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原文、賞析(精選15篇)
所見原文、賞析1
原文: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
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
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譯文:
在松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里!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娘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云集,一片歡聲笑語。村外田野里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制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里風露對于稻谷的滋潤。
注釋:
①己酉:淳熙十六年(1189年),時詞人閑居帶湖。
②歸女:嫁女兒。古時女子出嫁稱“于歸”。
③“釀成”三句:謂每夜的清風白露,釀成一片稻米花香,意即風調雨順,豐收在望。
五十六字者始自歐陽修,因詞中有“鵲迎橋路接天津”句,取為調名。周邦彥詞名《鵲橋仙令》,《梅苑》詞名《憶人人》;韓淲詞,取秦觀詞句,名《金風玉露相逢曲》;張輯詞,有“天風吹送廣寒秋”句,名《廣寒秋》。元高拭詞注:仙呂調。《鵲橋仙》另有一體,八十八字,始自柳永。
賞析:
作者于兩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的開篇,一云“連云松竹”,一云“斷崖修竹”。地勢高,松竹成林。詞一起筆調輕靈,說避暑則在松岡,避雨則在茅檐,這是就通常情況說的.。但這種遣詞造句猶如司空圖的“賞雨茅屋”,“左右修竹”,透露出一片閑適高雅的情調。而第三句“閑來閑去幾度”一收,進而表示出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大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可以蕩滌塵污,也可以寬慰人的心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水調歌頭》)。
可貴的是被迫隱居的詩人,仍時刻未忘“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送杜叔高》)。總之一起這三句格調清新,用筆自然,全不著力,而那種“閑來閑去”的情趣自見。接二句“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是一個獨立的特寫鏡頭。停下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呵看呵,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里!“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正是由于“醉”。“又卻是”,此刻詩人于驚喜中會生出多少感慨?這“醉”仍是出于迫不得已!退居林下,身處“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洞仙歌》)的佳境,為山水所陶醉,卻并未完全樂以忘憂,這里充分表出因“閑”而“醉”的情懷。
詞的下片轉寫農村風情,應題“山行所見”。男婚女嫁是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經過精心選擇認為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碰到了一塊。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云集,一片歡聲笑語。“歸”,舊時稱女子出嫁曰歸,或稱“于歸”。《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換頭三句十四字,語淺意明,用典型的生活細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農村風俗嫁娶圖。一結別開生面:“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村外田野里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制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它和上二句情調、氛圍和諧,使本來喜氣盈盈的歡騰氣氛,更上一層樓。作者似與農民們感同身受,使他也沉浸在純樸的鄉風中了。
所見原文、賞析2
鵲橋仙·己酉山行書所見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孤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賞析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為辛棄疾罷官后居于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后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游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檐、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里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里,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個“閑”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閑情逸致的“閑”,對作者來說,是很可傷的。辛棄疾決不是貪“閑”而是怕“閑”的'人,“閑”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為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為。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說的:“志士凄涼閑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說的:“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接下來,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扶著一塊怪石,停在那里看飛泉,朦朧中以為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閑”和“醉”,著力點正在于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真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沖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為農民的稻谷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里風露對于稻谷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個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這首詞在描寫閑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參考資料:
《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0-1551頁
所見原文、賞析3
所見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鳴:叫。
翻譯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
嘹亮的歌聲在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
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木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也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一手呢!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廳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袁枚(1719~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詩人,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
所見原文、賞析4
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
斷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轉清溪三百曲,香滿黃昏雪屋。
行人系馬疏籬,折殘猶有高枝。留得東風數點,只緣嬌嫩春遲。
翻譯
斷崖上挺立著修長的翠竹,竹叢中盛開著冰清玉潔的梅花。繞過曲曲彎彎的清流長溪,黃昏中蓋滿白雪的小屋里香氣飄灑。
過路人折梅在疏籬邊系馬,梅雖殘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數點,是因為嬌懶的春天還未到這山崖。
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
檢校:核查。
山園:稼軒帶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靈山門之外者。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雪屋:稼軒新居內一處宅院的`名稱。
行人:過路之人。
嬌嫩春遲:春天嬌懶而來遲。
賞析
