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范文(精選1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跡吧,事跡可以起到宣傳典型人物、引導良好風氣的作用。什么樣的事跡才是規范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1
xxx,女,漢族,43歲,中共黨員,博樂市烏圖布拉格鎮呼和浩特呼爾西村婦聯主席兼報賬員。2000年6月,xxx與烏鎮呼和浩特呼爾西村洪文旭結為連理,在這21xxx年中,這對夫妻經歷了風風雨雨和坎坎坷坷,用奮斗的汗水鋪就了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
結婚紀念日,參觀芍藥花種養基地
結婚之初,為了讓后代能享受好的教育,夫妻倆拼命干活掙錢,爭取早日能在博樂市區買房子。2004年春節,當時孩子剛1歲,婆婆突發心臟病,xxx在辛苦撫養孩子的同時,悉心照料婆婆,為了治療,不僅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還讓小兩口背上了2萬多元的債務,夫妻倆用孝心、耐心使老人無憾含笑離去。
母親節走訪結對親戚,常態化落實婦聯執委,聯系服務群眾
為了償還債務,愛人洪文旭外出打工,xxx獨自在家種地帶孩子,在機械化還不發達的15年前,一個婦女種30畝棉田,其中艱辛可想而知,那時還是漫灌,有時澆水碰到下雨天,xxx是人在水渠里,天上下著雨,渾身上下沒有一處是干的,曬玉米、賣玉米,忙到夜里兩三點是常事,不管多難,為了孩子,xxx咬牙堅持了下來。愛人從事大理石安裝工作,為了多掙錢,上百公斤的大理石背上5樓、6樓,干到凌晨兩三點是常事。
結對親戚感謝幫助增收致富,融情小聚
黨員結對親戚黨員結對親戚感謝幫助增收致富,融情小聚幫助增收致富,融情小聚。
生活雖苦,但夫妻倆從未疏忽孩子教育,5歲就把孩子送到博樂市的少年宮學習畫畫,書法。無論是烈日炎炎的夏季、還是滴水成冰的冬季,無論是播種的`春季、還是收獲的秋天,從未間斷。如今孩子過了素描10級,中國書法非專業6級,2020年9月,如愿考入中國海洋大學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專業。
2019年6月xxx獲得“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正是因為xxx的吃苦能干,2012年3月,被村民選為村婦聯主席兼報賬員,工作中她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記得村里有位聾啞人邱春花,愛人去世多年,家中只有邱春花和兒子,邱春花的殘疾證到期,需要換證,不換證的后果是取消殘疾人生活補貼,xxx給邱春花的兒子打了好幾個電話,均因工作忙無果,為了不讓邱春花的生活補貼停發,xxx帶著殘疾人的材料,自己到便民大廳殘疾人服務窗口代辦了換證手續。這樣的事情枚不勝舉。為了落實惠民政策她更是殫精竭慮,鄰居xx是位70多歲老人,2019年秋天三輪車側翻,造成胯骨骨裂,需要手術,費用大概需要4萬余元,這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支出,xxx知道情況后,跑醫保局,跑保險公司,最終老人的醫藥費報銷了2萬余元,為家庭減輕經濟負擔。出院后,xx的老伴給xxx送了一兜自己炸的油餅以示感謝,禮物雖小,但感謝之情溢于言表。在擔任村干部九年多時間里,她盡心盡力為村民服務,村民有困難時都會盡力幫忙解決,落實好每一項惠民政策,村民如果發生丟失社保卡,特別是老人,她會陪著老人重新辦卡,老人年滿60歲或者80歲時,都會提醒村民準備好材料,送到相應的窗口,讓村民能及時享受到惠民政策,這些都是小事,常年的堅持贏得了村民的信任,美麗庭院建設,xxx一呼百應,呼和浩特呼爾西村被評為自治區級人居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基層工作是繁忙的,千頭萬緒的,讓xxx堅持到今天的.是村民信任的目光。
2021年2月xxx愛人獲“最美平安家庭”稱號
xxx的愛人洪文旭也沒有停下腳步,經過8年辛勤的努力,終于在2014年在南城益群建材城買了門面,開起了屬于自己的大理石加工坊,并帶著3名村民走上了致富路。
夫妻倆互相理解、包容、支持,家庭和諧融洽,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共同營造了一個溫馨、和睦、鄉親們公認的“和美之家”。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2
