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原文及賞析通用(15篇)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斗遺香。
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妝。
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
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
譯文
有人在桃樹下試穿絲衣,蝴蝶在殘余的花間飛舞。芳草被華美的車子輾平,花枝上,花落已半。
風變得薰暖,白天開始長起來,楊柳的枝條柔美細長。一雙燕子在風中飛舞,楊柳絮飄飄揚揚,地上鋪滿了落日的余暉。
注釋
訴衷情: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羅裳:織錦的褲裙。裳,下身的衣服,裙裝。
蝶粉:指桃花初放,蕊粉末褪。斗:比試。遺香:指羅裳和少女身體散發出的清香。
玉輪:華貴的游車。
半面惱紅妝:即“惱半面紅妝”之倒裝句。指因花瓣凋零而心生懊憾。半面:指凋殘。紅妝:指花瓣。
乍:開始。
裊(niǎo):細柔搖曳的形態。
賞析:
這首詞標題為“春游”,上片寫一位女子在春天的出游,下片則寫了所見所感的春天的風物。
“小桃枝下試羅裳”,是說出游前的準備。天氣漸暖,要換上春天的羅裳,不是一換就得,所以要試,試衣于小桃枝下,很可能是普通農家的女孩子。站在小桃枝下。很容易使人聯想起唐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人面桃花相映紅”,這當然是一種很美的映襯。不僅如此,鮮艷的桃花和女子衣上的香澤又引來了翩翩的蝴蝶。不說蝴蝶環繞飛舞,卻說“蝶粉斗遺香”,蝶翅上撲落的粉末和女子遺落的香澤比賽,哪一種更香,這就婉轉曲折深有意趣了。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本來也是美的化身,所以梁山伯祝英臺的故事中,才有化蝶之說。
游春的`人自然很多,有乘寶馬香車的,“玉輪碾平芳草”,從芳草地上忽忽駛過,車中的貴婦嬌娃,也只在車窗中露出了半面。但“半面惱紅妝”,這半面嬌容卻引起這位游春少女的不快。可能是因為她們乘坐的香車對于芳草的摧殘,也可能因為她們不暇他顧的高傲姿態。古代“半面”一詞有曾見過面的意思。《后漢書·應奉傳》載應奉曾見一車匠于門中露半面,后數十年遇之于途中。仍能認出他來。故有“半面之舊”的說法。也有就指半邊臉面,如湯顯祖《牡丹亭》:“沒揣菱花偷人半面。”或者又指古代遮面之具。還有一個“半面妝”的著名典故,《南史·梁元帝徐妃傳》:“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將至,必為半面妝以俟,帝見則大怒而出。”李商隱《南朝》詩云:“地險悠悠天險長,金陵王氣應瑤光。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妝。”諷刺南朝茍安于半壁江山,猶如徐妃之半面妝,如取用李商隱詩意,則“半面惱紅妝”當指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只圖茍安一時,如同南朝梁、陳末年故事。這種時事使人煩惱,故云:“半面惱紅妝。”準此,前面的“玉輪碾平芳草”也可解釋為暗指南明弘光朝排斥忠良壓制賢才、這樣來解釋這兩句詞,可能顯得牽強一些,但是,“半面惱紅妝”又似乎不是一般語言,很值得探究。
下片“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三句,寫的是初春景象。風才開始變暖,白天才開始變長,垂掛的柳枝才綴上新綠而隨風飄蕩。三句非常緊湊。從幾種事物中觀察,感受表現了初春的特點。而以下的三句“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卻大有春事已過的景象。關于燕子,在子龍詞中多次提及,如《山花子·春恨》“惟有無情雙燕子,舞東風”,《眼兒媚》“只愁又見,柳綿亂落,燕語星星”、《蝶戀花·春日》“燕子乍來春漸老,亂紅相對愁眉掃”、《江城子·病起春盡》“憑燕子,罵東風”。幾乎都是與暮春春盡聯系著。此處“一雙舞燕”恐怕也不是早春景象,“萬點飛花”更是暮春特有之景,“滿地斜陽”也平添了一份凄清。這后面的三個四字句,與前面的三個三字句,意思上有承接,時間上有發展,似是感嘆著“九十韶光如夢短”(《漁家傲》),由初春寫到春夫,時間上的跨度是為了表現情感上的跨度。王士禛評此詞“情景相生”(《陳忠裕全集》引)。處處是景語,也處處是情語,客觀景物無不打上感情的烙印,故能深切感人。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2
訴衷情·眉意 宋朝 歐陽修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訴衷情·眉意》譯文
清晨卷起結著點點薄霜的幕簾,呵暖雙手試梳新式梅花妝。都因為內心有太多離愁別恨,所以把雙眉畫得像遠山那么長。
回想如煙往事,痛惜流逝的年華,讓人更加傷感。準備唱歌的時候先斂容不歡,將笑之時,也還帶恨含顰,這日子最令人痛斷肝腸。
《訴衷情·眉意》注釋
訴衷情:原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唐溫庭筠取《離騷》“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創制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輕霜:薄霜,表明時節已是初秋。
試梅妝:謂試著描畫梅花妝。梅妝,“梅花妝”的省稱。梅花妝是一種美妝,始于南朝宋壽陽公主。
緣:因為。離恨:因別離而產生的愁苦。
遠山:指遠山眉。形容把眉毛畫得又細又長,有如水墨珈的遠山形狀。比喻離恨的深長。
流芳:流逝的年華。
斂(liǎn):收斂表情。
顰(pín):皺眉,憂愁的樣子。
斷人腸:悲痛之極,謂之斷腸。
《訴衷情·眉意》鑒賞