此詞主要描繪了山園里梅花生長環境與風韻。起筆謂梅花長在斷崖峭壁間,與修竹為伍,有冰清玉潔的資質。以下一路觀賞,由山麓而家園,由白晝而黃昏,幽香滿園,點出山園之梅。過片二句的籬邊梅殘,是鋪墊之筆,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結末二句謂高枝數點,臨風搖曳,風姿翩翩,其所以遲遲不落,挺立枝頭,只是因為春天嬌懶未到。全篇精妙之處正在于此,形神兼備,虛實相間,寫活了梅花喚春報春的特有風神。
創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歲的辛棄疾,由江西安撫使改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但隨即又因臺臣王藺的彈劾,被免掉了職務,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饒靈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帶湖新居過退隱的生活。這首詠梅詞即作于閑居帶湖期間。
所見原文、賞析5
所見
清朝 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所見》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于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所見》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蔭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所見》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一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一調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潮。一二一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高接點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牧,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寫,簡直不知道世高還詩“憂愁”二字。正因為心寫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一仍然是繼續描寫神態。第三一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折點。第四一,急轉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牧,把這個牧童發現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了出來。“忽然”發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高神態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牧,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和孩子式的機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高的表現,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靈的特點,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寫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詩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寫獲得了巨大的藝術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詩,詩人沒詩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所見》創作背景
袁枚熱愛生活,辭官后僑居江寧。其主張抒寫性情,所寫多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詩人在旅途的路上看見一個牧童騎著牛,唱著歌,忽然聽到蟬的叫聲,于是停住歌聲跳下牛背,準備捕捉蟬。這一幕觸發了詩人的詩興,就寫下了這一首“所見”。
所見原文、賞析6
作品原文
夜書所見
葉紹翁
蕭蕭①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②。
知有兒童挑③促織④,夜深籬落⑤一燈明。
作品注釋
①蕭蕭:風聲。
②客情:旅客思鄉之情。
③挑:用細長的東西撥動。
④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又叫蛐蛐。
⑤籬落:籬笆。
作品譯文
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創作背景
江上的秋風吹過來,梧桐樹沙沙作響,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風的聲音,最能觸動在外的人的思鄉之情。夜已深了,還有兒童點著燈,在籬笆邊找并捉蟋蟀。
節候遷移,景物變換,最容易引起旅人的鄉愁。作者客居異鄉,靜夜感秋,寫下了這首情思婉轉的小詩。
作品鑒賞
情感評析
①作者抒發了一種思鄉念親、懷想故園的`感情。
詩中一、二兩句寫梧葉飄飛,寒聲陣陣,秋風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客居他鄉、輾轉漂泊的凄涼心境。三、四兩句描寫兒童挑燈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引發詩人的聯想。他會想起自己童年時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開心有趣;他會想起故土家園的溫馨美好;他會想起親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種如歸故里,如返童年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②詩歌抒發了作者客居他鄉、歸無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兩句寫景,借落葉飄飛、秋風瑟瑟、寒氣襲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單寂寞的凄涼之感。一江秋水,滿天黑暗,觸耳寒聲,詩人徹夜難眠必定是心有郁結,意有不順。三四兩句寫兒童夜捉蟋蟀,興致高昂,巧妙地反襯悲情,更顯客居他鄉的孤寂無奈。
③詩歌抒發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懷念留戀的思想感情。
通觀全詩,整體而論,三、四兩句寫詩人客舟所見。兒童夜捉蟋蟀,興致勃動,忘記了瑟瑟秋風、陣陣寒意,忽略了落木紛紛、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還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專注癡迷,那份謹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舉手一投足的舉止中展露無遺。這種歡快有趣的生活場景自然容易勾起詩人對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億、留戀。一二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蕭蕭寒聲、梧葉搖落的秋景,流露出一種漂泊不定、愁緒莫名的感覺,更反襯出詩人客居他鄉對童年無憂無慮生活的留戀、思念。
寫作手法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詩四句均是寫景。一二兩句寫自然環境,三四兩句寫生活場子景。落木蕭蕭,寒聲陣陣,秋風秋江,傳達漂泊不定、凄愴落寞之感;秉燈夜游,捉弄蟋蟀,兒童歡悅,流露忘乎所以、得魚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襯,均是不著痕跡地融匯在環境描寫之中。
②動靜結合,以動襯靜。秋葉、秋風、秋聲、秋江、秋燈、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寫動,動得有聲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測,黑暗無邊,這是寫靜,靜得凄神寒骨、惆悵滿懷。蕭蕭風聲,頑皮兒童,這些動態情景巧妙地反襯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靜,更引發人們對寒涼靜夜中詩人那顆愁緒難眠的苦況心靈的體味。
③悲歡對比,以歡襯悲。一二句寫景,秋風掃落葉,長天送寒意,是悲景,傳悲情;三四句寫人,深夜挑促織,明燈照籬落,是樂景,傳歡情。悲喜交加,以歡襯悲,更顯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無奈、惆悵無眠。
④傳情達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于是辭官回鄉,了卻心愿。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
⑤擬人、通感,增輝添彩。“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一“送”一“動”,寓情于物,賦予梧葉、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癡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
⑥字斟句酌,“寒”“挑”傳神。“寒”字一語雙方,既有秋風襲來寒涼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細節逼真見妙趣。兒童的專注敏感、精挑細翻,兒童的屏息觀察、驚喜興奮,全在一“挑”。
⑦虛實結合,以實映虛。全詩四句寫景寫人,所見所聞,或明或暗,全是寫實。滿耳秋聲,滿目秋夜,一江秋水,一群兒童,猶如場景寫真,給人以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之感。這活靈活現的場景寫實巧妙地傳達出詩人愁緒滿懷、長夜難眠的凄清孤寂之情。實中有虛(客情),寓虛(情)于實,以實映虛,言有盡而意無窮!
