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導游詞大全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時間:2022-11-15 11:42:37 導游詞大全 我要投稿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精選12篇)

  作為一名專門引導游客、助人為樂的導游,時常要開展導游詞準備工作,導游詞可以幫助旅游者欣賞景觀,以達到游覽的最佳效果。那么應當如何寫導游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精選12篇)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1

  山西省博物館:位于太原市上官巷東,原是文廟。博物館占地約1.3萬平方米,由照壁、六角井亭、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東西廡和崇圣祠組成。欞星門內東西廂房、大成殿及東西廡均為陳列室。館內藏品豐富,省內出土的古代珍貴文物甚多,有殷代銅觥、春秋時吳王稱王前所用的銅戈、北魏木板漆畫、東晉名畫家顧愷之筆法、明代名將戚繼光手書《致李小山歸蓬萊》詩軸等。

  純陽宮:是山西省博物館專題陳列部,簡稱省博物館二部,位于五一廣場西北隅。該部利用道教建筑純陽宮展出歷史文物。純陽宮是明萬歷年間興建的,清代做過整修,宮宇建筑精巧,布局獨特,雕飾富麗,是別具一格的建筑群。館內展出陶瓷、銅器、玉石、竹木、牙雕、石刻、書法、繪畫、碑帖、刺繡、琺瑯、漆器等10多個專題。這些展品對研究我國歷史、文字學、工藝美術和冶煉鑄造技術等具有重要價值。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由于寺毀閣傾,大佛淹沒于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目前做為旅游資源正在規劃開發之中。

  太山寺:又名太山龍泉寺,位于太原市區西南23公里處風峪溝北山腰。太山之名,始見于沈約撰寫的《宋書》,相傳北漢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聞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聞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當”的諧音。據碑文記載,太山寺創建于唐代景云元年( 710),原為道觀,名“昊天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為佛寺。入寺廟山門依次為鐘鼓樓、東西廂房、大雄寶殿。大雄殿頂二層疊起,上座六角形觀音閣與文殊、普賢二殿。閣周塑有十八羅漢、四大金剛。泥塑極富明代塑像俏麗俊秀的風格。六角亭后為石構建筑“蓮花寶洞”。寺左另有水神祠,祠底有龍泉一脈,汩汩細流。佛寺別名龍泉大概由此而得。山腳有名將李存孝之墓,李存孝本名安思敬,唐末晉王李克用養子,做戰極為勇猛,屢建奇功,后在太原被李克用車裂。其墓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2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曉月為舊太原八景之一。北齊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將東魏大莊嚴寺擴建為開化寺,開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稱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國最大的樂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時新建了庇蓋大佛的殿閣,唐高宗和武則天曾來此禮佛,賜宮內袈裟。由于寺毀閣傾,大佛淹沒于亂石瓦礫之中,僅見胸頸部分,胸寬25米,高17.5米,頸部直徑寬五米。目前做為旅游資源正在規劃開發之中。

  蒙山大佛,也稱晉陽西山大佛,是一尊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蒙山中的摩崖大佛,現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后唐武皇帝李克用、后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古籍記載,蒙山大佛高二百尺(合今制59米)。根據實際測量,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比例估計原來的佛頭高約1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補筑的基座高6米,蒙山大佛原本的高度大約為46米。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并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0月,蒙山大佛景區向公眾開放。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后的佛像。開化寺建于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額“開化寺”。寺后鑿石修路,在寺后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即蒙山大佛。當時太原被稱為晉陽,是北齊王朝的陪都。北齊太祖高歡在此創業,擊敗爾朱榮,后來實際掌控東魏朝政,為北齊的建立打下基礎。此后北齊各代帝王常往來于首都鄴城和別都晉陽之間,相當重視對晉陽的建設。按照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的記載,《北齊書》等史料中北齊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說的就是蒙山開化寺大佛。因此,蒙山大佛有時也被稱為“晉陽西山大佛”。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3

