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寒衣節的作文(精選11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通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寒衣節的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寒衣節的作文 篇1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漢族民間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因先秦的迎冬禮儀脫胎而成
據《禮記·月令》記,農歷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并撫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已經死去的人怎么受賞呢?為他們"送寒衣"當是題中應有之義,上行下效,遂相沿成習。不過這種觀點只能停留在推論上,因為有關漢族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冥衣靴鞋席帽衣段"的記載,直到宋代才出現于文人的風土記述中,如果說寒衣節是先秦時就形成的,那就很難對這么長一段時間內的記錄空白作出合理解釋。所以,也有人推斷寒衣節俗的形成不會早于宋代。
朱元璋“授衣”傳說
農歷十月在古代是一個重要的月份,此時正是稻谷收獲進倉之際,“是月也,天子始裘”(《禮記·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儀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經來臨。相傳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為了顯示順應天時,在十月初一這天早朝,行“授衣”之禮,并把剛收獲的赤豆、糯米做成熱羹賜給群臣嘗新。南京民諺說:“十月朝、穿棉襖,吃豆羹、御寒冷!薄昂鹿潯庇纱硕鴣怼H藗冞在加衣避寒的同時,也將冬衣捎給遠在外地戍邊、經商、求學的游子,以示牽掛和關懷。
寒衣節的作文 篇2
每每夢中出現的是爺爺那張慈祥的笑臉,是故鄉簡陋的小屋,還有鄉間的小徑,無數次的回旋于夢境中,是那么的真實,那么的留念,仿佛自己回到了孩童時代,找回到了溫馨的感覺。
好久沒有這種感覺了,是啊,現在的我活的好孤獨,現在所生存的環境,人與人之間找不到應有的溫暖,現在的城市又太過喧鬧繁雜,讓人感覺到浮燥不安,聽著窗外車來車往的聲音,更讓人懷念故鄉田間小徑的鳥鳴花香,還有那一份寧靜與安適,突然感覺自己真的厭俗了,到是羨慕起詩人陶淵明來,“不是花中更愛菊,此花開盡便無花!鄙綕鹃_滿山的黃菊與白菊,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奔跑與其間,與蝶花間起舞,爺爺說菊花可以安神,采來曬干做枕,如果真有那樣的一種意境,我想流連其中的一定勝似神仙。
我夢那樣的一種意境,一種讓我此生向往的生活意地,爺爺,如果您還在,我一定會陪您回去,定居于鄉間,樂于農歷耕農做,休暇陪你譜詩書寫做畫,不再被煩惱和世俗語所絆,過我們想要的舒心快樂的生活,我一定會讓兒子知道,人活著不是追求名利金錢才是幸福,平凡安適寧靜才是心之歸宿。
既使是現在我也會努力向著夢境深處出發,我想我會找到屬于我的安適生活和幸福,最重要的是心要幸福。
寒衣節的作文 篇3
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和清明節一樣同屬民間祭祀祖先的日子,人們習慣叫“十月一”。
這是家鄉的風俗,每年這個時候,都會給逝去的人送寒衣。送寒衣,其實就是用紙剪做,用棉花籽填充的紙棉衣、紙棉褲和紙單衣等。天黑時分,在各自的家門口,將做好的棉衣棉褲燒了,送給在另一個世界的先人們;鸸庵校炖锬钸吨o先人們要說的話,有祈福的,有說心事的……所以十月一日送寒衣,是特別認真細致的事,它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于一種精神上的寄托。
