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春節的傳說故事

時間:2024-02-19 19:00:33 許清 春節 我要投稿

春節的傳說故事(精選27篇)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那么大家知道春節有哪些傳說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的傳說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春節的傳說故事(精選27篇)

  1、“年”獸的傳說

  關于“春節”的起源,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上長著角,非常兇猛恐怖。“年”長年居住深山,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每個村里的人們全部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得渾身發抖,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打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就是春節。

  2、貼窗花

  我國民間有春節貼窗花的習俗,此俗始于遠古,是由一個古代傳說演變而成的。

  相傳,堯在位7年,有一種屬于鳳凰一類的吉祥而后罕見之鳥叫鸞鶻鳥,年年飛到都邑棲息生活。由于鸞鶻的到來,嚇得麒麟跑到大澤的草叢里,不敢出來;鴟梟逃到了荒無人煙的森林中,瑟瑟發抖。從此,人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后來,不知為什么,鸞鶻不再飛來了,為害黎民百姓的兇禽猛獸重又出現在都邑,到處橫行無忌了。人民感到很失望。

  當時有個折支國,聽了堯民十分崇敬鸞鶻鳥,鸞鶻鳥又不知飛往哪里去了,就主動獻來一種“重明”鸞鳥。因為這種鳥每一只眼內都有兩個瞳孔,所以又叫“重睛”。“重明”的形體很像公雞,鳴叫的聲音又十分像鳳凰,人們都認為它是一種吉祥的神鳥。剛獻來的時候,羽毛已經全部脫掉,但它用肉翮照樣飛翔。“重明”十分兇猛,能夠追趕猛虎,并勇敢的進行搏斗,老虎也常常成為“重明”的美味佳肴。自從有了“重明”,兇禽猛獸和妖魔鬼怪都不敢危害百姓了。

  因而百姓十分崇敬“重明”,對它愛護有加,每天都用美玉磨成細粉,做成流質飼料喂它。“重明”有時一年幾次飛臨,有時幾年也不飛來。為吸引“重明”能經常飛來為民除害辟邪,廣大的黎民百姓都把門戶打掃得干干凈凈,為它準備停落棲息的場所。

  但是,月月等,年年盼,“重明”一次也不飛來了,老百姓為此十分憂慮,怕那些兇禽猛獸邪魔外祟重新為害,各家各戶都在動腦筋想辦法,有的鑄金鳥,有的刻木雞,都放到窗戶上。說來也真靈驗,兇禽猛獸和妖魔鬼怪見了這些木雞金鳥,以為是“重明”又飛回來了,因而都嚇得魂飛魄散,飛快地逃往遠方,躲藏起來了。于是,黎民百姓都在妖魔鬼怪集中出來作惡的新年期間,在窗戶上普遍懸掛著栩栩如生的金鳥木雞。

  時間一長,逐漸演變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的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或刻或畫金鳥木雞,貼掛在窗上。至隋唐時代,剪紙雄雞取代了古代的金鳥木雞,貼在窗上,就是后來的窗花了。

  3、彌勒佛下凡施恩

  在河北省邯鄲一帶民間,流傳著關于過春節的神話故事。

  過春節,俗稱過年,是人們重視的民間傳統節日。人們過春節貼對聯,橫聯往往寫著“行夏之時”四個字。中國的農歷,是從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歷。傳說,夏王治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日子過得可好哩!可是后來,不知過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個朝代,世上亂起來了。天有時候旱,有時候澇,有時刮大風,有時下大雨。人有的窮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財主,有的成了奴隸。

  那時期,村里有戶財主,家里雇著幾個覓漢(即長工)。一天,吃過晚飯,人們祭灶神。小覓漢見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爺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給個病,可別要了命。”不想,這話剛好叫財主聽到了。等小覓漢走后,財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禱告說:“灶王灶王顯顯靈,天陰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閑時病,忙時不誤做營生。”

  當時,灶王爺正在打瞌睡。沒有聽清楚;迷迷糊糊記得“陰、晴、雨、風、病、痛……”幾個字,便牢牢記在心上。

  說話間,一年過去了,臘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仙都要上天,朝見玉皇大帝,灶王爺當然也去了。他比誰去得都早,因為他心里一直惦記著財主和小覓漢禱告的事。見過玉帝,二話沒說便奏道:“玉帝陛下,小神有一事申奏,眼下人間陰陽錯亂,風雨成災,人們無法生存,應該趕快派一位大神前去治理……”