歐陽修的詞,和他的詩文風格是很不后樣的,說不上放蕩,但至少是放得他。所以他的詞中說男女之情,或寫兒女之態的不少,而且寫得很好,說明他其實并不是后個古板的人。題目叫圖眉意”,就是以眉為題。古代女子化妝,畫眉是最重要的步驟之后,畫的花樣也多,所以古人甚至以圖蛾眉”為美麗女子的代稱。《詩經·衛風·碩人》中就以圖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描寫美人。屈原的《離騷》中,也已經有圖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的詩句。后人詩文中就舉不勝舉了。
此詞抒寫后個女子的離愁別恨,通過描寫女子的生活片段,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別妝時的生活情景,展現了她痛苦與苦悶的內心世界。上片敘事,寫畫眉。第后句點明時間,第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畫眉圖;后二句寫女眉人公因內心愁苦哀怨畫出的眉像遠山后樣淡然修長。下片抒情,寫蹙眉。首三句寫女眉人公追憶往事,哀嘆芳年易逝,內心傷感;結尾三句描繪女眉人公無限傷心、寸腸欲斷的情態。全詞語淺情深,言短味長,寫人眉目傳神,入木三分。
上片敘事,寫畫眉。圖清晨簾幕卷輕霜”是環境描寫,冬日的早晨,寒氣襲人。圖呵手試梅妝”,以素描手法勾勒出后幅圖畫:女眉人公于冬日清晨臨鏡別妝,呵氣溫暖著纖細的雙手,精心地在額上勾勒著梅花妝。圖簾幕卷”,暗示她已起床,雖然時間尚早,卻要起床別妝,表現出日常生活的艱辛。圖輕霜”,暗示氣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見女眉人公的嬌怯,也體現出她迫于生計才如此辛苦。圖試梅妝”,則突出她的秀慧俏麗。
后二句寫她內心本有離愁別恨,所以把眉兒圖故畫作遠山長”。古人有以山水喻別離的習慣,眉黛之長,象征水闊山長。用遠山比美人之眉,由來已久。托名漢伶玄《飛燕外傳》就有圖女弟合德入宮,為薄眉,號遠山黛”之句。此二句極有情致。女子畫了后個長眉,這是很正常的。唐明皇《好時光·寶髻偏宜宮樣》云:圖眉黛不須張敞畫,天教入鬢長。”可見長眉是美的標志。眉毛畫作圖遠山長”,也是平常的事。唐代張泌《妝樓記》說唐明皇避圖安史之亂”逃到成都后,讓畫工作《十眉圖》,也就是十種眉毛的畫法。明代楊慎《丹鉛續錄·十眉圖》中重新總結了這些眉式的圖譜,計有鴛鴦眉、遠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卻月眉、分梢眉、涵煙眉、橫云眉、倒暈眉共十種。圖遠山眉”就是其中后種。托名劉歆《西京雜記》卷二說圖(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晏幾道《生查子·遠山眉黛長》說李師師圖遠山眉黛長,細柳腰肢裊”。可見圖遠山眉”是很好看的,據說是后種淡淡的.細長眉妝。這里,從歌女后番對鏡別妝、顧影自憐的舉動中,尤其是從她描眉作圖遠山長”當中,可以窺見她內心的凄苦孤獨和對愛情的渴望。詞人高明的地方,是融情入景。把眉畫作圖遠山”,不是因為它好看,而是圖都緣自有離恨”,把畫眉與思人聯系得十分巧妙。
下片抒情,寫蹙眉。上片說到思人,下片就很自然地過渡到圖思往事,惜流芳,自成傷”了。從舉止、容色中,詞人窺測女子有感傷的情緒,大概她正在思量著難追的往事,惋惜著易逝的芳年,內心傷感不已。此三句,極其成功地對女眉人公進行了心理刻畫,僅用寥寥數語便便充分表現了她內心的痛楚和感傷。
結尾三句,以圖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的情態,活靈活現地刻畫出女眉人公無法獲得幸福生活而為生計被迫賣唱的痛苦心情,道出了她對于自身命運不能自眉而只得讓美好年華虛度在陪人歡笑上的凄苦和悲涼,把后個心有千千結而又不得不強顏歡笑的女子寫活了。由于她有感傷,觸處皆愁,所以欲歌之際,卻先斂容不歡;將笑之時,也還帶恨含顰。她誠于中而形于外,人則見其外而知其中,故此情此態,最得知心者憐愛而為之魂銷,因魂銷乃至腸斷。末句圖最斷人腸”隱含著作者的同情,語簡意深,十分傳神。
這首詞由于既有環境的渲染,又有情感的轉折,所以不僅情感真摯,而且耐人尋味。在詞中,作者筆下出現后位嬌柔羞澀的少女,她工愁善感,敏慧多情,這些,都沒有作正面交待,卻從側面點撥,使讀者從她的別妝、歌唇、顰笑中想象而得,而她的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見詞人生活體驗和藝術功力之深。
通覽全詞,語淺情深,言短味長,用簡單的語言寫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專制,充分體現了詞人的悲憫之心。歐陽修善于發現,用心去感受貧苦人民的生活方式,用詩詞反映底層人民的悲歡離合,這正是此詞令讀者動情之處。
《訴衷情·眉意》創作背景
歐陽修在政治生活中,剛勁正直,見義勇為,他的詩文和部分“雅詞”表現出其性格中的這個側面。而他的日常私生活,尤其是年輕時的生活,則頗風流放任。因而也寫了一些帶“世俗之氣”的艷詞。這首《訴衷情》就是其中之一。一般認為,這首詞是寫一個歌女的生活。其創作時間未詳。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3
訴衷情·青衫初入九重城
青衫初入九重城,結友盡豪英。蠟封夜半傳檄,馳騎諭幽并。
時易失,志難城,鬢絲生。平章風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
翻譯
當初我作為低級官吏進入京城,結識的朋友都是英雄豪杰。起草重要文書,用蠟封固并連夜傳送,騎著馬奔馳傳告中原人們。
時機容易失去,壯志難酬,兩鬢已生白發。只好寫文章品評風月,指點山川,建立另外一種“功名”。
注釋
青衫:低級官吏的服色。
九重城:指京城。
豪英:英雄豪杰。
蠟封:用蠟封固的文書,保密性強。
傳檄:傳送文書。
諭:告訴,傳告。
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國占領區。
平章風月:寫評品風月的文字。
彈壓江山:指點山川。
創作背景
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陸游到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應進士試。詩人回憶剛到帝京時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的情景,對比當時失意無成的現狀,給人強烈的落差感,因而寫下此詩。
