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工作方案集錦15篇
為有力保證事情或工作開展的水平質量,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么問題來了,方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監測工作方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監測工作方案1
根據省環保廳《關于加強全省國控企業自行監測技術人員培訓工作的通知》、市環保局《關于督促國家重點監控企業開展自行監測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為盡快提高全市國控企業自行監測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操作技能,滿足國控企業自行監測需要,特制定20xx年國控企業自行監測技術人員培訓計劃。
一、培訓對象
20xx年市轄區內42家國家重點污染源廢水、廢氣、污水處理廠、規模化畜禽養殖廠等具備自行監測條件的企業自測技術人員2名以上。
請各國控企業于20xx年9月30日之前,將企業參訓人員名單(見附件)上報至電子郵箱。
二、培訓范圍
企業自行監測技術培訓的范圍為污染源監測。污染源監測項目包括廢水中的化學需氧量、氨氮、廢氣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企業環評報告書及其批復中要求開展的其它特征污染物。
三、培訓內容
1、監測方案的編制(包括監測點位、監測范圍、監測項目、監測頻次等);
2、水質及廢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樣品的采集與保存;
3、水中化學需氧量、氨氮及廢氣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分析方法及其原理、干擾及消除、儀器和試劑的選擇與使用、操作步驟及計算方法;
4、實驗室管理制度以及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
5、其它需要培訓的內容。
四、培訓方式
本次培訓采取理論授課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理論授課采取集中授課方式,實際操作采取化驗室現場操作培訓與大氣現場采樣操作及現場指導培訓方式進行。
五、培訓時間
具體培訓時間另行通知。
推薦監測方案2
一、工作目標
具體目標: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哨點醫院(區一醫院)全年收集報送病例信息不少于50份;食源性疾病病原學監測不少于100份樣本;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必須100%上報。
二、監測內容
1、食源性疾病監測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包括食源性疾病及異常病例監測、特定病原體的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2部分內容(監測責任單位:區一醫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對所有發現的食源性疾病暴發事件進行報告(報告單位:區一醫院和疾控中心)。
2、食源性疾病監測的.衛生監督:包括對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和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進行監督,由區衛生監督所對區疾控中心和區一醫院履行監測職責、開展監測工作、報送監測信息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區食源性疾病報告工作進行檢查,督促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落實監測和報告責任。
三、監測工作相關要求
(一)監測點設置
我區哨點醫院為區一醫院,區疾控中心為哨點疾控。
(二)檢測樣品數量及采樣要求
食源性疾病病原學監測不少于100份樣本;為確保檢測結果的真實可靠,樣品采集后到實驗室檢測不得超過15天。
(三)檢測機構資質
區疾控中心已取得相關檢測項目的計量認證資質,能夠承擔依法出證法律責任。
(四)食源性疾病監測工作銜接與配合
區一醫院負責食源性疾病個案信息和標本采集、信息與標本(或菌株)報送。區疾控中心負責監測信息的收集分析、標本實驗室檢測和信息網絡報告,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溯源分析,并承擔監測工作的技術培訓和質量控制。
(五)監測方法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制定的監測工作手冊采用統一的國家標準方法或指定方法進行監測。
(六)監測結果報告
遵照《食品安全法》及其實施條例,按照監測計劃的要求報告。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報告:由區一醫院向區疾控中心報送食源性疾病監測病例信息和待測標本。
(2)食源性疾病事件報告:由醫療機構和區疾控中心負責報告。
四、監測工作管理職責分工
區衛生局負責組織實施轄區內食源性疾病監測報告工作,重點協調、督促做好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的核實報告;負責轄區內食源性疾病病例監測和病原學監測工作的組織協調。
成立區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
各單位根據實際情況成立本單位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項目工作相關組織機構。
五、經費保障
實行項目資金管理。根據國家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中“食品安全保障經費”安排,按照任務帶經費的形式,專項資金用于涉及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及監督工作必需的業務、培訓支持及相關人員經費支出。
監測工作方案2
為認真貫徹落實《傳染病防治法》、《醫療廢物管理條例》、《醫院感染管理辦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傳染病防治執法檢查力度,依法糾正、查處違反衛生法律法規的行為,嚴格控制院內感染的發生,結合我區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依法做好傳染病防治和醫院感染監督工作,切實履行傳染病防治監督職責,嚴格落實責任制和責任追
究制,促進傳染病防治及醫院感染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維護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監督檢測依據
采樣檢測依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醫院消衛生標準gb15982、1995)
三、監督監測對象
(一)區級發證和管轄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
(二)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四、監督監測內容和范圍
(一)醫療機構
傳染病疫情報告、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醫療廢物處置、艾滋病防治、消毒劑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以及消毒滅菌效果監測(微生物培養)。
(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傳染病疫情監測、疫情信息報告管理、疫情調查處理、醫療廢物處置等情況。
五、工作要求
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區級發證和管轄的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充分認識開展傳染病防治和醫院感染監督監測工作的.重要性,各部門加強配合,各負其責,突出重點,嚴格按本實施方案的要求按時完成工作任務。
(一)區衛生監督所職責
負責執法監督檢查工作,制定樣品抽樣的范圍、數量、順序、檢驗項目等工作,印制和填寫相關表格和單據。
(二)區疾控中心職責
負責完成現場采樣監測培養并按時出具結果報告。
(三)監測樣品抽檢范圍和數量
1、治療室、手術室、產室、嬰兒室、消毒供應室、口腔科、內窺鏡室等科室為監測的重點部位,采樣內容為空氣、工作臺面、無菌物品、消毒液、醫護人員手表面。
2、二級規模以上醫院根據科室設置采樣20—30份,鄉衛生院、門診部以及同等規模的醫療機構采樣5---10份,其它診所采樣2---5份。
六、時間安排
6月~9月。
監測工作方案3
為了加強地震監測工作,提高地震短臨跟蹤預測能力與水平,減輕地震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影響,根據我縣實際,制定我局地震短臨跟蹤工作方案。