每年的今天,天黑的時候,父親都要帶我們在家門口給已故的先人們送寒衣。奶奶在世時,每年的寒衣都由奶奶親手動剪裁制,每到中午放學回家,我總幫奶奶拓印紙錢。由于,需要裁制給先人的寒衣非常多,有爺爺的爺爺,爺爺的奶奶的;也有父親的爺爺,父親的奶奶和我的爺爺、姑奶等人的寒衣。奶奶還要為已故的我的大姑母做寒衣,由于大姑母走得太早、太冤,奶奶一直牽掛于心。每年奶奶在給大姑母剪寒衣的時候,一邊剪著,一邊哭呤著,好象和那邊的姑母在述說、在長談。我不敢去打擾奶奶對姑母的悲傷和思念,靜靜地拓印紙錢。
說起大姑母,我盡量地在我的記憶中去尋找,就是想不起其音容笑貌來。記得在我非常小非常小的時候,大概也就是3、4歲吧。那年夏天的一個午后,太陽老紅老紅的,母親、奶奶和鄰居幾人在家門口拉家常。突然,來了一位手持草帽、身著粗布襯衫的不速之客,他向奶奶和母親嘟嘟囔囔了幾句,然后,母親就急急忙忙地走了。我驚疑地看著他們,片刻之間,父親隨母親回來和那人一同進了家門,從他們的神色中,我預感到有什么事情發生了。
不一會兒,父親離家跟隨那人匆匆忙忙的走了,奶奶、母親在大門口跌死拌活的嚎啕大哭,我不知道與我們家有關系的親人當中究竟發生什么事情……
后來,在給大姑母做完百日祭奠的那天,我只隱隱約約的記得是和母親、奶奶、二姑、三姑、四姑走在回家的田間小路上……
每年奶奶裁剪寒衣的時候,我常會對奶奶說:給我大姑多剪點嗎?此刻,總會勾起奶奶對大姑的傷心淚。
每年奶奶裁剪寒衣的時候,村里只有一個輪流轉的冥錢紙板,東家竄西家,好多天都借不到。所以,每年的寒衣節奶奶提前幾天準備這些事。后來,我學篆刻了,給奶奶刻了塊冥錢紙板,在也不用奶奶東家跑西家借了。
每年的今晚,在父親領著我們送寒衣的時候,奶奶總會讓父親把寒衣端到她面前,一樣一樣的指認給父親,三番五次地叮嚀不要拉亂。我真佩服奶奶的記性,那么多寒衣盡然能一一說明,反正,在我的記憶中,我一次都沒記住。
自從奶奶去世后,每年的寒衣就由母親來動剪了。今年也不例外,前兩天回了趟老家,看見母親正剪著各色各樣的寒衣,母親問我:“十月一送寒衣你回來不?”我說:“一定回來!”
今值寒衣節,在晚上來臨即將為奶奶等送上寒衣的時候,謹以拙文祈禱奶奶和大姑母等冬安!
寒衣節的作文 篇4
今天是農歷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又稱“祭祖節”、“十月朝”、“冥陰節”,與春季的清明節(寒食節)、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是漢族傳統的祭祀節日。
相傳,秦時江南松江府孟、姜兩家,種葫蘆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杞良。后來,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長城,孟姜女千里尋夫送寒衣,尋到長城腳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墻里。孟姜女悲憤交加,向長城晝夜痛哭,終于感天動地,哭倒長城。后來。人們把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稱作“寒衣節”。到了宋代,風土記述中又有漢族民間于十月初一燒獻和冥衣、靴、帽地記載;明代《帝京景物略。春場》對寒衣節地記載更加詳細:“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凡屬送給死者的冪錢、紙衣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干干凈凈,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
寒衣節的作文 篇5
寒衣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這一天人們祭奠死去的親人并送去過冬用的紙剪成的衣服和褲子鞋、襪等。
今年是我奶奶的的第四個寒衣節。早上十點半,我、哥哥、媽媽、爸爸、姑姑、姑父一起去灞陵祭奠奶奶,很快我們來到了奶奶的墓碑前,媽媽和姑姑先把墓碑清掃干凈之后,爸爸把買的塑料花掛在奶奶的墓碑上,顯得格外漂亮。
祭奠儀式開始了,我和哥哥獻上了鮮花,媽媽和姑姑獻上了水果和蛋糕,這時姑夫和爸爸點燃一炷清香插進香爐里,大家都顯的格外莊嚴。
三鞠躬之后,爸爸和姑姑念叨地說:“媽媽,我們過的很好,放心吧!我們給您送去了衣服和錢,請您享用吧!”
