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邊城》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邊城》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邊城》讀后感1
在還未讀《邊城》之前,我已經將邊城美麗的風景和淳樸的鄉民刻畫在我的腦海里了。
在文中它描繪了邊城這個質樸而又清新的世界,它就像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的鄉村。它不受外界的影響,有著湘西人淳樸的習性。像中秋節,青年男女用對歌傾吐愛慕;端午節,家家鎖門閉戶,到河邊,上吊腳樓觀賞龍船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的活動;正月十五,舞龍、耍獅子、放煙火等無不展示一個質樸的氛圍。
在讀《邊城》之前,我早已對翠翠和儺送的愛情故事有著極大興趣。他們的愛情像一潭清澈的溪流,純凈而又質樸。成為了文中的一大亮點。表現了原始鄉村孕育下的清新而健康的情感。所以沈從文不僅對兩個年輕對待“愛”的方式給予了熱烈的贊揚,而且謳歌了他們所表現出湘西人的高貴品質。
翠翠健康美麗,從文中的話來說:她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撫養著她,教育著她。”她心地善良,”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怒也不動氣。儺送是一位英俊善良的人。從他的眼眉中望去即知他是一位為人聰明而富于感情。他們倆渾身充滿著自然的氣息,淳樸的自然。正是由于這種自然而又淳樸的氣息。才孕育出兩個人清新而又健康的情感。
沈從文不僅在《邊城》中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的淳樸性格。也從其中的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與翠翠的相依之情。這些湘西邊民的生活方式、都隱含著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
《邊城》讀后感2
距阿爹離開有五個年頭。我值盛年,心下躁動,然而阿爹在時叮囑過,人世繁華不過一場空,有些事急不來,只能等。過渡的人有許多,喜事與喪事也很多。我看慣了人們愁苦的表情,或喜慶的隊伍。我總會觀察喜事的女主人,猜測紅帕下撩人的臉龐,想著想著便手心生汗,迫著自己不再看,免得出些岔子。我強捺著年輕的心,在山水間消耗自己,日子久了心里也就十分淡定。年歲漸長,我學會坐在青石板上飲燙喉的燒酒,等將要發生的事。
又一個年頭,我坐在鋪了草堆的階前等候要渡船的人。那邊走來一個絞著手絹的姑娘,與我所見的那些趕著進城的女人都不同。她垂著臉,并未抹粉,抿著嘴……我一直愣愣地看著,并未感到自己的粗魯,而我心里有個聲音在說就是她了。我又想起阿爹的話,我要等。遂捺下不平的心撐船過去迎那姑娘過岸,這一程我只覺河岸太近,水流太急,恨不能使時間凝住。我是不是遇見對的人了,就像阿爹遇著阿娘?
近岸時,姑娘腳滑,我伸手扶她,觸到她溫熱的臂,指尖傳來一陣難以言說的酥麻,一時間竟忘記放手。抬頭正對上她如水的眸,比我日日相伴的溪還要靈動,我真是沉淪了。姑娘輕輕地掙脫,我只當是鬼迷心竅,緊緊捉住她雙手,笑問她,姑娘你叫什么。她抿著嘴笑著,我叫阿秀,你可以放手了嗎?我癡癡地松開,任她絞著手絹離開,緩過神來,瞥見地上不知何時遺忘的荷包。莫不是她留下的信物?我便坐在巖上等她歸時還給她,仰頭看云也多了幾許暢快。
《邊城》讀后感3
“由四川過湖南區,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是,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作者沈從文用淳樸的話語描述了這個邊城的位置以及那和諧的畫面,并且引出了作品的主人公。
這篇文章是以翠翠的成長和她曲折的情感為線索而寫成。寫出了邊城人那樸實的民風,沒有對利益的追逐,更沒有那個年代戰爭的喧囂。有的只是更有人性,更近人情,更為平凡的感情。
作者對于環境的描寫也是極為細致的。讀書時,總會在我的腦海里浮現出一幅幅和諧的畫面。在鄉鎮旁亦或者山腳下,總有一個老者撐著竹筏,送路人過渡。這幅恬靜的畫面,是在城市中生活的我所不能見到的。我喜歡那種淡雅的感覺,很安靜,很祥和。遠離了車水馬龍,紙醉金迷的城市,沉醉在邊城那湘西小鎮的故事中。
在作者的筆下,翠翠的祖父是那么的堅強,承受著女兒自殺的悲痛,又獨自撫養翠翠長大。翠翠是一個純真活潑的女孩,有著和她母親一樣的脾氣秉性。對于愛情非常的執著。在文章的結局,翠翠仍然在執著的等待著,等待著那個她愛的,同時也愛著她的人。
邊城的故事,就像是在那個戰火喧囂中一個唯美的夢境。
《邊城》讀后感4
“美麗總是令人憂愁”。《邊城》作者在給我們展現這一幅人與自然相得相融,優美和諧圖畫的同時,卻又流露出一副面對人生悲涼命運的無奈與困惑的面孔。
本應該是圓滿美好的家庭,在母親與父親相聚不得志而前后離世下,翠翠從小就過著與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他們的孤單與悲涼時不時的涌流心頭。“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燒成桃花色的薄云”;“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幾薄薄凄涼。”;“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為一只渡船與一只黃狗,唯一的親人便只那個女孩子。”
