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精選10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1
這幾天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就整理了一下原來沒有時間整理的讀書筆記。總覺得有很多事情沒有時間做,幸好微信讀書可以直接記筆記,向大家推薦,很不錯的一個APP,但一定要注意用眼衛生噢。
《人生有何意義》這本書是胡適先生的一部著作,讀了之后,受益匪淺。下面把自己認為有意義的東西摘抄給大家,供參考。
1.一個問題:人生有何意義?人生本沒有什么意義,就看你賦予它什么意義。
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么意義可說?生一個人與一只貓、一只狗,有什么分別?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樣生活。
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污濁,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么意義,它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你若情愿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做夢之上,那就是你這一生的意義。你若發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去創造自己的生命的意義,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做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
2.哲學與人生——大師的人生觀
吳稚輝先生說:“人是哺乳動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的動物。”人生即是這種動物所演的戲劇,這種動物在演時,就有人生;停演時就沒人生。所謂人生觀,就是演時對于所演之態度,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搖旗吶喊;凡此種種兩腳兩手在演戲的態度,就是人生觀。
人生離開哲學,是無意義的人生;哲學離開人生,是想入非非的哲學。現在哲學家多憑空臆說,離得人生問題太遠。
“哲學是研究人生切要的問題,從意義上著想,去找一個比較可普遍適用的意義。”哲學是由人事放大,從意義著想而得來的,并非空說高談能夠了解的。
平常人看見病人種種病象,他單看見那些事實而不知道那些事實的意義,所以莫明其妙。病象一到醫生眼里,就能對癥下藥,因為醫生不單看病象,還要曉得病象的意義和緣故。因此,了解人生不單靠事實,還要知道意義!蘇格拉底說:“未經考察過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你走你們的路,我走我的路吧!”
迪卡爾旅行的結果,覺到在此國以為神圣的事,在他國卻視為下賤;在此國以為大逆不道的事,在別國卻奉為天經地義;因此他覺悟到貴賤善惡是因時因地而不同的。他以為從前積下來的許多觀念是不可靠的,因為它們多是趁他思想幼稚的時候侵入來的。如若欲過理性生活,必得將從前積得的知識,一件一件用懷疑的態度去評估它們的價值,重新建設一個理性的是非。這懷疑的態度,就是他對于人生與哲學的貢獻。
3.宿命論者的屠格涅夫
人生如煙,世事如煙。隨大勢讓煙起舞,或斷或續、或美或丑、或強或弱,成就自己的一道風景。屠格涅夫拿煙來比喻人生,拿風比喻命運,全人類的生活正像煙啊,“這煙,不絕地升騰,或起或落,纏繞著,勾結著,在草上,在樹梢,好像,好像滑稽的小丑,伸展出來,藏匿開去,一層一層地飛過……它們都永遠地變遷著,但又還是一樣單調地、急促地、厭倦地玩著!有時候風向轉變了,這條煙,一進彎到左邊,一時彎到右邊,一進又全體不見。”“第二陣風吹來了,一切都向著反對方向沖去,在那兒又是一樣的不倦地不停地——而且是無用地飛躍著!”一切都是煙,一切都好似在那里永遠變化著,新的代替舊的,幻影追逐著幻影;但其實呢又全是一樣的,人們像煙樣的匆匆飛著追求著,一點沒得到什么又像煙樣的無蹤無影地消逝了!