祭奠活動很快就過去了,寒衣節讓我明白了要孝順爸爸媽媽,對他們要有感恩的心情!
寒衣節的作文 篇6
農歷十月一日,是上墳燒紙給冥人送禮的迷信節日,因此亦稱鬼節。十月一上墳燒紙,民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呢。
古時無紙,至東漢蔡倫才發明造紙,人爭購買,造紙獲利甚厚。蔡倫的嫂子慧娘見有利可圖,就叫丈夫蔡莫向蔡倫學造紙。那時蔡倫正在官府造紙。臨去時,妻子囑咐蔡莫少學幾天,快回來賺錢,蔡莫學了三月就回家開紙廠。因紙質粗糙,貨堆滿屋,無人購買,兩口子望紙發愁。
慧娘倒底是個聰慧的人,向丈夫耳邊一陣咕噥,就這樣辦。半夜,蔡莫放聲大哭,鄰人夜起往視,說是因吵嘴慧娘尋了短見,天明她娘家來人,就請鄰人幫忙說是病死的。
次日,蔡莫在慧娘棺前哭得悲哀不止,娘家的來人,一看他哭得這個樣子,又一問鄰居,也不起疑心了。他哭了一陣子,抱來一捆草紙燒起來,燒著哭著,說著:“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沒人買,把你氣得茶飯不進得了病,這些草紙氣死的你,我現把它燒成灰,給你出出氣,解解恨吧……”他燒著哭著,燒完又抱,抱來又燒。不一會兒,只聽得棺材里冬冬作響,蔡莫裝沒聽見,仍是燒著、哭著。又一會,只聽得慧娘高聲地喊叫:“把門開開,我回來了!边@下可把人們嚇呆了,只好壯著膽子把棺材打開,慧娘坐了起來,裝腔作勢地唱道:“陽世銀錢行四海,紙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唱了一遍又一遍,定了定神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我到了陰間,罰我去推磨,丈夫給我送來錢,小鬼見錢,爭著幫我推磨(這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的來歷)。三曹地府官知道我有錢,就向我索賄,我把錢全給了他,他暗暗地開了地府的后門,讓我跑回家來”。
蔡莫假裝不明白的樣子問:“我沒有給你錢呀!”
慧娘指著燒的紙堆說:“那就是錢啊,陽間是銅錢,陰間是紙錢!
于是蔡莫又抱了兩捆草紙,一邊燒一邊禱告,“三曹官,我再給你送些錢,請優待我的父母,叫他們少受苦,以后只要你沒錢花,我就給你們送!
親鄰一聽,燒紙有這些好處,便都掏錢向蔡莫家買紙,不到兩天,堆積滿屋的草紙就賣完了。
慧娘還陽的那天正是農歷的十月一日,因此,后人每年的十月一日都上墳燒紙。
寒衣節的作文 篇7
父親已離開我二十余載,那年我19歲。之后的幾年里老是做同樣的夢,夢到父親只是出了遠門,似乎是回廣東老家去了。回去了好長一陣子,回來后一如既往的清瘦戴著那厚厚的眼鏡,還是坐在書桌前編字典。于是我放心了,爸爸沒有駕鶴西去。是夢總歸要醒的,醒來之后的明白讓我淚濕衣襟。
父親是廣東人,別看教書育人這么多年,但還是說的不是普通話,帶有濃濃的鄉音,我戲稱“廣普”。母親當時在北京上大學是父親的學生,母親是山東人,性格外向、開朗。有時母親因為哥哥調皮、闖禍大發雷霆,父親在一旁不說話。母親矛頭一轉指向父親“老何,你也不管管孩子!”父親慢條斯理的說“又不是原則上的問題”母親頓時無話。所以現在母親還跟我有時嘮叨“跟你爸一輩子沒吵過架,吵不起來,就像一拳打到棉花上”。
六十年代,知識分子一、支援貧下中農,二、接受再教育。所以下放到了青陽。媽媽一人帶著年幼的孩子在農村,而爸爸因工作到處去考古。后又調至貴池數年。一九七九年父親進入合肥高校漢語大辭典編寫組。先把我一人帶上,媽媽和兩個哥哥八一年才調來。我記憶的一個片段——那個夏天的夜晚,我與父親坐在屋外的石凳上,爸爸輕搖著蒲扇,我趴在爸爸的膝蓋上。聽他說在哪一年在哪個地方發現了哪個朝代的遺址。根據遺留的蛛絲馬跡判斷是什么年代的,是出自帝王將相之家還是一介平民之冢。給我講青銅器、玉器、瓷器。最讓我驚奇的是父親說一開棺看到完整的遺骸瞬間風化。當時的我在深邃的夜晚心中一絲好奇、一絲忐忑。轉而父親慢慢的詠出了——蘭燼落,屏上暗紅蕉,閑夢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蕭蕭。人語驛邊橋。
父親是非常嚴謹的,講究出入、典故。于是從這首詩的平仄到韻腳,再到詩眼在何處。詩作者的身份、背景。從七九年到八一年父親基本上每晚以聊天的方式大量的教我古詩詞。我也沐浴在古詩詞的意境之中!
