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5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用到過事跡吧,事跡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擬起事跡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
徐xx,雙橋區站前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幼年時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全身70%的骨節變形。
20xx年起,擔任站前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后,暗下決心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轄區殘疾朋友們排憂解難。堅持定期走訪殘疾人家庭,了解殘疾人家庭的實際狀況。將殘疾人的困難反映給社區、反映給殘聯,讓更多的人來共同關心幫助殘疾人。專門制作了“愛心服務卡”,上面印有手機號碼,殘疾人只要有困難,隨叫隨到。近幾年,為社區殘疾人的就業問題跑上跑下拓寬門路,創造就業機會。共幫助殘疾人落實就業5名,為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庭解除了后顧之憂。在工作之余,自學朗誦,多次參加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身邊的殘疾人朋友,在徐xx帶動下也慢慢地接觸朗誦,經常聚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徐xx說,要繼續承擔社會責任,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為殘疾人事業發光發熱。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2
xx,是高新區上板城鎮老爺廟村一名肢體殘疾人,多年來經歷過許多困難、挫折、別人的鄙視與冷眼,但在心中始終有一個信念:活出自己,讓別人看看。
40年前,王守平因中風沒錢醫治,導致左側身體終身殘疾。面對命運的不公,他念完小學便輟學了。生活的波折雖然帶給苦難,但并不能摧毀他的意志。他通過自學養殖家兔,有了養家糊口的能力,并在養兔的8年間獲得了《河北日報》與張家口農專舉辦的養兔函授班結業證書。他萌生了辦牛場的想法,10年間,起早貪黑、付出了超越正常人幾百倍的努力,最終學到了養牛的技術。自立的他,用僅有的資金置辦了商店及乒乓球之家,供村民們健身、娛樂和平時閑暇時練習書法,在為村民們提供鍛煉休閑場地的同時獲得了幫助別人的快樂。他更是一個熱愛運動,喜歡鍛煉的健身達人,20xx年8月參加了市乒乓球選拔賽,帶著傷痛參加了河北省第九屆殘運會,并取得了理想的成績。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3
xx,女,45歲,出生于豐寧一個小山村。健康陽光的她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在她10歲的一天,一場車禍奪取了她的右手。身體上的殘缺并沒有讓她向命運低頭,她憑借頑強的毅力,勇敢的向命運挑戰。20xx年夏天長到豐寧殘聯工作,學會單手電腦打字,單手硬筆字,還掌握了為殘疾人服務的政策和知識。
“人身體上的殘疾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心靈上的殘疾”,這是從事多年基層殘疾人工作的鮑明杰,經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她常用這句話激勵身邊的殘疾人,也用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詮釋著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她說,跑步讓她更加的健康自信,不斷的突破自我。她先后多次參加國家、省殘運會,多次爭金奪銀。特別在20xx年第九屆省殘運會上,年近45歲的她奪得“兩金一銀”的好成績。決勝千里需要韌性,人生的輝煌需要堅持,她用自己樂觀與永不服輸的斗志譜寫了一首生命的贊歌,展現了新時代最美殘疾人的形象。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4