4.工程師的人生觀
見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謂之神。看見一個意思,叫做象;把這個意象變成一種東西——形,叫做器;大規模制造出來,叫做法;老百姓用工程師制造出來的這些器具,都說好呀!好呀!但是不曉得這器具是從一種意象來的,所以看見工程師便叫做神。
希臘神話,說火是從天上偷來的;中國歷史上發明火的燧人氏被稱為古帝之一——神。火,是一大發明。
今天工學院植物系的學生格竹子,是要把竹子劈開,用顯微鏡來細細地看,再加上顏色的水,作各種的試驗,然后就可以判定竹子在工業上的地位。為什么王陽明格不出來,今天的工程師可以格出來?因為王陽明沒有動手動腳作器具的習慣,今天的工程師有動手動腳作器具的習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哲學,終敵不過老子、莊子“錯(措)人而思天”的哲學。故程、朱的格物窮理的思想,終不能應用到自然界的實物上去,至多只能在“讀書”上(文史的研究上)發生一點功效。
5.十七年的回顧
還記得大潤發創始人黃明臨走時留下的一句話:我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
大潤發,這個曾經在零售行業叱咤風云的商超,19年間從未關過一家門店,沒有敗給過沃爾瑪,沒有敗給過家樂福,最終卻倒在了阿里的腳下。為什么家樂福和沃爾瑪沒有倒下呢?都要與時俱進!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2
名師工作室推薦的這本書,看到這個標題就想看看寫的是什么,是因為我知道讀書很有用,可是我讀的書確太少,一年可能就兩三本,多的時間都浪費掉了,或是以其他借口退掉了,偶爾想看看書確不知道應該看些什么。從小到大看的課外書估計是在10以內,所以每當寫文案時就感覺到材料的匱乏,然而確還是不懂如何去看書。
下面想記錄一下自己在“人生意義”這個問題上的心路歷程:
人生有何意義,其實看到這本書名時候我的腦子里既是一片空洞的虛無,又充填了無數的過去未來。
有段時間我曾多次問人生有何意義,后來發現這句問話的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就像是問天空有何意義、大海有何意義、花草樹木有何意義、生命有何意義、宇宙有何意義,沒有答案,只有它們的存在默默無聲且真真切切,或許這就是意義了,存在就是意義。
再問起人生有何意義時,我又發覺其實自己根本不是想問什么意義,而是想問怎樣過這一生能讓我覺得沒白活,隨著這句話的出口,我心中也漸漸地展露出了相應的答案,這就是理想的人生了吧。
當然人生從不會那樣和善,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它總是充滿著艱難的取舍,有時明白了自己理想的人生反倒更令人頭痛。理想和現實并不是常常矛盾,但在矛盾發生時如何考量和抉擇,往往就能看出一個人對自己人生意義的判定。
我在這時明白,人生意義不是從書本看來的,也不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更不是自以為是想當然的。昨日所做事今日所做事明日所做事,就這樣日復一日的所作所為將成就一個人的人生意義。換句話說你在堅持做什么你的人生意義就是什么。
堅持愛,堅持責任,堅持善良,堅持仁義,堅持獨立,堅持理性等等,這些在生活中的體現或許是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在工作中的認真負責、學習時的刻苦專注、有消極情緒時極力避免影響他人這樣的細微小事,可能自己都沒察覺,但在一天一天一點一滴的匯聚中在人生盡頭時就匯聚成了一個人人生意義的偉大定論,即使他在平常的一分一秒里都是平凡的,但他的人生意義是值得人敬佩的。
這樣看來人生意義不是活著時該想的事,甚至都不是自己能評價的事。所以不如只想著過好當下做安心的事情,能在臨死前審查完這一生后,得一句“很好”,然后便撒手塵寰駕鶴西去,管剩下怎么評還是沒人記,那都是無所謂的事了。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3
《人生有何意義》我是被書名吸引,又因作者是民國大家胡適,所以欣然斷斷續續翻看了半年。因為近年隨著個人經歷有關,我有時也會問“人生在世,究竟是為什么”。
先談談此書的觀點,胡適認為“人生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有意義的事。”當然,書中胡適還探討了教育、學習、工作及宗教信仰、自由等話題,為先生能100年前站如此高度,甚是欽佩。接下來結合自己一次短暫的經歷談談我對生命意義的認識,當然微不足道,個人淺見。“意義”,在我的理解中本應該是個褒義詞,代表積極向上,美好如意的意思。但我個人經歷高訴我,生活它其實挺難,活著并不容易。當然不是說看到的是人性丑惡,相反看到了很多人性關輝,生命的美好,但與之相伴的也是痛苦,也是失去。