其中,還讓我們看到不幸的是,作為“水鴨子”的大老卻在水中淹死;以歌聲讓翠翠的心飛翔的二老卻離家出走;與翠翠朝暮相處、形影不離的爺爺,又在雷鳴夜晚中悄悄離世……這一切的發生,猶如一個個巨石壓抑著翠翠幼小的心靈。
在《邊城》結尾,作者想通過二老“也許明天回來”來點燃翠翠心靈的一時希望。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又豈不是給她一種無限的困惑、迷茫。一個從小就遭受人生悲慘命運的心靈,本想尋得一處關愛、拯救的歸宿,卻一直得不到實現。這也豈不成了許多人的寫照?
《邊城》作者沈從文所流露的這些思想,無意之中跟道家的思想又有巧合之處。
在這里,也讓我想起兩句話,作為結束:“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的懷中,便不會安寧。”——奧古斯丁;“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耶穌。
《邊城》讀后感5
這就是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隱忍著什么。翠翠就是這座成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可以讓她連做夢都能被他的歌帶的很遠的人開始,她就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
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翠翠依舊無法擺脫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讓先生將這么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這么悲傷,先生出生在19世紀初,在當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剛在西方列強虎視眈眈下結束了長達1000多年的封建奴役統治,又正處于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
在那動亂的年代里,中華大地烽火連天,人民群眾陷入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在經歷了新文化運動的洗禮后,先生毅然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一片一片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總在想,取名邊城,在先生心里就這么“遙遠”嗎,還是在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么?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也許先生那座悲天憫人的城以隨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尋我的邊城,尋心靈的那份寧靜,我想我是會有一座邊城的。
《邊城》讀后感6
情感是人世間最美好的事物,《邊城》,把人間最美麗的情感都體現出來了。爺爺和翠翠之間的親情,翠翠和儺送兄弟之間純潔的愛情,還有沈從文老先生筆下純樸的民風,都非常的吸引人!
我也有這樣一段親情,所以當我想象到翠翠和他祖父之間互相關心的場景,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兒。我和媽媽的感情不是很好,因為從小我們就缺乏溝通,我總覺得特別苦惱。當我閱讀了《邊城》這本書后,發現只要人間有真情,有些東西是可以爭取來的。后來,我盡量地奪取關心她,和她一起談天說地,真是“不亦說乎!”后來,我們的生活也有樂趣多了。
愛情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從未接觸過。不過,看了翠翠和儺送兄弟之間的種種,我明白了愛情的真正含義:那就是讓自己所愛的人幸福和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呀!
對人類,對世界,對大自然的熱愛,是沈從文老先生寫出了一篇篇帶有鄉土氣息的作品。沒有絢麗的色彩,卻非常引人深思。沈老先生的作品非常之多,都是帶有鄉土氣息的,也都是那么的美,給人以回味之美……
“他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是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話。這個故事并沒有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結局,而是給了我們一個自由遐想的,極為巧妙。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地方。讀文章方法很重要,第一次囫圇吞棗的了解一下故事情節,第二次自己的品,絕對能找到許多第一次你所沒有發現的東西。
讀了《邊城》這本書,我懂得了“情感”的真正含義,真是獲益匪淺吖!