xxx,48歲,中共黨員。20xx年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右腿落下了終生的殘疾。張海迪“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的一句名言點醒了她。20xx年她被選為下店子村婦代會主任,并被選為村黨支部組織委員,邁出了她人生中最靚麗的一步。工作中,她總是拿出100%誠心來完成各項工作,先后獲得“河北省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北省巾幗示范村”“全省計劃生育基層群眾自治示范村居”“承德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村”等省市級榮譽。
下店子村有各類殘疾人41名,其中60歲以上殘疾人14名,及時為他們辦理養老保險領取養老金;為17名重度殘疾人辦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對8戶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申領雙灤區殘聯下發的每戶800元公共服務性補貼,為9名殘疾人辦理低保,并辦理了殘疾人生活補貼。在20xx年第29個全國助殘日,她榮獲“河北省殘聯系統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受到省領導的親切接見。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5
xx,男,1963年出生,1987年參加工作,失業前在牟平輕工機械有限公司工作。
1996年,張玉平因患病導致雙目失明,無法繼續從事原工作。雙目失明對張玉平打擊很大,丟了工作,生活失去了來源,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一度想離開這個世界。后來在家人和朋友的勸說和開導下,在殘疾人創業典型事跡的感召下,他堅定了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他深刻地認識到:要想生存下去,必須掌握一定的技能。在朋友和家人的幫助下,1996年,他踏上了去西安求技學習的征程,到西安盲人按摩醫院學習按摩推拿技術。
1998年,學習了2年按摩推拿技術的張玉平,按摩推拿技術有了很大長進,并取得了按摩推拿技師證書。因為工作和技術出眾,他被西安盲人按摩醫院留用。
中國推拿是中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民間這種療法已經流傳很久。它簡單有效,而且極少創傷,目前不少人被頸肩腰腿疼痛、內婦疾病或兒科疾病所折磨,因懼怕藥物的毒副作用或手術的疼痛而不愿采用藥物或手術,或手術藥物也不能解除病痛。看到被頸肩腰腿疼病折磨得患者,更增強了他掌握一流推拿技術的決心。平時,他虛心向老中醫學習,與老中醫切磋技術,掌握了不少推拿技法。2年后,他的按摩推拿技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找他按摩推拿的人絡繹不絕,聲譽很高。
1999年年底,學有所成的他,謝絕了西安盲人按摩醫院的挽留,毅然踏上了回家的旅途,開始了他人生的創業奮斗歷程。
20xx年年初,他租用親戚的草鋪,在牟平區牟山路開了一家按摩推拿店。剛開始,店里冷冷清清,無人問津,殘酷的現實,讓他有了關門的念頭。但他又不甘心。心想:這推拿按摩技術就這樣白學了?是不是自己的技法不好?還是收費過高?他開始反思,不能讓學到手的技術,就這樣沒有用武之地。他試著免費為有頸肩腰腿疼的熟人和朋友推拿,經過他的推拿按摩,都說效果不錯,這樣一傳十,十傳百,他的推拿按摩店一下火了。這樣4年來,他克服了常人都難以克服的困難,生意越來越好。創業成功后,不忘回報社會,他用學到的知識,又培訓了2名學員。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6
我叫xx,與共和國同齡,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出生在齋壇鄉小石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我3歲那年,不幸被牛角撞瞎了右眼,從那時起,我就只能用左眼模糊地看世界了。從懂事時年起的漫長的日日夜夜里,我靠著堅定的理想和信念同厄運抗爭,走出了一條特殊的人生軌跡。
我是農民的兒子,種過田。從19歲開始做木工,走村串戶,不僅練就了一身好手藝,而且開闊了眼界。1987年,在鄉政府的鼓勵和父老鄉親的幫助下,經歷了多年見識的`我開始了創業之路。經過多年艱苦地耕耘,我辦起了一個木制品加工廠——宏興工藝品廠,終于有了一份真正屬于自己的事業。