  玉帝聽了,不禁大吃一驚:“此話當真?”“當真。”“不假?”“不假。”于是,玉皇大帝連忙降下一道御旨:要派一位大神當職,去管理民間的衣食住行。御旨一下,各位神仙都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誰也不肯接旨。

  這時候。忽聽南天門外,一聲吆喝:“諸神退后,這差事我干啦!”抬頭看時,只見是一位光頭頂,胖乎乎,腆著個大肚子,瞇縫著一雙眼,笑哈哈的尊神——彌勒佛。這彌勒佛心胸寬,度量大,整天在南天門外觀賞風景,也覺得無聊,正想給人們辦點好事,便自動擔當了這一重任。

  卻說這彌勒佛來到人間,第一件事就是讓人們過一個痛快年,吃好的,穿好的,不干活。于是,人們便遵照他的意愿,逢集上會辦年貨,實打實地忙開了。彌勒佛還具體規定: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買東西;二十八,把豬殺;二十九,打黃酒;三十,吃扁食……。同時,要把各路神仙都請到,香箔紙錁,準備齊全。到了初一,也就是新年的頭一天,家家都要起五更,放鞭炮,穿戴整齊,相互祝賀,盡情吃喝玩樂。同時,還要走親訪友,上墳祭祖……

  這樣一來,人間真的太平無事了。玉皇大帝撥開云頭,俯視人間,一片歡樂景象,心里自然高興。這樣又過了幾天,到了初五,天剛蒙蒙亮,忽然傳來一陣吵吵聲。原來是姜太公的老婆(人們稱她為臟神,專管茅房,糞土),正在跟大肚子彌勒佛吵架呢。

  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臟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臟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這就是“破五”的來歷。

  不想,這幾聲炮傳到天宮,玉皇大帝正在那里下棋,聽到炮響,以為人間又出了什么事。便派財神到人間察看。財神是天上主管金銀財寶的神。他來到人間一看,到處都是香箔紙錁,高興得就忘了回去了。

  玉皇大帝又派倉官下凡、倉官是專管倉庫的神。他看到家家戶戶堆滿了饅頭供香,也不愿回天了。

  玉帝又派了幾位神仙下凡,仍然沒有回音。說著時間已經過去半個月了,玉皇大帝的棋也下完了。他忽然想起派下去的幾位神仙都沒有回來,便親自到人間察看。當他看到人們穿得新嶄嶄的;吃著大米白面加肉菜,啥活也不干,心里十分生氣,便召來彌勒佛喝道:“我叫你掌管民間諸事,誰叫你盡讓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不于活?”彌勒佛笑嘻嘻地說:“陛下息怒,你要我管人們的吃穿住行,可并沒有叫我讓人們干活呀!”一句話,說得玉帝閉口無言。玉帝一想,也對,既然已經這么辦了,那一年也只能有此一次,開春以后就要下地干活。所以,從那以后便留下了舊例,一年有一次春節。

  打那以后,彌勒佛再不能回南天門了。直到今天,在一些寺院里,還留著他的塑像。人們說,這事不能全怪彌勒佛,他畢竟是想給人們辦好事。所以,人們照常為他上香。

  4、驅趕年獸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里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胡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胡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胡子爺爺說,我住在這里,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5、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后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6、爭花治天下

  在陜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有關于春節的傳說故事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借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7、貼倒“福”

  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照例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于庫房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福晉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奴顏婢膝地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

  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貼“福”字之俗就由達官府第傳入百姓人家,并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清咸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于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的福晉(妻子)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轉怒為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般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招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后來,倒貼“福”字之俗由達官府第傳入陌巷人家,貼過后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們念叨幾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圖吉利。

  8、福氣糕

  有一只福氣貓,過年的時候,他會出去送紅包。走了一家,又一家,紅包送了一個又一個。天快亮了,福氣貓走到了年糕師傅家里。年糕師傅還在不停地做年糕,一個晚上都沒有休息。

  辛苦的年糕師傅應該有最多的福氣,可是,紅包已經送完了。福氣貓不停地給年糕師傅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氣!”