作者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曾任朝廷小官。其學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聞見錄》、《靖逸小集》。葉紹翁是江湖派詩人,所著詩集《靖逸小集》。他的詩以七言絕句最佳,如《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所見原文、賞析7
原文:
雨在時時黑,春歸處處青。
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注釋譯文:
棲禪:廣東惠州的一座山。雨在:大雨已過,陰云未盡,似在醞釀著另一場雨。湖:指惠州城西的豐湖。盡:盡頭。
賞析:
《棲禪暮歸書所見》共有兩首,這是第一首。唐庚和蘇軾是同鄉,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稱“小東坡”。蘇軾曾謫居惠州數年,唐庚因受知于張商英,張商英罷相后他也被貶惠州多年。這組詩就是他貶惠州期間所作。題中所說的“棲禪”,是惠州的一座山。詩寫游棲禪山暮歸時的所見景物。這一首起句寫嶺南春天特有的'氣侯景象:剛下過一陣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陰云漠漠,在醞釀著另一陣雨。這變幻不定、時雨時停、時明時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個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現出來。“在”字是個句眼,卻顯得自然渾成,不見著意的痕跡。
次句“春歸處處青”,由天容寫到野色。春回大地,處處一片青綠之色。“歸”既可指歸去,也可指歸來,這里用后一義,傳出喜悅之情;綴以“處處青”三字,歡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歸》說:“東風定何物?所至輒蒼然。”“所至”句亦即“春歸處處青”的意思。不過《春歸》詩強調春風的作用,該篇則泛言春歸綠遍,暗示這種時下時停的春雨有滋潤萬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點到棲禪山。句中“小寺”,即棲禪寺。題中說“暮歸”,則棲禪寺在白天游覽過程中已經去過,這里說“失小寺”,是暮歸回望時,因為山巒重疊,暮靄朦朧,已不復見日間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達。這里透出了詩人對日間所歷勝景的留戀,也隱約流露了一絲悵然若失的意緒。
末句“湖盡得孤亭”,與上一句相對。上句是回望所見,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豐湖,在城西,棲禪山即在豐湖之上。詩人在暮歸途中,信步走到豐湖盡頭,忽然發現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悅。三四兩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卻是欣然而遇,這中間貫串著詩人的“暮歸”行程。
這首詩由天氣寫到山容湖景。“暮歸”是所寫景物的貫串線索。詩在寫法上偏于實寫刻畫,與唐代絕句多空靈蘊籍不同。詩中用對起對結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獨立,不相連屬,實際上所寫景物不但為春日所共有,而且帶有嶺南地區春天晴雨變幻以及“暮歸”這個特定時間的特征。因此,盡管各個畫面之間沒有明顯的過渡與聯系,但這些圖景給讀者總的感受是統一的。讀者不但可以從中看到嶺南春歸時煙膩水搖、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此的喜悅之情。這種以刻畫實境為主、一句一景、似離實合的寫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后的不少絕句中可以遇到。
所見原文、賞析8
原文:
斷崖修竹。
竹里藏冰玉。
路繞清溪三百曲。
香滿黃昏雪屋。
行人系馬疏籬。
折殘猶有高枝。
留得東風數點,只緣嬌懶春遲。
譯文
斷崖上挺立著修長的翠竹,竹叢中盛開著冰清玉潔的梅花。繞過曲曲彎彎的清流長溪,黃昏中蓋滿白雪的小屋里香氣飄灑。
過路人折梅在疏籬邊系馬,梅雖殘仍然有高枝挺拔。高枝上留下了寒梅數點,是因為嬌懶的春天還未到這山崖。
注釋
清平樂:詞牌名,又名《清平樂令》、《醉東風》、《憶蘿月》,為宋詞常用詞牌。檢校:核查。山園:稼軒帶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靈山門之外者,洪邁《稼軒記》有“東岡西阜,北墅南麓”等語,稼軒因亦自稱山園。
修竹:高高的竹子。
冰玉:如冰似玉,指梅花。
路轉句:蘇軾《梅花二首》:“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
雪屋:稼軒新居內一處宅院的名稱。
行人:過路之人。
嬌嫩春遲:春天嬌懶而來遲。
賞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歲的辛棄疾,由江西安撫使改任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但隨即又因臺臣王藺的彈劾,被免掉了職務,作者不得不回到在上饒靈山之隈建成不久的帶湖新居過退隱的`生活。這首詠梅詞即作于閑居帶湖期間。
