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
關于七夕,我們大部分人認未它起源于牛郎和織女在鵲橋相會而來,也是中國現代傳統的“情人節”。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是因為在漢代之前,七夕節就已經出現,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接下來我給大家追溯一下七夕起源。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1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
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
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
種生求子
舊時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中國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2
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
這個故事最早起源于《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意思是說織女三星像分開兩腳,一天七次行進,雖然如此,也不能織布成紋;那明亮的牽牛星,也不能用來駕車。《史記天官書》描述天體運行,有“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其北織女,織女,天孫女也”句。河鼓,就是牽牛星,中間大星,左右兩小星。這就是牛郎和一對兒女的原型。織女星,又名天孫,這也是神話中織女是天帝第七孫女說的來源。
到漢代末年,《古詩十九首》中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又比如曹丕《燕歌行》中說:“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已經把織女和牽牛看成一對情人了。所以秦漢時代應該是牛郎織女故事形成的早期階段。湖北云夢睡虎地區出土的“秦簡”中就有了“牽牛以取(娶)織女而不果”的記錄。
“牛郎織女”的故事情節在南朝梁時殷蕓的《小說》中已有粗略的梗概。當時還有很多類似的記載,比如宗懔的《荊楚歲時記》、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周處的《風土記》,都有牽牛織女七夕相會的故事。而20世紀初在敦煌石窟發現的《搜神記》中“田昆侖”和宋初《太平廣記》中“郭翰”這兩則故事,對明清時代牛郎織女故事的完成有更大的影響。
“田昆侖”的故事傳說,田昆侖是窮漢,一天看到三個仙女在河中洗澡,于是他偷取了其中一套衣服。結果兩個年長的仙女各自抱衣乘風而去,只有最小的仙女不敢出水,后來嫁給了田昆侖。他們生了個兒子田章。后來天女返回天庭,又出現了兒子田章尋母的故事。
“郭翰”的故事內容也大同小異。只是這郭翰是個“姿度美秀,善談論,工草隸”的文人,說他有天在庭院中觀月,忽見織女下凡,兩人情投意合,就私訂了終身。此后,織女夜夜來往于天上人間。有一天織女忽然對郭翰說:天帝知道此事后,命我不許再來,我們永別了。這郭翰悲傷成疾,織女在天上知道后,派了個使女下凡,贈詩兩首,其中一首說:“情人終已矣,良會更何時。”這則記述可以說是牛郎織女故事的文人化。
后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關于七夕的由來與傳說,在全國各地的民間流傳相當廣泛,版本較多,但基本內容基本一致。那么牛郎織女故事的發生地究竟在哪里?說法也很多。河北鹿泉、江蘇太倉、山東沂源、黃河河套,都被稱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發源地,其實這些說法大多數代表了人們的美好愿望。
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古代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3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漢代畫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圖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著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后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于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4
