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月三煮雞蛋的來歷故事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節,是一個紀念黃帝的節日。
一、廣西三月三的由來
說法一:古老相傳唱歌可以樂神,可以消災除難,求得風調雨順,后來發展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
說法二:很久以前,有一對青年男女,從小相愛,他們很會唱山歌,談情說愛都是用山歌來表達,但因受到家人反對,他們不能結為夫妻,便雙雙殉情。青年們為了紀念這對堅貞的情侶,每年在他們殉情的日子,聚焦起來唱山歌,并逐漸形成三月三歌圩。
說法三:唐代出了歌仙劉三姐,以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并揭露財主們的罪惡,因而財主們懷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時,派人斬斷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每年農歷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說法四:遠古時期,某家有三個很漂亮的女兒,上門求婚的人絡繹不絕,但父母都看不上。后來父親想了個點子——讓求婚的后生仔當場唱歌,誰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兒就嫁給誰。結果通過唱歌,三個女兒都找到了如意郎君。從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種男性求偶的形式,并發展成為歌圩。
二、三月三煮雞蛋的來歷
第一個故事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漢人迎接祖先靈魂的日子,用吃雞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點靈氣。
第二個故事是講在壯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際習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急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
還有人說三月三,是個古老的節日,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上已節”演變而來的。那時這個節沒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已”是地支中的干位。過去紀年紀月紀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與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輪番搭配,以數學組合方式組成六十個組合形式來記日記年。“上己”就是三月中第一個出現“己”的日子,因此叫“上己”。過去,在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郊游踏青。青年男女在這一天得到了徹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禮教約束,自由交往。到秦時,“上己節”的活動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這一天。這天,人們在郊外水濱蕩秋千,放風箏,觀風景,青年男女對歌抒懷,各行其樂。到唐代,這種風氣還一直流傳著,甚至連皇家戒備森嚴的宮廷也敞開了大門,讓嬪妃宮女到郊外歡度一日。詩圣杜甫描寫玄宗寵妃楊玉環及其姐妹到長安城外郊游時就寫到:“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三月三這個節日發展到后來,在人們的生活中漸漸淡下去了,即使某些仍保留著這一風俗的地方,內容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逐漸成了一個休息、游樂和集市貿易活動的節日。但在我們這里,沒有旅游、休息的說法,我們吃個“煮雞蛋”就算是過三月三了。
三、三月三的節日傳說
三月三最早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后代,豫東一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云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晚清《都門雜詠》里有一首七言詩是這樣描寫當年廟會之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里看燒香;沿河一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揚。”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一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一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后飛上月宮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軒轅之世,華歷三月三日,是道教中主管軍事與戰爭的正神。各地的道教宮觀在三月三日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法會,道教信徒們也會在這一天到宮觀廟宇中燒香祈福,或在家里頌經祈禱。“真武山太上真武碑記”對真武大帝的來歷和國內主要的真武道場以及真武“救軍旅之禍”的“仁人之心”都作了簡明而藝術地闡釋。說明了人們在三月三紀念真武大帝的來由和意義。
古時以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后漢書·禮儀志上》)。后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自己家里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采摘來插在發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一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志》),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在英德市英紅鎮華僑聚居區域,婦女會在三月三當天收集艾草、苧麻、路邊青等多種植物的葉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據說能去百病。
關于壯族三月初三的由來的歷史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老嫗,沒有子嗣,后來救了一條受傷的小蛇。小蛇傷好后不肯離去,老嫗便對小蛇說:人畜有別,我們人是沒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棄你的尾巴。后來老嫗就把小蛇的尾巴斬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變短了,于是人們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壯語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壯語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們就把老嫗叫做“乜掘”,“乜”是壯語母親的意思。從此,乜掘就把特掘當成兒子一樣養著。現在壯族還遺留有相關的風俗,就是把新買小雞小鴨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幾根,意思就是像這位老嫗一樣去掉動物的野性,成為人類家里的一員。其實這一風俗和傳說反映的是遠古人類馴養動物,從野生到家化的遠古記憶。沒有尾巴也反映人類從從原始人進化成文明人的歷程。
后來,老嫗年老去世了,鄰居們把老嫗入殮后,便對小蛇說: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視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給她盡孝。小蛇仿佛聽懂了人話,眨了眨眼睛,忽然風雨大作,一陣狂風就把老嫗的靈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時正值三月三前后,后來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區出現極端天氣,暴風雨或者下冰雹,當地的人就認為是特掘回來掃墓祭拜他的媽媽了。
人們為了歌頌乜掘的偉大品質和傳頌孝道,便給這位老嫗乜掘立廟,人們為了表達尊敬,在壯語里將之稱為“妲婆廟”、或者是“姥婆廟”(羅波廟),漢文里統稱為“龍母廟”。當地的壯族人也開始崇拜蛇,對蛇也是敬而遠之,忌諱殺蛇和吃蛇。伴隨著隨著壯族的祖先駱越民族的文化傳播和影響,蛇的形態后來就融入中華圖騰龍的形態里,所以后來特掘就成了龍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龍,因此特掘又稱為掘尾龍。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圣墳,成為了古時候壯族人心靈的信仰,認為人死了,靈魂也會飛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認為是祖宗的墓,變成了壯侗語民族神話信仰傳說里的圣山。所以說大明山地區的壯族人才是真正的“龍的傳人”。乜掘于是就被尊稱為龍母,各地祭拜的神廟都朝向大明山。
之后便有了壯族人傳統上掃墓的時間定在三月三。人們會在三月初一的時候,采楓樹枝插在門縫和窗縫上,三月三的時候還會做五色糯米飯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龍母廟。
【三月三煮雞蛋的來歷故事】相關文章:
三月三地菜子煮雞蛋11-08
作文煮雞蛋06-20
三月三吃雞蛋作文03-08
農歷三月三吃雞蛋的習俗04-12
一顆煮雞蛋散文06-12
我學會了煮雞蛋作文05-27
學煮雞蛋作文300字09-10
我學會了煮雞蛋作文12-31
清明節吃煮雞蛋作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