此詞主要描繪了山園里梅花生長環境與風韻。起筆謂梅花長在斷崖峭壁間,與修竹為伍,有冰清玉潔的資質。以下一路觀賞,由山麓而家園,由白晝而黃昏,幽香滿園,點出山園之梅。過片二句的籬邊梅殘,是鋪墊之筆,旨在推出高枝之梅。結末二句謂高枝數點,臨風搖曳,風姿翩翩,其所以遲遲不落,挺立枝頭,只是因為春天嬌懶未到。全篇精妙之處正在于此,形神兼備,虛實相間,寫活了梅花喚春報春的特有風神。
所見原文、賞析9
舟夜書所見 清朝 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
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舟夜書所見》譯文
漆黑的夜晚不見月亮,只見那漁船上的燈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螢火蟲一樣發出一點微亮。
微風陣陣,河水泛起層層波浪,漁燈微光在水面上散開,好像無數星星灑落在河面上。
《舟夜書所見》注釋
孤光:孤零零的燈光。
簇:擁起。
《舟夜書所見》賞析
這首詩好似一幅速寫,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漁火化作滿天星星的片刻,幾筆勾勒,立即捕捉住了這轉瞬即逝的景物。這首詩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點漁火,黑白對比,反差特別鮮明。
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把暗色和亮色聯系在一起,顯得形象鮮明。
第一句“月黑見漁燈”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沒有出來,天特別黑,不是說月亮是黑的。見(讀xiàn),顯現。孤光,孤單的亮光。螢,螢火蟲,光亮微弱。意思說: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樣黑。只有漁船上一盞圍燈,孤零零閃著螢火蟲一樣微弱的光。第一句用“月黑”突出“漁燈”。
第二句“孤光一點螢”,寫如豆燈光像江岸邊一點螢火,是意中之象,描寫漁燈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點燈光閃爍著,仿佛是一只螢火蟲在原野里發出微弱的光。“孤”表現了環境的寂寞、單調,寄寓著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種茫然無奈的情感襲上詩人的心頭。
后兩句為動態描寫。不難想象,當詩人見到微風騰起細浪,燈影由一點散作千萬這動人一幕的時候,心情是何等地興奮。
第三句“微微風簇浪”簇,擁簇,簇動。風兒微微吹來,水面擁起細細的波紋,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亂開了,頓時化作滿河的星星,閃爍不定,令人眼花繚亂。這兩句由靜入動,描繪出一個十分生動神奇的畫面。風簇細浪,浪散燈光,燈光化星,層層展開,引人入勝。“簇”字用得準確形象,既寫出了風微,又刻劃了浪動。
第四句“散作滿河星”猶如天外奇峰,劈空而來。那如螢的孤光,剎那間似乎變成萬船燈火,點綴河中,又如風吹云散,滿天明星,倒映水中,使這靜謐的黑夜,單調的'河面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壯觀。風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螢般的燈光攝進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燈光。同時此句的描寫為詩詞增添了畫面感,使枯燥無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麗浪漫帶有一絲絲的安逸寧靜的景象,使詩人流連其中。
詩人細膩的觀察是由上到下,由靜到動的,寫來又是那樣井然有序,明暗互襯,靜動相間,用字傳神,聯想奇特,構成一幅獨特而又令人神往的舟夜漁火圖,使讀者得到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
《舟夜書所見》創作背景
本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是詩人在船上過夜時,寫下的所見到的景物,所以題目叫做“舟夜書所見”。
所見原文、賞析10
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
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
翻譯
在松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風雨,如此來來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停下醉酒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啊看啊,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里!