父親平日里言語不多,用外人的話——木訥、內向、迂腐、老夫子。父親在貴池的時候,北京文管局下函,父親認為不適合,多高的待遇也不去。安徽博物館邀請也放棄,就要編詞典!為什么不去?主要父親不會處理人際關系,在他的腦海里除了搞研究,搞人際關系是萬萬不能的,所以一輩子就是個老學究!一輩子不聞窗外事。就這樣一位如此淡薄的父親早早地離我遠去。讓我沒想到的是送別的那天,來的人很多、很多!不是以往與人走動不多嗎?不是只專心書里乾坤嗎?一位我不熟悉的伯伯說你父親是我們尊敬的人。一句話說的我釋然!是呀,一次在青島的新華書店,看到《漢語大辭典》,里面有您的名字,我不由自主的顫抖,涕泗縱橫!您的那《為國家作出杰出貢獻》的證書我會永遠保留的,父親!
父親,您走了,留下的是滿屋泛黃的古書籍、那研的磨還散發著淡淡的磨香、那厚厚的放大鏡靜靜的放在書桌之上!滿目的憂傷呀!耳旁仿佛聽到父親柔柔的聲音: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今天是農歷10月初一,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稱之送寒衣。以慰父親在天之靈!
寒衣節的`作文 篇8
今年的寒衣節正好是二十四節令的小雪。但事實上這天沒下小雪而下了小雨,而且連綿了兩三天。雨不大、不煩、不寒。一切都是那么愜意,不由你想來到野外,呼吸呼吸新鮮空氣,感受呂型偉從教七十年散記感受不同的生活,這會兒的田野安詳、靜謐,一片片,一行行棗樹行子間有一些新綠不由自主地打動了你,那是西北地區的越冬植物———油菜,在雨水的澆灌后充滿生機和活力,我們掐了些油菜葉,這可是我們感受過的無上美味:用水一焯,一調。
愜意之余不由懷念離開我們已經兩年的父親,讓人心酸的是,他為了我們兄弟姐妹,為了我們這個家就沒怎么享過福,吃、穿能湊合就湊合,他臨走還有那么多意愿沒有實現,我們還有那么多的心沒盡,留下了那么多那么多的遺憾。這也許就是人生吧!每每想起這些,不由人就得加倍的努力,加倍的珍惜,加倍的善待一切。爸爸,希望在那邊的你能感受到我們生活著的快樂,為我們的快樂而快樂!