一、震情背景
省2015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會確定的地震趨勢意見中涉及我州部分縣,尤其是2014年發生“11.22”康定6.3級和“11.25”康定5.8級地震,表明我州及鄰區在2015年度地震活動水平增強的可能性較大,防災減災部門應當高度重視地震短臨跟蹤工作。
二、工作目標
以強化重點危險區震情短臨跟蹤為重點,以科學把握重點危險區及其周邊異常和震情形勢變化,為地震短臨預測預報作出努力,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
三、工作思路
(一)依據全省2015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會確定的重點危險區和州防災減災局關于印發《2015年度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方案》的通知(甘減災發〔2015〕3號)要求,我縣在所劃定的重點危險區內,因此必須加強地震微觀、宏觀監測工作。
(二)嚴格震情值班制度。嚴格實行24小時震情值班制度,切實搞好防災減災局現有通訊工具的管理和維護,確保震情監測、地震應急信息傳送暢通。
(三)按照《省地震局關于加強市縣地震監測預報和震情跟蹤工作的通知》和《州防災減災局關于印發2015年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積極爭取人員配備和經費投入,確保有人做事,有條件做事。
四、組織機構及工作職責
地震短臨跟蹤工作要在州防災減災局和縣委、縣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進行,縣防災減災局成立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縣防災減災局局長
副組長:縣防災減災局副局長
成員:縣防災減災局工作人員
各鄉鎮防災減災助理員
主要職責:按照省地震局、州防災減災局對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研究協調解決我縣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重大問題;開展地震短臨跟蹤監測相關工作;督促指導各鄉鎮、縣級各單位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通過強化地震監測,捕捉地震前的各種微觀、宏觀異常現象,充分有效地分析異常特征,為上級防災減災部門和地方黨委、政府及時準確地作出地震短臨預報提供依據。
五、工作措施
(一)地震監測預報。
按有關要求及規定對震情進行監測與分析速報,尤其是要加強對地方震、近震以及震群的監測和速報工作,出現震情必須按規定速報州防災減災局,對未按規定速報和上報的要追究值班人員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二)宏觀異常的.上報與核實。
各鄉(鎮)防災減災助理員,要認真做好本地區地下水、動物、氣象等宏觀異常信息的捕捉、收集、上報與核實工作。縣防災減災局將根據上報的宏觀異常情況及時的收集匯總,組織人員進行調查核實,及時做出分析意見,并寫出宏觀異常情況報告上報縣委、縣人民政府和州防災減災局。
(三)會商及預報。
綜合各種地震宏觀、微觀異常情況,堅持震情會商制度,按時將會商意見速報縣委、縣人民政府和州防災減災局。若出現明顯異常或發生緊急震情,要隨時進行會商或緊急會商,并將會商意見迅速上報。加強與周邊地區防災減災部門的溝通與協作,進行信息互通,資料互補。根據地震活動發展趨勢和地震學指標的演化程度,若短臨異常相對集中出現時,及時向縣委、縣政府和州防災減災局提交觀測報告。
六、地震短臨跟蹤任務
根據全省2015年度地震趨勢會商會劃定的“及鄰區地震危險區”的劃分范圍,抓好我縣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力爭為短臨跟蹤監測和短臨震情分析預測取得實效性作出努力。
七、短臨跟蹤監測措施
(一)在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將全縣日常監測與重點危險區的地震短臨跟蹤監測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加強現有地震監測臺點的管理,為短臨震情監測和分析預測提供連續、可靠的監測資料,安裝有“地震烈度儀”的鄉要落實專人進行管理,確保其正常運行。
(二)按有關要求及規定對震情進行監測與分析速報,尤其是要加強對地方震、近震以及震群的監測和速報工作,出現震情必須按規定速報州防災減災局。
(三)規范報送程序,做好觀測數據登記、報送和材料歸檔工作。按照各鄉鎮及時將監測的地震宏微觀異常情況報縣防災減災局,再由縣防災減災局報州防災減災局的程序進行。同時,鄉鎮和縣防災減災局要做好數據資料登記、保存和歸檔。
(四)密切跟蹤監測宏微觀異常。嚴格按照《省地震局關于印發省地震前兆異常核實工作規程(修訂)的通知》和《州防災減災局關于印發州地震前兆異常核實工作規程(試行)的通知》,做到異常落實不過夜。無論任何時間,只要發現宏、微觀異常,必須及時上報州防災減災局,并派人員進行核實。其中,一般宏微觀異常由所在縣防災減災局進行核實,以電話和書面材料兩種方式上報州防災減災局。重大宏微觀異常由州防災減災局派員和縣防災減災局一起進行核實,寫出專題報告上報省地震局。特大宏微觀異常由州防災減災局請求省地震局派專家聯合進行調查核實。
(五)加強震情分析預測工作。嚴格執行震情會商制度,加強與州防災減災局和周邊縣防災減災部門的聯系與交流,及時交換異常信息。
八、其它
(一)根據震情發展變化情況及經費情況,對本方案中的有關內容可作臨時調整。
(二)本方案經地震短臨跟蹤監測領導小組審定后印發實施。
監測工作方案4
一、監測目標
通過監測重點職業病及有關勞動者職業病診斷、職業健康檢查情況,摸清底數、發現問題,統計分析2021年縣職業健康檢查、重點職業病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為制定職業病防治有關政策、法規和標準,明確職業健康工作重點和方向提供依據和支撐。
二、監測范圍
(一)職業健康核心指標常規監測。覆蓋全縣各鄉鎮。
(二)職業健康檢查機構質量控制。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
(三)職業性塵肺病患者隨訪調查與管理。覆蓋全縣各鄉鎮。
三、監測對象及時間區間
本方案提及的重點職業病包括:職業性塵肺病(塵肺、煤工塵肺、石墨塵肺、炭黑塵肺、石棉肺、滑石塵肺、水泥塵肺、云母塵肺、陶工塵肺、鋁塵肺、電焊工塵肺、鑄工塵肺、根據《塵肺病診斷標準》和《塵肺病理診斷標準》可以診斷的其他塵肺病共13種),職業性腫瘤(石棉所致肺癌、間皮瘤,聯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雙氯甲醚所致肺癌,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膚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爐逸散物所致肺癌,六價鉻化合物所致肺癌,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間皮瘤,煤焦油、煤焦油瀝青、石油瀝青所致皮膚癌,β-萘胺所致膀胱癌共11種)以及鉛中毒、苯中毒、噪聲聾、布魯氏菌病,共計28種。
監測數據起止時間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四、職責分工
(一)衛生健康行政部門
縣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負責成立項目組織管理組,充分發揮本級項目辦的作用,在全面落實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組織實施本轄區內重點職業病監測工作與績效目標管理,制訂實施方案,確保工作質量和時間進度符合年度績效目標要求。
(二)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作為本級項目辦,具體負責項目組織實施、日常管理、技術培訓、質量控制和數據錄入、審核上報,工作總結和技術報告等;積極開展“省職業病防治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及應用工作;及時將監測發現的有關體檢機構違法違規行為或涉嫌違法違規線索向同級衛生監督機構反饋移交;及時向本級組織管理組匯報工作進展情況、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三)縣衛生監督機構
作為本地監測發現問題的督促整改主體單位,根據疾病控制中心反饋移交的有關體檢機構違法違規行為或涉嫌違法違規線索,做好督促整改與監督執法,及時向衛生健康部門報告問題督促整改及執法情況。
(四)職業健康檢查機構
及時填報開展職業健康檢查工作相關監測的內容,加強信息化建設,按《省職業衛生信息監測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及時做好疑似職業病、職業禁忌證和職業健康檢查的報告工作。負責開展職業健康檢查,按時限要求向縣疾控中心報送檢查結果。
(五)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按照提供的職業性塵肺病患者線索名單,對已報告的職業性塵肺病病人進行電話或上門隨訪,調查填報有關信息,及時將存在問題報縣項目辦。協助開展塵肺病人的隨訪與康復管理。