《邊城》讀后感7
連日的陰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己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后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里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于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么?“那個人明天會回來么?”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么?”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著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艷的文字了,這驚艷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愛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么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間,有合適的心情,再讀《邊城》。
《邊城》讀后感8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后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后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曾經無數次想象自己踏上這片土地時的情景,但我們總說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原本以為,這是一寸人間凈土,是愛情最初開始的地方,踏上了這片土地后,我發現其實這片凈土景色依舊,只是早已物是人非。
街邊已經有了很多現代娛樂場所,當酒吧鱗次櫛比地在街邊排列時,我覺得原本那些淡淡真摯的感情在時間的流逝里變成了極速消費的感情。我還清晰地記得我在出發之前別人問我為什么如此執著于鳳凰古城,我當時的回答是遇見愛情最初的樣子,回歸最簡單的生活。那個朋友當時就和我說,我的希望太過于美好,要是不說,她還以為我是要去開發一段艷遇的呢她跟我說,現在的鳳凰因為太過出名,全是酒吧之類的娛樂場所,愛情圣地早已演變成了艷遇開始的地方。
說起邊城,就不得不想起故事中的女主角——翠翠。文中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凈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后,便矢志不移,執著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著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
《邊城》讀后感9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著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著平淡而又閑適的生活。
生活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擺渡的依然來回于河岸之間,打牌的依然喧鬧著……然而這一切正常的好像令人發慌。也許這真的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來臨之前總是平靜的。翠翠跟爺爺相依為命的生活依然如故,然而在哪一天,有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里,于是她就有了秘密,那跟虎耳草與山歌有關系的秘密。這個屬于她的秘密在她看來是甜蜜的,因為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著嘴笑,一副甜蜜快樂的樣子就可以知道。
然而在未知的生命里,每個轉變都充滿著變數,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么?就好似那屬于翠翠的愛情,最后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知道這是上天對純真的她開的一玩笑,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平靜的后面,暴風雨來的是如此的猛烈,全不顧一個柔弱的女孩子是否能承受爺爺在一次暴風雨后死去,剩下她伶仃一人,每天只能形影相伴;跟著是伴侶的出走,只留給翠翠漫長而又無期的等待,思念。翠翠只有苦苦的思念,苦苦的幻想:在晨曦暖和的渡頭,一切彌漫的霧氣皆以散去,遠去的某只船只,是他歸來的標志,蹦跳,揮手,落淚,知道緊緊相擁……然而她每次等到的都是過客,不是歸人,還有的就是黯然的落淚,傷感地低泣……
但生活并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后,生活還要繼續向前。
《邊城》讀后感10
爺爺知道翠翠心中所想,想要幫助翠翠。在大佬那里,其實爺爺說的并沒有錯啊,要么主動上門提親要么對著翠翠唱歌表達愛意,他并沒有說翠翠究竟唉不愛他。天保自己也可以去向翠翠問清楚,她是否喜歡他?為什么后來儺送和船總都把天保的死怪在他頭上?“那老頭不干脆,天保是他弄死的!”儺送的這句話真的很過分,天保自己有主動權啊,為什么非得依靠老人去追求翠翠呢?爺爺在起初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天保究竟他與翠翠的婚事可不可能,因為爺爺不知道到底儺送是不是也那么喜歡翠翠。爺爺得要讓翠翠自己選擇啊。
后來爺爺多次到船總家里,他不好意思直說,只能拐彎抹角的打聽,可是儺送和順順的態度讓老人家情何以堪?怪罪爺爺“不干脆”,他們自己呢?爺爺是女方家的代表啊!已經很主動了!