  年糕師傅笑嘻嘻地端來年糕,送給福氣貓。福氣貓還在一個勁兒地鞠躬:“恭喜恭喜,新年福氣!”一不小心,福氣貓的臉貼在了年糕上。“哈哈……我的年糕成了福氣糕啦!”年糕師傅喜歡得滿臉都是笑。

  福氣貓給每一塊年糕都印上自己的笑臉。他一邊印,一邊對著年糕說:“恭喜恭喜!”每一塊年糕都成了福氣糕。

  福氣貓的笑臉印在年糕上,好像在對大家說:“恭喜恭喜,新年福氣!”買了福氣糕的人,都把錢放在紅紙包里給年糕師傅。年糕師傅收到了很多很多紅包,大家都說,最辛苦的人,應該是最有福氣的人。 從那以后,大家都把年糕叫作福氣糕,把年糕師傅叫作福氣師傅。

  9、萬年創歷法的傳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10、“祟”的傳說

  你要問我最喜歡的節日是什么?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你,它就是春節。

  春節我們這里的習俗很多,家家戶戶掛燈籠、貼春聯,大街小巷隨處都可以看到舞獅舞龍,小孩子穿新衣,戴新帽,還可以得到大人們的壓歲錢,別提有多看開心啊!其實,提到壓歲錢,還有一個傳說吧。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總是會偷偷跑出來,到人家家里去,用手去摸熟睡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就會頭疼發熱,變成傻子,甚至會死掉。但是這個名叫“祟”的小妖怕燈光,因此,家家都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給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作枚銅錢包在紅紙包上,放在枕頭旁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要去摸孩子的頭,這時只見枕頭邊發出道道金光,嚇得“祟”大叫一聲就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原來八枚銅錢的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因為“祟”與“歲”同音,之后逐漸變為壓歲錢。

  流傳到我們現在,過年大人們紛紛給小孩紅包。小孩可以買自已心儀電熱禮物。春節是那么熱鬧,有趣,有誰不喜歡春節呢?

  11、“桃符”的傳說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個鬼界,當中有座棵覆蓋三千里桃樹的山,樹上有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時,夜晚出去的鬼就必趕回。負責看守鬼界大門的兩個神人叫神荼、郁壘,如果鬼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他們就會立即將它捉去喂虎,所有的鬼都怕他們。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12、熬年守歲的傳說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 “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因為這頓晚餐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又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便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兒童,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在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象逐漸變成了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13、過年放爆竹的傳說

  我國民間有“開門鞭炮”的傳說。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鞭炮,以鞭炮聲除舊迎新。鞭炮也稱“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認為放鞭炮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鞭炮,以避山臊惡鬼。”這段記載說明鞭炮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鞭炮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主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深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

  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鞭炮,用竹子的暴烈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里所說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它可讓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的吉利平安。

  據說唐代時,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里,點燃后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鞭炮的最早雛形。以后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程串做成“編炮”(既鞭炮)。燃放鞭炮以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鞭炮外,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14、春節接財神的傳說

  民間春節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過了年初一,就要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祭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變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這個春節傳說中,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

  15、餃子的傳說

  春節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辟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

  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士造成時,由于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里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16、門神是誰?

  唐朝的時候,唐太宗李世民有次生了病,睡覺時常常聽到臥房外邊拋磚擲瓦,鬼哭狼嚎,搞得唐太宗很郁悶,這事被大臣們知道后,就推薦秦瓊和尉遲敬德這兩位大將全副披掛,在門外徹夜守衛。沒出幾夜,病竟然好了!

  唐太宗一看,這法兒管用啊,不過老讓這二位守夜,長久下去也不是個辦法,于是命畫工畫了秦瓊和尉遲恭的像貼在門邊。因此,這個做法很快在民間流傳了開來。

  17、吃年夜飯要關門

  在我國江南一帶,每到吃年夜飯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關起大門,不能大聲說話,不能敲擊碗筷。吃完年夜飯的碗筷收拾干凈后,再打開大門。這叫做閉門生財,開門大吉。

  相傳,這種做法是為了哄騙鐵拐李。

  據說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間的生活狀況,于是就派鐵拐李下凡查看民情。鐵拐李為八仙之一,是個跛腳叫化仙,因此便在人間吃年夜飯的時候,提著要飯的籃子跛著腳沿街到各處各家乞討。

  討完飯后,鐵拐李把討來的東西帶給玉帝老爺子看,誰家窮。誰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據此,玉帝老爺子就讓富人一年遭幾次災,不要太富;窮的則讓他發幾次財,不要太窮了。

  這事兒慢慢傳到了人世間,一個精明的商人知道了這個情況后,很快就想到了應對辦法。到吃年夜飯的時候,這戶人家把大門關的嚴嚴緊緊,家人誰也不許大聲說話。等鐵拐李來討飯時,打開門,桌上什么也沒有。