東邊有人娶妻,而西邊已經出嫁的女兒也回娘家省親,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云集,一片歡聲笑語。村外田野里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制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感謝夜里風露對于稻谷的滋潤。
注釋
歸女:嫁女兒。古時女子出嫁稱“于歸”。
賞析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同為辛棄疾罷官后居于江西上饒時所作: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這首詞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辛棄疾的上饒新居,筑于城西北一里許的帶湖之濱,登樓可以遠眺靈山一帶的山岡,所以他把自己的樓屋起名為集山樓(后改名雪樓)。這首詞的開頭三句:“松岡避暑,茅檐避雨,閑去閑來幾度?”寫的是他平時在帶湖附近山岡上游覽、棲息的生活。詞中的松岡、茅檐、避暑、避雨,簡練地概括了他在這里生活的種種生活場景。在這里,這樣的日子他不知已經經歷過多少次了,所以要問問“幾度”句中特別點出一個“閑”字,實際上,不是作者閑情逸致的`“閑”,對作者來說,是很可傷的。辛棄疾決不是貪“閑”而是怕“閑”的人,“閑”是被迫的。他總希望有早一日能回到疆場,為國效力,可現實生活又是他不能有所作為。正如陸游《病起》詩所說的:“志士凄涼閑處老”,他自己的《臨江仙》詞說的:“老去渾身無著處,天教只住山林。”接下來,作者寫道:“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具體寫了當天發生的事情。作者抱負難以施展,心情抑郁,只好以酒澆愁。他酒醉未醒,走路時身體搖晃不支,只好扶著一塊怪石,停在那里看飛泉,朦朧中以為這是新停留的地方,可酒醒后,發現還是前回酒醒之處,也還是經常止息的地方。這兩句特寫,從怪石、飛泉表現作者的熱愛自然,更主要的是表現他的醉酒。所以要寫他的“閑”和“醉”,著力點正在于表達他那無奈之情,他對朝政的失望。
不過,作者寓居鄉下,鴻圖難展,心情沉重,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從他在上饒所作的一些詞看,他謫居鄉下的生活中,也有亮麗的一面,而這兩者都是真誠的,都是來自他的高尚性格的。由于后者,使得他在農村中,不但有熱愛自然的感情,而且也有熱愛農村生活、熱愛勞動農民的感情。這首詞的下片,正是表現了這種感情。“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燈火門前笑語。”寫農民婚娶的歡樂、熱鬧情況。這和作者孤獨地停留在山石旁的寂寞情況,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足以令他格外感到寂寞的。但作者的心情并非如此,他分享了農民的歡樂,沖淡了自己的感慨,使詞出現了和農民感情打成一片的熱鬧氣氛。“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作者以這兩句結尾,寫出了為農民的稻谷豐收在望而喜慰,代農民感謝夜里風露對于稻谷的滋潤。這樣,他就把自己的整個心情投入到對農民的愛和關心。
總之,這首詞在描寫閑散生活時透露身世之痛,在描寫農民的純樸生活中,反映了作者的超脫、美好的感情;情境交融,相互襯托,使詞的意境顯得十分的清新、曠逸。
賞析二
作者于兩首《清平樂·檢校山園,書所見》的開篇,一云“連云松竹”,一云“斷崖修竹”。地勢高,松竹成林。詞一起筆調輕靈,說避暑則在松岡,避雨則在茅檐,這是就通常情況說的。但這種遣詞造句猶如司空圖的“賞雨茅屋”,“左右修竹”,透露出一片閑適高雅的情調。而第三句“閑來閑去幾度”一收,進而表示出像這樣的上山、下山、晴天、雨天,來來去去,連自己也不知有多少次了。“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大自然界的山山水水,可以蕩滌塵污,也可以寬慰人的心靈。“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帶湖吾甚愛,千丈翠奩開”(《水調歌頭》)。
可貴的是被迫隱居的詩人,仍時刻未忘“南共北,正分裂”(《賀新郎·送杜叔高》)。總之一起這三句格調清新,用筆自然,全不著力,而那種“閑來閑去”的情趣自見。接二句“醉扶怪石看飛泉,又卻是、前回醒處”是一個獨立的特寫鏡頭。停下搖晃的腳步,手扶嶙峋的怪石,注目眼前飛流直下濺珠躍玉的瀑布,醉眼朦朧,辨認許久,看呵看呵,原來以前多次酒醒就在這里!“似曾相識”,“似是而非”,正是由于“醉”。“又卻是”,此刻詩人于驚喜中會生出多少感慨?這“醉”仍是出于迫不得已!退居林下,身處“飛流萬壑,共千巖爭秀”(《洞仙歌》)的佳境,為山水所陶醉,卻并未完全樂以忘憂,這里充分表出因“閑”而“醉”的情懷。
詞的下片轉寫農村風情,應題“山行所見”。男婚女嫁是農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往往經過精心選擇認為是吉祥的日子,所以“東家娶婦,西家歸女”碰到了一塊。兩家門前都燈火通明,親友云集,一片歡聲笑語。“歸”,舊時稱女子出嫁曰歸,或稱“于歸”。《詩·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換頭三句十四字,語淺意明,用典型的生活細節,形象地勾勒出一幅農村風俗嫁娶圖。一結別開生面:“釀成千頃稻花香,夜夜費、一天風露”。村外田野里柔風輕露漫天飄灑,它們是在醞釀制造著稻香千頃,豐收就在眼前了!它和上二句情調、氛圍和諧,使本來喜氣盈盈的歡騰氣氛,更上一層樓。作者似與農民們感同身受,使他也沉浸在純樸的鄉風中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詞與《西江月·遣興》一樣,作于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己酉),是辛棄疾罷官后,居于江西上饒時所作。是以農村生活為背景的一首抒情小詞。當時他已五十歲了。