七夕節的由來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后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據《開元天寶遺事》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里,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于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七夕節的愛情傳說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經過兩千多年的流傳、發展、演變,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主要情節是:
天上王母娘娘的孫女織女,其工作是在天上織云彩,也稱云錦天衣;牛郎是人間的放牛郎,父母早亡,受兄嫂虐待,每天和一頭老牛在一起生活,日子過得很苦。
有一天,老牛告訴他,天上織女要和她的姐妹到銀河洗澡,叫他去“偷取”織女的羽衣,這樣沒有了羽衣,織女就不能飛回天上了,就會做他的妻子。
到了那一天,美麗的仙女們果然到銀河沐浴,并在水中嬉戲。這時藏在蘆葦中的牛郎突然跑出來拿走了織女的衣裳。驚惶失措的仙女們急忙上岸穿好衣裳飛走了,唯獨剩下織女。在牛郎的懇求下,織女答應做他的妻子。
婚后,牛郎織女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滿。織女還給牛郎生了一兒一女。
后來,老牛要死去的`時候,叮囑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來,到急難時披上就會得到幫助。老牛死后,夫妻倆忍痛剝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后來有一天,王母娘娘聽說織女“不守天規”,“私奔”凡間,大為惱怒,就派天兵天將捉拿織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時候,抓走了織女。
牛郎回家不見織女,想起老牛告訴他急難時披上牛皮會得到幫助的話,急忙披上牛皮,擔了兩個小孩追了出去,牛郎也飛到了天上。就在牛郎要追上織女的關鍵時刻,王母娘娘拔下頭簪,在織女身后一劃,那劃痕就成了波濤洶涌的天河。牛郎再也過不去了。
從此兩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夜泣啼。現在牛郎星旁的兩顆小星,稱扁擔星,人們說那是牛郎織女的一對兒女。最后,牛郎織女的真情感動了天上的喜鵲,它們每到七月七日就拔下自己美麗的羽毛,架成一道彩虹橋,讓這對相思一年的夫婦在這一夜相會。
此外,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5
七夕起源
關于七夕最早的記載來自于東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書中記錄了漢朝過七夕的盛況:“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這句話的意思是:漢朝的宮女們經常在七月初七這一天,在宮里進行縫衣服大賽,看看誰縫的針線又快又好,誰就是冠軍。而宮里風靡之后,民間也紛紛模仿和效仿。所以說古代最初的七夕跟男女情愛并沒有任何關聯,僅僅是女紅的技能大比拼,這種風俗也叫做“乞巧”,即乞求心靈手巧、蕙質蘭心。
這么說,七夕跟牛郎織女扯不上任何關系,可為什么七夕又因為牛郎織女流傳下來呢?這也是有淵源的。
這是因為民間流傳織女最初是織布的,而且姿色出眾、心靈手巧。而牛郎和織女又是在七月七日這一天在鵲橋相會的,所以就七夕就與愛情有了相關性。這是七夕的起源以及民間對于愛情的美好期待與向往,所以就有了關于“七夕節”愛情傳說的延伸。
細說七夕
古時候歷代七夕雖然經過演變和更迭,但主要內容還是女人與女人之間關于女紅的比拼,而并不是女子和男子約會的節日,理由有三個:
①古代的七夕僅限于未婚女性過節,她們各自穿上漂亮衣服和小姐妹聚會,相互切磋女紅技巧,甚至是玩耍;
②受儒家思想“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女性出門都會受到很大的約束,所以更不可能與異性交往;
③古代的“七夕”更像是“閨蜜節”或者說是“女光棍節“,因為彼此關聯的都是單身女性。
這么說來,難道古人就沒有愛情了嗎?其實古人雖然刻板和死板,但也是有談情說愛的節日。比如說:我們現在過的“元宵節”,就是古人的“上元節”,也是古人談情說愛的日子。這是因為:每年的“上元節”,各地都會張燈結彩,歌舞升平。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晚上都會出門來燈下賞月,也只有這一天大家可以隨便出來賞燈逛街,沒有太多禁忌。特別是對于女性來說,平時只能呆在家里二門不邁,唯有“上元節”女性可以隨意出門。
宋代詩人辛棄疾就寫過一首“上元節”夜晚場景的詩詞《生查子·元夕》,里邊的經典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就是描寫“上元節”男女幽會,談情說愛的情景。而電視劇《大明宮詞》中,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也是在“上元節”這一天晚上遇到她心儀的男子昆侖奴。這也充分說明了“上元節”是男女相會的時間節點。綜上,“上元節”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元宵節”,它才是中國古代的情人節起源,而七夕僅僅只是民間逐漸流傳下來的節日,并非七夕起源。
古人的婚戀觀演變歷程