翠翠畢竟是女孩子,情竇初開又怎會知道怎么處理自己和儺送天保之間的事情呢?儺送喊渡船的一次,翠翠見是他靦腆地躲開了。可儺送竟然生了氣。
好多人說儺送出去以后不會再回來了,不過我還是相信他和翠翠是能修成正果的。爺爺死后,順順已經主動讓翠翠住到他們家里去了,當作是儺送未過門的媳婦。說明他已經同意翠翠和儺送的婚事了。茶峒畢竟是儺送的家,他必定會回來。
希望翠翠和儺送都可以勇敢一點。
《邊城》讀后感11
一直聽說過《邊城》的大名,但由于各種原因,一直都沒有看過。這一次在語文課本上與《邊城》結緣,感觸頗深。
人性是世間最漂亮的東西。在現代都市里,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森林里,我們又保留了多少純凈的人性呢?在城市中終日奔波勞累的我們實在無力去呵護,只任塵埃將它一點一滴淹沒,甚至吞噬。人性中太多的漂亮德將塵封的心靈在一角,疲倦的我們如何有閑暇將其開啟?或許有很多人早已忘記了它的存在。可是在邊城,在這個幾乎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山漂亮、水漂亮,但人更漂亮。青山繞水,水環青山,纏綿不已。在大自然母親的寵愛中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山教會了她堅強,水賦予了她柔漂亮。在清澈的見底的溪水的眷顧下,她的心純潔無暇。年少的懵懂,初開的情竇,她的心里喜愁摻半。因為純樸,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向儺送表白。一切都是源于善。然而終是湊巧,落得個孑然一身獨守空船,為了一個未必會回來的人作無期的等待!
其實不管悲慘也好,完漂亮也罷,我們都要走下去,不管我們高不高興,花開花謝,潮起潮落。昨日隨風已逝,明日迎風將來,世界從不理會任何人。
翠翠的愛情隨著儺送的悄然離開逝去,就這樣,愛情之花還沒盛開就已凋落了。也許沒有開始的愛情才是最完漂亮的,因為錯過,才會刻骨銘心,沒有結局。才會意味著永恒的存在。
屬于邊城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的故事才剛剛開始,人生路漫漫,吾等切記珍惜。
《邊城》讀后感12
周五下午在學校聽了《邊城》講座,晚上回來樂樂跟我說她周末需要把自己寫的一篇《邊城》讀后感打成電子版,我一聽,額?這什么情況?為何要打成電子版?難道是....這么多年上學的經驗告訴我一般都是優秀作品才會要電子版,有可能會展在教室外面的,可樂樂只有在小學階段展出過一兩篇文章外,就再沒展出過,難道這次....?樂樂聽出了我的意思,自言自語說“也不知道老師怎么想的,我寫的東西,能有什么,為什么還要我寫的東西?害我周末多了一項作業”我趕緊鼓勵她可別這么說,說明你這次寫的一定有進步,所以老師才要收集你的。
這項作業樂樂是在昨天晚上完成的,我開始跟她說我給她打,樂樂說她寫的那張紙不太好,墨水又多,很多地方都浸濕了看不太清楚,還是她自己來吧,于是她自己把這篇讀后感打成了電子版,而后傳給了老師。今天,我抽時間看了看她寫的這篇文章,別說,還真是有進步呢!作文一項是樂樂的弱項,能把讀后感寫成這樣我已經非常非常滿足了,我問樂樂是自己寫的還是網上抄的呀?樂樂不屑的回我說你才網上抄的呢!她說她只有個別情節有點記不太清所以上網查了一下情節,內容還是自己寫的。這讓我更加刮目相看,平常也沒見她對這篇文章很喜愛,感想還挺深刻,難道是我帶她去過鳳凰找到感覺了?
不管怎樣,這也算是樂樂整個中學階段一篇比較好的文章,趕緊記錄下來留念吧。
《邊城》讀后感13
初讀此書的部分章節是在中學的課文里,似懂非懂。現在看來真的很令人惋惜。翠翠是善良純潔的,老人的心是好的,順順老大老二的心是熱烈奔放的,奈何造化弄人,關心則亂。老人不想翠翠媽的事情重蹈覆轍,所以更偏向于天保,踏實穩重。奈何翠翠的心弦早已在兩年前被儺送撩動,芳心暗許,兩人是典型的一見鐘情了。儺送勇敢中帶著幽默與調皮,性格比較討喜,愿意走馬路給心愛的姑娘唱歌。如果天保沒有出事想必翠翠與儺送也是天造地設的一對鴛鴦。從天保之死可以看出其用情太深,傷的太重;兄弟之間的公平在愛情里不存在。天保之死是偶然的,這偶然卻是幾個必然的結果導致的。老人和儺送都在為天保的死內疚,順順雖未責怪老人,但難免心存芥蒂。老人為翠翠的終身大事著急,又因天保而內疚,說話難免曲曲彎彎,在老人的催問下順順與儺送更不會實言相告,最后憂郁成疾,撒手人寰。如果說天保的死是因為翠翠的拒絕老人的緘默,那么老人的死則是因為順順的謊言及儺送的出走。
翠翠美好的愛情在萌芽階段就遭到了風雨,再加上爺爺的去世,也沒有擊倒這個邊城土地上的女孩。儺送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既然在這片土地生存,就得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我想,翠翠夢里除了會見到爺爺,也會去懸崖上摘取一大把虎耳草的吧
《邊城》讀后感14
文字意境都很美,湘西景美人也美。我一度覺得這是一個世外桃源的地方。
但確實太天真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不美的地方。
儺送是看了最讓人難受的。他是一個青年才俊,卻將哥哥的死歸結在老船夫身上,吊著翠翠不明說。復雜的心事誰還沒有點,當他說老船夫“不利索”,沒想到自己的“不利索”呢。
話說回來車路馬路必選其中一條嗎?