1997年,又逢村兩委換屆選舉。我們小石村地處肥沃的松古平原,村民世世代代以種糧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優化,其他村的人都逐步走上小康之路。而我們的小石村,由于交通不便,村兩委班子思想不統一,集體經濟為負數,光欠供電局電費就達3萬多元,全村已被停電了。村里的工作基本上處于癱瘓狀態,村民們都急切盼望有一個人能挑起這副重擔。鄉黨委政府深入我村調查、座談、了解情況,最后找到了我。鄉領導對我說:“小石村至今還未脫貧,村里的工作很困難,你辦過廠,見過世面,已率先走上了致富路,鄉黨委和小石的村民都希望你能回村擔任書記,領著大伙兒走致富路。”鄉領導的這番話,讓我徹夜難眠,我深知創業的艱難,如果回村當書記的話,自己的廠肯定會受影響。同時,我的妻子、兒女也極力勸阻我,親朋好友也規勸我,他們都認為回去當書記,影響家庭經濟不說,弄不好還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經過反反復復的思量和激烈的思想斗爭,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共產黨員,自己走上致富路離不開黨的政策和村民的支持,帶領村民致富應是我作為一個共產黨員義不容辭的責任。于是,我軟磨硬泡說服了妻子兒女,頂住了少數人的冷嘲熱諷,義無返顧地把組織關系遷回了村里,并以全票當選了小石村的黨支部書記,我被黨員村民的信賴深深地感動了,從此,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在小石村好好干出個樣子來。
在我接手后,才真正發現小石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空殼子村”。當時,村里共負債9萬余元,村民人均收入只有1020元,大多數村民依然沒有脫貧。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村里因拖欠電纜而被供電局切斷了電源,出現了“日間有陽光,夜間無燈光,白村變黑村,戶戶叫黃天”的現象,這一上任就遇上這么棘手的問題,我想這莫不是老天有意在考驗我夏宗云嗎?怎么辦?村民在試目以待。“開弓沒有回頭箭,再困難也得硬著頭皮干下去了”我心里一邊這么想,一邊帶著兩委一班人,一方面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穩定村民的情緒;一方面抓緊與供電局協調,并到處籌集資金,為了還款,我以自己的名義貸了款,先交清了村里所欠的3萬多的電費,這下,燈亮了,村民們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提在心頭的石頭才落下來:當村干部真不易呀!
經過此事,我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是沉甸甸的,要想改變小石村的落后面貌,下一步的路該如何走?就這個問題,我不知走了多少路,度過了多少個不眠夜,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篩選。最終把目光投向了村外溪灘的一塊荒蕪了很久的亂石地,經過多方論證,爭取縣國土部門的支持,我就帶著兩委班子成員和村民,一刨一鋤硬是在這片亂石灘上開出100多畝土地,得到上補助資金10余萬元,并將它承包給人搞開發,每年為村集體增加了1萬余元的收入。然而,由于小石村地處平原,沒有山可供開發,集體土地又少得可憐,切要壯大集體經濟光靠農業開發顯然不行。想到這點,我從自己辦廠的經歷中深要體會到發展村集體經濟也要走發展工業的道路,自己沒有資金、人才,就向外爭取外地人來興辦企業。于是,我們研究規劃了100余畝工業開發小區,引進了一外老板,投資100余萬元在村里創辦了一個“松陽縣人和泵閥制造廠”和溫州一家投資50萬元左右的鐵器鑄件廠,引進企業后,不僅增加了村集體經濟的收入,而且為村民增加了就業渠道。
村集體經濟上去了,如何使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呢?這是我上任后的第二個看點。我想到了一個根本點,那就是“要致富先修路”。小石村原只從一條小機耕路通向村外,而且路況很差,車進不了村,農副產品的價格明顯低于別的村,村民心里有說不出的無奈和苦處。想著這些,我心里很急,千方百計,經歷幾多波折,終于開通了一條8米寬,2.5公里長,直通鄉政府的公路。后又結合康莊工種澆筑了水泥路面,這樣連大型的貨車都能開進村了,提高了農副產品的含金量。路修好了,小石村的祖祖輩輩都是靠種良田為主的,但農田因松蔭溪古道沖擊而成,爛田糊較多,而且高低不平,排水不暢,有許多田只能種兩季水稻,效益低下。如何改造這700多畝爛糊田,成了村民們關注的又一個難點問題。是啊,這是村民的民生之本,我們作為村民父母官,怎么能袖手旁觀呢?經過幾番周折,才與縣國土部門聯系并爭取到土地整理項目。經過半年的努力,順利完成了土地整理,現在是田成方,路成網,排灌方便,用村民的話說:“現在的田是想干就干,想濕就濕,想種什么就種什么。”有了良田好路,村民的農業經濟效益自然也就上去了,村民的腰包漸漸地鼓起來了。