寒衣節的作文 篇9
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農歷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天氣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作"送寒衣"。
后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據史料記載這個節日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歷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抖Y記.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臘祭的情形:以獵物為祭品,天子在社壇上祭祀日月星辰眾神,在門閭內祭祀五代祖先,同時慰勞農人,頒布新的作息制度。
《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歷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大詔令集》卷77: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誠敬之心,薦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禮,蓋緣情而感時。 ……自流火屆期,商風改律,載深追遠,感物增懷,且詩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猶及恩私,恭事園陵,未標典式。 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薦衣于寢陵,貽范千載,庶展孝思。 且仲夏端午,事無典實,傳之淺俗,遂乃移風,況乎以孝道,人因親設 教,感游衣于 漢紀,成獻報 于禮文,宣 示 庶 僚 ,令 知 朕 意 。 ”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 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后,家人打發小孩到街上買一些五色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色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晌午吃過飯,主婦把鍋臺收拾干凈,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寒衣節的作文 篇10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的外婆每逢寒衣節,都會用白紙裁剪成一件件的“寒衣”,然后用玉米面做成窩窩頭,我們都喜歡稱呼這種窩窩頭叫“燈盞兒”。然后,我們跟著小腳的外婆,外婆顫巍巍地走著,她的胳膊上挎著的籃子里裝著給先人送的寒衣和窩窩頭……
冬日的鄉村傍晚,夕陽把淡淡的余暉灑在顯清河上。暮色四合,黛黑色的山巒在朦朧中漸漸沉淀下來,空氣中夾雜著農歷十月特有的清寒。鄉村里沒有路燈,偶爾能聽見幾聲雞鳴狗吠驢叫。家家戶戶的炊煙裊裊里有家的溫暖和飯菜的香味。
小時候我一直都不懂,只是攥著外婆的衣角傻傻地跟在她身后。看著她一直走一直走,然后走到一個人少她自己也滿意的地方;看著她把一件件寒衣仔仔細細地燒成紙灰,然后在旁邊整整齊齊地擺上幾個“燈盞兒”,再用棍子畫一個圈把紙灰和燈盞兒一起圈起來,說那樣就不會有孤魂野鬼來搶她給自己先人送的寒衣。外婆嘴里還不停地說著話,就像那些親人真的去了另一個世界,到寒衣節的這天會來取衣服,在另一個世界里舒舒服服地過冬一樣。
我跟著外婆送了十多年寒衣,看著她挎著籃子從頭發花白走到步履蹣跚,看著她的音容笑貌最終成了墻上的黑白照片。整個世界突然變暗,視線模糊了,內心的感覺空洞的可怕,覺得心里發慌眼眶干澀,腦袋昏昏沉沉腳下像踩著棉花,有一種掉入黑洞般的感覺。覺得生命真是殘缺得令人恐懼,最終的圓滿從來都是永久的離開,而時光永遠不會倒流!他們再也不在了,永遠也見不到了!
從此以后,寒衣節的黃昏,就像我在佛前點燃的一柱香。它的裊裊里纏繞著我思念時的惆悵;又像一只無形的手,將我的感傷從心底瘋狂地抽出延伸,直到光束無法觸摸的地方。這痛,隱藏在黑色的世界。直到巨大的藍色蒼穹沉沉地籠罩下來,直到家鄉的嵐風帶著濃重的涼意刺穿我單薄的身體,直到我的哀思再無棲息的地方!
以前老覺得燒紙錢這種事兒很沒有意義,直到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開了才知道這是一種表達想念的方式。十一墳頭一柱香,陰陽兩隔斷人腸,滿腔哀思憑誰寄,化紙成灰送天堂。那些在時光飛逝里的物是人非,那些在想念中逝去的親人朋友,也許在離去的這一刻他們才是最安寧的,永無牽掛!在天堂沒有痛楚沒有惶恐沒有眼淚……
寒衣節降至,子夜夢回中,我無數次看到了我的爺爺奶奶,我的外公外婆,我的那些逝去的家人朋友,那些對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我看到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里臉上泛起的微笑;看到他們臉上因為沒有病痛而蕩起的安寧;看到他們的身體因為沒有痛楚而變得挺拔。那些曾經存在于我們生命里的人,用愛感悟著塵世的我們!因為不在我們身邊,我們就以為愛會不見。那些我們思念卻不能再見的親人,雖然陰陽兩隔,但是我們更愿意相信,他們依然存在于另一個世界,他們依然能夠以某一種形式和我們相聚!