所以我總不自覺會問,我該怎么面對我的人生,我能否面對,我該怎么去做,而有些事自己的無能為力,反過來又會讓我不自覺陷入這怪圈。(在朋友眼里這就是矯情,甚至是自己無聊)。本書也給了我寫思考。但更多的是,最近一次機緣,讓現在的我認識到所謂的人生意義就是也許它沒有意義,但還要去追尋,去感知。之前我認為,無喜無怒無哀無樂,平常心一個,朋友所謂的說我榮辱不驚,我也認為這是一種好狀態,但反過來恰好說明在這個芳華正茂的年齡自己是個沒有溫度,沒有朝氣的人,“無欲則剛,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不能說錯,但活著,更需要去勇敢經歷,去感知,去實踐,去精進。正如余華的《活著》,能活著本身就是偉大的意義,希望和未來的無限可能性才是人生美妙之處。
去承擔自己的責任,踐行自己的宗旨,無論做到什么樣地步,只要全心全意付出了,努力了,問心無愧了(致良知)本身就是最大的價值。我不否定,換來的結果仍可能是失望,我們的摯愛仍會離我們而去,生活中的自己依舊還是孤獨前行。但我知道我從來沒被舍去,我擁有過的家人的愛,親人的關懷,依舊燃燒在我心中。歷經千帆,歸來仍是少年。這就是我對人生意義的理解。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4
人生有何意義?
胡適給出的答案:
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人生固然不過一夢,但一生只有這一場做夢的機會,豈可不努力做一個轟轟烈烈像個樣子的夢?豈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過這幾十年嗎?
人生就算是做夢,也要做一個像樣子的夢。不要丟掉這夢,要好好去做!即算是唱戲,也要好好去唱。
原以為整本書都是討論人生的意義的,卻沒想到只在第一章略微提到,似乎是各種短文的合集,略有失望。不過書的內容還是不錯的,行文流暢,邏輯性強,深入淺出旁征博引,很多觀點在今天看來,也很有啟發,新穎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思想的高度。
哲學最讓我佩服的一點就是可以教我們如何看待生死,這也是很多宗教所以流行的原因。根據胡老師的解釋,一方面,生死是我們無法控制的,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我們可以通俗地理解為:認得出生充滿了偶然因素,我們也不知道怎么就生出來了,那么,對于同樣難以預料的死亡,何必太在意呢?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5
每次看完一本書再開始投入到下一本能一口氣讀完的書里之前,總要翻上好幾本書,直到找到一本看起來就會想不斷劃線并且愛不釋手,忘記再去翻下一本了,那么就是它了。這本胡適的《人生有何意義》直接被選中是因為開篇的這段話:“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吸引我是因為“人生有什么意義的問題”是老大最近會不時提及的。我也會給他類似的回答,可是用這么精簡又讓人一下子就能聽進去的語言來總結回答,就是我這一輩子要追求卻可能永遠也達不到的高度。
胡適用哲學的角度去解讀人生,自己的知識體系中缺失的東西太多了,哲學絕對是最大的那塊空白。當然自稱知識體系臉皮是太厚了一點,應該說是知識碎片。
他花了一大篇詳細介紹了伊凡·屠格涅夫(Ivan.S.Turgenev),說他是人性的敘述者,也是時代的描寫者,在他的像詩、像畫、像天籟的字句表達的是他的二元論的人性觀,認定這二元論是一個人生的全部生活的根本法則,他的二元論就是把人分為為我主義者和自我犧牲者。他用哲學的眼光、藝術的手段,把同時代思潮變化的痕跡、社會演進的歷程,極忠實地也極細膩地寫出來。接下來要去把屠格涅夫的書找來讀讀。
然后有幾篇胡適介紹了科學的.哲學,工程師的哲學,是比較新鮮的哲學觀點。“科學的人生觀”有兩個意思:第一拿科學做人生觀的基礎,第二拿科學的態度、精神、方法,做我們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方法。他還講到中國二千五百年以前的時候,已經走上了自然主義的哲學一條路了。像《老子》《莊子》,以及更后的《淮南子》,都是代表自然主義思想的。這種自然主義的哲學發達得太早,而自然科學與工業發達得太遲:這是中國思想史的大缺點。
“所以人生的意味,全靠你自己的工作;你要它圓就圓、方就方,是有意味;因為真理無窮,趣味無窮,進步快活也無窮盡。
真理無窮,宇宙無窮!”