然而,畢竟富起來村民在少數,尤其是村中有10多戶殘疾人家庭,他們還是貧困不堪。想到他們,我這心里就泛酸。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殘疾人,和他們是同根同枝的兄弟姐妹,和他們有著同樣的經歷、感受和痛苦,就憑這點,如今,我自己又闖出來了,也富裕了,看著這些兄弟姐妹眼巴巴地指望著我,我怎么能無動于衷呢?可又如何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呢?轉念一想,我想到了自己辦的廠,何不把廠辦成一個福利企業呢?心潮澎湃的我坐不住了,立馬放下手頭的活,立刻趕到民政局咨詢有關辦福利企業的事宜,我的思路得到民政局領導的贊同,他們決心幫我這個忙。于是,我費盡心思著手搞規劃,寫申請,跑報批,一路折騰下來,總算如愿以償了。接下來,我就把村里12位有勞動能力但干不了重體力活殘疾人招進了自己的工廠,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這樣他們的生活也就有著落了。
“要當好書記離不開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就必須深入村民,了解村民,和他們交朋友。”對于這點,我是心知肚明的。因此,為了更深入地了解村民的生產生活狀況,我經常利用晚上時間走門串戶,到村民們家中喝茶,拉拉家常,誰家的生活、生產碰上困難,誰家需要哪些幫助,我都把它記在隨身攜帶的小本本上,以便能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困難。逢年過年,我會帶領村兩委成員去慰問村里的老黨員、老干部、困難戶、孤寡老人、殘疾人,送上一些慰問品和慰問金,以表我們黨對群眾的一點心意。村民們信賴我,愿把我當知心朋友,有事都找我商量,或是到家中,或是打手機,無事也好與我嘮嘮。
無論是為集體的事,還是為村民個人的事,工作做得多了,對外聯系也多了,招待的客人也多了,開支自然也多了。起初,有少數村民認為我當老板大手大腳慣了,村開支肯定增多,甚至到村會計處查帳,村會計是擺出所有的招待帳目,村民們啞口無言了。其實,自打我上任以來,我從沒有向村里報過一包香煙,招待客人多數時候也是自個掏腰包,甚至有幾次涉及到一些經濟問題,都是我自己出錢擺平的,事后也沒有向集體報過帳。這點我是問心無愧的。
8年的時間過去了,這8年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回憶這8年來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雖然覺得有點累,但更多的還是欣慰。如今,我們小石村面貌已大有改觀了,村集體經濟從負數到有存款20余萬元,人均收入從1020元到3440元,并且成了小康村、縣級文明村、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村。村黨支部多次被評為先進黨支部。我本人也連續兩屆當選為縣人大代表,兩屆當選為縣殘疾人代表,連續三年被授予縣優秀人大代表榮譽稱號,多次被評為縣優秀共產黨員。我所辦的宏興工藝品廠受到了縣殘聯的熱切關注,如今我廠年產值已達500多萬元,年上繳稅收10多萬元,全廠40名職工中就安置了本村和外村的殘疾人20多名。殘疾朋友們在我這兒越干越有勁,越過越開心,我自己也倍感欣慰。在人生的里程中,我成功地翻越了一座大山,今天,我要大聲說:“殘疾人和健全人一樣,同樣能夠駕馭命運,能夠創造出生命的奇跡!”在今后的路程中,我會繼續努力,奮力拼搏,能多為鄉親們干點事,就多為鄉親們干點事吧!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7
xx,雙橋區站前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幼年時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導致全身70%的骨節變形。