賞析
詞的上片是憶舊。
“青衫初入九重城,結友盡豪英。”起首兩句寫早年的'政治生活。唐宋時九品官服色青,公元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陸游由福州決曹掾被薦到臨安,以九品官入京改職,言“青衫”十分貼切。陸游為官期間交識的同輩人士多是一時俊彥,因言“結友盡豪英”。
“蠟封侯夜半傳檄,馳騎諭幽并。”寫任圣政所檢討官時的活動,反映出當時的政治形勢是很鼓舞人的。這時宋孝宗剛即位,欲有所作為,遂恢復起用主戰派的著名人物張浚,籌劃進取方略。
詞的下片是抒憤。
“時易失,志難城,鬢絲生。”換頭三句既是詞意的轉折,接連三個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現出他激動的心情,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經歷的轉折。“時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說,好景不長,本來滿有希望收復中原的大好機會竟被輕易地斷送了!宋孝宗操之過急,張浚志大才疏,北進結果遭到符離之敗,反而又結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興和議。這些史實概括在這一短語之中,表現出了陸游的痛惜之感。“志難成,鬢絲生”就個人方面說,正因為整個政治形勢起了變化,自己的壯志未酬,而白發早生,以致成終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
“平章風月,彈壓江山,別是功名。”歇拍三句寫晚年家居的閑散生活和憤懣情緒。“平章風月,彈壓江山”是相對上片結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的。那時候終日所對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書檄文;此時終日所對的則是江山風月,所作的則是品評風月的文字,成了管領山川的閑人。天壤之別的場景,怎能不令詞人痛心疾首,透出無奈之態。風月的品評,山川的管領,原是“閑者”的事,與“功名”二字沾不上邊,而結句卻說“別是功名”,這是幽默語,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憤語,是對那些加給他“嘲詠風月”的罪名的人們,予以有力的反擊,套用孟子的一句話就是:“予豈好嘲詠風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寫,不假雕琢,語明而情真,通過上下片的強烈對比,反映出陸游晚年的不平靜心情。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4
上闋寫酸杏子。
“出林杏子落金盤。齒軟怕嘗酸。可惜半殘青紫,猶印小唇丹。”“出林杏子”,說明杏子方熟,還沒有熟透,一個“落”字,生動地寫出女子嘗杏的生動、活潑場面;“齒軟怕嘗酸”,既承上句講酸杏的新鮮,又是對女子嬌柔媚好的形容,韓僵《幽窗》詩有云:“手香江橘嫩,齒軟越梅酸”,亦是此義。上闋生動地描寫了一副女子暮春嘗杏的人物畫,點睛處全在“小唇丹”三字上。“小唇丹”寫女子的紅唇皓齒,又有“半殘青紫”與之相映。酸杏與美人、青紫與丹紅,不但在色彩上,還在酸澀與甜美的意味上相互映襯。
下闋依舊由景語帶起。
“南陌上,落花閑。雨斑斑。”南窗下陌,飛紅悠悠飄落,雨跡尚殘些斑點。“南陌”就是南邊的小路,不寫東、西、北,單寫南,因為南是溫暖柔潤之象,用此類意象,將詞的氛圍烘托得溫蘊可人;“落花閑”化自李白《贈黃山胡公求白鷴》詩“夜棲寒月靜,朝步落花閑”的句子,亦是描摹閑靜而略透悲意的場景;“雨斑斑”是描寫雨跡、斑點眾多的樣子。
這幾句寫外景的詞句,拉開了全詞的境界,是情感順流而出中的一次回溯與凈化。此景既是女子眼中之景,又與女子春心同為一構。是春景本就如此寂寞,還是女子愁情眼中萬物皆如此凄涼。寫景在寫人之后,情景模糊、意蘊豐富。
“不言不語,一段傷春,都在眉間。”是最終的抒情之語。女子寂寞一人,不言不語,此時無聲,悲情卻自現于眉間。顰顰蹙眉,一段傷春情懷,自在其中。寫眉間蹙皺來表現傷春之情,見蘇軾《蝶戀花》詞有“學畫鴉兒猶未就,眉間已作傷春皺”的句子。
詞用嘗杏引出美人的.丹唇皓齒,又回到屋外的春景,再寫嘗杏美人的傷春之情。杏酸使人蹙眉,傷春之情亦在眉間一皺中。詞人勾畫圖景、描摹情態,表現女子的心理狀態和日常生活的情景,如落花流水,靈動鮮活。
創作背景
《訴衷情`出林杏子落金盤》寫于詞人周邦彥暮年遠宦之時,詞體產生于筵宴。這是一首寫少女傷春的詞。少女傷春,在周邦彥以前的詩人詞人中有不少人寫過,但跟嘗果怕酸聯系起來,卻是罕見的。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深院。
人倦。
春去遠。
綠陰寒。
宿酒睡初醒,憑闌干。
梅子翠團團。
小鬟。
試攀薦雕盤。
愛微酸。
譯文
秋風送來了斷續的寒砧聲,在小庭深院中,聽得格外真切。
無奈長夜漫漫難以入睡,一聲聲的`砧聲和著月光穿進簾櫳,讓人愁思百結。
注釋
寒砧(zhēn):砧,搗衣石,這里指搗衣聲。古時將生絲織成的絹用木杵在石上搗軟制成熟絹,以便裁制衣服。寒砧,因夜深天寒,故稱。這里指寒夜之中的搗衣聲。唐代杜甫《秋興》中有詩句云:“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無奈:《嘯余譜》、《尊前集》、《南詞新譜》中作“早是”。
不寐:《嘯余譜》、《尊前集》、《南詞新譜》中均作“不寢”。不寐,不能入睡。
數聲:幾聲,這里指搗衣的聲音。
和月:伴隨著月光。
到:傳到。
簾櫳(lóng):掛著竹簾的格子窗。櫳:有橫直格的窗子。
賞析:
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搗練子令·深院靜》屬于李煜后期的作品,寫出了詞人因寒夜搗衣之聲而引起的各種離懷愁緒。。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6
原文:
訴衷情·永夜拋人何處去
永夜拋人何處去?
絕來音。
香閣掩,眉斂,月將沉。
爭忍不相尋?