  五代后漢高祖劉知遠稱帝前,于后晉自運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閣,名曰“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將高200尺石刻大佛,庇蓋于內,同時建“雁塔蜂臺”,修“鹿苑雞園”。大閣凌云,氣勢非凡,豪華之極。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莊嚴閣”等建筑塌毀,從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殘磚、碎石、泥沙之中。明晉恭王朱棡鎮守太原,重修開化寺,實際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現在的開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區地名辦公室在地名普查中,發現大佛遺跡。1982年順勢探索“大肚巖”一名的來歷時,實地勘測實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寬約8丈,頭部尚未找到,僅現找到的頸部高達五尺,真經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個大佛還有待發掘現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圍發現的建筑遺跡,經與史籍記載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國內有關史學界的關注。

  晉陽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陽,南向,依山鑿制,由于年久風雨剝蝕,巖石表層風化嚴重,況其外露高大的胸頸部剝落之處還長出小樹蒿草,失其原有的風采,致人們不知其為當年巍偉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懷間而不知,無怪以往探佛者慨嘆“大佛巳不存在了”,“僅遺亂石而已”。晉陽西山大佛現場外露胸頸部分,高17.5米,寬25米,頸部直徑寬5米,唐代記載“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計算約合今63米,僅低于我國四川樂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說“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鑿制年代,西方對“巴”佛考查不清,認為“巴”佛鑿于“三至七世紀”之間,這是個不精確的估計數字,而我晉陽西山大佛,史籍明確記載鑿于北齊天保二年(551),時在六世紀。如按“巴”佛鑿于“七世紀”來說,我晉陽西山大佛要早一個世紀。比我國樂山大佛鑿于唐開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論高度,晉陽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論年代則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晉陽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為東魏所建的大莊嚴寺。北齊天保二年(551),高洋賜額“開化”,又稱開化寺,并依山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稱“大莊嚴石窟二寺”,可見“西山大佛”當初是稱“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壽初年(602),建起了庇蓋大佛的大佛閣,改稱“凈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淵留守晉陽,復名開化寺。顯慶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來幸并州,瞻仰開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禮敬瞻睹,嗟嘆希奇,大舍珍寶財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長史竇軌“速莊嚴備飾圣容”,“開拓龕前地,務令寬廣”。武則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長安之后,經兩年時間,由皇帝內宮做了兩件袈裟,派專使馳馬飛送并州,給這兩寺大佛像賜披袈裟。袈裟上裝飾的金銀珠寶大放異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巖,洞燭山川”,“道俗瞻睹,數千萬眾”,轟動了并州。唐武宗滅佛的時候,大閣雖然失修破敗,然而大佛未損。晚唐乾寧二年(895),晉王李克用竭河東之力,“計口隨錢,不可勝計”,五年用工三十萬,重修了大佛閣。

  五代后晉開運二年(945),北平王劉智遠留守北京(晉陽),又修佛閣。這一次重修的莊嚴閣,高五層,每層十三楹,二十六間,共一百三十間,將二百尺高的大佛庇蓋于內,可見閣之大。元末(1368),寺毀閣傾,火佛頭部掉落,殘磚破瓦和山間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晉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稱法華寺。顯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從此埋沒六百余年。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4

  蒙山大佛開鑿的年代存在爭議。一種觀點根據《永樂大典》中《太原志·太原縣》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北齊天保二年。另一種觀點根據明嘉靖《太原縣志》、明成化《山西通志》的記載,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在開化寺建寺之后,即晚于天保二年。有研究者根據五代蘇禹圭《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中所述“北齊文宣帝天保末年,鑿石通蹊,依山刻像”,認為蒙山大佛的開鑿始于天保十年(公元559年)。研究者據《北史》中后主高緯“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內”的記載,認定蒙山大佛完工于后主高緯時;又根據宋人記載中蒙山曾有北齊天統五年三月撰《蒙山碑》、《北史》天統五年三四月間北齊后主身在晉陽且有重要佛事舉行,推定蒙山大佛的完工時間就是北齊天統五年(公元569年)。