  鐵拐李一看,認為這戶人家窮得連年夜飯都吃不起,于是就大發慈悲,悄悄在這戶人家的門口放上幾個金元 寶就走了。就這樣,這家人越來越有錢了。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別家也看到了他家發財的原因,便都紛紛跟著學起來。后來,鐵拐李見家家戶戶都關著門吃年夜飯,便知自己下凡探察之事已被人們覺察,就不再到人間來討飯察貧富了。

  但是,關起大門吃年夜飯的習慣,卻據此流傳了下來并延續至今。

  18、祝福謝大年

  在民間一般都是從臘月十五日起,撣掃房屋,粉刷沖洗,清洗家具,里外打掃干凈,叫作“撣塵”。家家戶戶都要殺雞宰鵝,買魚買肉,置辦年貨。民間祝福時祭祀供神像,江南許多地方俗稱“祝福菩薩”。

  貼“福”字的來歷:相傳有一年除夕,姜太公的老婆要姜太公封她為神。姜太公說:“你嫁到我家,害我窮了一輩子,所以不封你。如果你一定要討封,就封你當窮神!”姜妻很懊喪地問:“封我當窮神,叫我到什么地方去啊!”姜太公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就是了。”這件事傳開后,老百姓為了避窮神,就紛紛在大門上貼上“福”字以求富貴平安。

  “福到了”來歷:“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據說“福”字倒貼的習俗來自清代恭親王府。有一年春節前夕,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許多個“福”字讓人貼于房門和王府大門上,有個家人因不識字,誤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

  為此,恭親王十分惱火,多虧大管家能言善辯,他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慶之兆。”。福晉聽罷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府福(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高興,便重賞了管家和那個貼倒福的家人。事后,倒貼“福字”就由達官府弟傳入百姓人家,并都愿過往行人或頑童念叨幾句:“福到了,福到了!”。

  19、除夕三十年夜飯

  年夜飯是從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祭祀活動中延伸出來的,《爾雅.釋天》中說:“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歲為名。”。年夜飯成了中國人對豐收的慶賀方式。年夜飯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征“吉慶有余”、“年年有余”,蘿卜俗稱菜頭:祝愿好彩頭。龍蝦、鮑魚“烈火烹油”寓家運興旺。

  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北方包餃子吃諧音取“更歲交子”,南方吃元宵、年糕和魚取全家團圓甜蜜之意,年糕寓“年年高”,魚寓“年年有余”。

  在北方年夜飯,講究八大碗(燉菜為主,如燉肘子、紅燒肉、肥腰腸、腰花、肉丸子等)或十幾個盤子以炒為主。主食是餃子或黃糕。吃餃子前祭祖宗、吃飯時敬長輩酒,小孩子分別在堂屋跪著給老人作揖、磕頭,并祝福老人身體健康,這時老人笑容滿面掏給小孩壓歲錢。

  在南方年夜飯通常叫做“吃團年飯”。杭州、蘇州、上海等地,蛋角是少不了的,它象征著元寶。一般要有十碗菜,其中有幾樣特色菜,如藕脯,寓意偶偶湊湊,即偶然又湊巧,取逢兇化吉之意。一碗豬頭肉、一碗醬蛋燒肉,蛋一定每人一只,寓意子孫萬代。絕對不能少的一碗胖頭魚,端上之后不能吃魚頭魚尾,意思是有頭有尾,屠蘇酒是必嘗的。

  臺灣民間吃年夜飯叫“圍爐”,全家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旁的,各樣菜都得吃點,平日不喝酒的也要喝上一口。每一樣菜都是有意思的,魚圓丸子:象征團圓,金雞的雞在臺灣語里諧音家,表明食雞起家,蚶解作胖,吃蚶取意發財發福。末道菜通常是魚,不吃完或一口不吃,意思是年年有余,吉慶有余。《晏子春秋》提到當時古老禮俗“吃魚不要翻過面”。

  20、春節習俗-祭灶

  灶神是民間家家灶房供奉的菩薩,被尊稱為“灶君司命”。早在夏代,他就是民間尊奉的一位大神。據占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或說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神農氏(炎帝)的“火官”,黃帝作灶的“蘇吉利”為灶神,是五皇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間的所作所為,上告天帝,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尊敬。灶王龕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的神像,或將神像貼在墻上,上書“東主”、“人間監察神”等文字,兩旁的對聯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一家老小的安全。