怨孤衾。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譯文:
漫漫長夜你撇下我遠走到哪里?沒有一點音訊。香閣門兒關上,眉兒緊緊皺起,月亮就要西沉。
怎么忍心不把你追尋?怨恨這孤眠獨寢。只有換我的心,變作你的心,你才會知道這相思有多么深。
注釋:
①訴衷情:唐教坊曲名。因毛文錫詞句有“桃花流水漾縱橫”,又名《桃花水》;因顧夐本詞,又名《怨孤衾》。
②永夜:長夜。
③眉斂:指皺眉愁苦之狀。
④爭忍:怎忍。
⑤孤衾:喻獨宿。
賞析:
《訴衷情·永夜拋人何處去》是情人怨戀相思之詞。此詞運用白描手法,寫一位獨守空閨的少婦的情態與景物,表現并反襯出她在漫漫長夜中的孤寂與怨恨,既有文人詞的細膩華美,又帶有民歌風味,是寫閨情的別開生面之作。
“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永夜”,即漫漫長夜;一個“拋”字暗示出女子對自己命運的擔心。起句劈面一問,不僅揭示了女子愁怨的根由,還寫出了她因久盼不歸而產生的焦灼、苦悶、不安和疑慮。下接“絕來音”,表明所愛深夜不歸,并不是不得已的行為,而是故意給她的冷遇,一則寫夜闌人靜、悄無聲息,烘托出女子的孤寂無伴;同時透露出在漫漫長夜、寂寂空閨中她一直在側耳凝神聆聽戶外聲息的不安心情,門外的每一點哪怕是極輕微的聲音都會喚起她的希望,使她激動和喜悅。
“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當希望之火一次次在心頭燃起旋又熄滅以后,她終于明白今宵是無望的了,“香閣掩”三字表明了她內心的絕望。一個“掩”字,顯示了她的情感所系,她并不想把那個無情的人拒于門外,依然為他留著門,悶坐空閨,獨對孤燈,癡癡等待著他。“眉斂”,正是她內心深處壓抑不住的怨情的不自禁的流露。然而直到月將西沉時分,他也沒有給她消息,或者回來陪伴她。“月將沉”一句不僅點明天將破曉,它既暗示了清幽的月光沒有給人以任何安慰,徒然增加了女子的愁思,也透露出女子為怨思所苦而一夜無眠,在輾轉反側之際,往日恩愛廝守、形影相隨的情景盡在眼前,在獨臥孤寢的凄清中更添加了幾分寂寞和冷清。
“爭忍不相尋?怨孤衾。”她的語氣里有埋怨,有委屈,“爭忍”二字反問,表明她怨中有愛,情絲難解,既有不忍苛貴之意,也有不免怨怪之情,仔細體味,竟似有要對方發慈悲的意思。忍或不忍,不是因為情感的自然生發,不是因為情不自禁,而是來自慈悲的.意念。然而稍加推究,閨門緊閉,室內一目了然,并無可尋。“尋”這一動作,正好顯示她已陷于迷離恍惚的精神狀態。等到她頭腦稍為清醒,又得面對令人心碎的現實——孤衾獨處。“怨孤衾”一句,短而有力,長夜難眠的孤獨,自身情感依依而不獲對應的痛苦,終于直接以一個“怨”字透出。“怨”,是因愛所生的恨,是不敢決裂而去的恨。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情之所鐘,忽發癡語,這是女子發自內心深處的表白和對負心人的懇切呼喚。換心者,移心之謂也,主人公希望把自己的一顆心移置在對方的心腔里,以取得對方對自己思念之深的理解。如果對方已經徹底絕情,任是怎樣他也不會回心轉意了。雖是如此,但詞這樣寫,卻愈見感情激憤而又無可奈何,沉哀深痛,入木三分。這里既有對男子的嗔怨,更透出女子的一片深情,令人低徊不盡。
詞寫癡情女子對負心情郎的期待、愛戀與幽怨。心不可換,情癡故欲換之,換之而不可得,益增其怨憂。寫閨怨情至于此,形象鮮明生動,無以復加。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7
訴衷情青梅煮酒斗時新
青梅煮酒斗時新1,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回繡袂2,展香茵3,敘情親。此情拚4作,千尺游絲5,惹住朝云6。
注釋:
1青梅煮酒:古人于春末夏初時,以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斗:趁。時新:應時的新異物品。
2繡袂:女子的衣袖。
3茵:鋪地的席子、墊子。
4拚:甘愿,豁出去。
5游絲:蜘蛛、青蟲等吐出的飄蕩在空中的絲。
6惹:牽扯住。朝云:喻意中人。語本宋玉《高唐賦》,前已注。
賞析:
《訴衷情》為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始見《花間集》。有單調、雙調兩體。宋人一般都用雙調之體。如晏殊集中九首,就全為雙調體。此體四十四字,連綴三、四、五、六、七字句,形成長短錯落、回環曲折的抒情氣勢,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六句三平韻。本篇即利用此調的形式特征,來抒寫春日男女纏綿之戀情。上片寫暮春時節郊外游賞,巧遇心上人。首兩句,先寫時令。以酒之趁季節來標明天氣的'變化,不落常套;趁時新而曰“斗”時新,運意尖新醒目而不顯生硬。后兩句,由“時”及“地”,由“地”及“人”,寫出戀愛的環境和戀情本身。這兩句稍嫌直白,但也算紀實之筆,寫得干凈利落。下片敘寫戀情之熱烈、綿長。過片三個三字句,流暢而簡潔地鋪敘芳郊歡會的情景,而以“敘情親”為其主腦——這也是一篇之主腦。末三句,化實為虛,另立新意,以比興的手法,托出自己愛情的心愿。情感幽婉,格調高雅。葉嘉瑩對這三句情語極為欣賞,以為它們“雖作艷語,自有品格”,能喚起人們心中的“一份深摯的情意”。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8
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金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譯文
江上萬頃波濤一個接一個涌來,戴斗笠披蓑衣的漁翁在江邊垂釣。魚兒正在水中深處,即使是深藏千尺也要釣上來。
魚兒吞下了魚餌又吐了出來,將信將疑遲遲不肯上鉤。漁翁歸來的時候已是水寒江靜,只見滿目青山明月當空。
注釋
訴衷情:詞牌名,唐教坊曲。
金華道人:即唐代詞人張志和。自號煙波釣徒,東陽金華(今屬浙江)人。曾寫有《漁歌子》五首。
蓑笠(suō lì):指披蓑衣、戴斗笠的漁翁。
金鱗(lín):指鱗光閃閃的魚。
遲:慢。
賞析
題序“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表明了寫作的真正動機,乃于表明自己面對江山勝景,幡然悔悟的解脫心理,但是這種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只是更說明現實對他的真實束縛。