  蒙山大佛為利用陡直崖壁開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頂處。佛龕為摩崖敞口式,寬29.60米,進深17米,平面大約為半橢圓形。佛像頭部已經遺失,山與頸部平齊,研究者推測當時此處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巖石,開鑿時將它刻成佛頭。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遺址,散落有殘碎磚瓦,還有刻著“杭州天目山峰徹禪師”的斷碣。蒙山大佛為單體佛像,龕內外沒有脅侍像的遺跡。

  大佛頭部遺失。頸部直徑5米,高2米余,有三條陰刻項線。頸部至腹部高22米,兩肘間距22.70米。兩肩平而寬,胸胛肥厚,身形壯碩。由于大佛的巖體為疏松的砂巖,風化、崩塌相當嚴重,佛像衣紋服飾已無法辨認。佛像的胸部存有若干排小方孔,據推測為重修大佛時留下的遺跡。佛像小臂長12米、寬2.80米,保存較為完好。佛像施禪定印。右手長3.10米,手掌及小指尚存;左手已殘。兩手之下為條石補砌的雙腿,高3米,結跏趺坐式。腿下為條石臺基。雙腿和臺基均為重修大佛時砌。研究者認為,佛像原來的坐姿雖未必是重修時的結跏趺坐,但是由兩手的禪定印判斷很可能就是結跏趺坐式。宿白根據清理前的遺跡推斷蒙山大佛是倚坐的彌勒佛。然而,清理之后的佛像施禪定印,結跏趺坐,并不是倚坐的佛像。后來的研究者認為,蒙山大佛可能是釋迦佛。理由之一是《重修蒙山開化寺莊嚴閣記》提到“成招提之勝因,侔釋迦之真相”;另一個理由是北魏開鑿的云岡石窟第20窟的釋迦佛也施禪定印,結跏趺坐,與蒙山大佛相同。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5

  蒙山大佛自雙腿下部至頸高約30米。研究者按照雙肩寬度18米估計佛像頭部高度大約十米左右,即蒙山大佛通高為40米,加上后世重修時增砌的6米高的基座,總高度大約46米。這與史籍的記載有所不同。唐代的《冥報記輯書》記載蒙山開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按唐代一尺合現代0.295米,唐代記載中蒙山大佛的高度為59米,比蒙山大佛的實際高度多十幾米。一些媒體按現代一尺合0.33米計算,得出蒙山大佛的高度為66米;也有媒體計算為63米;還有媒體稱蒙山大佛“通高(大佛站立高度)66米”。這些媒體由此認定,蒙山大佛比55米高的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還要高。甚至有媒體聲稱,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巴米揚大佛齊名,并根據三者的高度關系(認為蒙山大佛高66米)將蒙山大佛稱為“世界第二大石佛”。

  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約15米)的建筑遺跡,門墩石和地栿尚在,研究者判斷建筑年代可能晚于五代。建筑遺跡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摩崖碑刻大約處在大佛胸部的高度上,為長方形,高2.50米,寬1.85米,是預先雕刻成之后嵌在山崖上的,文字已漫漶不清,只能判斷出刻的是佛經,無法確知是哪一部經。摩崖碑刻東側的小窟高、寬都在1米左右,因巖石崩塌,此窟已被破壞。小窟的東邊是一平面為方形的`大窟,面闊2.97米,進深2.99米,高2.94米,四角攢尖頂。長方形的窟門高1.74米、寬0.97米、深0.52米,門兩側雕有石柱,石柱上雕出櫨斗,櫨斗之上是雕刻的闌額,闌額的斗栱為一斗三升式,柱間斗栱為人字形叉手。叉手為弧形,向外撇出,尾端微微上翹。結合四角攢尖頂、人字形叉手尾端上翹兩個特征,研究者認為此窟可能開鑿于北齊。窟內為素壁,并無龕像,屬于禪窟,窟內殘存有清康熙四十六年的題記。