所見原文、賞析11
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
作者:查慎行
朝代:清朝
【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譯文 夜黑了,見不到一點月光,漁船上孤零零的燈光好像微弱的螢火蟲的光芒,微風吹起了細細的波浪,由于水波動蕩,映在水面上的.燈光好像化成了許多閃耀的星星。
注釋①書∶這里作動詞用,是寫、記的意思。②螢∶螢火蟲。這里比喻燈光像螢火蟲一樣微弱。③風簇浪∶風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擁。
賞析:
雖然詩歌只有二十字,但卻體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細微的觀察力。沒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為有一點微風,遠處的一盞小如螢火的漁燈,讓詩人看到了滿河的星星。詩歌寫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時也用詩的本身啟發我們,只要你用心,就會發現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詩的詩眼。“散”字寫出了月光和漁燈倒影在水上,微風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給人一種畫面感和靜謐感。把作者所見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來,人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所見原文、賞析12
原文:
【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注釋譯文:
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他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注釋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樾(yuè):樹陰涼兒。意欲:想要。捕:捉。鳴:叫。
賞析:
野外林陰道上,一位小牧童騎在黃牛背上緩緩而來。也不知有什么開心事兒,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響,整個樹林全給他驚動了。忽然,歌聲停下來,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緊閉,兩眼凝望著高高的樹梢。“知了,知了,知了……”樹上,一只蟬兒在扯開嗓門,自鳴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將蟬兒捉下來呢!
這情景,全被詩人看在眼里,寫進詩中。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又是多么專注啊!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沒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所見原文、賞析13
作品原文
舟夜書所見
查慎行
月黑見漁燈,孤光①一點螢。
微微風簇②浪,散作滿河星。
作品注釋
①孤光:孤零零的燈光。
②簇:擁起。
作品譯文
漆黑之夜不見月亮,只見那漁船上的燈光,孤獨的燈光在茫茫的夜色中,象螢火蟲一樣發出一點微亮。微風陣陣,河水泛起層層波浪,漁燈微光在水面上散開,河面好象撤落無數的星星。
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絕句是詩人在船上過夜時,寫下的所見到的景物,所以題目叫做“舟夜書所見”。
作品鑒賞
這首詩好似一幅速寫,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漁火化作滿天星星的片刻,幾筆勾勒,立即捕捉住了這轉瞬即逝的景物。這首詩又好似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點漁火,黑白對比,反差特別鮮明。
前兩句是靜態描寫,把暗色和亮色聯系在一起,顯得形象鮮明。
第一句“月黑見漁燈”,“月黑”兩字很有特色。這是一個有月亮的夜晚,月亮卻沒有光,人們見到的只是月亮的.輪廓和黑影。“見漁燈”的這個“見”,是不見中的“見”,寫的是視像,有突然發現的意思。因為月黑無光,河面也黑沉沉的,突然見到河中的一盞漁燈,格外引人注目。
第二句“孤光一點螢”,寫如豆燈光像江岸邊一點螢火,是意中之象,描寫漁燈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點燈光閃爍著,仿佛是一只螢火蟲在原野里發出微弱的光。 “孤”表現了環境的寂寞、單調,寄寓著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種茫然無奈的情感襲上詩人的心頭。
后兩句為動態描寫。不難想象,當詩人見到微風騰起細浪,燈影由一點散作千萬這動人一幕的時候,心情是何等地興奮。
