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1
一個人身處困境、絕境,該如何面對呢?魯濱孫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魯濱孫流落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孤島上,這兒什么都沒有,完全不是人能待的地方。衣、食、住、行沒一樣不成問題,孤獨和死亡時常侵襲,野人和恐懼不斷威脅。面對這種情況魯濱孫不畏艱險、積極樂觀,憑借著他的智慧和獨立生存的能力,頑強地生存下來了。
不畏艱險是一個人在身處困境、絕境而屹立不倒的一大法寶。“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可謂不惡劣,不可謂不兇險,可他們沒有退縮,勇往直前。面對“五嶺逶迤”、“烏蒙磅礴”,他們如同“騰細浪”、“走泥丸”,最終“三軍過后盡開顏”。
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身處困境、絕境而堅不可摧的又一利器。貝多芬失去了感知的世界,但他沒有為此而自暴自棄,反而是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最終,《命運交響曲》、《月光曲》……首首金曲至今廣為流傳,耳熟能詳。——他創造了音樂殿堂上的奇跡。
“疾風知勁草”,只有勁草才能在疾風中生存;只有不畏艱險、積極樂觀的人,才能在困境、絕境中絕處逢生、柳暗花明。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2
如果你因為船翻了而流落荒島,并且你是唯一的幸存者,你會怎么做?就坐在那等待死亡降臨?或者不知所措的`到處亂跑?我一開始也是這么想,但自從我看了《魯濱遜漂流記》我的想法變了。
《魯濱遜漂流記》主要講了魯濱遜第四次航海時,船在中途遇上風暴,自己成為唯一的幸存者;在一個荒島上生活了28年2個月零19天,結識了船長,救下了星期五,最后在船長的幫助下成功返回英國的故事。
魯濱遜也是第一次遭遇船難流落荒島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希望而是讓自己冷靜下來,去尋找解決的方法,他用堅強的毅力與勇氣,冒著隨時可能喪命的危險,在山洞中搭了房子、去即將散架的破船上去找物資、每天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生病虛弱,都堅持去打獵。即便有時候他做的很多事情都白費力氣,但他從來不放棄。每次失敗他都會總結經驗又重新開始,最終辛勤的勞動,克服了種種困難,換來了令人欣慰的回報。
讀完之后,我深深地被魯濱遜那種敢于同惡劣的環境作斗爭,永不放棄,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精神所感動。我不禁想到現實生活中的我們遇到挫折,經常會退縮,會找借口逃避,真的太不應該了。想想魯濱遜遇到的種種困難,我們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今后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我都會像魯濱遜學習,要堅強的面對,要憑借自己頑強的毅力,永不放棄的精神,最終實現自己的夢想。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3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我第一個感想就是:生離不開奮斗。
是的,讓我們想想看:魯濱遜一個人在島上生活了20多年,吃盡了苦頭,但他還是生存了下來,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頑強的意志和奮斗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使我感到震撼。魯濱遜生活在一個荒島上是很孤獨的,沒有人陪他,這種生活是難以令人想象出來的,而且很困難,魯濱遜需要自己去創造出生活的必備物品(因為孤島上沒有現代物品),需要經受起大自然的考驗,需要………想到這里,我覺得他創造出來的是一種奇跡,一種不是普通人所能創造出來的奇跡!
當我讀完第3遍時,才覺得,其實魯濱遜不僅靠自己對生存的奮斗,實際上是一種對生命的渴望,只有發自內心的對生命的渴望,才會使魯濱遜為了生存而奮斗,只有他的不懈奮斗,才會使他創造出一個人在荒島上生活了20年的奇跡,而這種對生命的渴望,是來自他相信終有一天奇跡會出現,使他重新回到社會中去。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出色的碼頭工人,由于夜里加班,不小心把自己反鎖在一個大冷凍車的箱子里,他想,我一定會被凍死的,第二天,他的同伴發現了他,他果真被活活凍死了,而箱子內的溫度并不是低溫,和怡人的箱外溫度差不多,而他竟然凍死了,他不是死于低溫度,而是死于自己心中的低溫——他失去了自己對生命的渴望。
一本《魯濱遜漂流記》使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05-11
《魯濱孫漂流記》的讀后感悟05-11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12-29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05-11
《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06-21
《魯濱孫漂流記》的讀后感10-10
《魯濱孫漂流記有感》讀后感02-26
【薦】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12-28
課文《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