詞的上片,“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這是幅寒江獨鉤圖,一碧萬頃,波光粼粼,有孤舟蓑笠翁,浮游其上,置身天地之間,垂釣于重淵深處,鉤入水動,波紋四起,環環相隨。這樣空靈灑脫的境界令人逸懷浩氣。“金鱗”二句寫垂釣之興:魚翔深底,沉淪不起,為取水下金鱗,漁翁不惜垂絲千尺。此時此刻,漁父專注一念,神智空明,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魚盤旋于釣鉤左右的情態。
詞的下片,“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這一虛設之筆描繪了漁翁閉目凝神,心與魚游的垂鉤之樂,這種快樂中,漁父舉目江天山水,忽然得道忘魚。末三句渲染出一幅空靈澄澈的'江漁歸晚圖:“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透射出一種置身江天、脫落塵滓的逍遙追求,突出漁父這樣一種澄靜澹遠的境界里,任漂泊而不問其所至,也正是自張志和至黃庭堅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
該詞構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語,將張志和那種志不渝、逍遙自由的漁父家風,又升華為一種擺脫世網,頓悟入圣的精神境界,借此表明詞人當時遭貶后的心胸抱負和向往獨釣江天、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取景設境上具有象征色彩,用意于形象后面的暗示。特別是最后“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三句,直以詩家之化境寫禪宗之悟境,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征自己詞人覺悟解脫,由凡入圣的心志襟懷。
創作背景
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年),詞人因修《神宗實錄》不實的罪名,被貶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詞人被貶賦閑之時,登高覽勝,目盡青天,感懷今古,不禁向往獨釣江天、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黃庭堅
黃庭堅(1045.8.9-1105.5.24),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庭堅為其中一宗)之稱。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9
原文:
清晨簾幕卷輕霜。呵手試梅妝。都緣自有離恨,故畫作遠山長。
思往事,惜流芳。易成傷。擬歌先斂,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譯文及注釋:
作者:佚名
譯文
清晨起來,將簾幕卷起,看見滿地清霜。天氣太多,你用熱氣呵著纖手,試著描畫梅花妝。都因離別的幽恨,所以你故意把雙眉畫成山的式樣,淺淡而又細長。思念往事,痛惜流逝的年華,更是令人感傷。想要唱歌卻先收起微笑,想要微笑卻又愁上眉頭,這真是最令人斷腸的事情。
注釋
輕霜:氣候只微寒
試梅妝:謂試著描畫梅花妝。
遠山:形容把眉毛畫得又細又長,有如水墨珈的遠山形狀。比喻離恨的深長。
流芳:流逝的年華。
賞析:
作者:佚名
這首詞抒寫女子的離愁別恨。詞以形傳神,從人物的外貌轉而深入其內心世界,通過描寫一位歌女的生活片斷,即在冬日的清晨起床梳妝時的.生活情景,展現了歌女們痛苦與苦悶的內心世界。上片即行點題。首二句以素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圖畫:主人公于冬日凌晨臨鏡梳妝,精心地在額上涂出梅狀五色花朵。“簾幕卷”,暗示她已起床;輕霜,氣候只微寒;因微寒而呵手,可想見她的嬌怯;梅妝,是一種美妝,始于南朝宋壽陽公主;試梅妝,謂試著描畫梅花妝。后二句寫她本有離愁別恨,所以把眉畫得像遠山一樣修長。古人有以山水喻別離的習慣,眉黛之長,象征水闊山長。用遠山比美人之眉,由來已久。以上,讀者從歌女一番對鏡梳妝、顧影自憐的舉動中,尤其是從她描眉作“遠山長”當中,可以窺見她內心的凄苦和對愛情的渴望。下片極其成功進行了心理刻畫,描寫了歌女內心的凄苦和悲涼。首三句寫她追憶往事,哀嘆芳年易逝,內心傷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數語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對于自身命運不能自主而只得讓美好年華虛度在陪人歡笑上的痛楚。結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擬歌先斂”、強顏歡笑、寸腸欲斷的情態,活靈活現地刻畫出歌女無法獲得幸福生活而為生計被迫賣唱的痛苦心情。“擬歌先斂,欲笑還顰”八個字,透露了這位靠色藝謀生的歌女不得不強顏歡笑的苦悶。自己卷起帶霜的門簾,然后呵手試妝,可見其孤獨困苦。是對賣笑生活的總結,也是對從良后的現實的概括。末句“最斷人腸”隱含著作者的同情,語簡意深,十分傳神。此詞寫人眉目傳神,入木三分,將歌妓的怨嗟和悲苦刻畫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足見詞人生活體驗和藝術功力之深。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0
訴衷情·鶯語
鶯語,花舞,春晝午,雨霏微。金帶枕,宮錦,鳳凰帷。
柳弱燕交飛,依依。遼陽音信稀,夢中歸。
翻譯
鶯兒嬌語,花兒飛舞,這春天的白晝已過正午。蒙蒙細雨滿天飛,女郎獨守空屋。望著床上的金帶枕、宮錦被,傷心地拉上繡著鳳凰的帳帷。
柔嫩的柳枝下,粉蝶兒比翼齊飛,那依依不舍的樣子令人心醉。遠戍遼陽的丈夫書信稀少,只能在夢中看他把家回。
注釋
春晝午:謂正當春日中午時分。午,十二時辰之一,十一時至十三時為午時。午時,日正中,因稱日中為午。雨霏微(fēiwēi):細雨彌漫的樣子。
金帶枕:以金帶妝飾的枕頭。
金帶枕:因亦借指所愛之人的遺物。
宮錦:皇宮中所用錦綢之類,這里指床上用的被墊均用宮錦所制,言其富麗。
鳳凰帷:繡有鳳凰的帷帳。
柳弱:即弱柳,嫩柳。
蝶交飛:謂蝴蝶上下雙飛,交互嬉戲。