五、監測內容與方法
(一)職業健康核心指標常規監測
監測對象為轄區內接觸可導致重點職業病相應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勞動者。特別注意兩點:勞動者所在崗位如已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的,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斷情況應當與其監測結果形成有效信息聯通;今年的監測工作,勞動者上崗前、在崗期間、離崗時職業健康檢查及事故應急時的健康檢查均納入監測。
監測內容包括用人單位基本情況、當年應當及實際接受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人數、疑似職業病及職業禁忌證檢出人數等,勞動者基本情況及相應職業病危害因素接觸史,并采集職業健康檢查信息,應包括《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GBZ188-2021)規定相應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必檢項目及相關的選檢項目信息。
常規監測工作與職業健康檢查及其網絡報告、質量控制工作相結合。各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和職業病診斷機構應在“省職業病防治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中上報各類監測信息,具體要求參照《省職業衛生信息監測管理辦法(試行)》執行。
(二)職業健康檢查機構
縣疾控中心作為本級職業健康檢查質控中心,對我縣的職業健康檢查機構(特別是新備案、群眾舉報、質量控制風險較高的機構),開展實驗室間比對、質量考核或質量控制評估工作。
(三)職業性塵肺病患者隨訪調查與管理
按照省衛生健康委等5部門聯合印發的《2021年省職業性塵肺病患者信息核查及補充調查工作方案》(甘衛職健函〔2021〕324號)以及省衛生健康委《關于印發〔2021〕323號)和省疾控中心《關于印發〔2021〕230號)要求,繼續對全縣1949年至2021年底報告的職業性塵肺病患者進行隨訪和回顧性調查。
六、質量控制
監測質量控制工作參照省級《重點職業病監測質量控制與評估辦法(試行)》執行(見附件1)。
七、項目管理要求
(一)監測數據報告要求
1.及時反饋監測情況并督促整改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21年7月25日、10月25日、2021年1月10日前向縣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縣衛生監督機構報送2021年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等周期內有關核心指標監測信息及質控報告,主要包括:轄區職業健康檢查人數、檢出疑似職業病和職業禁忌證人數、職業病診斷情況等信息,以及對轄區職業健康檢查和診斷機構網絡直報數據開展日常核查、定期質量控制檢查結果。
縣衛生監督機構在接到疾控中心的報告后,應及時督促有關醫療機構就存在問題限期整改,依法開展監督執法。發現問題的督促整改率納入績效評估考核。
2.按時上報監測數據
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基層醫療機構按要求填寫、錄入監測數據。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和職業病診斷機構按《省職業衛生信息監測管理辦法(試行)》要求按時上報相關監測數據。
期間,依上級項目辦的調度,縣項目辦及相關單位按要求上報實時工作進度及數據。
3.形成上報監測報告
縣疾控中心應根據重點職業病監測數據,撰寫《職業性塵肺病隨訪與回顧性調查報告》和《重點職業病監測與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年度報告》。縣疾控中心于2021年8月1日和2021年1月5前分別將上述兩個報告上報市疾控中心和縣衛生健康行政部門。
4.分析上報工作總結
縣項目辦要撰寫項目年度工作總結,于2021年1月10日前上報縣衛生健康局。工作總結應包括主要監測結果、監測數據對本地區職業病防治工作特別是發揮的作用,經費分配使用和人員隊伍能力情況,監測工作點覆蓋和體系建設情況,存在問題和對策建議等。
(二)監測工作報告與監測數據的利用
縣衛生監督機構對職業健康檢查信息報告、職業病信息報告、質量考核與質量評估等工作中發現問題與整改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并依法處置。縣項目辦對監測數據統計分析發現的問題,及時研究解決。
(三)做好項目資料管理
監測機構和醫療機構應按年度妥善保管項目相關資料,類目包括:監測項目方案、培訓資料、質控考核資料、季度工作報告、監測數據資料、監測結果反饋函件、項目工作總結與技術報告。收集的監測數據應加蓋公章、長期保存,以備質控驗證和復核。
八、經費管理和使用要求
重點職業病監測經費主要用于摸清職業性塵肺病等重點職業病基本情況,開展與監測有關的技術指導和培訓、職業健康檢查機構和職業病診斷機構實驗室比對、質量控制考核及外聘專家費用、信息化建設、職業健康檢查、數據信息采集、數據驗證與復核、報告撰寫以及監測所需儀器設備購置和維護等方面的費用支出。
縣項目辦加強職業病監測機構的經費管理,確保專款專用、符合規定,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實現績效目標。
九、考核評估辦法合
項目周期結束后,各單位要按照項目考核評估表進行自評,自評表和證明材料于2021年1月25日前報縣衛生健康局。2021年2月底前,省、市衛生健康委對各地進行考核評估,實行打分排名;2021年3月底前全省通報項目考核評估結果,排名將與下一年度項目工作經費掛鉤。
監測工作方案5
一、工作目標
以落實《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和保障環境安全為重點,全面檢查我縣相關企業環境監測能力情況,督促落實環境保護的各項措施,督促企業整治環境污染隱患,著力解決群眾投訴與環境信訪問題,努力改善環境質量。根據市環保局20xx年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專項檢查工作方案,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本方案。
二、檢查時間
20xx年3月6日至8月3日
三、檢查內容
(一)大氣污染監測能力建設情況。主要是縣水泥廠和縣機動車輛檢測廠。
(二)廢水污染監測能力建設情況。主要是礦業采礦區和選礦區、集團有限公司、污水處理廠。
四、組織安排
(一)根據省、市環保部門的安排和要求,由環境監察的大隊對重點區域、企業進行現場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當場提出整改意見,對發現的違法行為當場下達法律文書,限期進行整改或給予處罰。
(二)對重點區域、企業進行梳理、檢查、統計完成后,召集相關企業負責人會議,明確專項檢查的.重要意義,并逐個指出問題,提出整治要求和時限,要求企業明確表態,確保整治到位。
(三)采取明查、暗查和突擊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對重點企業進行督查,檢查企業在專項行動中發現的問題是否進行了整改,整治的效果怎樣,對拒不整改或整治效果不好的企業下達處罰通知并直接曝光,持續保持執法檢查的高壓態勢。
(四)在8月底,將專項檢查工作總結及專項檢查情況及時報送市環境監察支隊。
監測工作方案6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四川、甘肅、陜西、重慶、云南、山西、貴州和湖北等8省市受到影響,預計空氣自動站、水質自動站、實驗室儀器設備和供水供電設施等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為了加強環境污染監控,盡快恢復正常工作秩序,現提出抗震救災期間環境應急監測工作方案。
一、水質自動站
1、盡早對站房、建筑基礎及周邊地質環境進行一次安全檢查,必要時請專業部門鑒定。
2、如果站房屬于危房,存在倒塌危險,或其基礎及周邊環境出現塌方等災害,立即遠程停止水站運行,切斷電源。
3、如果站房及周邊環境正常,盡早對儀器設備進行一次現場檢查,同時做一次標準溶液檢查。對于數據明顯異常的儀器進行校準或更換備件,確保運行正常、通訊通暢、數據準確。
4、每天安排專人監視水質變化,做好預警監測工作。如水質出現異常,監測頻次加密至1次/小時,并及時派人現場取樣回實驗室分析。
二、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
1、密切監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可能遭受意外污染的情況,建議每天巡查一次,并對水質變化的指示性pH、電導率和溶解氧進行現場檢測,具備應急監測能力的監測站現場可增加氨氮和酚類等項目。
2、如果水質出現異常或獲知存在潛在污染的可能性,應立即在水源地上游設立2~3個預警監視斷面,根據情況加密監測。
三、空氣自動站
1、盡早對空氣子站進行一次巡檢,檢查站房結構是否損壞,設備有無損壞,電力供應是否正常,通訊線路是否通暢,檢查站房溫度是否在25±5℃范圍內。
2、對地震中倒塌或結構受損的站房,要盡早修復或重建,并保護好儀器設備。