今年23歲的xxx是雙樂鄉鐘鶴樓村一組人,讀初三時,因不明原因造成失聰,被評定為聽力一級殘疾。在父親李作清、母親陳均英樂觀地積極引導下,xxx性格樂觀上進,自強不息。
2014年3月,xxx從養殖4只大耳種山羊開始,走上創業之路。為提升羊肉質量,xxx堅持采取綠色生態養殖,從不喂顆粒飼料,采用糧食和草料飼養。弄草料、打糧食、喂羊、打掃羊圈,xxx從不喊一聲苦和累。2015年,xxx和家人多方籌措資金24萬元,建成了350平方米的標準化羊舍,并注冊成立了“三臺縣xxx家庭農場”,通過自繁自養,發展山羊90多只,母羊60多只,毛收入近4萬元,純收入2萬多元。如今,xxx養殖山羊在當地已小有名氣,影響和帶動了村里4戶農戶跟著一起發展山羊養殖。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3
xxx,出生在花園鎮一個教師家庭。3歲時,父母發現他眼睛出現問題,多方求醫都無法治愈,落下終身殘疾。
隨著年齡的增長,xxx一邊被各種藥包圍,一邊開始他的學習之路。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xxx陽光、堅強,靠著超強的記憶力和晚上回家媽媽的補課,xxx完成了小學跳級(只讀了一、三、五年級)和初中三年的學習,并于2016年6月取得了函授大專文憑。成年后,在父母的支持下,xxx開始了長達8年的器樂學習之路,因為視力問題,他只能靠著老師的'領讀,用放大鏡背誦和記憶一個一個的音符,先后完成了笛子、葫蘆絲、二胡、蕭和薩克斯器樂的學習,取得了二胡社會考級十級合格證書,在2014、2015綿陽電視臺百姓春晚海選中均獲得入圍獎;2016年全市第二屆殘疾人藝術節上獲得器樂類金獎,并代表綿陽市參加全省藝術節獲優秀獎。如今,xxx利用所學專長,成為一名文化志愿者,服務于花園鎮文化站,并幫助喜歡民族樂器的孩子們學習器樂。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4
現年54歲的xxx是蘆溪鎮廣華寺村四組人。5歲時,xxx在上學的途中遭遇車禍,失去雙腿,但她樂觀、開朗、自強,靠一對木板凳行走,像常人一樣料理生活中所有的事情,并且自學書本知識。成年后,xxx與蔣開德喜結蓮理,他們互敬互愛,相互激勵,艱苦創業,并先后育有一兒一女,生活過得充實幸福。
xxx雖然是重度殘疾人,但是她對未來充滿希望,在她的帶動下,通過一家人的'努力,她把土坯房改建成了兩層樓的洋房。居住條件改善后,xxx開始思考創業,先后把田地全部種植上麥冬,在屋后的山坡上修建了養雞場。如今,xxx的養殖場辦得紅紅火火,年出欄1500余只雞,年收入純利潤三萬余元。在經營家庭的同時,xxx精心培養一對兒女,現在兒女也都長大成人。農閑時候,xxx在家帶帶孫兒,陪丈夫看看書報,家庭溫馨和諧,其樂融融。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5
xxx,男,1971年8月,中共黨員,慶云縣徐園子鄉黃道口村人。雖然腿部殘疾,但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照顧家人、熱愛工作,義無反顧地擔起了自己的責任,成為家庭堅實的“頂梁柱”。
對家人細心呵護有擔當對待父母,他有孝心。自結婚以來,一直和父母同住一個院、同吃一鍋飯。他是這樣想的:父母給了我生命,撫養我成人,是他們帶我步入社會,教我怎樣做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母親從年輕時身體就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幾次院,今年五月份的.一個晚上,母親急性胃炎突發,xxx趕緊騎上電動三輪車帶著母親去衛生院就診。衛生院建議去大醫院仔細檢查,他又打車連夜趕往縣醫院,辦完住院手續、輸上液,天已經蒙蒙亮了。為了讓母親早上能吃點東西,他一刻也沒耽誤、抓緊去早餐鋪買了熱騰騰的小米粥。之后的幾天里,他事無巨細地忙碌著,直到母親病愈出院。