第三句“微微風簇浪”拋開了燈光,一轉而寫夜風。微風從河面陣陣吹來,河水嘩嘩作響,輕輕的掀起浪花。這句寫聽覺為下句張目。“微微”二字又體現了風是如此的小,“簇”說明了就算是微風也能掀起一簇簇的浪花。渲染了一種寧靜舒適的氣氛。
第四句“散作滿河星”猶如天外奇峰,劈空而來。那如螢的孤光,剎那間似乎變成萬船燈火,點綴河中,又如風吹云散,滿天明星,倒映水中,使這靜謐的黑夜,單調的河面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壯觀。風吹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螢般的燈光攝進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燈光。同時此句的描寫為詩詞增添了畫面感,使枯燥無趣的文字能幻化出美麗浪漫帶有一絲絲的安逸寧靜的景象,使詩人流連其中。
作者簡介
查慎行(1650-1727)清朝詩人,字悔余,號初白,浙江海寧(現浙江海寧縣)人。清康熙時舉人,賜進士出身,官編修。善寫詩詞,他的詩多寫旅途生活,見聞感受,自然景物等。善用白描手法,通俗易懂,風格清新。他的《白楊堤晚泊》、《麻陽運船行》等篇,對民間疾苦有所反映,但晚年也寫了不少歌功頌德之作。著有《敬業堂詩集》、《補注東坡編年詩》等。
所見原文、賞析14
原文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中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他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下。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陰的樹。樾(yuè):樹陰涼兒。
意欲:想要。
捕:捉。
鳴:叫。
賞析
清代詩人袁枚的這首《所見》先是“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寫兒童放牛時候的輕松心態,騎在黃牛背上一邊走一邊歌唱,心情何等得暢快,嘹亮的歌聲在樹陰間回蕩,這是一幅悠閑的`景象。后作者筆鋒一轉,"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寫兒童不知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為別人捕捉的,總之為了不驚動樹上鳴叫的知了,兒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儼然一副認真的模樣,這與前面邊放牛邊歌唱的樣子截然相反。《所見》詩中只是寫了兒童從動到靜的變化這一事實,可是并沒有點明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這反而留給讀者遐思的空間。
「袁枚簡介」
袁枚(1716-1797),漢族,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清代詩人、散文家、文學評論家,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七年外調做官,先后于江蘇歷任溧水、江寧、江浦、沭陽任縣令七年,為官政治勤政頗有名聲,奈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于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隨園,吟詠其中,著述以終老,世稱隨園先生。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
袁枚與紀曉嵐素有“南袁北紀”之稱,袁枚倡導“性靈說”,為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及《補遺》,《子不語》、《續子不語》等著作傳世。為“清代駢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筆又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所見原文、賞析15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 宋朝 姜夔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
紅乍笑,綠長嚬。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譯文
她來自南宋的都城臨安,有著高超的品格,又有舉世無雙的美貌。你為何像風中的飛絮飄落到苕溪呢?從籠鞋露出的鴉頭襪可以看出她是風流絕代佳人。
輕啟朱唇 ,露出淺淺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緊蹙在一起,面對這美好的春景,有誰與她共同度過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會習慣呢,只能飽受這相思之苦。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注釋
京洛:本指河南洛陽,此處借指臨安。
風流:品格超逸。
津:碼頭。
籠鞋:指鞋面較寬的鞋子。
鴉頭襪:古代婦女穿的分開足趾的襪子。
紅:此處指朱紅色的嘴唇。
綠: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時間短暫。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賞析