遼陽:今遼寧省遼河以東,當時是邊防要地,征戍之人所居。
夢中歸:夢中見到征夫歸來。
創作背景
溫庭筠與幼時的魚幼薇結識并互生情愫,因兩人的年齡差距溫庭筠選擇了逃離。魚幼薇選擇了溫庭筠的朋友李憶,卻因李憶的懦弱被逼出家。被仇恨和欲望填滿的魚幼薇最終走向了刑場。行刑前的那一夜,溫庭筠失眠了。他披衣而起,吹起了《訴衷情》,用笛聲寄托自己的思念。展紙在案,揮毫潑墨,按《訴衷情》的調子填了這一首詞。
賞析
此詞多為短句,句間聯系詞的省略,使整首詞顯得松散、堆砌;但仔細分析,詞中采取以景襯情、以樂顯悲的.藝術手法,寫美好的春景,華美的環境,柳絲蝴蝶共舞的樂景,反襯美夢難成的悲哀,感人至深。篇末點題,又含不盡之意,耐人尋味。
首起“鶯語”四個短句,勾勒出鶯啼花搖、細雨霏霏的春日正午景象。黃鶯,每于芳春之時雙飛和鳴,猶五代詞人毛文錫詠物詞“芳春景,暖晴煙,香木見鶯遷。傳枝偎葉語關關……百囀千嬌相喚。”(《喜遷鶯》)的描寫。這里簡勁地寫出“鶯語”二字,即以關關和嗚的鳥兒起興引發以下男女情思的描寫,與《詩經》中名篇《關雎》之首起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所用比興手法相同。“花舞”,謂花枝搖曳,歐陽修《豐樂亭游春》詩之一可作此句注腳。其詩云:“綠樹交加山鳥啼,晴風蕩漾落花飛。鳥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歸。”這“花舞”的意象,即指花搖、花落,孕含著春將歸去的惜春、傷春的感懷。一“舞”字,更給人以迷亂之感。“雨霏微”三字,又為詞帶來了迷蒙霏微的意境,那輕柔飄動的雨絲,隱含著幽細隱微的愁緒,正是“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紗》)。這樣的景物、環境氛圍,都為詞人以下抒寫征婦之怨,作了很好的鋪墊。
接下“金帶枕”三個短句,由室外鶯語花舞雨霏微的自然景色,轉至室內床榻陳設的描寫。“金帶枕,宮錦”,極言枕之華美。是說在閨室臥榻上,放著精制的枕頭。這種枕頭是用皇宮中才有的宮錦制成的,還配著金線制作的綬帶。這漂亮的枕頭,原來是心上人留下的,自然會睹物思人。“鳳凰帷”,謂床的周圍,張掛著用繡有鳳凰圖案的絲羅制作的帷帳。此處“鳳凰”作為無生命的裝飾圖案,從表層意思看,是在點染女主人公居室內環境的富貴華美;從歷代深層意蘊看,與溫詞中常見的“金鷓鴣”、“繡鴛鴦”、“雙鷂辦”等鳥類意象相同,都在托物傳情。聯系全篇看,這里借雌雄偶居不離的鴛鴦,正反襯出思婦的獨處、寂寞。因而“金帶枕,宮錦,鳳凰帷”,三短句依次排出,實際暗示的仍是離人意象。
那么,女主人公的情思、意緒,到底是什么呢?且看,“柳弱蝶交飛。依依。”如果說前五句描寫了一個適宜于女主人公晝寢的外部環境,是造成這位女子晝寢晏起的外因,后四句則揭示了其內在原因。這里,詞人將筆觸集中于庭院中一幕動人的景致上:在嫩綠柔細的柳絲間,對對蝴蝶,上下翻飛,難舍難離。這“依依”戀戀、交互嬉戲的雙飛“蝶”意象,寓示寄托的正是女主人公渴盼兩情相悅、永不分離的愛情夢想。夢想多么美好,但是,她的夢想能夠實現嗎?“遼陽音信稀,夢中歸。”此結拍二句,意象突變,點出閨中人的夢想只是夢想而已,難以實現。她的丈夫戍邊遼陽,已很久沒有消息,她只有在夢中才能看見丈夫歸來。“夢中歸”三字,與“蝶交飛”的意象對比,借美好的意象,襯托孤獨女子的憂愁,使思婦懷人的感情更加沉痛。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1
訴衷情·青梅煮酒斗時新
青梅煮酒斗時新。天氣欲殘春。東城南陌花下,逢著意中人。
回繡袂,展香茵。敘情親。此情拚作,千尺游絲,惹住朝云。
翻譯
又是殘春天氣,青梅煮酒,好趁時新,春游時,與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他招呼她轉過身來,鋪開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暢敘情懷。游絲悠揚不定,若有還無,仿佛自己心中縹緲的春思,欲來還去。
注釋
青梅煮酒:古人于春末夏初,以青梅或青杏煮酒飲之。
斗:趁。
時新:時令酒食。
茵:墊子。泛指鋪墊的東西。
朝云:相戀的女子。用宋玉《高唐賦》“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典故。
創作背景
此詞創作于真宗天禧二年(1018),時晏殊28歲。在春末夏初之時,主人公在東城南陌上喜遇意中人,情人相聚,分外歡欣。但好景不長,女子即如朝云一般飄去,縱使化作游絲也牽系不住,一人如何不失意,因此寫下此詞。
賞析
“青梅”二句寫又是殘春天氣,青梅煮酒,好趁時新,以閑筆入題。古人春末夏初時,好用青梅、青杏煮酒,取其新酸醒胃。“斗時新”,猶言“趁時新”。接下來,“東城”二句寫抒情主人公春游時,與意中人不期而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耿湋《寄司空曙李端聯句》:“南陌東城路,春風幾度過。”其后陸游亦有“看花南陌復東遷”之句(《花時遍游諸家園》)。
過片三句,描述兩人相遇后的情景,“展香茵,敘情親”寫詞人鋪開了芳美的茵席,一起坐下暢敘情懷。其親密無間,殷勤款洽,說明詞人跟他的意中人纏綿深長的情愛。正由于詞人能夠跟這位意中人“敘情親”,所以才動了他的`非份之想:“此時拚作,千尺游絲,惹住朝云。“游絲”悠揚不定,若有還無,仿佛自己心中縹緲的春思,欲來還去。
“朝云”,喻意中人,亦用典暗示她那“旦為朝云,暮為行雨”的“巫山神女”的身傷。這三句是說詞人這時甘愿化身為千尺游絲,好把那朝云牽住。可是,這柔弱裊娜的游絲,未必真能把那易散的朝云留住,這十二字中,有著“象外之象”,蘊含了豐富的潛信息:偶然的相會,短暫的歡娛,最終還是不可避免的離散;多少悵惘,多少懷思,盡不言之中了。
這首詞感情深摯,雖寫麗情,但不纖佻,而文筆純凈,有一種幽細、含蓄之美,是一首頗有品格的小令。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2
原文:
訴衷情令·長安懷古
宋代:康與之
阿房廢址漢荒丘。狐兔又群游。豪華盡成春夢,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頭。淚難收。夕陽西下,塞雁南飛,渭水東流。
譯文:
阿房廢址漢荒丘。狐兔又群游。豪華盡成春夢,留下古今愁。
在秦朝的廢址,漢朝的荒丘上,己經不止一次的看見狐兔群游了。歷史上的朝代在更迭興亡,長安這座古都也一再易主。往日的`繁華變成了一場夢,而今的宋朝不是正在步其后塵,留下千古恨愁嗎!
