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科組教研活動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帶有規律性結論的書面材料,它能夠給人努力工作的動力,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一般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科組教研活動總結,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科組教研活動總結1
本年度,我校數學組以“提升教育魅力,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積極開展學習研究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在省教科研年會、市數學教學研討會、市高效課堂研討會上提供了課例研究現場,受到各級領導專家的大力肯定。今年5月,在區第四屆數學校本教研展示活動中,我們組又一次榮獲特等獎!在此,特別感謝各級領導為我們組的成長所傾注的心血,今天,我們再次將本年度教研組工作進行具體匯報,懇請各位領導、專家給予指導!
我匯報的題目是《立體研究出智慧多維交流促提升》
一、依托立體研究活動,提升教師教育智慧
一年來,我們以專題研究為載體,突破學科教育難點;以預約式教研活動為方式,實施團隊研訓;以教學開放日為平臺,強化個人研究。立體式的研究活動,不斷提升組內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
1、聚焦重難點,開展案例研究
上學期,我組從幾何和代數兩個方面,依托《長方體的認識》《方程的意義》兩個課例開展了提高概念課教學的有效性研究。從研究點的提出——觀察提綱的擬定——觀察內容的分工——課堂診斷,促使每一位老師對自身的研究內容開展廣泛學習,提升了某點研究的深度。研究中我們意識到:不論是幾何概念課中有效構建空間表象,還是代數概念課中有效實現模型建立,都是讓學生親歷數學由“厚”到“薄”的體驗,是學科本質的回歸。大道至簡,數學就是一種智慧,它蘊藏一種至簡至和、至真至通、創造探索的智慧,包容數和形的`美妙、具體和抽象的思辨、建設和超越的精神,數學教育應該讓每一個人身上能夠有更多的沉淀和積累,作為他個人文化底蘊不可缺少的一塊基石伴隨他的一生。
本學期,我組開始了對高效課堂模式的探索。媒體中宣傳的高效課堂模式成功典范沖擊著我們的認知,我們開始思考:高效是靠統一化的模式打造出來的嗎?為此,我們應用對比研究方式開始了實踐探討。即由一位教師,使用同一種教學思路,不同教學方式,執教同一教學內容。
案例一:我校在長期案例研究探討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究——總結知識歸納方法提升認識。
案例二:借鑒各種高效課堂模式,通過本質解讀、嘗試實施的教學方式:學生依據自學提綱開展自學——小組交流自學過程達成認知共識——班級展示自學成果——教師總結拓展。5月,我組在市高效課堂研討會上提供了案例研究現場,看似人人參與的案例二,在參與效度和學習效果的對比數據分析中缺陷畢現。教師主導不是教師退位,學生自主不是順其自然。真正的高效應該是一個主動感知、領悟、構建的有效探究過程,這與模式無關。大道無形,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必須從學生所呈現的生命信息中選擇教法。高效課堂是一種教育的價值追求,它的本真是關注生命,體驗幸福。
2、借助線性推動,實施研訓活動
本學年的教研活動采取1+1+1+2+4的制度規定,即教研活動包括1次計劃擬定、1次總結評價、1次中期質量對話會、不少于2次學習交流、不少于4次課例研究。這種有計劃的研訓活動,更強調教師、教研組成長的整體規劃,及研訓一體的集體攻關,有力推動著每一位教師研究進程。針對教師解讀教材不夠深入的問題,上學期開展了“身邊名師當講師”的教材解讀培訓活動,由“伍家數學名師”余歆彥老師從大家日常解讀教材時存在的根本問題和主要困惑入手,用具體的案例,與老師們分享了自己在解讀教材時的做法和感悟,題為《一堂課需這樣磨出來》。當所有老師對數學實踐活動課如何上感到困惑時,我們觀看華應龍老師《游戲公平》視頻,體會華老師對書中“實踐活動”內容的解讀,認識到書中“實踐活動”不必單列為一課,可以作為新知認識的一個資源,其目的是加強學生的實踐體驗。用不用、如何用,要看教師希望給予學生的什么。
3、關注參與面,強化個體研究
今月4月,在學校“高效課堂”暨家長開放月活動中,13位數學老師圍繞“數學實踐活動課如何上”的研究主題,選擇了7個不同的教學內容,包括《抽屜原理》《算24》《游戲公平》等,其中有4個內容是同課異構,每一位教師力圖體現數學實踐活動的數學性?script>s("content_relate");
【小學數學科組教研活動總結】相關文章:
數學科組教研活動總結12-03
小學數學科組教研活動總結25篇12-06
小學數學科組教研活動總結15篇12-06
數學科組教研活動總結15篇12-10
小學數學科組教研總結(通用14篇)11-25
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總結09-30
小學數學教研的活動總結01-10
關于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總結12-02
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個人總結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