3、對損害嚴重、需要更換的儀器設備進行及時更換,在受損監測設備完成檢修維護后,應進行一次多點校準。對儀器運行狀況可能受到地震影響的設備,應進行一次零/跨校準。具體工作參照《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技術規范》(HJ/T193-2005)及《環保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自動監測質量管理規定(暫行)》(總站綜字[2007]44號)的要求進行。
4、造成供電中斷的空氣子站要及時恢復供電。供電恢復后,應對各監測儀器進行一次校準;對于用β射線法和TEOM法(微量振蕩天平法)監測PM10項目的監測分析儀器,應進行一次流量校準,在條件允許情況下,可同時用標準膜進行標定;應檢查空調設備的'運行狀況。南方地區的停電可能造成空氣子站站房溫度過高、監測儀器設備損壞或數據丟失等問題。
5、數據傳輸中斷的子站,要及時恢復傳輸線路,保證數據傳輸的通暢。
四、污染源
1、重點工業污染源:密切關注重點污染源排放狀況,尤其關注排放有毒有害物質等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的污染源,根據受災影響情況安排必要的應急監測。對于治理設施損害等原因造成的非正常排放污染源,要立即開展應急監測,并將結果及時報告當地環保局和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監測項目包括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
監測工作方案7
一、時間及科目
20xx年6月26日。
二、科目
1——6年級語文、數學3——6年級英語
上午:8:30——10:00數學(90分鐘),10:30——11:30英語(60分鐘);
下午:14:30——xx:30語文(120分鐘)。
三、命題與制卷
由教科中心根據本期教材和課程標準要求,統一命題,統一制卷。
四、監測形式:
閉卷筆試考試(其中英語學科有聽力測試)。
五、實施:
1、黃志祥校長為本校考點主任。
2、考室布置:
(1)每個年級分為三個考室,單人單座,按各班學籍號順序呈“S”形編排學生座位。注意座位間隔均勻并保持適當距離,不得過窄。
(2)桌凳排列整齊,地面保持清潔,桌斗內的雜物和紙屑要清除干凈,考室內多余的.課桌整齊排在考室后面,考場四周墻上不能保留與考試內容有關的文字,圖畫。
(4)請各負責老師在6月25日下午布置好考室,學校進行檢查。
3、監測信號:二鈴一哨。
(1)開考鈴:開始考試。
(2)提醒哨:下考前15分鐘,主監考提醒學生還有15分鐘。
(3)終考鈴:考試結束。
4、監考:
(1)請監考教師提前15分鐘到教導處領試卷,提前5分鐘發試卷。
(2)本次監測實行交叉監考,每考室設兩名監考人員。
(2)監考人員要注意著裝和儀表,不要穿帶釘的鞋進入考場。既要嚴肅認真地維護考場紀律,又要態度和藹地熱心關心考生,保證考試工作的順利進行。
六、閱卷與評價
1、監測科目實行分組流水閱卷。
2、請各組統一閱卷地點、時間。
3、各任課教師負責數據統計與分析評價工作。
監測工作方案8
根據《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實施條例》食品安全風險管理規定(試行)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和《市XX年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季行動方案》渝食安委
按照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制定的XX年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計劃》衛辦監督〔XX〕3號)等相關文件規定。
結合我縣實際,發〔XX〕164號)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的
(一)從而了解和分析我縣食品污染水平。獲得XX年 自治縣食品中化學污染物及有害因素以及食源性致病菌的監測數據。
(二)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確定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來源。進行風險預警,降低我縣食源性疾病發病率,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三)為開展食品安全風險評估提供科學依據。
二、監測內容及責任單位
(一)其中:檢測理化指標、微生物指標,完成以餐用具消毒效果監測及食品監測。樣品來源采取購買的形式采集(見附表1責任單位:縣衛生局(疾控中心)配合單位:縣
食藥監局、工商局、商務局、衛生監督所。
(二)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食品可能危害身體健康的非食用物質、微生物及毒素、易被濫用的食品添加劑、食品中農獸藥殘留等風險因素進行監測(見附表2責任單位:縣質監
局。
(三)食品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見附表3責任單位:縣工商局。
(四)餐飲服務食品、餐飲具、工用具等進行監測(見附表4責任單位:縣食藥監局。
(五)生豬、肉牛、山羊飼養場等畜禽養殖和預混料進行檢測鹽酸克倫特羅(俗稱“瘦肉精”和菜克多巴胺及動物疫病等進行監測。責任單位:縣畜牧獸醫局。
(六)蔬菜、水果等農藥殘留開展監測。責任單位:縣農委。
(七)食源性疾病監測
1.監測單位
①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監測
全縣各級醫療衛生機構。
②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監測
對食品安全事故現場進行衛生學處理,縣疾控中心協助質監、工商、食藥監局等部門開展食品抽樣檢測。開展食品安全事故的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和報告。
2.監測內容
①疑似食源性異常病例/異常健康事件的監測、報告。
②食品安全事故(包括食物中毒)監測、報告。
三、質量控制
嚴格按照國家食品安全相關標準進行質量控制。
四、保障措施
同時每年要安排一定經費用于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的設備投入,縣財政將各成員單位食品安全風險監測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增強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能力,確保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順利開展。
五、信息通報
及時上報縣食安辦,監測責任單位發現可能存在食品安全隱患或特定食物中污染水平異常增高時。由縣食安辦立即通報各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采取措施加強監管
監測工作方案9
為貫徹衛生部《關于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的若干規定》和《關于衛生監督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精神,落實職業病防治部門承擔的相關職責和工作任務,根據《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和《20xx年度省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工作方案》要求,決定在全市選擇10家單位開展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工作,為確保監測工作順利開展,提高監測工作質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監測目的
通過在哨點監測單位開展放射工作場所監測、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及人員健康狀況和放射性疾病發病情況調查,分析放射工作人員劑量分布與健康危害效應的關系,建立放射職業危害因素預警監測網絡,預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職業病。
二、監測對象和內容
(一)監測對象
在全市選擇10家放射性職業病哨點監測單位,包括4所醫院、2家工業探傷機應用企業、2家小型密封源儀表應用企業和2家X線檢測儀應用企業。在10家哨點監測單位中選擇50名放射工作人員作為監測對象,分別為大學附屬醫院20人、市中醫院9人、區人民醫院5人、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人、化工受壓容器檢測站4人、市東方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2人、木業有限公司2人、化學品有限公司3人、金東紙業股份有限公司2人、句容臺泥水泥有限公司2人(具體見附件10)。
(二)監測內容
1.開展監測點放射工作場所和放射工作人員基本情況調查。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場所和放射工作人員基本情況,工作場所情況包括射線類型、防護設施、自主管理情況等,工作人員情況包括工作崗位、接觸射線的年限、接觸射線類型及強度。
