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雁》賞析[熱]
白(1937—),原名何錦榮。臺灣臺中市人。1956年商業職業學校畢業。1959年加入“創世紀”。19xx年發起組織“笠”詩社。現為《笠》詩刊主編。主要作品集有《娥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征》、《白詩選》、《香頌》等。
我們仍然活著。仍然要飛行
在無邊際的天空
地平線長久在遠處退縮地引逗著我們
活著。不斷地追逐
感覺她已接近而抬眼又是那么遠離
天空還是我們祖先飛過的天空。
廣大虛無如一句不變的叮嚀
我們還是如祖先的翅膀。鼓在風上
繼續著一個意志隱入一個不完的魘夢
在黑色的土地與
奧藍而沒有底部的天空之間
前途只是一條地平線
逗引著我們
我們將緩緩地在追逐中死去死去如
夕陽不知覺的冷去,仍然要飛行
懸空在無際涯的空中孤獨如風中的一葉
而冷冷的云翳
冷冷地注視著我們。
賞析
詩人妻子陳文理在一篇文章中曾這樣談到她的丈夫和這首詩:“對一個生活在安穩環境中的人,是不會了解白顛沛失所的困頓。生存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重擔,從詩作便能領會”。《雁》這首詩當然同詩人的生活際遇有一定關系,但作為藝術創造,也不能做簡單理解。此詩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雖九死而不悔”的生存狀態,更主要是來源于詩人內在的生命意志的投射。
詩中的“雁”,是詩人所借用的基本形象,而其中寄寓的則是詩人的靈魂。這首詩一開始就把雁推到了一個無奈的生存空間:在無邊際的天空,追逐一條隨追隨退、永遠也達不到的“地平線”。這里隱喻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基本處境。這是一種無法擅離的宿命。只要我們活著,就只能如此,這一節,寫雁的生存狀態和意志,為全詩定下了悲苦的基調。
第二、三節,從兩個方面深化這一主題。一是生存歷來如此。天空還是“祖先飛過的天空”,翅膀還是遺傳的“祖先的翅膀”,從古到今,一代代地永遠“繼續著一個意志隱入一個不完的魘夢”。這是人類生存的亙古不移的法則,任何人也無法逃脫這一生命定律。一是生存萬分艱難:天空無底,地平線無垠,從生到死,即使太陽冷去,即使“孤獨如風中的一葉”,也“仍然要飛行”。這里已不單純是生存的困頓,而是以困頓的生存烘托生命意志的執拗與頑強。不再是無可奈何的悲嘆,而是順應自然的人生信念的高揚。
最后一節,以冷漠的無情的云翳同大雁的飛行相比并,相對照,有控訴環境的意思,但更主要是在有生命與無生命之間凸現生命的驕傲和價值。整首詩的底色是灰暗的,黑色的土地,奧藍的天空,冷去的夕陽,冷漠的云翳,這正形象地表現了全詩低抑的情調。初讀這首詩,我們仿佛被一種悲慨的濃霧所包圍。但是,且慢,不要淺嘗輒止,當我們反復吟讀,真正進入到詩的深層底蘊之后,我們就會發現悲慨中蘊含著一種巨大的力量,就會從心靈中迸發出一道哲理之光,照徹天地間的迷霧。這時,你必將會昂起頭來,滿懷崇敬的心情,望眼前那一行大雁排空而去……
【白《雁》賞析】相關文章:
白《雁》賞析08-11
歸雁原文及賞析03-03
早雁原文及賞析04-17
秋雁原文、賞析09-20
聞雁原文及賞析05-04
秋雁原文翻譯及賞析03-07
歸雁原文及賞析(精)08-25
歸雁原文及賞析[通用]08-25
《聞雁》原文及翻譯賞析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