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文賞析
在我們上學(xué)期間,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你還記得哪些經(jīng)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文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文賞析 篇1
原文:
陳同父自東陽來過余,留十日。與之同游鵝湖,且會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余意中殊戀戀,復(fù)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fā)千里一笑。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fēng)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fā)。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被疏梅料理成風(fēng)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dāng)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背景
作者與陳亮(字同父)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們始終主張抗金,恢復(fù)中原,并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們和朱熹(字元晦,又號晦庵)在哲學(xué)觀點上雖然不同,但彼此間的友誼卻很深厚。公元1188年(淳熙十五年)冬,陳亮自浙江東陽來江西上饒訪問作者與他共商恢復(fù)大計;并寄信約朱熹到紫溪(江西鉛山南)會面朱熹因事未能前去。作者與陳亮同游鵝湖寺(在鉛山東北);后到紫溪等候朱熹,由于朱熹沒有來,陳亮遂東歸。作者于別后次日欲追趕陳亮回來,挽留他多住幾天。到鷺鷥林(在上饒東)因雪深泥滑不能再進,只好悵然返回。那天夜里,作者在投宿處寫了這首詞。
詞句解析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fēng)流酷似,臥龍諸葛。”上闋開頭回敘在驛亭飲酒話別的場面。顯然,當(dāng)時雙方都說了許多相互推許的話。作者在這里只舉了自己對陳亮的稱贊,說陳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潛,又象諸葛亮。因為陳亮長期住在家鄉(xiāng),沒有作官,故以陶淵明、諸葛亮作此。這個評價自然很高,但倒也部分符合陳亮一生言談、行事和學(xué)問的實際,并非夸大溢美。作者不僅理解自己的好友陳亮,而且把歷史上兩位著名的人物陶潛和諸葛亮(表面看,他們是多么不同!)聯(lián)系在一起,一并談?wù)摚@是極有見解的。寫朱熹對陶潛的看法也是一致的。朱熹《清邃閣論詩》說:“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jù)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來得不覺耳。”后來,清代詩人龔自珍在《已亥雜詩》中寫道:“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就融合了作者和朱熹兩人的見解。
“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華發(fā)。這三句驟看起來像橫空飛來,與上文毫不相干;細思便能理解:此乃詞人挪開話題,把主題轉(zhuǎn)到寫個人和國家的命運。鵲踏松梢,雪落破帽(自東晉孟嘉龍山落帽傳為美談后,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詡),引發(fā)了對滿頭白發(fā)的聯(lián)想。這時,這時與陳亮都近五十歲了。歲月蹉跎,報國無門怎能不觸起他們無盡的感喟呢?
“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被疏梅料理成風(fēng)月。兩三雁,也蕭瑟。”這幾句表面寫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四野凄涼;僅憑幾枝稀疏的梅花妝點風(fēng)光。暗里寫南宋朝廷茍且偷安,不肯銳意恢復(fù)中原,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殘。“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但他們猶如掠過長空的兩三只雁兒,不成陣隊,力量過于單薄,只能使人感到“蕭瑟”。詞中語意雙關(guān),景中藏情,以比興見意,抒發(fā)出無窮感慨,蘊涵著深遠的憂國情意。
下闋又回敘別情。“佳人重約還輕別”;佳人,指陳亮作者既推許他“重約”來晤,又微怨他急于告歸(“輕別”)。這是全詞主題,但點到即止。接下去便竭力地鋪陳和渲染。“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群來愁絕?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時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無法渡江。雪深泥滑,道路艱阻,車輪像長了角似地轉(zhuǎn)動不了,語本于陸龜蒙《古意》“愿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的詩句。唐圭璋等《唐宋詞選注》指出:“這是寫別后的景況,又是對眼前局勢的影射。”“此地行人”,即詞人目謂。“銷骨”,用孟郊《答韓愈李觀因獻張徐州》“富別愁在顏,貧別愁銷骨”詩意,極言離愁的銷魂蝕骨。接著又以“問誰使”的設(shè)問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陳亮(兼指自己)的極度愁怨。他們的愁怨,當(dāng)然不僅是因朋友離別引起,而且更主要是由國家的危亡形勢和他們在南宋朝廷里的不幸遭遇所促成。這樣,最后幾句“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dāng)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就不致使讀者覺得詞人在小題大做了。
最后幾句,暗用了好幾個典故。前兩句用《資治通鑒》卷二六五載羅紹威的故事。羅紹威聯(lián)合朱溫擊敗田承嗣后,為供應(yīng)朱溫的需求,把積蓄都花光了。他后悔說:“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后兩句用《太平廣記》卷二○四所記獨孤生的故事。唐代獨孤生善吹笛,“聲發(fā)入云,……及入破,笛遂敗裂”。又承接小序“聞鄰笛悲甚”,用向秀《思舊賦》的典故。錯,本指錯刀,這里借指錯誤。料,作豈料解。詩人感嘆說:哪里料到當(dāng)初費盡九牛二虎的力量,竟鑄成而今的“相思錯”呢?這“相思錯”,當(dāng)然不僅限于指朋友間的思念;實際上也暗寓著為國家統(tǒng)一奮斗的想法。“長夜”一詞顯然是針對時局而發(fā),非泛指冬夜之長而言。在那樣一個“長夜難明”的年代里,如龍似虎的英雄人物如辛棄疾,陳亮等,哪能不“聲噴霜竹”似地發(fā)出撕裂天地的叫喊呢?