2.開展放射工作場所監測,通過監測發現各場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預警并參與處置職業危害事件,保障職業人群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并建立場所檔案。
3.開展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包括常規監測、任務監測和應急監測。分析劑量資料的行業分布、崗位分布情況,尤其關注介入放射學、核醫學診斷治療人員的劑量分布,建立個人劑量檔案。
4.開展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監測,按照《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中規定的監測項目與規范,了解和掌握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常規監測和醫學隨訪情況。包括就業前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和在崗監測、事故應急監測和離崗監測,并建立健康檔案。
5.開展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監測,掌握年度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申請例數、診斷例數。
在檢測基礎上形成個人劑量常規監測、健康狀況監測、放射性疾病監測等年度報告,并對有條件的項目實施網上直報。
三、放射工作場所監測方案
放射工作場所監測是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目的是通過哨點開展主動性放射工作場所監測,建立放射職業危害因素預警監測網絡,完善職業病危害監測預警體系,預防、控制和消除放射性職業病,保障勞動者健康。
(一)法規及標準
本方案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放射診療管理規定》、《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及相關檢測規范制訂。
(二)監測對象
根據《20xx年度省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工作方案》要求,選取具有代表性的4所醫院、2家工業探傷應用企業、2家小型密封源儀表應用企業和2家X線檢測儀應用企業,共計10家單位作為哨點監測單位,詳見表1。(三)監測內容
1.基本情況調查
開展檢測機構檢測能力和哨點檢測單位基本情況調查,填寫檢測機構檢測能力基本情況調查表(附件1)和哨點檢測單位基本情況表(附件2)。
2.工作場所監測
開展項目單位放射工作場所監測,通過監測發現各場所中可能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預警并參與處置職業危害事件。
(1)醫院放射診斷工作場所
透視機(含DSA)、攝片機和CT監測項目及方法分別依據表2、表3、表4中規定執行。
(2)工業探傷工作場所
工業探傷工作場所監測項目及方法依據表5內容執行。
(3)小型密封源儀表應用工作場所
小型密封源儀表應用工作場所監測項目及方法依據表6內容執行。
(4)X射線衍射儀或檢測儀
X射線衍射儀或檢測儀工作場所監測項目及方法依據表7規定執行。
(四)質量控制
各地各單位要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要求開展檢測工作,規范檢測程序和方法,保證檢測質量。檢測使用的設備相關參數要滿足相應檢測規范要求。設備經過國家計量檢定部門檢定,取得檢定證書并在檢定有效期內。每項指標有3個檢測數據,取平均值經檢定系數修正后報出檢測結果。檢測結果保持3位內(含3位)有效數字。
四、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外照射監測方案
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是職業健康監護的重要內容,是診斷職業性放射性疾病的必備條件之一,目的是通過開展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掌握放射工作人員實際受照劑量,并對受照劑量進行評價,為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危害效應評價提供依據,保障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
(一)法規及標準
本方案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國務院449號令)、《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衛生部令第55號)、《放射診療管理規定》(衛生部令第46號)、《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技術服務機構資質審定條件》(衛辦監督發〔20xx〕32號)、《衛生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管理工作的通知》(衛辦監督發〔20xx〕43號)及《省放射診療許可證發放管理辦法》等制訂。
個人劑量外照射監測工作依據的主要標準及檢測檢驗規范主要包括:《電離輻射防護與輻射源安全基本標準》(GB18871-20xx)、《職業性外照射個人監測規范》(GBZ128-20xx)、《外照射個人劑量系統性能檢驗規范》(GBZ207-20xx)等。
(二)監測對象
在10家哨點監測單位中選擇50名放射工作人員作為監測對象,涉及的職業類別包括診斷放射學(28人)、介入放射學(7人)、工業探傷(6人)、工業其他應用(小型密封源5人、X射線檢測儀4人)。
(三)監測程序
1.監測方法
原則上針對單一成份已知能量的γ或X射線,或弱貫穿輻射(如β射線和低能X射線)不明顯的強、弱貫穿輻射混合輻射場,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只監測Hp(10)。
2.監測儀器
市疾控中心目前所使用的檢測儀為RDG-3A型熱釋光個人劑量儀,具有能覆蓋監測范圍的寬量程(0.01uSv~9999mSv)、足夠高的'靈敏度、足夠低的探測下限、能量響應和角響應誤差不大于30%。
使用的探測器具有具有良好的組織等效性、穩定性和重復性。熱釋光劑量儀經計量部門檢定合格并在檢定周期內。熱釋光劑量儀每兩次檢定之間應至少做一次期間核查,利用檢定后保存的元件檢查儀器穩定性。
3.監測周期
每1~3個月為一個監測周期,監測周期不超過3個月。每個監測單位在各監測周期開始時應隨元件發放隨樣本底,監測周期結束后隨元件一起收回,用于測讀時扣除本底。
4.數據處理
原始記錄應詳細記載監測過程中的原始數據,包括單位信息、受理號、監測起止日期、儀器狀態、測量人及測量日期等。
對每個監測周期測量結果超過mSv時,對其受照情況進行調查,并將調查結果附在其相應的個人監測原始記錄中。
當劑量計丟失、損壞、異常數據剔除等其它因故得不到監測數據時,盡量確定其名義劑量。
當工作人員的外照射個人監測結果小于系統最低探測水平(MDL)時,記錄為1/2MDL。(MDL應至少每年核準一次)
5.數據上報
監測年度為20xx年10月至20xx年9月,按照省疾控中心的要求,市疾控中心于10月20日之前,將放射工作單位放射工作人員情況表(附件3)、年度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外照射監測人數分布表(附件4)、年度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外照射年集體劑量分布表(附件5)及年度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外照射個人監測匯總表(附件6)報至省疾控中心和市衛生行政部門。
(五)質量控制
1.市疾控中心相關人員應具備省衛生廳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檢測資質。
2.各地各單位要嚴格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的要求開展個人劑量檢測工作,規范檢測程序和方法,保證檢測質量。
3.參加中國疾控中心組織的個人劑量比對,開展監督檢查和定期復核。
五、放射工作人員健康危害監測方案
開展全市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放射性疾病申請診斷情況監測,目的是了解放射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資料和職業性放射性疾病診斷情況,包括不同工種、不同工作崗位、不同級別工作場所分析,并結合個人劑量常規監測,分析放射工作人員行業分布、劑量分布與健康危害效應的關系,探求降低輻射危害效應的方法,建立輻射健康效應監測預警網絡,為放射工作人員健康安全保障提供依據。
(一)監測對象
在10家哨點監測單位中選擇50名放射工作人員作為監測對象,涉及的職業類別包括診斷放射學(28人)、介入放射學(7人)、工業探傷(6人)、工業其他應用(小型密封源5人、X射線檢測儀4人)。
(二)監測內容