君莫上,古原頭。淚難收。夕陽西下,塞雁南飛,渭水東流。
你看那夕陽的余輝灑在古原頭上,呈現出一片即將消亡的金黃;塞北的雁群一路哀鳴著開始向南飛去;浩蕩的渭河水,依然向東奔流滔滔不息,滿目都充盈著晚秋的凄清冷寞和肅殺之氣。
注釋:
阿房廢址漢荒丘。狐兔又群游。豪華盡成春夢,留下古今愁。
阿房:宮名。秦始皇營建。
君莫上,古原頭。淚難收。夕陽西下,塞雁南飛,渭(wèi)水東流。
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發源于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主要流經今甘肅天水、陜西省關中平原的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
賞析:
這首詞吊古傷今,表現了身處偏安局面,不勝今昔之感的情懷。上片從眼前景物寫起,阿房廢址,漢代荒丘,成了狐兔群游之所。昔日豪華,已成春夢。撫今追昔,不勝悲愁。
下片著重抒情。眼前景象,悠然往事,惟見塞雁南來,渭水東流。黃昏時候,益覺傷感。全詞工麗哀婉,情韻悠長。這是康詞中較為突出的一首。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3
訴衷情·寒食
仲殊〔宋代〕
涌金門外小瀛洲。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晴日暖,淡煙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一片云頭。
賞析
此詞寫西湖寒食時節游人盛況。全詞奇麗清風而造境空靈,歌詠西湖的這詞佳作中別饒風姿,構思新穎,立意深刻。
上片開頭兩句點明地點、時令。首句稱西湖為“小瀛洲”。“瀛洲”為的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勝地,用的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的山之壯浪,著一“小”字最貼切不過。下句“寒食更風流”則是全篇點睛之筆。“風流”一詞本常用于寫人,用寫湖山,是暗將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節,作為游覽勝地的西湖更是別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風流”。“更風流”進一層,仍是籠統言之,三句以下才具體描寫,用語皆疏淡而有味。把游湖大船稱做“紅船”,與“風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厲鶚《湖船錄》引釋道原這:“水口紅船是妾家”,則紅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樓”則用空間錯位的筆觸畫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畫樓。這是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湖上飄著一層柔曼的輕紗,過片“晴日暖,淡煙浮”就清妙地畫出這番景致。于是春花、紅船、畫樓、湖光、山色共同構成一幅美妙的圖畫,畫外還伴奏著簫管歌吹之音樂。于此處下“恣嬉游”這三字,才覺真力彌滿,游春士女之眾可想而知。詞人卻并不鋪寫這種盛況,而采有了舉一反三、畫三點睛的手法寫道:“三千粉黛,十二闌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風滿湖,與“風流”二字照應。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則滿湖游眾之多更不待言了。“闌干”與“高樓”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閣,使人窺斑見豹。
結尾三句用數字領起全篇精神。“三千”極寫“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樓”寬敞。實際詞人如此為之的深意是表達富貴榮華都如過眼云煙的人生感悟。同時語言精整而凝煉。特別是鼎足對的運用很有趣味,寫隨數目的遞減,景象漸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漸次渾一,意境也逐漸高遠,至最后的“一片云頭”之句,頗含不盡之意。《維摩經》云:“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李白《宮中行樂詞》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飛。”作者巧用“浮云”之喻,于寫足繁華熱鬧之后,著一冷語,遂使全篇頓添深意。
仲殊
北宋僧人、詞人。字師利。安州(今湖北安陸)人。本姓張,名揮,仲殊為其法號。曾應進士科考試。生卒年不詳。年輕時游蕩不羈,幾乎被妻子毒死,棄家為僧,先后寓居蘇州承天寺、杭州寶月寺,因時常食蜜以解毒,人稱蜜殊;或又用其俗名稱他為僧揮。他與蘇軾往來甚厚。徽宗崇寧年間自縊而死。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4
訴衷情·七夕
吳文英〔宋代〕
西風吹鶴到人間。涼月滿緱山。銀河萬里秋浪,重載客槎還。
河漢女,巧云鬟。夜闌干。釵頭新約,針眼嬌顰,樓上秋寒。
鑒賞
“西風”兩句,化用《列仙傳》中的神話故在。“緱山”,一名“覆釜堆”,亦作撫父堆,山在河南偃師縣南。據《列仙傳》說:“周靈王太子晉在緱山乘白鶴升仙。”夢窗觸景生情,借用神話傳說開篇。此言其在幻覺中好月看到秋風送著仙鶴降臨人世,月色輝映著升仙之地,仿佛自己也可以駕鶴飛升一般。“銀河”兩句,言七夕之夜晴空萬里,天河顯得格外明亮,團團星云組成了無邊無涯的星浪,幻覺中,詞人又覺得有迎客的.仙船(貫月槎)正從天河中飄然而來。上片綴連起兩則神話傳說,使讀者閱后也感染到一種飄飄仙氣。
“河漢女”三句,應題“七夕”。天孫織女,巧手梳妝,云髻高聳。她在夜空中斜依在天河邊。“闌干”,這里有橫斜之意,與唐劉珍平《月夜》詩:“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中“闌干”意相同。“釵頭”三句,地上“乞巧”。與天上王母劃釵成河強使織女牛郎一年限見一次一樣,人間少婦們七夕歡聚,其實也只有一年一度,所以她們珍惜這一有限時間,穿針乞巧,盡興游玩,臉上漾溢著純真的嬌笑。不知不覺她們在繡樓上度過了一個涼爽而難忘的秋夜。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吳氏。與賈似道友善。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致,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后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5
訴衷情·送春 萬俟詠
一鞭清曉喜還家。宿醉困流霞。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
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譯文】