對待妻子,他有耐心。妻子患有二級精神障礙,癲癇癥,病情經常反復,有時一天犯好幾次病,每天按時吃藥才能勉強控制,xxx幾十年如一日,始終沒有怨言,細心照顧,每天把藥分好,看妻子吃下去才放心出門。在他的耐心照料下,妻子病情趨于穩定,慢慢能夠照顧家庭了。對待子女,他有愛心。無論多忙,他都抽出時間關心女兒,了解她們的學習狀況。他比較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經常鼓勵她們,肯定她們的能力,讓她們越來越有信心。現在,大女兒在云天職專教書,成了一名優秀教師,二女兒在上初中,成績優秀,這都離不開他的關懷和愛護。對工作認真負責做表率十多年前的一次工作意外,他從腳手架上摔下,造成腿部殘疾,但是他沒有灰心沮喪。如果我再不工作,老人妻子怎么辦?孩子怎么上學?一家人都指望著我呢。他依然堅持打工賺錢養家,再苦再累也不說。在擔任黃道口村支部書記期間,他盡職盡責,不辭辛苦,努力完成鄉黨委政府交代的各項任務,為村里修路,修排水溝、小農水等工程,解決了村民急難愁盼的問題,把人居環境建設的更加美麗。他憑借著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熱情的工作態度,贏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他經常說“自己是一名黨員,不能給組織添麻煩,自己有手有腳,能夠養活自己和家人”。辭去支部書記一職后,他騎著電動三輪車到處收廢品賺錢養家,無論刮風下雨,每天都不耽誤,就為了給家里多掙一塊錢。他對象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為了分擔家庭經濟壓力,在家里編織球兜、網兜等手工制品,每天能掙十幾塊錢。2020年年初,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形勢,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帶頭在村口值班。大年初一,他吃完餃子早早守在了村口。天氣最寒冷的那幾天,他靠止疼藥才能緩解腿部的疼痛,但他每天都堅持到換班時間。他說,疫情防控關系到全村人的安全,不能有半點馬虎。村民們紛紛表示:他是一位身殘志堅的好同志,也是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6
家住美麗的龍樹鎮梓江河邊xxx,認識他的人都會說他“老實、本份、能干、是個好人”。1965年4月出生在本地農村的他,父母都是勤勞本份的莊稼人,家中排行老二的他與父母和兄弟姊妹關系都很好。他夫妻和兒子一家三口人日子也過得開開心心。然而生命的歷程中,有陽光相伴,也有陰云密布;有一帆風順,也有步履坎坷;有歡聲笑語,也有以淚洗面。
誰料晴天會霹靂,2010年10月夫妻倆在浙江打工時,妻子xxx在下班買菜的路上出了車禍,肇事者逃逸。而后經過7個月的醫治,花去17萬余元的醫療費,欠下3萬余元的債務,才基本康復,總算撿回一條命。醫院高額的費用讓原本平凡的家庭傾盡家產,妻子保住了性命,但雙手卻不能像以前一樣正常的干活,行走也不方便,落下了偏癱的后遺癥。2014年初夫妻倆回到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供兒子xxx繼續上大學,同時照顧妻子,盡快還清欠債,xxx沒有像有的夫妻那樣“大難來時各自飛”,而是以一個男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應有的`責任擔當義無反顧地挑起了家中的大梁。于是帶著妻子再次外出打工。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工作,欠債就還得差不多了。這時,兒子從四川大學畢業了,妻子也得到較好的恢復,一家人過上了比較安定的生活。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沒想到2015年5月xxx在上班時突然得了急病,住進了醫院。醫院的病危通知書發到妻子的手中,這個不幸的消息猶如晴天霹靂,給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妻子說“就算砸鍋賣鐵也要治好他”。銀行工作的兒子和兒子的女朋友輪流請了假照顧他們。妻子和兒子借遍了所有親戚朋友湊夠了醫藥費,給他做了手術。經過兩個多月的住院治療,終于出院了,但老天卻讓他留下了一條腿不能正常行走,一只手臂不能活動的腦梗塞后遺癥。
為了減少經濟開支,兒子xxx把他們送回了老家,但老家的房子是2009年修了一層還未完工的房子,暫時無法居住。xxx決定在場鎮給父母租了兩間房子暫住,并且留下來照顧父母的日常生活。