20xx年起,擔任站前社區殘疾人專職委員后,暗下決心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轄區殘疾朋友們排憂解難。堅持定期走訪殘疾人家庭,了解殘疾人家庭的實際狀況。將殘疾人的困難反映給社區、反映給殘聯,讓更多的人來共同關心幫助殘疾人。專門制作了“愛心服務卡”,上面印有手機號碼,殘疾人只要有困難,隨叫隨到。近幾年,為社區殘疾人的就業問題跑上跑下拓寬門路,創造就業機會。共幫助殘疾人落實就業5名,為殘疾人和殘疾人家庭解除了后顧之憂。在工作之余,自學朗誦,多次參加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身邊的殘疾人朋友,在徐明帶動下也慢慢地接觸朗誦,經常聚在一起互相切磋,共同進步。
他說,要繼續承擔社會責任,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為殘疾人事業發光發熱。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8
xx,現年47歲,肢體三級,蘭草鎮梁桐村1組居民。
90年代初外出務工因機械事故導致右臂扎斷截肢。他沒有因身體的殘缺自暴自棄,而是勇敢地面對現實,笑對生活,不甘于落后,有股不服輸的勇氣。為了撐起整個家庭,想方設法尋找生存之路。于是開辦菜籽油加工、從事生豬養殖和建筑施工,創造年利潤40余萬元。通過言傳身教,培養二孩考上重點大學,在村交通要道自建樓房,努力實現了人生價值,是全村發家致富的帶頭人。
他的先進事跡于20xx年12月被縣電視臺宣傳報道,20xx年被縣殘工委表彰為脫貧攻堅自強不息先進個人。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9
xx,男,1971年出生,大喚起鄉人,視力一級殘疾,創辦了圍場益康盲人按摩中心。
從一出生就是失明,但他并沒有喪失生活的勇氣。經介紹,他到北京學習按摩技術,經歷三年苦學。學業學成后,他回到家鄉開始創業。他自己跑辦相關手續、找場所、準備資金,克服各種困難。因為服務態度好技術水平高,客戶多了起來,按摩中心也一點點擴大了。自己創業成功后,他嘗試幫助殘疾人,招收條件具備的殘疾人學徒,傳授給他們按摩技術,對家庭困難免除學費并給提供食宿。這幾年,共招收殘疾人學員18名。現大部分學員獨立創辦按摩店,也將愛心進一步傳給他人。
他不僅幫助殘疾人,還到敬老院給老人免費按摩。在汶川地震后他主動捐款。他常說,我雖然看不見藍天,但我心中總是擁有不滅的太陽,它時時激勵著我向上、向上,永不停步,我的帆船就要在黑暗中起航!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0
xxx,現年50歲,雙眼失明,評定為視力一級殘疾,系得勝鎮農豐村人。
他眼雖失明理想卻不盲,一心斗志昂揚奔小康。20xx年、20xx年、20xx年殘聯免費送到成都、巴中、綿陽等地進行專業的按摩技術學習培訓,獲得盲人按摩高級職稱。他忠厚誠實,踏實肯干,克服重重困難,鉆研按摩技術,心中一直懷揣干事創業熱情。
20xx年終于在平昌縣政法街社區開起了一家屬于自己的盲人按摩店,20xx年又在平昌三江大道開設了第二家盲人按摩店,共安置13人就業人員其中包括7名殘疾人。通過多方努力實現了創業夢想,不但自主居家創業,還帶動其他人走上就業崗位。近年來,為滿足不同顧客的需要,以顧客滿意度為己任,不斷到省、內外學習和進修按摩推拿技術,讓按摩推拿水平得到提升,對同行業來說,他的按摩技術可數一數二,得到了顧客的認可和好評。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1
xx,現年47歲,肢體二級,系平昌縣板廟鎮大石社區居民。
20xx年遭遇火災導致全身重度燒傷。他并未因此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始終頑強不息地與命運抗爭。為了擺脫貧困,他決定自主創業,利用自學的養殖技術探索建立了以養殖業為核心的脫貧模式,啟動建設土雞養殖場。通過不斷艱辛努力,現每年出欄土雞15000只,存欄7000只,實現銷售額近70余萬元,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能手。他知恩圖報,引導周邊村民養雞并毫無保留地免費傳授技術,低于市場價提供雞苗,并幫助村民推銷。還引導村民摒棄“等、靠、要”的落后思想,樹立“安貧可恥,勤勞致富”的觀念。
20xx年被四川省脫貧攻堅領導小組授予四川省脫貧攻堅奮進獎,20xx年被縣殘工委授予脫貧攻堅自強不息先進個人,被中央、省、市媒體報道脫貧致富不忘幫鄉鄰的優秀人物。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2