哨點監測包括轄區內放射工作人員健康檢查機構能力建設調查、轄區內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監測、放射性疾病申請診斷情況等。
1.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建設調查
市疾控中心負責統計全市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建設基本情況,包括人員、儀器設備、工作場所等,并填寫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登記表(附件7)。
2.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狀況監測
市疾控中心負責統計全市職業健康監護機構完成的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狀況常規監測情況,包括就業前工作人員健康監測和在崗監測、事故應急監測和離崗監測人數,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證明發放數,并填寫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登記表(附件7)。
分析監測人群中樣本分布情況,人員健康狀況監測內容參考《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管理辦法》規定的監測項目與規范,主要包括眼晶體、指甲皮膚、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染色體等指標,并結合人員工作崗位、接觸的射線類型與強度和個人劑量監測等其他資料,評定射線對健康效應的影響程度,同時填寫哨點監測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體檢匯總表(附件8)。
3.職業性放射病監測
(1)統計全市所有放射工作人員中,年度職業性放射病的申請例數、診斷例數。
(2)放射病報告由診斷機構填寫職業性放射病報告卡(附件9)報送省疾控中心。急性放射病在診斷后六小時內報告,慢性放射病在診斷后10天內報告。
(三)監測方法
1.現場調查。采用現場調查的形式統計全市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建設基本情況和年度內完成的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狀況常規監測情況。
2.職業健康檢查。根據國家有關職業衛生標準對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進行檢查。
3.監測數據錄入。對哨點監測單位的放射工作人員開展監測工作,填寫相關監測報表,并將監測數據匯總后遞交至省疾控中心,經復核合格后統一錄入數據庫。
4.資料匯總與上報。監測年度為20xx年10月至20xx年9月,市疾控中心負責于20xx年10月31日前,將年度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監護機構能力建設登記表、哨點監測放射工作人員職業健康體檢匯總表、年度放射性疾病監測報表匯總后報至省疾控中心,同時上報相關文字資料,包括哨點監測工作方案、各類調查表、職業健康檢查資格證明材料、工作總結等。
六、進度安排
1.1~10月,開展各哨點監測單位基本情況調查及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資料與健康監護資料收集;
2.10月中下旬,完成現場監測工作;
3.10月底,完成資料匯總并上報。
七、相關事項
1.市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全市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工作的組織協調、督導和評估。
2.市疾控中心負責全市放射性疾病哨點監測工作的質量控制及各監測點的技術支持和指導;承擔相應的放射性疾病監測任務及監測數據的收集、匯總和統計分析,并定期向省疾控中心報告監測數據,建立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實驗室。
3.各轄市、區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本轄區內的監測工作進行督導和檢查。
監測年度為20xx年10月至20xx年9月(放射工作人員健康體檢資料為20xx年10月至20xx年9月),市疾控中心負責于本年度10月31日前將匯報材料報省疾控中心和市衛生行政部門。
監測工作方案10
一、監測任務
20xx年全市實現城鎮污水處理率83%,其中我市一類縣市區的污水處理率為85%,均屬中心城區,其污水處理廠管理不屬各區,建議不劃為各區監測考核指標。
二、監測指標任務分解
三、指標解釋及計算方法
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率:是指報告期內縣以上城鎮污水處理總量與污水排放總量的比率。計算公式: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總量/污水排放總量)×100%。
污水處理總量:等于污水處理廠和其他污水處理裝置處理的污水量之和,其中其它污水處理裝置是指在廠礦區設置的處理工業區工業廢水并處理周邊地區生活污水的小型集中處理設備,還包括在遠離市政管網的居民小區、度假區等設置的小型污水處理裝置。
污水排放總量:指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的排放總量,可按當地供水總量乘以污水排放系數確定。
四、主要工作重點
1、納入全省城鎮“兩供兩治”20xx年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項目按照時間節點達到建設進度要求,完成項目建設任務。
2、開展縣以上中心城鎮排污口截污工作,制定實施方案,完成普查工作和50%以上的截污口改造。
3、開展縣以上中心城鎮窨井蓋防盜、防墜工作,制定實施方案,完成普查工作和50%以上的改造任務。
4、完成平江縣城鎮污泥處理處置廠建設,規模20噸/日。其他縣城可根據實際開展污泥無害化處置項目的立項工作。
5、市中心城區啟動污水再生利用項目的立項工作。
6、加強縣以上中心城鎮污水處理廠運營監管,確保運營負荷、處理水量和排水水質達到設計標準,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運營效益。
五、核查辦法
對各縣(市)區住房城鄉建設系統采取月調度、半年檢查、不定期督查、年終考核的方法。即各責任單位于每月5日前將上月任務完成情況報市污水處理管理處,并按時填報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運營信息平臺;每半年對縣(市)區完成工作任務情況進行檢查,并不定期地進行專項督查督辦;年終組織進行驗收,并將驗收結果報市為民辦實事考核辦、市統計局綜合評估認定。
六、工作要求
1、高度重視,加強領導。全市住房城鄉建設系統各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把為民辦實事作為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踐行點,進一步增強辦實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建立健全領導責任制,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并組建專門工作班子認真落實,把實事辦好、好事辦實。
2、明確任務,落實責任。各相關部門要明確工作責任,科學制定工作措施,狠抓落實。完成工作目標的數據由主要責任單位牽頭統計匯總,相關單位負責提供,并由當地統計局評估認定。各相關責任單位要堅持分級負責,通力合作,加強協調,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確保工作質量和全年目標任務完成。
3、強化管理,嚴格考核。我局除重點安排在年中和年底進行檢查驗收外,還將不定期到部分縣(市)、區進行抽查督辦。全市建設系統各有關部門要及時研究解決落實過程中的矛盾和問題,認真研究和完善推進項目后續管理的政策措施,真正把實事項目辦成惠民工程、民心工程。
監測工作方案11
各縣級醫療機構、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
為全面貫徹落實《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于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川疾發[2011]93號)要求,切實加強全縣手足口病監測工作,防止我縣手足口病聚集性發生,減少重癥病例、嚴防暴發疫情的發生,根據我縣實際,特制訂工作方案:
一、疫情監測
1、疫情報告
1.1、散發病例報告: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接診的符合手足口病病例定義的`所有病例進行網絡報告,按法定丙類傳染病管理。
