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讓教育變好》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閱讀,讓教育變好》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閱讀,讓教育變好》讀后感1
在春節期間,受疫情影響,在家拜讀了朱煜老師著的《閱讀,讓教育變好》一書,很快我就被這本書吸引。本書精選了朱煜、竇桂梅、周益民等六位讀書人、愛書人的閱讀筆記,他們有的是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普通教師,有的是享譽全國的校長、名師,有的是已經退休的大學教授。各位教師的寫作風格各異,內容異常豐富,但皆指明:閱讀是教育慢慢變好的“根”;閱讀,讓“自我啟蒙”成為一件可能的事。六位教師在追溯自己的閱讀心得與體會時,并不以專家學者的身份示人,而是從一個愛書人的角度來進行論述,無形中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這本書猶如一股無形的力量撞擊我朦朧的意識,又恰似一股清香的甘泉從我心底流淌;又如一束溫暖的陽光射進我的心窗,讀后給我以深深的啟迪,也給我指明了方向。
吳非先生在序言中寫道:“時下中小學教師自覺讀書的風氣不夠濃,是事實。”教師是人群的一個組成部分,校園是社會的一個有機成分,是學生成長的引領者。讀書能讓教師博學多才,悟性提高。新課程改革,對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教學不能再跟以前那樣照本宣科,一味地講解教材,而是要師生互動,要聯系實際生發,擴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知識貯備,更要有很好的悟性,今天的讀書體驗就是明天的課堂實踐。只有教師書讀多了,知識面廣了,領悟能力強了,在課堂上才會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課堂才能高潮迭起,精彩紛呈。這樣,學生就會在享受中快樂學習,教師就會在享受中輕松施教。教師應該把學習作為是一種生活方式,要求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面,才能應對紛繁復雜的工作條線,讀書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學習不僅能提升智慧,更能增強教師的文化底蘊,讀書學習的過程就是吸收、成長的過程,不讀書則會影響到我們教師教育教學理論的提高,影響到知識水平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影響到對學生學習的關注及與學生的溝通。
“不讀書的孩子是一個沒有潛力的孩子;不讀書的家庭是一個庸俗的家庭;不讀書的學校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校;不讀書的社會也必將是一個落后的社會。”閱讀可以陶冶性情,可以豐富精神世界,可以讓人把每一個日子過得有詩意,有情趣,有滋味。一句話,閱讀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閱讀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閱讀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沒有閱讀的學校永遠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個書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個美麗的城市。因此,閱讀能改變人生的價值,有改變社會的積極作用。有句話說得好:“我一個人無法改變世界,但我能改變一個人的世界。”每一個明媚的清晨,每一個恬靜的黃昏,讓我們攜手孩子們一起在閱讀中同大師對話,和經典為友,與博覽同行!讓閱讀,伴隨咱們的生活,讓閱讀,提升咱們的素養;讓閱讀,堅定咱們的信念;讓閱讀,凝聚咱們的力量!潛心閱讀吧,凡是有書香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我們的生命定會灑滿暖暖香香的陽光!
朱煜細數《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這本書在他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所產生的持續且長久的啟發與影響;竇桂梅因閱讀《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而寫成的《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令我強烈而鮮明地感受著一個閱讀者所能擁有的思想厚度與人性深度;在周益民眼里,《小王子》給人們帶來的啟發也許是“享受星光、清泉和日常的平凡才是最為美麗的事”。
閱讀,到底可以讓教育變得有多好,這是一個誰都無法提供標準答案的問題。閱讀之美,滋潤了每一個閱讀者的心靈,所帶來的好外化于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之中。心靈的不同,必然決定了“變好”的程度差異。
《閱讀,讓教育變好》讀后感2
暑期,看了《閱讀,讓教育變好》,我深深覺得學校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至關重要的。但是學校教育如果離開了閱讀,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就是訓練。我們絕大多數的學校不是在從事教育,是在從事訓練,因為它根本沒有閱讀生活,根本沒有人心靈成長的舞臺。學校教育就像母親的乳汁,對人的最初的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的第一年,母親的乳汁是最好的營養,最天然的',營養結構最豐富的。但是到如果到30歲時還吃母親的乳汁,你一定是一個身體發育不良的孩子。你需要自主進食,需要咀嚼的能力,需要自己不斷吸收各種各樣的營養。閱讀也是如此,學校教育相當于母親的乳汁,如果沒有閱讀,如果沒有大量的和人類最偉大的著作,最偉大的經典去交流溝通,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精神成長的個體。
更重要的是,真正的精神饑餓感,只有在中小學階段才能形成,當然不是說今后不可能形成了。《禮記學記》里面曾經講過: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時機過去以后,你再勤苦,還是可以成的,只不過是難成。人的精神饑餓感,是在中小學階段,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形成的。人類對知識的渴望,對于世界的好奇,人類的很多問號,只有在小學階段才能提出,過了這個村,永遠沒這個店,所以小學階段的閱讀,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接下來在小學的最后一年,我決定圍繞閱讀做好以下工作,中化經典誦讀,班級閱讀節,感動接力,親子共讀,讀寫繪的研究等等。我們的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閱讀,特別是兒童閱讀。我認為人的閱讀的票根,人的精神的饑餓感,只有在中小學階段才能形成。
我同時還呼吁我們的孩子們的遠離電視,推廣晨誦、午讀、幕省為核心的生活方式。每一天是以晨誦開始的,我們高年級用經典散文、唐詩宋詞等開始一天的生活。每天中午我們有20分鐘的午讀時間,我們和孩子一起讀《草房子》,讀《夏洛的網》,讀《一百條裙子》,讀《爺爺一定有辦法》等。
總而言之,我覺得真正的閱讀應該從兒童開始,應該從教育著手,這才是解決中國教育問題的最重要的手段。同時它也是中國素質教育突破口的一個最重要的選擇。只有通過閱讀讓孩子成長了,才是最好素質。
【《閱讀,讓教育變好》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班教育隨筆閱讀01-06
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書籍推薦10-12
小班教育隨筆關于閱讀01-22
閱讀看書教育隨筆小班01-18
閱讀區小班教育隨筆01-15
孔融讓梨讀后感400字 孔融讓梨讀后感12-28
《閱讀的力量》讀后感01-29
讓網絡教育滲透于美術課堂03-31
家庭教育經典書籍閱讀推薦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