寒衣節的香火繚繞里,我們希望他們能在另外一個世界里豐衣足食,也愿他們保佑我們在這個世界里平安無恙,一如他們在有生之年里,對我們的愛和牽掛。一年一年的寒衣為我們送去一年一年的牽掛;那些一次又一次的想念里藏著一分一秒的記憶。紙短情長,言不盡意。
而活著的我們,也要用溫暖為所愛的人抵擋這世界的雨雪風霜。祈愿這個冬天不再寒冷,日子依然溫暖如昔。即使遠隔千里,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關切從不會怠慢……
寒衣節的作文 篇11
人只有活在精神的層面上,才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完整的人。我們無法與過去進行殘忍的分割!
但是,今年的寒衣節讓我有了太深的悲傷:如果另一個世界的季節和我們一樣緊緊相連,我的親人們就要受凍挨餓了!有多少在另一個世界的人們沒有收到御寒的衣物呢?那么,我們還有必要為我們的后人們無私地做些什么嗎?如果懷念已經被喧囂的浮世情懷完全替代,我們就不必去抱怨父母的“怠慢”,因為,我們怠慢他們的時間會更長更長!
幾天前下了一場大雪,在農歷十月初一的清晨我上墳為逝去的親人祭典的時候,一眼望去,一切都籠罩在白茫茫的霧靄中,初升的太陽就像一盞紅色的燈籠默默地掛在東南方的天際,和厚厚的雪一樣隱隱地透出逼人的寒意——今年的寒衣節趕不上季節的變換了!
在我們這兒,一年之中有三個重要的祭典先人的節日:清明節、中元節和寒衣節。這些節日基本上與天氣的冷暖相關聯,使我們這些活著的人在季節變換的時候不至于忘記了我們已經逝去的親人們,不至于忘記曾經給予我們最無私關愛的親人們,不至于忘記了我們的故鄉,我們深深的根。每年的這些節日,我都要上墳去祭典他們,我想讓這些在現代人看起來有些“愚昧”和“作秀”的儀式能給予我什么啟示,能在我逐漸遲鈍和略顯麻木的神經上不斷注入新的思考:我們為什么活著?人生真的有另一個世界嗎?那一個世界也和我們的世界一樣有季節的輪回嗎?那些季節和我們的季節真的相對應嗎?那些逝去的親人們在那個世界還是親人嗎?我覺得我得不到哪怕一點真實的印證,除了偶爾在夢中會見到逝去的親人,但是大多時候都在醒來以后模糊掉了。許多時候我又嘲笑自己的天真:這些問題不是有人已經回答過了嗎?不是無法去驗證嗎?有誰能夠行走于生和死之間呢?常常感懷那首日本歌曲《北國之春》:“城里不知季節變換,不知季節已變換,媽媽猶在寄來包裹,送來寒衣御嚴冬……”但是,在這個早來的冬天,我們及時為逝去的親人們送去寒衣了嗎?
我來了,但是有些太遲了!
在這個紛擾的世界里,有多少人還記得自己的故鄉呢?有多少人還會懷念已經逝去的親人呢?有誰還會在這樣的寒冷中為逝去的親人們做些什么呢?也許,我們太過于平凡,我們逝去的親人們活著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默默無聞,可能有人會想:做這些又有什么意義呢?是的,現實中沒有意義的事情很多很多,可是為什么他們還會樂此不疲呢?雖然親人們逝去了,但是他對我們的愛沒有消失,他對我們的期待沒有消失,他的精神沒有消失。如果說為逝去的親人的祭典真的是一種無謂的儀式,那么,你為還健在的父母做了些什么嗎?哪怕也只是簡單的思念!由此我想到白居易的《慈烏夜啼》:“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
【寒衣節的作文】相關文章:
寒衣節作文06-13
寒衣節的作文06-09
有關寒衣節的作文06-22
關于寒衣節作文10-28
寒衣節祭祖作文10-27
關于寒衣節的作文06-10
2022年寒衣節送寒衣的意義10-15
寒衣節燒寒衣注意事項10-21
寒衣節的語錄10-25
寒衣節作文3篇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