  另據《嘉靖太原縣志》載:“法華寺在縣西北十五里,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建,賜額開化,寺后鑿石通蹊一里,依山刻佛像,隋仁壽初(601年)建佛閣,改額凈明。唐武德三年(620年)李淵自守河東來游于禪之后,復改為開化寺。會昌甲子歲(844年)佛閣廢毀,乾寧二年(895年)重修。宋淳化元年(990年)修釋迦如來舍利塔二座,塔高二丈。元末(1368年)廢毀,只存僧房舍利塔。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晉恭王重建。”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6

  今天一早,我們全家就來到了位于晉源區金勝鄉寺底村的蒙山大佛旅游區。終于要一睹為快了,車剛一停下,我就迫不及待地向景區跑去。

  一踏入景區,一股大自然的氣息就迎面撲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頓覺神輕氣爽。展現在眼前的是茂密蔥郁的樹林,各種各樣叫不上名的野花,還有就是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聽著水聲,伴著美景,就像走在了人間仙境,我就是那快樂的小精靈。

  順著小溪往山上走,沒覺得有多累時,就看到了一個大大的廣場,在廣場的正前方是一大段臺階,沿著臺階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我的心也越來越激動了,馬上就要看見蒙山大佛了。懷著這樣期待的心情終于走完了最后一個臺階,“哇”一個好大好大地佛像就在我的面前,他那寬寬的雙肩,高大的身軀,慈祥的面容都那么讓人心靈為之震動。人們都從見到他的驚奇中轉變為靜寂,靜靜地觀賞他的雄偉,為他的恢弘氣勢所震撼。這真是世界摩崖石刻藝術中的精品。

  我舉起像機拍下了這一奇觀,我要拿回家好好地品味,并且告訴我認識的人,讓他們也快快來這里看看。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7

  傅山書法碑林公園:傅山書法碑林公園,位于太原市迎澤大街迎澤橋東南,汾水之濱。公園占地二萬二千多平方米,建有一進四院仿明清建筑。園內回廊、池水、石山、亭閣,一派古色古香。各種建筑多以傅山書寫的條幅題名,如園內人工湖池,按傅山題寫的“得造花香”命名為“得香池”。另有承顏堂、鼎臣殿等大型殿堂建筑。傅山不僅是杰出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愛國者,而且也是著名的書畫藝術大師。他的書法從晉唐入手,上溯篆籀,博采諸家之長熔于一爐,真草隸篆行各體無所不精。為繼承和發揚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山西傅山書法研究會廣泛收集整理了傅山書法中的大部巨幀墨跡,并摹勒石上,在碑林公園室內外豎起一百八十四塊書法石碑。現在還在繼續收集刊刻中。整個傅山書法碑林公園氣勢宏大闊廣,古樸典雅,是繁華城市中難得的一處“山林野趣”之地。

  晉陽湖:在太原市董菇村一帶,距市區三公里,湖水面積4.8平方公里,為太原熱電廠冷卻循環水。晉陽湖水由汾河西干渠引入,水質良好,水深平均四米,最深處八米,夏季最高水溫達33度,冬季為8至15度。常年不結冰。太原市政府已經決定興建晉陽湖公園。占地面積11.2平方公里。公園規劃為環湖綠帶、水上樂園、垂釣區、文化娛樂區、植物公園、度假村、野營區、狩獵場、生活服務區等九大區域。第一期工程是填筑沿湖堤壩,植樹造林,修筑沿湖公路。同時配備游艇、釣魚等游樂設施。公園建成后將成為全省乃至華北面積最大的湖水公園。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8