古代因為醫學條件不發達和生活條件的局限,所以古人壽命非常短,從而在14-15歲便選擇結婚,而且在古代,官方對于最晚結婚年齡是有規定的。
據《禮記》記載:“男三十、女二十而無夫家者,皆過時不嫁娶者,媒氏會合之。”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男方到了三十,女方到了二十還未婚配,那么官方就會強制幫助你成婚,當事人不得抗議,必須服從。
而到了漢朝,官方將女子最晚結婚年齡降低到十五歲,而有意思的是官方規定如果女子到了十五歲沒有嫁人,還要加倍征稅。漢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這句話的意思是女子若是十五歲了還未嫁人,要加倍征稅,一直征到三十歲。如果三十歲還未嫁出去,那么官方就“放棄治療”了。這真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古代社會的現實情況。楊樹達也在《漢代婚喪禮俗考》中記載:漢代普遍的結婚年齡是男子十五到十六歲,而女子結婚年齡通常是十三歲到十四歲。
只不過到了宋朝,不同于唐朝官方規定的男子十五歲以上,女子十三歲以上進行婚配,而是有了新的演變,雖然形勢上依舊延續了唐朝的婚姻規定,但女子實際結婚年齡卻晚了3-5年,據宋朝《墓志銘》記載:女子平均結婚年齡為17.67歲,大部分在17-19歲之間。宋代女子普遍晚婚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宋朝比較繁華,思想相對也開明了,除了結婚還有其它事可做;二是因為宋代開始彩禮和嫁妝都已經很昂貴了。這兩點原因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結婚年齡稍微延遲。從這點來看,宋朝婚戀觀已經向近現代靠攏,畢竟經濟和文化雙重繁榮是可以改變人們的思維和認知,以及意識。換句話說,只要經濟基礎好,只要人們更注重知識的學習、有事業可以追逐,就不會整天盯著要不要結婚?什么時候結婚?你怎么還不結婚?越有事可做,越忙碌,反而這些婚姻大事都會看得淡一些。
明清時代延續了宋朝的婚戀觀,據明朝人黃佐在《泰泉鄉禮》中記載:“凡男女婚嫁以時,男子為及十六,女子未及十四成婚者,謂之先時。男子二十五以上,女子二十以上未成婚者,謂之過時。”這句話也充分說明了明朝男子結婚大都在16-25歲,女子大多在14-20歲。綜上所述:古人的結婚年齡隨著朝代而變化,朝代越近,結婚越晚。拿青少年學齡階段來形容結婚時期:漢朝女子大部分七年級就結婚了,唐代女子大部分七年級或者八年級就結婚了,而在宋、明、清的女子大部分到了高一以后才結婚。
古人婚姻演變的特點
在上古時期,結婚是不難的,無論是群婚制,還是搶婚制,都沒有當代一夫一妻制度要求的專一和明晰。在儒家思想下,很少有自由戀愛,大都是“父母之命、媒U之言”。這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在保守的主流思想下,未婚男女很少有見面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古代婚姻大部分都是包辦婚姻,換句話說婚前連面有可能都沒有見過。
而古代人求取婚姻并不需要情侶雙方出面,只需要媒婆和雙方家長就足夠了。媒婆把男女雙方的個人情況和家庭情況大概講一下,雙方父母覺得合適,這段婚姻就算成了。所以說古代人結婚之前大部分都是沒碰過面的,全靠媒婆一張嘴的信息傳遞。那么古人結婚要不要彩禮和嫁妝呢?當然要啦!不僅要彩禮和嫁妝,而且都送的不少。但彩禮主要有三類:一種是“玄縹”,就是用深紅和淺紅兩種顏色組成的衣物;二是“束帛”也就是送五匹長的帛;三是“儷皮”也就是成雙的鹿皮。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人的彩禮幾乎都是實物,都是居家過日子必備用品。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古代社會物資匱乏的表現。
但是到了宋朝,結婚彩禮越來越厚重,很多人都結不起婚了,這也導致男女相對于前邊幾個朝代晚婚的原因之一。比如南宋有個叫鄭慶一的女子出嫁,嫁妝包括五百畝田地,三十間商鋪,還有十萬貫銅錢。折算成當代價值得有上億陪嫁。那么古代嫁女為什么會給這么多嫁妝呢?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補貼家用,讓女兒能過得舒服一點,陪嫁多,不僅婚后不受氣,財務也會更自由一些;另一方面是因為陪嫁越多,嫁出去的女兒在婆家就會更有地位。綜上所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看來結婚都是需要成本的,同時也說明了女子嫁妝越豐厚,就意味著娘家越顯赫,同時在婚姻關系中也更處于有利和主導地位。
【七夕節的由來和傳說】相關文章:
剪紙的由來和傳說故事02-14
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01-18
春節由來和傳說故事01-19
春節的由來習俗和傳說07-31
關于春節的由來和傳說07-31
關于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09-18
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匯總02-08
除夕的由來和傳說故事簡介02-14
七夕節的由來與傳說2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