xxx在單位多次催促無法返回單位上班,便失去了高薪的工作。xxx說,生養之恩大于天,是人就應該知恩圖報。工作沒有了可以再找,父母沒有了是再也找不回來的。我寧愿與父母一起討口要飯,也不愿拿著高工資失去父母。兒子的女朋友對他們這樣的家庭有了看法,想離開xxx。xxx一度感到非常彷徨、苦悶、絕望,但妻子和兒子一直在他身邊鼓勵他。妻子說:“沒有什么事比活著更好,只要我們都還有一口氣,只要我們能夠勤勞,就不怕過不上好日子。兒子為我們付出了那么多,我們必須好好活著,要加強鍛煉,努力去恢復,決不能當懦夫”。兒子說:“沒有過不去的山,沒有邁不過的坎兒,我們必須自強起來”。慢慢地xxx想開了,不再因為殘疾而沉淪下去,靠著信念和妻子的鼓勵以堅韌不拔的恒心與病魔抗爭。
于是,夫妻倆一邊面對著善意的詢問,一邊頂著嘲諷的目光,拋開戲謔的話語,相互攙扶著,一蹶一拐地開始了堅難的康復鍛煉。功夫不負有心人,就這樣經過一年多的鍛煉,他與妻子兩人終于丟掉了拐杖。
這時,夫妻倆決定不能只靠兒子和扶貧幫扶,我們必須自強起來要自食其力。于是,一人一只手一條腿做農活搞養殖,一只手一條腿做飯洗衣。從此不再抱怨命運的不公,不再還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不再怕別人在背后的指指點點。沒法干重活就把活分零干,實在沒法了才去請人干。遇趕場時沒人和車愿意載他們趕場,夫妻倆就走路去,對別人的嘲笑從來就置之不理。
隨著他們夫妻的自強不息和扶貧政策的落實,在脫貧攻堅幫扶干部和村社干部的幫扶關心下,7畝地的莊稼豐收了,50只雞養起來了,兒子外出找到滿意的工作了,兒子的女朋友也更加親近他們了。在一家人和準兒媳的努力下,家里兩層的房子也修好了,2018年也順利脫貧了。
xxx是有福的,老天沒能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卻給他了一個善良的妻子。妻子也常說“自從嫁給他,沒有受過半點委屈,行動不方便時,是他顧我生活起居。能嫁給這樣一個有擔當的、能自強的、心疼我的男人是我這一生最大的幸福,我們一定要好好地相依為命白頭到老”。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7
在人生最美的年齡遭此病變是不幸的,但幸運的是他始終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回饋家人和社會。不屈服病痛的精神和超人的意志力以及豐富的知識使他成為了生活的強者,強烈的信仰堅定了他的心智,使他更堅強,歷時10年他堅持不懈,自學小學、初中、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英語,參加成人高考,通過電大漢語文學專業學習,最后成為一名家庭輔導教師,他這20多年來輔導過的學生數以千計,xx雖是殘疾人但因其積極的人格魅力,在他那里接受輔導的.學生便更是受到激勵,在學生和家長中得到一致好評和尊敬。
對家庭經濟狀況貧困的學生不僅主動提出免輔導費更是包食宿,受父母等家庭因素影響,xx始終堅定信念,不忘初心,回饋社會。
xx的母親,新中國第一批教育工作者,是全國模范班主任,優秀德育工作者,四川省勞動模范;父親是“南下”老干部。在良好的家風影響下,xx始終堅定信念,不忘初心,回饋社會,向他周邊的人們傳遞著正能量。
他的事跡被《江油報》、《綿陽日報》報道,江油電視臺專門為他拍了故里寫真《身殘志堅自學成才的優秀青年》,《四川工運》雜志根據他的事跡寫了報告文學《廿載砥礪為一搏》,他的事跡還被收入了中國作協和世界文庫出版社編纂的《中國英才》。
他的作品曾發表于《中國殘疾人》、《三月風》、《讀者》、《青年文摘》、《英語學習》等報刊雜志。他還當選為首屆和第二屆江油市殘疾人委員會主席團委員。
xx的父母病故后,一直由他愛人照顧。xx妻子付發翠是一個質樸而不善言辭的人,多年來她不僅要照顧xx的日常起居,操持家務,照料兩個孩子,還得在外打打零工貼補家用,十年如一日,任勞任怨,夫妻始終相濡以沫,攜手同心。兒子楊云帆,生于1999年,為減輕家庭負擔也,職高畢業后外出務工。女兒林付琴,2003年出生,現就讀于江油職業中學19級財經3班。“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懂事的兒女早早的為家人分擔家務。2016年,當時就讀于江油市花園小學六年級的女兒,被光榮地評為小學組“綿陽市孝心少年”,她的事跡被拍成微電影《愛我就抱抱我》在綿陽和江油教育電視臺多次播放。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8
xxx,出生在花園鎮一個教師家庭。3歲時,父母發現他眼睛出現問題,多方求醫都無法治愈,落下終身殘疾。