這本書后面幾部有很強烈的當時時代背景,不大看得進去。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6
本來是沖著題目來,看看何以尋人生意義,第一章里開頭部分有這么一句話,總之,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么意義,它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讓我不由聯想起許三多的那部《士兵突擊》,做有意義的事成了他人生初始時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抓住了,雖然并沒有明確哪些事情有意義,哪些沒有,有些事情做著做著就有意義了,有些事情也許只是做做,誰知道呢。那部電視劇看了兩三遍,也沒明白,何以有生,何謂意義,只是記得明白,那張傻人有傻福的許三多式笑容,只記得清楚,那份繞單杠的傻勁兒,但那畢竟不真實,無法拿來解釋人生意義。
回過頭來,這本書其實是本雜記,什么都有,只是都是出自胡適之筆而已,題目著實只是取第一章標題,害我一理科生竟要勉勉強強讀完后面幾篇跟哲學相關的章節,盡管后面哲學辯證章節都是用來睡前催眠用的……
挺喜歡里面一些句子,簡單推薦如下:人生的意義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樣生活。人生有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問題當前,全靠有主意(Ideas)。(我就是個沒主意的人,所以現在要多讀書了)獨善的個人主義 ——他的共同性質是:不滿意于現社會,卻又無可如何,只想跳出這個社會去尋一種超出現社會的理想生活。(說出了自己目前一些心態,如何矯正,還需另尋出路)以上。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7
胡老先生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許三多說,活著就要做有意義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就是要好好活著。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我做不到像笛卡爾,蘇格拉底一樣從哲學的意義去思考,也不具備像屠格涅夫一樣看到人性,社會現狀更深層次的東西的能力,亦不能像胡先生一樣,思考關于人生的意義,文化起源與進程,人應擔起的社會責任,個人價值實現,民族大義,我總是在執著一些很小的事,我不知道我為何不能考慮一些大的,有意義的,更高尚的事,卻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小情緒里不能自拔。
前兩年我過得不好,是我自己讓自己過得那么不好。因為一些如今想來不值一提的小事,時常讓自己處于傷心之地。一想到父母,便潸然淚下。一想到父母的話,便禁不住一直哭。所以那兩年不再往家里去電話,也不愿啥事都和父母說。偶爾父母來電話說什么,我也只是應著,不再表達自己的想法。傷心急了的時候,我總是決絕的說要離開。爸爸說,你連爸媽也不要了嗎?我說,因為是你們不要我了。事后我時常為自己說出這樣賭氣傷人的話而懊惱,下次又死不悔改。媽媽也覺得我變了,說我每個星期固定給家里的電話沒有了,說我以前一放假就回家,現在過年都不愿回。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為什么鉆進死胡同里出不來,為什么要讓大家都不高興,我也不想的。
小時候,我是個偏激的孩子。長大了,我在控制自己的偏激。可是,在父母面前我總能原形畢露。?我不是個愛哭的人,面對父母我卻時常在哭。從小學來的好脾氣,那些偽裝的堅強,竟這般潰不成軍不堪一擊。
花了很長的時間,我讓自己想通了,想著父母的不易,想著從小的被偏愛,想著自己的不該和該。該長大了吧?,寬恕自己,也應體諒父母。
