 曲沃县| 延寿县| 嵊泗县| 鹰潭市| 上饶县| 苍山县| 凤庆县| 宣威市| 拉孜县| 施甸县| 雷波县| 德昌县| 宁津县| 隆化县| 顺义区| 理塘县| 宁乡县| 靖安县| 台安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