隨著年齡的增長,xxx一邊被各種藥包圍,一邊開始他的學習之路。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xxx陽光、堅強,靠著超強的記憶力和晚上回家媽媽的補課,xxx完成了小學跳級(只讀了一、三、五年級)和初中三年的學習,并于2016年6月取得了函授大專文憑。成年后,在父母的支持下,xxx開始了長達8年的器樂學習之路,因為視力問題,他只能靠著老師的'領讀,用放大鏡背誦和記憶一個一個的音符,先后完成了笛子、葫蘆絲、二胡、蕭和薩克斯器樂的學習,取得了二胡社會考級十級合格證書,在2014、2015綿陽電視臺百姓春晚海選中均獲得入圍獎;2016年全市第二屆殘疾人藝術節上獲得器樂類金獎,并代表綿陽市參加全省藝術節獲優秀獎。如今,xxx利用所學專長,成為一名文化志愿者,服務于花園鎮文化站,并幫助喜歡民族樂器的孩子們學習器樂。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9
xxx出生于1997年9月,5歲時,身上經常出現青一塊紫一塊時,通過檢查確診為血友病甲。由于血液里缺少一種凝血因子,導致凝血功能差,只要身體某部位受到稍重的擠壓就會出血不止。
xxx的父母雖然都有不錯的工作,但一個月的工資遠遠不夠他的醫療費用。盡管如此,父母每天回到家里時都不會愁眉苦臉,而是樂觀、積極,滿臉笑容地和他交流。從上小學開始,父母就成了他的雙腿,每天背著他上下學,吃飯也由父母端到手上,睡覺由父母抱著上床。隨著年齡的增長,xxx的`行動越來越不方便,生活活動嚴重受到局限,被鑒定為肢體二級殘疾。面對病魔,xxx沒有害怕而是勇敢面對,他熱愛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2016年,他以655分的喜人成績被四川大學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錄取。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10
小宇,男,漢族,1967年生,肢體殘疾,中共黨員,上海市徐匯區人,現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經理,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導致下肢嚴重殘疾,沒有進過一天校門,參加遠程大學教育,取得了英語自考多項單科結業證書。1991年創辦“小雨亭”刻字社,從100元的啟動資金滾動發展,現已成為年營業額60余萬元的中型服務企業;解決了15名殘疾人和下崗工人就業,曾被評為上海市肢殘人百強明星和自強模范。
在繁華的大上海長樂路,有一家刻字工藝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創辦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小宇,先天性成骨不全,連打噴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樣脆弱,成了“玻璃娃娃”。小宇十三四歲時,30多年來他至少骨折過40多次,導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
小宇母親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夢云,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親。兒子將永遠是個殘疾人,她內心的.酸痛只有自己體味。為了給兒子治病,她帶著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醫院,但專家都說當前還沒有治愈的希望。因為肌肉萎縮,也無法整形,兒子兩條腿和肢體的其他部分逐步地都彎曲變形了。殘疾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生活、學習,非常痛苦,但他也理解到痛苦傷心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坦然地去面對殘疾,勇敢地去抗爭,生活才能美好。