  臺駘是開拓太原最早的人。《左傳·昭公元年》記載,說黃帝之子金天氏少昊青陽有裔孫,叫昧,任治水官,生兩個兒子,叫允格、臺駘。臺駘能繼父職,治理了汾河、洮河和大澤。大澤也稱晉澤,經臺駘治理后,人們始處太原,故又稱臺駘澤,即今晉祠之東盛產晉祠大米的大片稻區,譽為“北國江南”。臺駘治水有功,受到帝顓頊嘉獎,封于汾川,為汾河之神。臺駘是一位早于大禹的大禹式治水人物,后人建廟祭祀,即臺駘神廟。

  晉祠臺駘由明代東莊高汝行所建,據說原因有二:一、高氏東莊地處臺駘澤之西畔,東莊百姓首獲其利;二、高汝行任浙江按察副使赴浙拒倭,途中涉江遇風浪,而救其脫險者,自稱叫臺駘。為感神恩,修建了臺駘廟。

  王郭村臺駘神廟始建無考,據史、志載,早在唐代就有此廟,唐大中六至九年(852——855),河東節度使盧鈞,“不欲稱名”,改“汾水川祠”。五代后晉天福六年(941)封“昌寧公”,又稱“昌寧公祠”。宋真家天禧四年(1020),封“靈感元應公,賜額宣濟”。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清順治六年(1649),毀于兵火。嘉慶十七年(1812),又受汾水漫淹。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僅建正殿三間,東西耳房、廂房各五間,山門、鐘鼓二樓及西偏院一所。之后失修,殿宇傾圮,古木被代,廟院荒蕪,只有臺駘神像為村民保護至今,藏于原廢正殿改修的平房內,現在廟址東西39米,南北37米,總面積1248平方米。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9

  臺駘神廟是張氏祖祠。唐林寶《元和姓纂》和宋歐陽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皆載黃帝子少昊青陽生揮,為弓正,始制弓矢,賜姓張氏,為張氏之祖。《爾雅·釋詁》:“正”即“長”。“弓正”即“弓長”,合起來便是“張”。明、清張氏族譜記載:“始祖揮公受封之國在山西太原府太原縣。揮生昧,昧生臺駘”,“廟在太原縣尹城里”,所居張氏“尹城派,天下通派之祖也”。尹城里即今王郭村。

  王郭村西五里有天龍山,東麓神仙峁下有青陽河,古有青陽廟,祀張氏先祖少昊青陽,有張孟談配享。戰國初,張孟談相趙襄子抗智伯解晉陽之圍,功成身退,隱于“負丘”,即此。南有張氏祖塋,張家墳溝。再南為南峪,有張三豐墓。王郭村內有明、清張氏民宅古建、張家巷等,皆張氏古跡。臺駘不僅是一位早于大禹的治水人物,受到后人的尊敬,他還是張氏先祖。臺駘神廟——張氏祖祠無疑是海內外張氏尋根謁祖的圣地。

  主要公園:迎澤公園是太原市最大的綜合性公園,位于迎澤大街中段,全園總面積70余公頃,其中迎澤湖約占三分之一。園內布局基本按地形劃分,分為北湖景區、中部景區、南部景區和南湖景區。動物園位于新建北路中段東側,占地面積50多公頃,公園中心為龍潭湖,它是山西惟一的專業性動物園,是城市居民親近自然的好去處。兒童公園位于市中心的海子邊,舊稱文瀛湖,是太原最早的公園。森林公園位于尖草坪區大同路南段,是太原目前面積最大的公園,目前正在加緊建設。汾河公園是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型城市生態景觀公園,通過四道橡膠壩及復式河槽實現三級蓄水,展現出一幅波光瀲滟、水天一色的畫面。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10

  蒙山大佛,又名西山大佛,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余公里處的蒙山。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大佛被重新發現,但佛頭已不知去向。現在的大佛頭部為后人新鑿的。