1.2、聚集性病例報告:托幼機構和學校、醫療機構發現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時,應以最快的方式向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1.3、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暴發定義: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手足口病 (1周內同一幼托機構/學校發生20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罹患率達到20%時,或幼托機構/學校發生手足口病重癥或死亡病例)
聚集性定義:1周內,同一托幼機構或學校等集體單位發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級(或宿舍)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發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發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2、病原學監測
2.1、監測時間:20xx年1月至12月。
2.2、監測對象及內容:
散發病例監測:縣醫院每月采集7例,縣婦幼保健院每月采集3例散發手足口病臨床診斷病例咽拭子或皰疹液送交縣疾控中心。
重癥病例、死亡病例和暴發疫情監測: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采集所有重癥病例、死亡病例相關標本或尸檢標本,每起暴發疫情應采集不超過10份病例標本,24小時內送縣疾控中心。
3、個案流調
住院病例、重癥病例和死亡病例流行病學個案調查率為95%,暴發或聚集性病例的調查率100%。
二、物資儲備
1、樣品采集物品:縣級醫療單位、各中心衛生院、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儲備必要的病毒采樣專用 盒。
2、消毒物資:各單位結合實際儲備一定數量、種類消毒用品。
三、防控相關技術方案、指南
1、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版)》
內含附件:
1.手足口病標本采集及檢測技術方案
2.手足口病個案調查表
3.手足口病重癥或死亡病例個案調查表
4.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
2、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xx年版)》
3、四川省手足口病病例標本送檢登記表及標本采集和保存技術要求一覽表
附件:四川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關于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
監測工作方案12
一、成立xx市林業局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全市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日常工作。
組長:xxx
副組長:xxx
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xx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
二、各鄉鎮、辦事處林業站要立即成立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主管領導擔任,為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領導小組第一責任人,其他組成人員自行研究確定,并立即上報市林業局備案。
三、各鄉鎮、辦事處林業站要在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立即啟動轄區內野豬非洲豬瘟調查監測和防控巡護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嚴格執行領導帶班制度和24小時值班制度。
四、各鄉鎮、辦事處林業站要在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立即啟動轄區內野豬本底調查工作,具體調查工作內容如下:
1、對凡是有人工養殖野豬的休閑度假山莊、人工繁育場所、專業化養殖廠、家庭養殖戶等,開展野豬本底調查,在8月17日前,將調查結果上報至市林業局。
2、對有野豬分布的野外區域,開展摸底調查,盡量摸清野豬的總體數量,分布概況以及出現頻次最高的地域。在8月17日前,將摸底情況上報至市林業局。
五、目前,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已經由非重點監測防控時期上升為重點監測防控時期,各鄉鎮、辦事處凡是有野豬分布、野豬養殖、野豬展演等情況的`,均實行日報告制度,嚴禁瞞報、謊報、漏報、遲報現象發生,影響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各鄉鎮、辦事處林業站要在每日13:30分前,將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信息以電話方式上報至市林業局。
非洲豬瘟對野豬種群和生豬養殖業危害巨大,發病死亡率高達100%。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非洲豬瘟疫情的爆發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夏秋季節通報的病例最多。
各鄉鎮、辦事處林業站要充分提高認識,高度重視當前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作為現階段重點工作來抓,切實強化日常調查監測和防控巡護工作,細化落實崗位責任,確保一旦發現異常情況,做到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到達現場,第一時間處置,堅決防止疫情發生,確保人民財產安全。
野豬非洲豬瘟監測防控工作信息上報聯系人:xxx。
xx市林業局
20xxx年8月14日
監測工作方案13
一、監測目的
通過對各監測點開展豐水期和枯水期水質衛生監測,系統地了解飲用水衛生基本狀況和變化趨勢,及時發現和處置飲用水安全隱患,防范飲用水污染危害人群健康,為加強我縣飲用水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據和技術支持。
二、監測范圍
20xx年縣被納入省飲用水衛生監測項目縣。根據我縣行政區劃和地理分布情況,按照省衛計委分配的監測任務量和監測點設置原則,重點開展全縣城鎮、農村居民集中式、分散式供水、學校自建設施供水水質監測,加強對供水單位的衛生監測管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處置供水衛生安全隱患。
三、監測點設置
(一)城區監測點
市政供水:共設6個點,在我縣縣城所在地的縣自來水廠設置1個出廠水監測點,在城區按不同方位分散設置5個末梢水監測點。具體監測點包括后河污水處理廠、王家嶺小雷子門面、衛生局辦公樓、縣交警大隊(鄧家壩)、興發小區云峰診所。
(二)鄉鎮監測點
1.集中式供水:監測點范圍涵蓋全縣所有鄉鎮,每個集中式供水水廠設置1個出廠水監測點和1個末梢水監測點。
2.學校自建設施供水:按照“選擇2所采用自建設施供水的學校納入監測網”的'要求,我縣設置普安小學、湘坪希望小學2個監測點。
3.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供水:。
四、監測內容和方法
(一)基本情況調查:監測城市(縣、農村)飲用水狀況、供水單位、監測點等基本信息調查。
(二)水質檢測指標和頻次: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xx),縣城區和鄉鎮監測點監測指標為水質常規指標(放射性指標不要求)和氨氮指標。
常規指標(至少檢測前面的31項)。具體指標為:1色度,2渾濁度,3臭和味,4肉眼可見物,5pH,6鋁,7鐵,8錳,9銅,10鋅,11氯化物,12硫酸鹽,13溶解性總固體,14總硬度,15耗氧量,16揮發性酚類,17陰離子合成洗滌劑,18氨氮,19砷,20鎘,21六價鉻,22鉛,23汞,24硒,25氰化物,26氟化物,27硝酸鹽氮,28三氯甲烷,29四氯化碳,30菌落總數,31總大腸菌群。當水樣檢出總大腸菌群時,應進一步檢驗32耐熱大腸菌群。
消毒劑指標:33游離余氯
各監測點于枯水期和豐水期各檢測1次。根據今年的工作實際,8-9月份完成豐水期檢測,10-11月份完成枯水期檢測。
(三)水樣采集與保存: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水樣的采集與保存》(GB/T5750.2-20xx)執行。各類監測點水樣采樣位置:出廠水應當位于水處理完成后進入輸送管道前的取水口處,末梢水一般應當為用戶水龍頭處,二次供水應當為蓄水池或水箱出水口處,學校自建設施供水應當為用戶取水口處,分散式供水應當為家庭儲水器內。
(四)水質檢驗與評價。水質檢驗按照《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T5750-20xx)執行。水質評價按照《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xx)執行。
五、結果報告
監測發現嚴重的水質和健康危害問題,應當及時向轄區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并進行調查處理。