小結(jié)
全詞感情濃郁,憂憤深廣。典故雖略嫌過多且僻,此辛詞之病。但大都能就景敘情,或即事寫景,因此形象鮮明。王國維在談到辛棄疾詞的妙處時說:“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氣象論,亦有‘橫素波,干青云’之概”(《人間詞話》卷上),這首詞就是這樣。詞前小序。記述辛、陳二人相會、同游和別后的情思。非常感人。
由此詞倡始,詞人和陳亮一連唱和了五首。這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稱得上是一樁盛事。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文賞析 篇2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
宋朝·辛棄疾
陳同父自東陽來過余,留十日。與之同游鵝湖,且會朱晦庵于紫溪,不至,飄然東歸。既別之明日,余意中殊戀戀,復(fù)欲追路。至鷺鷥林,則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獨飲方村,悵然久之,頗恨挽留之正是遂也。夜半投宿吳氏泉湖四望樓,聞鄰笛悲甚,為賦《賀新郎》以見意。又五日,同父書來索詞,心所同然者如此,可發(fā)千里一笑。
把酒長亭說。看淵明、風(fēng)流酷似,臥龍諸葛。何處飛來林間鵲,蹙踏松梢殘雪。要破帽多添華發(fā)。剩水殘山無態(tài)度,被疏梅料理成風(fēng)月。兩三雁,也蕭瑟。
佳人重約還輕別。悵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斷車輪生四角,此地行人銷骨。問誰使、君來愁絕?鑄就而今相思錯,料當(dāng)初、費盡人間鐵。長夜笛,莫吹裂。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譯文
手持酒杯與你在長亭話別,你安貧樂道的品格恰似陶靖節(jié),俊逸杰出的才干又像那臥龍諸葛。不知何處飛來的林間鵲鳥,踢踏下松枝上的殘雪。好像要讓我們倆的破帽上,增添上許多花白的頭發(fā)。草木枯萎,山水凋殘,冬日的景物都失去了光燁。全靠那稀疏的梅花點綴,才算有幾分生機令人欣悅。橫空飛過的兩三只大雁,也顯得那樣孤寂蕭瑟。
你是那樣看重信用來鵝湖相會,才相逢又輕易地匆匆離別。遺憾的是天寒水深江面封凍不能渡,無法追上你,令人悵恨郁結(jié)。車輪也如同生出了四角不能轉(zhuǎn)動,這地方真讓惜別的行人神傷慘切。試問,誰使我如此煩惱愁絕?放你東歸已經(jīng)后悔莫及,好比鑄成的大錯用盡了人間鐵。長夜難眠又傳來鄰人悲凄的笛聲,但愿那笛音止歇,不要讓長笛迸裂。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注釋
陳同父:即陳亮(—),字同父(甫),號龍川,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
東陽:即今浙江金華。
來:訪問,探望。
鵝湖:在江西鉛山縣東北,山上有湖,原名荷湖,因東晉龔氏居山養(yǎng)鵝,更名鵝湖。
朱晦庵:即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早期主戰(zhàn),晚年主和,與辛陳政見相左。
紫溪:在鉛山縣南四十里,為建陽上饒的必經(jīng)之道。
既別之明日:別后的第二天。
追路:追隨,追趕。
鷺鶿林(lùcílín):地名,古驛道所經(jīng)之地。南宋史彌寧《鷺鶿林》詩:“驛路逢梅香滿襟,攜家又過鷺鶿林。含風(fēng)野水琉璃軟,沐雨春山翡翠深。”
方村:村莊名,在鷺鶿林西南。
悵(chàng)然:失望的樣子。
不遂:沒有成功。
泉湖:地名,在信州東,方村附近。
《乳燕飛》:《賀新郎》的別名,因蘇軾《賀新郎》有“乳燕飛華屋”句而得名。
見意:表達意見。
索詞:要我寫詞。
心所同然:兩人內(nèi)心所共同想到的。
長亭:古時在城外道路旁每隔十里設(shè)立的亭子,供行旅休息,或餞別親友。
淵明:陶淵明,這里指陳亮。陳亮沒有做過官,所以辛棄疾把他比作躬耕紫桑的陶淵明。
風(fēng)流:高潔宏遠的風(fēng)度和志趣。
酷似:非常相似。
臥龍諸葛:未出山前的諸葛亮。這里是稱贊陳亮,說他和諸葛亮一樣,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臥龍,比喻才能杰出的隱士。