清晨里揚鞭打馬歡歡喜喜回家,昨晚沉沉的醉意還沒有全消。夜里下過小雨,現在已經放晴,燕子雙雙在微風中輕飄。
山不盡,水無邊,回頭眺望來路真是漫長遙遠。眼看就要與家人團圓,往日那些送春的惆悵滋味,懷念遠方親人的愁苦情懷,如今都交給飛揚的柳絮一起飛。
【注釋】
①訴衷情:詞牌名,唐教坊曲。唐溫庭筠取《離騷》“眾不可戶說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之意,創制此調。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三平韻。龍榆生《格律》原書收平仄韻錯葉格(格二),雙調平韻格未收。平韻格流傳較廣,宜為定格。平仄韻錯葉格,《金奩集》入“越調”。三十三字,六平韻為主,五仄韻兩部錯葉。
②一鞭:形容揚鞭催馬。
③困流霞:沉醉于酒中,流霞:美酒
④霽(jì):晴。
⑤望中賒(shē):回望來路遙遠漫長。賒,遙遠。
⑥分付:交與。
【創作背景】
北宋末期,因為詞人即將要回家,于是回頭觀望艱難跋涉的迢迢歸程和浩闊風塵,心中思緒萬千。于是詞人作此詞抒發自己即將到家時的喜悅心情和歷盡滄桑的復雜意緒。
萬俟詠這首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題作《送春》,大抵是因為看見詞中有“送春滋味”四字吧。但其實是錯會的。這首詞的內容完全不是寫什么送春,它乃是描繪還家之喜。詞中并無傷感,相反是洋溢著一團喜氣。
【賞析一】
這首詞寫的是歸家之喜。一開頭作者就點明題旨。“一鞭清曉喜還家,宿醉困流霞。”詞人開宗明義,一開頭就點明還家之喜。一大清早,詞人就騎著馬兒,向家鄉進發,心情無比的歡暢。“宿醉困流霞,”由于高興,昨晚在驛站他不覺多喝幾杯。今早起來,他依舊帶著微微的醉意。
“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這是詞人途中所見之景,因為心情好,映入眼簾的景色也是明媚秀麗的。昨天夜里下過一場小雨,大地好像洗過一般,空氣十分新鮮,一雙燕子在清涼的晨風中上下飛舞,相互追逐著飛向天邊,這當然不是意在送春。讀者倒是可以通過這幾句簡單的描寫,體味到作者流露在語言之外的一團喜氣。他是帶著愜意的心情去欣賞眼前景物的。“小雨新霽”,“雙燕舞風”,仿佛都是有意為他增添喜氣。
下片是情中帶景。“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他如今回過頭去看那已經走過來的長途。那是無窮無盡的山巒,一山又一山,連綿不絕,總算也走過來了;還有那浩闊無邊的河水,滔滔汨汨,伸向天外。那山程水驛真是悠長得很啊!
他在這兒下了一個“賒”字,是什么意思呢?“賒”是詩詞里常見的詞。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說它有相反的.兩義。一是有余,一是不足。由有余可以引申為遠、長、空闊、多、寬等等;由不足又可以引申為渺茫、短少、消、疏等等。此詞的“賒”是作為長遠解的。因為萬俟詠在返家的旅程中,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所以才說“望中賒”。
“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他想到馬上就可以回到家里。回家以后,同妻子兒女一塊兒團聚,從此,既不須再嘗那種年年客中送春的凄涼滋味,而家中的妻子也完全可以放下那思念遠人的愁懷了。
想到這兒,作者禁不住向蒙蒙撲面的柳絮開起玩笑來。他俏皮地向它們說道:“如今送春也罷,念遠也罷,那難堪的滋味,那傷感的情懷,統統都交給你楊花去發落了!對不起,咱們再見!”這樣來描寫“還家”途中的喜悅心情,極盡生動逼真!
作品的風格是輕快的,遣詞用字又輕清圓脆,恰好和作者此時的心情相應。
【鑒賞二】
此為詠春詞,抒發了客子即將到家時的喜悅心情。全詞圍繞著“喜”字落筆,輕盈流走,詞意婉麗,為詠春詞的創作開創了新的境界。
開頭一句點出“喜還家”這一全篇主旨。那清脆的一聲鞭響,打破了拂曉時的沉寂,啟奏了一支輕快的還鄉曲。詞接著宕開筆墨,描述客子歸程上的情態和周圍的景致,烘托歡樂的氣氛。“宿醉困流霞”。流霞,泛指美酒。昨晚因還家即,把盞痛飲,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馬上猶帶余醒。他抬起惺忪醉眼,覺得周圍的一切都浸潤喜慶的氣氛之中:“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曉方停,策馬而行,天朗氣清,更有那一雙春燕,晨風中上下翻飛,似乎也為他起舞助興。“雙燕”,亦暗示昔日別妻出游,如同勞燕分飛,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遠。
過片“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寫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歸程。此處,詞中歡快的旋律略作頓宕,稍超深沉。游子回一望一路艱難跋涉的迢迢歸程和浩闊風塵,心中充滿了歷盡滄桑的復雜意緒。客子感慨之余,但見漫天楊花,撲面而來,便信手拈來一句妙語:“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讓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涼滋味,還有家人為我牽腸掛肚、思親念遠的凄苦情懷,統統分付給楊花吧!蒙蒙楊花,總是報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們傷春的意緒,而今卻成為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負載物。他將邁著松快的腳步,去和家人團聚。詞最后以幽默、俏皮將歡情再度揚起,結束了全篇。
【作者簡介】
萬俟詠是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雅言,自號詞隱、大梁詞隱。籍貫與生卒年均不詳。哲宗元佑時已以詩賦見稱于時。據王灼《碧雞漫志》卷2記載:“元佑時詩賦老手”。但屢試不第,于是絕意仕進,縱情歌酒。自號“大梁詞隱”。徽宗政和初年,召試補官,授大晟府制撰。紹興五年(1135)補任下州文學。善工音律,能自度新聲。詞學柳永,存詞27首。
萬俟詠詞作,曾自編成集,分“雅詞”、“側艷”二體,取名為“盛萱麗藻”。后又刪去“側艷”一體,再編成集,另分“應制”、“風月脂粉”、“雪月風花”、“脂粉才情”、“雜類”五體,周邦彥、田為均為其作序,周邦彥取名《大聲集》。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一曾著錄《大聲集》5卷,今已失傳。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訴衷情原文及賞析08-23
《訴衷情·寒食》原文及賞析10-15
訴衷情·寒食原文賞析08-16
《訴衷情·寒食》原文及賞析08-22
訴衷情·寒食原文及賞析09-02
訴衷情·春游原文及賞析09-22
訴衷情·秋情原文及賞析10-11
訴衷情·眉意原文及賞析01-06
(經典)訴衷情原文及賞析15篇08-23
訴衷情·送春原文及賞析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