知識豐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宇開始要學一門技術以謀生,終于在一家刻圖章的小店當起了學徒。雖然工資只有36元錢,卻擁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復一日他風雨無阻地上班,因為這是他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的開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宇在這里學到了很多東西,為他的創業奠定了基礎。他說:“機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任何擺在你面前的機會都不要錯過。”1991年,他萌發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創辦了“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開業至今,經過17年的發展,現在擁有兩家門市部、一間工作室,面積加起來也有200多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30余萬元,一年的營額將近70萬,公司共有12名員工,一半是殘疾人。對于這點,小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場上各種各樣的企業家很多,如果單單跟別人比每月能賺多少錢,我遠遠比不過別人,但是能夠協助身邊的殘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對我這樣的殘疾人來說,比賺錢有著更大的意義。”小宇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先后擔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市殘聯青年委員會主任,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自強模范,2003年被評為徐匯“十佳青年”。2004年春,小宇與一位溫柔賢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運動員共結連理,迎來了美好的生活。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11
xxx,男,漢族,1948年生,視力殘疾,特級教師,xx市人,現為xx市盲人學校音樂教師,系xx市盲人協會主席。患先天性視神經萎縮,30歲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樂學院函授部作曲專業結業,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其創作的歌曲、樂曲《我愛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駕駛碰碰車》獲中國殘疾人文藝匯演創作獎,歌曲《快樂王子的小船》獲中國少兒歌曲創作一等獎,《甜甜的嘞》收入全國音樂教材小學第七冊。曾獲全國自強模范、中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
雙目的失明xxx不能用眼睛去看,卻能夠用耳朵去“觀察”,用敏銳的心思去體會。他用音樂譜寫著一首首動人心弦的自強之歌。
xxx出生在xx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學時查出患有無法治愈的“先天性視神經萎縮”癥,當時視力只有0.2。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xxx苦不堪言,但一年后在學校的一節音樂課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動力。老師播放了由盲人音樂家阿炳創作并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這悲傷又充滿希望的音樂以及老師對阿炳的介紹,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xxx的心:“學習音樂,做阿炳那樣的人!”一個聲音在心底呼喚。
xxx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努力學習二胡、笛子、手風琴等多種樂器。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會成為像阿炳那樣的人。他找來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把自己埋在音樂里,把枯燥的樂理生吞活剝著“吃”下去。憑著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10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考入xx市xx區文化館所屬的文工隊。