  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照比例計算,加上佛頭高度,大佛原本高度約為46米。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的建筑遺跡,門墩石和地栿尚在。遺跡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11

  具有世界第一大佛之稱的佛像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就是位于四川省的樂山大佛,佛像高71米。那如果問你,有世界第二大佛之稱的佛像在哪里,恐怕就不是那么多人知道了。這尊佛像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蒙山,因此名為蒙山大佛(也叫西山大佛),它雖然比四川樂山大佛矮8米,但建造時間卻早了162年,建成于北齊時的公元551年,距離現在已經有1455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

  歷經五代皇帝建成大佛

  公元551年,歷史上有個叫做高洋的皇帝,他在河南安陽市北當時叫做鄴城的地方建都,除此以外,他還把當時的晉陽城作為別都,也就是現在的太原市晉源鎮古城營村。高洋為人驕傲、奢侈,大修宮苑,把遠離鄴城的晉陽城修得富麗堂皇,而且在西山的開化寺后,依山開鑿一尊大佛像。他征集天下的農夫,動工開鑿大佛,日夜不休息。晚上的時候,就拿油燈照明,整個山上,有萬盞油燈被點亮,光焰甚至可以照射到山下的晉陽宮。到了冬天,天氣十分寒冷,他就命令工人燒開水來和泥,大規模地動工,讓老百姓的生活窮困不堪,死傷無數。高洋死后,他的兒子高殷即位,工程非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搞越大,直到公元577年,高洋的第五代子孫高緯執政時,大佛才得以完成。

  大佛是由北齊皇帝高洋賜建,歷經高殷、高演、高湛和高緯四位皇帝的督建始成。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北齊文宣帝高洋于天保二年在晉陽蒙山建寺,賜額開化”、“鑿石迎溪,依山刻像,歷時20余年,緯時造成”。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 篇12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又是一個端午時節,正是游玩避暑好時候,我們全家去晉源區的蒙山大佛游玩。一路上,我坐在觀光電瓶車上,像一只快樂的小鳥嘰嘰喳喳地說個不停。轉眼間,就到了半山腰,走下車來,放眼望去,只見一條彎彎曲曲的小石路通向了一尊巨大的佛像。遠遠望去,就像在云端似的。

  我們順著小山路往上爬,中夏的美景盡收眼底。小路兩旁,小草碧綠一片,小樹已能成蔭,各種野花紅的、白的、紫的開得到處都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路上形狀多樣的手工音樂盒子。它是用木頭制作的,有的像蘑菇房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蘋果,從那里發出的音樂令我心情愉悅。到了山頂,爬上高高的臺階,一尊巨大、雄偉的石頭佛像呈現在眼前,這就是有名的“蒙山大佛”。我們全家在大佛下留下了幸福全家照。

  多愉快的一次游玩啊!

【山西蒙山大佛導游詞】相關文章:

蒙山大佛導游詞06-25

蒙山大佛的導游詞02-13

蒙山大佛導游詞02-21

太原市蒙山大佛導游詞3篇-山西導游詞12-31

山西太原蒙山導游詞3篇-山西導游詞12-31

蒙山大佛作文400字12-20

太原蒙山導游詞02-23

山西省的導游詞-山西導游詞12-31

樂山大佛導游詞06-1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乃东县| 九龙坡区| 句容市| 册亨县| 汕头市| 临夏市| 囊谦县| 普兰店市| 苍梧县| 永城市| 武平县| 福贡县| 潞城市| 洛川县| 湘乡市| 云浮市| 颍上县| 寻乌县| 遂川县| 南丰县| 班戈县| 汉寿县| 资源县| 沂水县| 水富县| 六枝特区| 巩留县| 安宁市| 大化| 张掖市| 东源县| 紫金县| 马鞍山市| 油尖旺区| 凤冈县| 崇明县| 商洛市| 武功县| 大姚县| 上虞市| 长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