xx,男,中專,42歲,23歲的那年病魔無情地奪去了他的視力。他在家里人耐心的開導和妻子細心的呵護下,慢慢明白了作為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首先要有對家庭的責任感。一次偶然的機會,家里叔叔帶著他尋求殘聯幫助,參加市殘聯盲人按摩培訓班。畢業后,先后在吉林省白城市及承德市從事按摩工作。20xx年,在寬城殘聯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家里空閑的房間開起了盲人按摩店。開店期間,通過到北京、保定、石家莊等地的參觀學習,按摩技術更加精湛,按摩的人越來越多,在寬城小有名氣。先后被評為市級殘疾人專門協會委員、縣盲人協會主席;獲得省、市級優秀殘疾人榮譽證書;在20xx年分別參加省、市技能比賽,分別獲得第三名、第一名。
他說,今天的成就是黨和政府的`關愛才換來的,現在有能力幫助更多彷徨無助且身殘志堅的殘疾人,他將按摩技術傳授給16名殘疾人徒弟,帶動更多殘疾人就業自立。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3
xx,1982年出生在平泉一個小山村。幼小時被查出來雙側髖關節錯位。20xx年,她考上了河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20xx年,她開辦愛妻愛子影像館。20xx年,殘聯讓她參加了河北省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學習過程中,促使她萌生了一個決定,要辦一所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學校。20xx年,她獲得清華大學殘疾人就業指導師證書,并多次獲得市殘疾人技術能手、市自強模范、平泉市優秀青年志愿者等稱號。
20xx年7月,在平泉市殘聯領導幫助協調下,她著手創辦的殘疾人就業創業孵化基地落成。這是承德市首家民辦自主為殘疾人搭建的就業創業平臺。殘疾人通過在孵化基地培訓,除向企業輸送外,能就業的,可直接在基地內就業;可以創業的,孵化基地內部可以提供場地和部分創業設備。目前,該基地已與承德市各縣區多家愛心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達成幫扶共識,實現企業委托,定向培訓、輸送培訓合格人才入企業就業的固培模式。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4
xx,男,現年63歲,視力殘疾一級,醫療按摩主治醫師,營子區盲人協會主席。他于1987年進入保定按摩專業學校學習。畢業后回到營子區從事按摩工作,在營子區殘聯的幫助下成立了盲人按摩診所。通過幾年的刻苦努力,取得了國家盲人按摩主治醫師資格證書,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在《按摩與導引》《按摩與康復醫學》等雜志發表了中醫推拿按摩論文,帶出了2名徒弟。
張家華掌握了一技之長,有了穩定的收入,他沒忘記在自己困難時是許多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他盡自己力所能及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熟悉他的人都說他有一顆最善良最純粹的心。30年如一日,他堅持為困難群眾和老年人免費按摩,為他們祛除病痛。欒大姐多年的腰椎間盤突出,周大娘的頸椎病,還有許多的或熟悉或陌生的人受到他的幫助。在營子區實用技術培訓活動中,他耐心教授常見病和保健按摩知識,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5
xx,現年47歲,雙目失明,評定為視力一級殘疾,系南天門管委會紅山村五社居民。
20xx年外出務工,在工地上進行爆破時不幸造成雙目失明,他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沒有自暴自棄,沒有怨天尤人,而是頑強拼搏,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發展養殖業,年出欄生豬100多頭,年純收入30余萬元。他和他妻子自養母豬、仔豬,雙目失明的他自配飼料、自己飼養、清掃圈舍。憑多年摸索養豬經驗現有成熟技術,在多次豬瘟來襲時,他的養殖業沒有受到影響。他憑借勤勞雙手,養育三個子女,新建三層的樓房,得到了全村的老百姓尊重和欽佩。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相關文章:
殘疾人就業先進事跡12-23
殘疾人就業工作先進事跡(通用13篇)08-12
殘疾人就業工作先進事跡范文(精選8篇)12-23
殘疾人工作先進事跡12-22
扶持殘疾人先進事跡12-23
殘疾人就業援助月06-24
殘疾人就業援助總結06-24
殘疾人就業援助活動06-24
殘疾人就業援助方案06-24
殘疾人就業援助月總結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