  民謠云:“二十三,糖瓜粘。”這是說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又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指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老百姓在二十四日,水上船家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其意在于歡送灶王府君上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家人一年來的善惡行為。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將新的一年中這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交給灶王爺之手,由他掌握處置。因此,每戶人家都十分重視祭灶。祭灶多在黃昏人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灶王神像敬香,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再擺上紙馬和草料。焚香完畢,請出灶王神像,連同紙馬和草料,在院子里點火焚燒。全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此時,有的地方還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

  除夕之夜,灶王爺帶著一家人應得到的吉兇禍福又回到了人間。每家要換上新的灶君神像,點上新灶燈,擺上供晶,在灶龕前焚香化紙,算是“接灶”,灶王爺又開始的監護工作。

  21、老鼠嫁女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傳說的時日有所不同。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歷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有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里,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面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蝎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蝎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蝎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有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老鼠嫁女”傳說、“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在我國民間視為“吉祥物”,過年過節時貼在墻上和窗戶上。《老鼠嫁女》年畫,表現一伙老鼠掮旗打傘,敲鑼吹喇叭,抬著花轎迎親。騎在癩蛤蟆背上的是“新郎”,頭戴清朝的官帽,手搖折扇,雙目注視著一只大金箱,顯出一副貪婪的樣子。

  正當這伙丑類大搖大擺,招搖過市之時,等待它們的卻是一頭大黃貓。前面鳴鑼開道的一對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貓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則咬在貓的嘴上。此時,坐在花轎里的“新娘”,自知末日來臨、淚流滿面。這幅年畫反映了民眾鮮明的愛憎。

  22、爭花治天下

  在陜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傳說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借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有人說,因為當初如來佛因偷換花盆留下了瞎瞎現象,直到現在,人間還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23、拜年

  這個故事出在唐朝李世民在位的時候。李世民歷盡千辛萬苦,東擋西殺,打下了江山,滿朝文武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程咬金覺著自家是跟隨李世民最早的,總想賣點老資格,處不起滿朝文武。尉遲恭的功勞比他也不小,只是一樣兒,比他晚一點。倆人都是老粗,為爭功勞鬧得很不像話,誰也不答理誰,甚至還要動干戈。

  李世民做上皇帝,就是發愁大臣不合。他整天吃不好喝不好,唉聲嘆氣,費了了多腦筋,可怎么也解不開這個事兒。這天,李世民下了早朝,回到后宮,剛剛坐下,太監來報:“萬歲!魏征魏大人求見。”他一聽魏征來了,心眼里立時就高了興,精神也來了。魏征為唐朝費了很多腦筋,一心一意保李世民,是他的左膀右臂。李世民聽說他來了,趕緊說:“快請進來!”

  魏征進了后宮,給李世民施了君臣大禮。倆人坐下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言不發。等了一會兒,魏征說:“萬歲,這些日子你總是愁眉不展,有什么心事呀?說出來,也許我能替你分點憂愁。”

  “魏愛卿,別提了,現在我們國泰民安,可就是大臣們有的不合。要是一有戰爭,再出現將帥不合,這還了得!”李世民和別人皇上不一樣,能接受大伙的意見。

  魏征說:“萬歲,我也是為這個事來的。”

  “那更好了,你有什么高見?”

  “我有一言,不知道當講不當講。”

  “這有嘛不當講的?”

  這么一說,魏征挺喜歡:“萬歲,明天是大年三十,后天就是大年初一了,明天早朝你給滿朝文武磕頭做揖,就說這是拜年。你再讓大家初一那天互相拜年。拜年的時候都要說吉慶話,祝你長壽啦,新年快樂啦,都行。再一個要進行自我批評,光說自家的不好,不能說別我的不是。這么一來,能把這個事解解。”

  李世民一聽,這是個辦法。人都有見面之情唄。

  第二天早朝,滿朝文武都到齊了。金鐘當當響了三聲,李世民從屏風后邊出來了。滿朝文武見主子出來了,呼啦啦都站了起來。還沒等他們山呼萬歲,萬歲就說了話:“各位愛卿,都早到了,我給大家先拜個早年吧。”他深深地給大伙施了個禮,做了個揖。大伙一看這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了,怎么皇上給我們作起揖來了?李世民又說:“各位愛卿,今年咱們過一個愉快的新年,明天大年初一,你們要知大知小地互相拜個年。再提醒大伙兒,拜年時要說個人的不對,別人再不對也不能提,都得說吉慶。”

  滿朝文武一聽,都挺贊成,齊聲說:“尊旨!”李世民撲騰就給大伙跪下了,起來以后,李世民回到九龍寶座上,說:“眾位愛卿,有本早奏,無本咱們就散朝。明天不上早朝了,去互相拜年。”一說這外,滿朝文武都高興地下朝了。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早晨一起來,可就熱鬧了。滿朝文武你上我家,我去你家,開始拜年。

  程咬金悶坐在府里思想開了:我上誰家去都行,就是不能到尉遲恭家去,俺倆是一天二地三江四海之仇,我要是上他家去,不算給他低了頭,那還行?可他還有一個顧慮:我要是不去,第二天他要動本參我,說我違抗圣旨,萬歲怪罪下來,我也吃罪不起。這可怎么辦?嗨!在滿朝文武里頭我是老大呀,誰比得我,我是最早的一個,怕嘛?