xxx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種音樂比賽上拿獎。他開始將音樂重心轉移到創作上,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他譜寫的《手舞銀鐮唱山歌》人們都以為是出自譜曲老手。他譜曲總是傾心傾力,譜寫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傳很廣的歌曲,而《快樂王子的小船》,從譜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xxx的眼睛完全失明了,1985年他正式成為xx市盲人學校的一名音樂教師,承擔著學校小學3到6年級、初中3個年級的'音樂教學任務,他的目標就是要讓盲孩子們不但有文化知識,而且還有一技之長。
xxx對待盲校的學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樂給學生一雙翅膀。他組建了一支小樂隊,里邊有竹笛、揚琴、小號、手風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幾個月,小樂隊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場。他常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看不見,但是可以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樂,音樂能點亮我們暗黑的世界,音樂會讓我們對生活充滿期待。”xxx所帶領的學生中,已經有5位先后考入xx長春大學特教學院音樂專業,有10名成為樂器演奏家或調琴師,幾十人在各級聲樂比賽中獲獎。xxx創作了近200首歌曲,獲全國、省各種音樂比賽獎九十余項、國際大獎16項,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歸的牧笛》《快樂王子的小船》《我愛光明》《黃桷樹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學音樂教材。“山城阿炳”的美譽已在重慶不脛而走。
現在,xxx是xx市殘聯主席團副主席、xx市盲協會主席。他不辭勞苦地為xx市20多萬盲人的權益四處奔波,他要讓這些盲人都“嗅”到陽光、“聽”到光明、“摸”到溫暖。他說:“上蒼給了我盲眼,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12
呂同志,男,漢族,初中文化,現年55歲,四川省鄰水縣柑子鎮桅子村5組建檔立卡貧困戶。
身殘志堅不向命運低頭
幼年時的呂同志得了一場重病,然而幾十年前的桅子村交通不便,未能及時得到治療的他患上了小兒麻痹癥致右腳殘疾,從此勞動力也基本喪失。
1988年,父親離開了人世,留下母親一人獨力撫養帶大兄弟四人。等到三個兄弟結婚獨立生活后,因不愿打擾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的負擔,呂同志和母親相依為命。他決定在自家山周圍摘野菜、采藥材,用販賣來的`錢貼補家用。從那以后,呂同志無論天晴下雨,每天都是一瘸一瘸的上山,然而大多時候因地勢陡峭、雨天濕滑等原因無功而返。得來的錢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杯水車薪,但呂同志也從未放棄過!
精準扶貧點燃致富夢想
2014年對于呂同志來說是充滿希望的一年,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開展,他被鎮村評定為桅子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組的幫助下,為自己規劃了一條脫貧致富路。他先是申請到了C級危房改造的項目,對年久破敗老房子和泥濘的院壩進行整改,徹底改善了母子二人的居住環境,呂同志平日里在院子里種些花草樹木,有空就到村圖書室翻閱一些種植書籍學習,慢慢的積累了點苗木花卉栽種培育的經驗,他決定向村上申請小額貸款,弄一個花卉培育地,他爭取到了兩萬元小額扶貧信貸,并邀請縣鄉兩級農技專員為自己規劃花卉苗木培育項目,2015年初種植花卉苗木200余株,他通過向縣農業局技術專家學習苗木栽培技術和購買了許多花卉苗木培養專業書籍自學研究,很快他就掌握了營養缽調配、插苗、等專業技藝。