姜夔多次舉進士而不第,布衣終身,過著飄泊江湖、寄人籬下的生活,這種十坷的身世使他對遭逢不幸的人有著深刻的理解和同情。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動,寫下了這首詞。而且,里于他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覺中將這位不幸女子與其合肥情侶聯系起來。故通篇皆是對不幸女子的深深憐憫和同情,而毫無輕薄浮浪之語,格調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陽。周平王開始建都于此,后來東漢的首都也在這里,所以又稱京洛。后人使用此詞包括洛陽或京都兩種含義。此處代指南宋都城臨安,風流,指品格超逸。開篇即寫這個婦女出處不凡,她來自南宋的都城臨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舉世無雙的美貌。首句“京洛風流容代人”七個字,包括這樣三用意思。
那么,這位曾風光一時的佳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為何像風中飛絮似的,飄落到苕溪的渡口來呢?說她的來到苕溪是如柳絮的隨風飄落,含意深厚。“顛狂柳絮隨風舞”(杜甫《容句漫興》),這風中之絮是不里自主,又是無人憐惜的。用風中之絮來比喻,暗示人的不幸遭用,一個“落”字雙關出人與柳絮的同等命運。其中也摻雜著作者的身世之感。這句前面用“因何”這一似問非問的句式,后面用荒僻的“溪津”與繁華的“京洛”作鮮明對比,深刻地寫出了這個“風流容代人”的不幸遭用。也表達了作者對其的深深憐憫和同情。
“籠鞋淺出鴉頭襪”。籠鞋,鞋面較寬的鞋子。鴉頭襪,古代婦女穿的分出足趾的襪子。這句是說從籠鞋中微微地露出了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化用曹植《洛神賦》典故,曹植形容洛水女神是“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這詞里的女子穿了這樣款式的`鞋襪,步態輕盈,如宓妃洛神一般。這仍是對“風流容代人”的贊美:她高潔,飄逸,和一般風塵女子迥然不同。
過片,暗示她的辛酸生活,并表達了對她不幸遭用的同情。“紅乍笑,綠長嚬”。“紅”,指她朱紅的嘴唇,說輕啟朱唇,露出淺淺的笑;或說紅指她笑時蓮臉生春;總之是說她笑時的美麗。“綠”,指青黛色的眉毛,說她雙眉緊鎖,隱含憂傷。“乍”,表示時間短暫,與“長”相對。說明她笑時短,嚬時長。僅用六個字,不僅使人的神態畢現,而且寫出了人酸苦的內心世界。這笑,看來是勉為歡笑,而嚬才是真情的流露。“紅乍笑,綠長嚬”六字用得高妙奇容。“紅”與“綠”對,色彩鮮明,讓人頓覺佳人的儀態萬方:“乍”與“長”對,以時間長短刻畫佳人神態的流程:“笑”與“嚬”對,揭示出佳人復雜的心態。意蘊本融,言簡意賅。描寫女子情態的詞句本也常見,如“修眉斂黛,遙山橫翠,相對結春愁”(柳永《少年游》),十三個字只寫出了人的“春愁”:“嬌香淡染胭脂雪,愁春細畫彎彎月”(晏幾道《菩薩蠻》),十四個字只寫了人在梳妝打扮時而“愁春”。它們都沒有姜詞這樣高度濃縮,韻味悠遠。
“與誰同度可憐春”。春光無限美好,可是面對這樣的良辰美景,有誰與她共同度過呢?與誰,即沒有誰。賀鑄有“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句,與此境界極相似。這深情的一問,不僅表現出詞人對她的同情,惺惺相惜,而且寫出了她的孤苦寂寞。從整首詞看,所寫是一個歌妓之類的人物。她在繁華的京城也許曾經有過“一曲紅綃不知數”的美好時光,如今卻淪落溪律,無人與度芳春。對于她的不幸遭受,詞人一個字也沒有寫,女主人公也始終未發一語,全從詞人之“所見”方面著筆。感慨都在虛處,這樣詞人的同情之感,表達得酣暢淋漓,人物形象也栩栩可見,特別最后兩句更是神來之筆:“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
古人傳說鴛鴦雙宿雙飛,常用來作為夫妻間愛情的象征。“鴛鴦獨宿”,深一用表明無人與之“同度”,只剩下孤苦一人了。“何曾慣”,也深一用地流露出她的憶舊念往,直至此時仍懷著感情上的痛苦。因此接著說:“化作西樓一縷云”。宋玉《高唐賦》載巫山神女與楚王的故事:“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說她化作西樓上空一縷飛云,如巫山神女,對過去那“朝朝暮暮,陽臺之下”的歡愉情景,不能忘懷,表現出她對愛情生活的無限回憶和執著追求。
白石詞的基本風格是“清空”,要“清空”,就要有一種沖冷的胸懷,不讓七情六欲無節制地發展,從而達到一種超逸空靈的境界。對情詞來說,就不能熱情過度,因熱情過度容易形成癡迷狀態,要用冷筆處理。此詞就是冷筆寫熱情的作品。此詞用筆,有時從實處落墨,有時虛處著筆(如“籠鞋”以下四句),但它“無窮哀怨,都在虛處”(陳延焯《白雨齋詞話》評姜夔《點絳唇》結句語),雖有深情,里于用冷筆處理,故顯得氣體高妙,清遠空靈。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創作背景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這首詞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詞人在創作這首詞時已近七十高齡,這是他被一位婦女的的身世所感動而寫下這首詞。
【所見原文、賞析】相關文章:
所見原文及賞析09-01
所見原文、賞析07-13
袁枚所見原文及賞析09-19
夜書所見原文及賞析07-24
《夜書所見》原文及賞析09-26
夜書所見原文及賞析03-20
《所見》袁枚原文注釋翻譯賞析04-12
夜書所見原文、翻譯及賞析03-19
《夜書所見》原文及翻譯賞析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