沒有力量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也不具有犧牲自己為人人的大無畏,只能是盡力不要給人添亂,不給國家添亂,不給親人朋友添亂,努力做好一個普通人。
我理解的生命的意義,就是你決心做的每一件事,是你的決心,也是你為之付出的每一份努力。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8
零零散散地花了14個小時多把老先生的一個論文演說集看完了。應該說受益良多。對胡先生的語言喜歡的無以復加,對其從哲學丶社會科學角度分析研究問題佩服的五體投地。恨自己未早生百年,親受教誨。但正如先生所言:總之,就像貓狗會死一樣,個人也會死的,但是他卻依然存在所謂人類或社會的“大我”之中,而大我是不朽的。大我的繼續存在,成為無量數小我個人成功與失敗的永存紀念物。感謝先生留下了這樣的紀念物,成為吾輩人生觀丶世界觀丶價值觀的一盞明燈。
但我們既生于今日之中國,就應該有些精神。一是認真丶較真精神。說話做事都要認真研究,知道過去它為何物?現在它是怎樣?將來要去何方?這樣才去做判斷丶下結論。二是求實丶務實精神。空話說多少都是空話,時間都會證明。事情不在大小,關鍵在做。三是革新丶創新精神。要勇于積極接受學習新事物丶新觀念,至少學會一門有歷史文化背景國家的語言文字,能夠彌補自己關心的領域占有資料不足的缺憾!
立言,老先生可以不朽了,真希望老先生的文字能盡早走進更多年輕人的思想領地,甚至進入教材。讓這種科學丶獨立的精神早早地在青年一代的心靈深處埋下種子,從而發芽丶開花丶結果!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9
這本書躺在手機里好久了,斷斷續續看著,一直沒看完,最近幾天是發了狠,抽空將余下的70%內容看完了。另外還有兩本胡適的書,亦打算在近期看完,一本是《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一本是《假設與求證》,這都是體現胡適那句著名的“拿證據來”的書,我為的是學一點這種質疑的精神。
這本胡詩文集名為《人生有何意義》,和第一章章名相同,亦是第一章中一篇文章的的題目。很多人都在思考活在世上的意義,可先看看這篇文章,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文中自有結論,我就不在此明說出來了。
文集一共六章,每一章,甚至每一篇文都可寫千字感想,我是比較懶得,就不做這等麻煩事了。不過對于沖著書名來的朋友,重點需讀第一章,讀完第一章亦差不多了,當個“差不多先生”就可以走了。
作為學生,或者畢業不久,讀讀第四章《讀書有什么用》還是很有必要的,(準)畢業生尤其該讀讀。那些對于當時學生的要求放在此時毫不過時,反倒比當今許多校長在畢業典禮上說得好。
在我心目中,胡適是和魯迅齊名的人物,很可惜課本一直選他的文章太少,選魯迅的又太多(因此對魯迅有點反感)。課外也零零碎碎讀了不少胡適的文章,不過專門讀一本胡適文集,還是第一次。本書中的第三章《中國人的劣根性》就顯出胡適也是用筆做著和魯迅相同的事業,不過魯迅是專職的革命家,胡適還是個學者,經常做點考據,時間沒有專門放在“罵人”上。
第五章《小人物與大人物》中有兩篇文章我要提提。一是《胡適與宣統》,這篇文章說明,胡適和皇帝見過面的,原諒我的“奴性”,但是這種羨慕就好比你見過真人版的許嵩一般,我對你十分羨慕啊,這里“宣統皇帝”也就相當于“許嵩”,重點還在“皇帝”二字,畢竟這是個稀樣事物。二是《述艾森豪總統的兩個故事給蔣總統祝壽》,我覺得這完全是在打蔣公的臉啊,當初內戰他老人家可不就這樣輸的嗎(原因之一),延安正是敢于放手才充分發揮了前線指揮官們的能動性,聽說胡適去了臺灣后一直和蔣公過不去,多半不需。
第六章《人生自述》胡適稱為自傳,之所以被包括在“人生有何意義”這樣的大綱目下,我想這是可以通過胡適的經歷去驗證他自己的觀點,特別是“附錄”一則,胡適大力倡導白話文,就是一種踏踏實實的實踐。到這兒我似乎必須說出人生有何意義的結論,食言了。結論是:你要能給他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 篇10
我時常會在午夜寂靜的夜晚凝望著頭頂上空的那一方漆黑深沉的夜幕冥想,人生,究竟有何意義?