  他正這么猶豫之間,家我進來了:“稟報大人,尉遲恭大人給你拜年來了!”他一聽這可就著了慌,又是穿衣又是戴帽,趕緊來迎接。他沒想到尉遲恭會來找他。

  尉遲恭一見程咬金,做了個揖,就跪下了:“祝程大人身體健康,過年愉快。”他一說這,程咬金也就跪下了。倆人手拉手站起來以后,程咬金說:“這不是講話的地方。走,上屋里。”就拉著尉遲恭進了客廳。

  一進客廳,茶擺上了,程咬金說:“尉遲大人,我是個老粗,各方面都對不起你。我左思右想,完全是我的不對。我才說到你府里找你拜年,你先來了。好,今兒咱倆得喝兩盅。

  “不了咱倆改日再喝吧。不能產凈你的不對,我也不對。”

  倆人這么一談論,可好,都沒氣兒了。一大肚子氣兒從后門都跑了。他倆一和好,別的官也都和好了。

  后來這事兒傳到了鄉下,村里人覺得這是好事。鄉親們之間,弟兄妯娌之間都有個拌嘴的地方,避免不了都有干戈,通過拜年,把仇都有解開了。這個風俗就流傳下來。

  24、舜繼部落首領

  傳說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上古部落聯盟首領)繼部落聯盟首領,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正月初一(歲首)。

  據說這就是農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

  25、豐收的慶典活動演變而來

  “年”字的來歷,來自于農耕社會人們對于豐收的期望,甲骨文上的“年”字模樣,就是一個人頭上頂著沉甸甸的谷穗,喜獲豐收后慶祝的樣子。

  因此,“年”字的起源,是由古代的豐收祭祀活動演變來的。《說文解字》中載:“年,谷熟也”,也就是說,“年”被人們視為五谷的一個生長周期。

  而“過年”,就是對豐收后的慶典活動的稱謂。大家辛勞一年,平時省吃儉用,但過年時,再窮的人家也得備上八大碗大吃一頓,以賀來年豐收。過年時,桌上必備的寓示著“年年有余”的魚,就是這種期望流傳下來的最顯著的標志。

  26、新年托福壓歲錢

  錢鎮邪:大年三十這一天有三樣事情最講究,第一吃餃子。第二守年夜。第三壓歲錢。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每年除夕夜里出來,專門摸熟睡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后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后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大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常在除夕通宵亮燈不睡,也叫“守祟”。

  在大年除夕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成了“壓歲錢”。

  “壓腰錢”,從前民間給孩子壓歲的銅幣成串,常常拴在孩子腰間,所以這個壓歲的物件又被叫做“壓腰錢”。壓歲壓雙不壓單,假如孩子壓歲遇了單數,就把單數壓歲錢包成一包,用大紅紙疊成飛行物,比如鶴形或燕子,放在孩子的上衣口袋里,叫做“紅包”。

  27、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記載,我國在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的傳說故事】相關文章:

春節的傳說故事03-14

春節的傳說故事02-20

春節的傳說故事02-21

春節的傳說故事集錦01-31

春節的傳說故事介紹03-13

關于春節傳說故事02-02

(優秀)春節的傳說故事07-04

(熱)春節的傳說故事11-16

春節的傳說故事(精)01-29

春節舞龍的傳說故事02-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南省| 科技| 伊宁市| 翼城县| 浦东新区| 临武县| 包头市| 吉安县| 龙陵县| 通州区| 偃师市| 万州区| 咸阳市| 读书| 辽宁省| 平阳县| 招远市| 西平县| 宜君县| 苗栗市| 广西| 方城县| 铜鼓县| 凌源市| 阿尔山市| 黄陵县| 三都| 阿拉善盟| 西青区| 河北省| 榆树市| 高碑店市| 临潭县| 兴安县| 原阳县| 平阳县| 崇州市| 遂川县| 内江市| 黄山市| 东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