2016年8月呂同志成功注冊了鄰水縣豐景苗木培養場,擴大種植花卉苗木,發展中藥材種植。2016年底他們家就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自己成功脫貧了,事業也有了初步規模,能不能幫助村民一起致富呢”,他積極動員周邊農戶一起發展中藥材種植,全村30余戶村民共種植黃精100余畝,2018年實現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收400余元。其中有6個村民在呂建平的培育場務工,每人每月可收入1000余元,呂同志還參加了電商培訓,在淘寶網開辟網上營銷渠道,拓展花卉和中藥材(黃精)銷售市場,花卉和中藥材通過線下銷售到重慶、達縣、廣安等周邊地區。呂同志說,他一定會堅持將花卉苗木和中藥材(黃精)種植事業做下去,還要擴大規模,帶領更多的鄉親們脫貧奔康。
家庭和睦,微笑奔康
呂同志家庭和睦,團結鄰里,樂于助人,是鄰里眼中的“模范家庭”。他用實際行動帶領村民構建和諧村莊。通過努力,他是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是村民們眼中的“人生贏家”。
2016年底,四川省作協創作辦主任馬平來桅子村寫生,呂同志及其事跡激發了馬平的創作靈感,以呂同志為引子創作了反映脫貧攻堅題材的中篇小說《高腔》。2017年小說《高腔》被改編為同名話劇。2018年在成都首演,呂同志作為特邀嘉賓出席首演式,并與作者、導演、演員合影留念。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 13
XXX,1977年生,肢體一級殘疾,齊齊哈爾市建華區國峰銘匠皮具店手工皮具制作維修師。
伴著喜慶的爆竹聲,齊齊哈爾銘匠皮具護理的第二家門店開業了。這個連鎖店的老板就是XXX,一名肢體一級殘疾的小兒麻痹癥患者,他身殘志堅,艱苦創業,二十多年來,闖出了一條致富路,并帶動其他殘疾人一起創業回報社會。
XXX出生在內蒙古的一個小山村,三歲時因患上小兒麻痹癥落下終身殘疾,他只能靠兩個膝蓋走路。從小到大經受過無數異樣的目光,他過早體會到了命運的不公,也磨煉出了他不服輸的性格。16歲時,因為身體原因,再加上家庭收入拮據,初中畢業后就輟學了,媽媽背著他來到齊齊哈爾學習修鞋技術。社區為他辦理了低保,工作人員還經常來XXX家與他暢談,將一份份生活救助物資送到他的手中。結婚時,社區工作人員同他的愛人深入交談,請她善待這個社區一直關愛的殘疾人。舅舅為他引薦了修鞋師傅,XXX當起了補鞋學徒。憑著勤奮的雙手和聰明的頭腦,XXX修鞋的手藝進步很大,師傅不僅不嫌棄他是殘疾人,還經常鼓勵他,把所有的技術都教給他,不到一個月他就學會了修鞋,憑借著不怕苦不怕累的勁兒,幾年后,他有了自己的修鞋攤位。
雖然只是個路邊攤,每天風吹雨淋,但孫國鋒心里很高興,更有一種成就感,因為“我能養活自己了”。隨著修鞋需求的減少,孫國鋒在做了幾年拉腳的殘運司機后,開始進入皮鞋皮具護理行業。為了更好地服務大眾,孫國鋒踏上了進修的'征途,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磨煉,雙手經歷刀口無數次的新生和愈合,他成功了,做出了精美的皮具。
20XX年,XXX有了第一家門店,他本著“顧客至上、質量第一”的原則,技術和人品得到大家的認可,店里的生意蒸蒸日上,業務范圍也從修理皮鞋擴展到皮衣、皮具護理等。店里聘用了3名生活困難的殘疾人,還陸續招收了16個徒弟,不僅傳授技術,還幫助他們成功就業。
未來,XXX要把門店擴大,教會更多的殘疾人皮具護理技術,帶動和鼓勵他們創業和就業,脫貧致富,活出自身價值。他堅信,創業者沒有先后之序,沒有大小之分,沒有殘全之別。他們雖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只要心中有夢,一絲不茍去追求,就一定會成功,會創造出奇跡。
【最美殘疾人家庭先進事跡】相關文章:
最美環衛工人先進事跡典型材料11-24
最美麗的作文11-29
普查先進事跡11-23
最美的風景 作文11-23
最美的微笑作文11-28
作文最美的風景11-28
先進事跡匯報材料11-28
國際殘疾人日活動總結(精選7篇)12-21
鼓勵殘疾人的人生勵志格言11-27
作文在我心中你最美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