按照現代大多數家長規劃的那樣,孩子從小要上學,考重點高中,再考上一個好的大學,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談一個正經的戀愛,然后結婚,生子,撫養下一代。等到孩子成年了,我們或許可以安享晚年,或許自己的子女不成器,我們要繼續為他的未來生活操心,就這樣過了大半輩子,等到我們老了或者被疾病威脅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像一棵蒼老的樹一般,在被某個午后的狂風暴雨襲擊后便轟然倒地,離開這個人世。最后我們能帶走什么呢?又會留下什么呢?
我為這樣的人生感到深切的悲哀,如此平凡而又庸碌的一生不是我所向往的,可是現代社會大多如此,我個人的偏激只能作徒勞無功的掙扎。
曾經我想過將來歸隱山林,過著樸實的田園生活,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只是現在的農村發展太快,現代化程度也越來越高,農民都想要發家致富,脫離農村生活,到城里過上胡吃海喝的好日子富日子。于是我無法找到理想中的陶淵明筆下所寫的那一片桃花源。
曾經我想過尋一處古剎,每天在太陽升起的時候聽著晨鐘暮鼓的聲音,青燈古佛伴我一生,遠離紅塵俗世。可是有一天當我看見和尚騎著摩托車載著女人在飯店里喝酒吃肉的時候,頓時一盆冷水將我全身淋透。
我該醒了。
我不知道在這個俗世中我的存在有著怎樣的意義,我的人生會演出怎樣一部精妙絕倫的悲喜劇,我也很想知道十年后二十年后的自己會是什么模樣,生活在哪個地方,做著怎樣的工作,身邊有何人陪伴。可是現在我未知,我也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會以怎樣的方式死去,我的靈魂又將漂泊到世界的哪個角落。
如今想來,我的人生只是馬不停蹄的在追,在趕,在和時間賽跑,而時間卻從不給我半點喘息的機會,稍不留神它便將你拋棄在漫長流年里,你出不來,別人也進不去。所以我日日循規蹈矩的生活,不敢有半點僭越和怠慢。我忽然很怕在某個寧靜的夜晚,當我在伏案學習的時候在疲累中恍然抬頭,我便看見光陰被拉長且變成了昏黃的顏色,自己的臉上,額頭上在瞬間便布滿道道溝壑般的皺紋,雙手長滿老繭,頭發稀疏花白的樣子,仰躺在一張老藤椅上,手里捧著未讀完的普希金詩集,在一個秋日黃昏云霞漫天的時刻,安詳地閉上了眼睛。
我不知道我為什么會感到害怕,興許是感嘆歲月的無情變遷,彈指間便到了垂暮之年,使我的人生短暫而平凡。
我愿就此立誓,在我還算是年輕的時候,在我的生命之花開的繁盛尚未枯萎的時候,為了賦予自己短暫人生的一個神圣使命,我須成為一匹健壯的野馬,在漫漫長路上,縱橫無疆!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08-11
人生有何意義作文06-09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2篇06-02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3篇02-19
《人生有何意義》讀后感(3篇)02-20
人終會消失人生有何意義08-30
《人生有何意義》讀書筆記06-02
《人生有何意義》讀書筆記3篇08-25
《人生有何意義》讀書筆記4篇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