說到底,兩兄弟有了解翠翠多少呢?和翠翠說過幾句話呢?當愛情的降臨建立在未知上,真的結婚了,彼此又將如何度過余生呢?
這大概當時時代很正常的事,但并不美。
翠翠也同樣讓人難過,她也從未試圖去了解兩個人的事情或是老船夫的心思,只知道等著等著,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個對愛情懵懵懂懂的少女,糾結在自己的小心思上,顧不得別的,這個可以理解,但也不美啊。
總之就是這幾個角色都沉浸在自己的心思里,都沒有看透這件事情的本質,所以把事情搞得很復雜。我這樣說像站在制高點在評價一樣,但從我的角度來看,果然還是翠翠父母的愛情更美更純粹更真實。
結尾寫翠翠等儺送。
等到的結果是什么,無論找不著到天保的尸體,都只會更令人難過。在這種情況下,看到羞澀躲閃的翠翠,是什么心態?難道還重燃愛火嗎?這樣性格的人會繼續陰沉,甚至怪罪翠翠的“不利索”吧。回到家,回想這段愛情,一場空,有什么理由繼續下去呢?難道要為了現如今已莫須有的愛情,去繼承那“害死天保”的人的船桿嗎?不如現實點,過得好點,繼承碾坊,試圖從新開始。
邊城啊,也還在人間。
《邊城》讀后感15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云,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因為這樣一段直入人心的句子,第一次翻開沈從文的作品,很短的一篇小說,躺在床上兩個夜晚就讀完,一如想象中的湘西小城,沈從文的行文純凈質樸,描繪出來的那種寧靜的田園生活、像是記憶力再也回不去的童年。小說中的人物展現出的那種最原始的人性美,始終貫穿全文,忠厚善良的撐船老人、乖巧懂事的翠翠、受人敬仰的船總,以及天真的兄弟,可惜這是一個悲劇、又或者這只能是一個悲劇。
少年時代的愛情、因為懵懂、因為純粹、再回憶的時候才倍顯珍貴,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正好彼此喜歡、還有什么比這更美好的事情呢,翠翠是幸福的、因為喜歡的男孩也中意她,翠翠又是悲劇的、有些懦弱的性格讓她不敢去與現實抗爭。小說的最后,因為船總家老大的意外死亡,原本純粹的喜歡之間便夾雜了對已故人的罪惡感,所以一切都變了,即使還是喜歡,那也和原來不一樣了,純粹的愛情擱淺了,青春已經不在。
因為年輕,所以關注了太多小說中的愛情,但小說所講述的東西遠不止于愛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也是應該看到的更深層次的東西。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一個感覺沒有結局的結局,也許作者也如我所想、亦或在暗示,青年人終究會在“明天”回來,因為有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姑娘,需要最簡單純粹的愛情。
【【薦】《邊城》讀后感】相關文章:
【熱門】《邊城》讀后感03-15
書籍邊城的讀后感03-01
《邊城》讀后感 15篇02-22
邊城讀后感3篇02-17
邊城讀后感600字02-10
《邊城》讀后感(集合15篇)03-13
《邊城》讀后感(集錦15篇)01-27
《邊城》讀后感集合15篇01-30
【薦】林清玄散文讀后感10-13
林清玄散文讀后感【薦】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