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信息(表3-7)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分布式應用系統”上報,地址為:;
城區飲用水水質監測信息(表1,2,8)通過“國家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信息系統”上報【系統正在完善中,請先準備好紙質報表】,水質監測能力調查數據直報期限為11月30日,其它數據上報需在年內完成。原始資料歸檔備查【所有表格都要有完整記錄和審核簽字的紙質資料】。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將飲用水水質監測信息通過“國家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信息系統”上報至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水質監測能力調查數據直報期限為11月30日,其它數據上報需在年內完成。原始資料歸檔備查。
六、質量控制
(一)承擔水質實驗室檢測的機構,必須通過計量認證或國家實驗室認可,建立實施全過程質量保證措施,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可靠。使用快檢設備開展現場水質檢測,必須經過儀器校驗。
(二)承擔各項監測任務的專業人員,必須經過相關專業技術培訓,統一工作標準和要求。
(三)通過網絡直報的監測數據資料要采取嚴格的質量審核制度,指定專人擔任審核員,對監測數據進行審核后方可上報。未通過審核的信息,應當在信息退回后5個工作日內完成數據訂正,并重新上報。
七、工作分工
為圓滿完成20xx年飲用水衛生監測任務,縣衛生計生局成立全縣生活飲用水調查工作領導小組,具體人員名單如下:
縣衛生計生局制訂本實施方案并組織實施,及時將監測信息報告縣政府,并通報縣水利、建設等相關部門。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按要求完成轄區內水樣采集、實驗室檢測、現場衛生學調查、監測結果分析、總結報告等工作。
監測工作方案14
為保證20xx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順利實施,確保檢測結果科學、公正、準確,特制定本方案。
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工作目標
通過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掌握區域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狀況,并根據監測結果所反映出來的情況和問題,研究完善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措施,進一步提升我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同時,通過監測工作及監測信息的發布,進一步加強生產者和經營者的安全責任意識,引導人民群眾健康消費。20xx年確保實現全區蔬菜、大米、水果農殘超標率(定性快速檢測法)控制在2%以內。
二、監測重點
20xx年在深入開展蔬菜農藥殘留監測的基礎上,對蔬菜、水果、大米生產基地進行農藥殘留與重金屬動態監測,對獲證“三品”農產品和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進行專項抽查,全面掌握全區農產品質量狀況。
三、監測方式
全區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采取定期定點抽檢與專項抽查相結合的監測方式。對蔬菜、大米、水果、食用菌等大宗農產品以定期定點監測為主;對在監測過程中發現有重大安全隱患的農產品、獲證“三品”農產品以及食用菌產品采取專項抽查的方式進行跟蹤監測。
被確定為監測點的單位應該積極配合,接受抽檢。凡拒絕抽檢的,該單位在該次抽檢中被定為不合格產品的.生產或經營單位。
四、監測承擔單位
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由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承擔,各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由所在鄉鎮農技服務中心承擔。
五、監測任務
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全年依法全面開展農產品質量例行(日常)監測工作,在各監測點定期或不定期開展農產品農殘抽樣檢測,全區全年完成抽檢任務960個。鄉鎮農技服務中心負責所在鄉鎮農產品質量例行(日常)監測工作,全年完成抽檢任務480個。
六、監測種類
監測的蔬菜種類在番茄、辣椒、茄子、黃瓜、苦瓜、西葫蘆、結球甘藍、花椰菜、青花菜、大白菜、普通白菜、生菜、菜心、蕹菜、芹菜、扁豆、荷蘭豆、四季豆和豇豆、食用菌中選擇。
監測的水果種類品種以生產的西瓜、桃子、李子、梨子、葡萄和柑桔為主。
七、監測項目和檢測依據
(一)檢測項目和方法
農殘快速檢測法。檢測有機磷和氨基甲酸酯類農藥殘毒情況,執行ny/t448-20xx標準。
(二)判定依據和原則
根據無公害農產品農藥殘留限量國家標準進行判定,所監測項目全部合格者,判定為“該批次樣品所檢項目合格”,有一項指標不合格者即判為“該批次產品不合格”。
八、監測結果報送
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將開展例行監測工作的結果每月底用電子郵件、傳真或規范文件形式報送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站。
監測工作方案15
根據xx政辦xxx30號《關于加強農村飲用水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的要求,每年開展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工作。
一、目標
(一)掌握農村飲水工程水質衛生狀況及其變化趨勢,為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提供科學數據。
(二)了解農村飲水工程的水處理工藝、消毒設備使用情況、覆蓋人口、新建改建擴建等基礎信息。
二、范圍
全縣行政區域內各行政村的.農村飲用水工程。
三、內容和方法
(一) 監測點設置
按照磐政辦(20xx)30號《關于加強農村飲用水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對全縣12個集鎮供水、253個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成品水進行檢測。(詳見監測點分布表)
(二)監測方法
水樣的采集、檢驗和評價要求:對12個集鎮供水成品水每月檢測一次,對253個村集中式供水分別在每年的枯水期和豐水期抽取成品水各檢測1次;水樣采集、保存、運輸、分析按《生活飲用水標準檢驗方法》(gb5750-20xx)規定執行。水質評價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xx)相關規定要求執行。
(四)監測指標
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色度、渾濁度、臭和味、肉眼可見物、ph、鋁、鐵、錳、銅、鋅、氯化物、硫酸鹽、溶解性總固體、總硬度、耗氧量、揮發性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氨氮。
毒理學指標:砷、鎘、鉻、鉛、汞、硒、氰化物、氟化物、硝酸鹽、三氯甲烷、四氯化碳。
微生物學指標: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大腸埃希氏菌。
與消毒有關的指標:根據飲用水消毒劑所用情況確定相應的指標,如游離余氯、二氧化氯等;如用二氧化氯消毒時檢測亞氯酸鹽,使用復合二氧化氯消毒時檢測氯酸鹽。
四、質量控制
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的要求開展監測工作。為保證監測數據的可靠性,須采取從現場檢查、采樣和實驗室分析的質量保證措施;如按規定做現場空白、運輸空白、現場平行樣、現場加標樣等。建立監測數據的審核檢查制度,監測實施中應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資料審查。
五、監測管理及職責分工
縣衛生計生局負責農村飲用水供水工程水質監測的行政管理。
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負責制定工作方案、水質檢測、人員培訓、質量控制、數據審核、數據分析,撰寫技術報告,將監測結果及時報送縣衛生局及有關部門,并告知縣水務局。
各鄉鎮衛生院負責轄區內的水質采樣工作,縣疾控中心負責到各鄉鎮衛生院收集水樣。
【監測工作方案】相關文章:
監測工作方案11-11
監測工作方案15篇11-11
監測工作方案(15篇)11-11
監測方案10-06
推薦監測方案10-29
關于監測方案04-10
死因監測方案11-24
關于監測方案范文07-10
監測戶幫扶方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