蹙(cù)踏:踩踏。
剩水殘山:凋敝的山水。
無態(tài)度:不成樣子。
料理:點綴,裝飾。
風(fēng)月:泛指風(fēng)光景色。
蕭瑟:冷落,凄涼。
佳人:美好的人,指君子賢人好友。這里指陳亮。
重約:重視約定。五年前,陳亮約訪辛棄疾,因被誣下獄未能踐約,此次方踐舊約。
輕別:輕易地分別。
冰合:冰封住了江面。
車輪生四角:謂道路泥濘,車輪像長了角一樣,不能轉(zhuǎn)動,無法前進。
銷骨:極度傷心。
愁絕:極端哀愁。
“鑄就”句:《資治通鑒》卷二六五:羅紹威曰:“合六州四十三縣鐵,不能為此錯也。”此言沒留住陳亮是個錯誤。費盡人間鐵,用盡了人世上所有的鐵。這里是用夸張的筆法,寫友誼的深厚堅實。
長夜笛::《太平廣記》卷二十四載,唐代著名笛師李謩在宴會遇見善吹笛的獨孤生,就把自己的長笛拿出來請他吹奏。獨孤生說此笛吹至樂曲“入破”處必裂,一試果然。這里用此典關(guān)合題序“聞鄰笛悲甚”之意,希望他不要把笛子吹裂,自己實在受不了笛聲之悲。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賞析
這首追憶與陳亮的交會與抒發(fā)別情的詞作,寫得勃郁動蕩,筆力奇特,是稼軒詞中的名篇。
長達一百二十余字的詞序是這首詞的一大特色。蘇東坡之后,詞序在詞作中的地位明顯提升,詞人多以只字片語的小序交代詞的寫作背景、”事或主“,稼軒詞亦多有詞序.但百字以上的序終究不多見。這篇序敘述了兩人相會、分別,以及別后復(fù)追、無奈路途阻隔,欲追而不得,悵然獨飲,繼而收到友人書信的情形.幾乎可以當(dāng)作一篇獨立的小散文來讀。與詞作相配合,則事與情俱佳,所渭“合則兼美”,棺得益彰。它不僅不與詞作內(nèi)容特復(fù),還能與原詞互相生發(fā),交映生輝。這樣的效果,是連宋代最善于寫作詞前小序但多與詞特復(fù)的姜夔也難以相比的。
全詞主要抒寫了他與陳亮之間志同道合的深摯友誼,同時在寫景抒情中這含有深刻的象征意味。上片起句,從長亭送別寫起,古時在大道上設(shè)亭供行人休息,通常是十里一長亭,五里一短亭,人們送行時總在長亭餞別。所以一說到長亭,總有一種依戀不舍之情。唐代大詩人李白說得好:“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這里首句說長亭餞別,就點染了一種依戀惆悵的氣氛。不正面寫彼此的留戀之意,而以一“說”字,領(lǐng)起下文。下文中長亭送別的談?wù)f,也只是他們酌古準(zhǔn)今的內(nèi)容之一,他們這覺得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和起而用世的諸葛亮可以被看成是一非的兩面,所以一樣風(fēng)流,但其中實有深意。這里作者把陳亮比做陶淵明和諸葛亮,意在說明,他那不愿做官、向往自由的品格很像陶淵明,而那風(fēng)流瀟灑的風(fēng)度和杰出的'政治、軍事才能,又實在極像當(dāng)年高臥隆中、人稱臥龍的諸葛亮。其實,這并非溢美之辭。陳亮住政治、軍事上確有卓越見解,他曾三次向孝宗上書,主張改革內(nèi)政。抗擊金兵,收復(fù)中原。在《中興十論》中,還具非規(guī)劃了收復(fù)中原的政治和軍事策略。從這些方面看.陳亮確實可與當(dāng)年隆巾對策的諸葛亮相比。長亭餞別”來夠惆悵的了,何況又是與這樣不平凡的人分手,留戀之情自然更深了。這兩個古人,原是詞人自己喜愛的,自己所欲,奉之于人,足見其誠意。
飛鵲踏雪兩句,即景生情,點畫他送別陳亮?xí)r的長亭景色,但不是靜態(tài)描繪,而是靈幻生動。“要破帽”句,則以戲謔的語言,傳達年華老大的悲感,明松暗緊。這三句是回想兩人分手前暢聚的愉快心情,但卻只用旁筆描繪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兩人正談得親切,不知從哪片林子里琶來幾只喜鵲,把松樹梢上的積雪踢落下來,點點落在他們的破帽上,好像故意要使我們增添一些白發(fā)。這里寥寥幾筆,不但點明了季節(jié),而且把兩位知友當(dāng)時在松林雪地中傾心交談的神態(tài)和愉悅的心情生動地烘托了出來,筆調(diào)也非常靈活風(fēng)趣,使人回味無窮。雖無正面描寫聚會情況,但氣氛已足。所以下面筆鋒一轉(zhuǎn),寫出一片蕭瑟景象:舉目望去,寒冬的山水凋枯得不成樣子,失去了姿態(tài)和神情,幸虧還有幾株梅花把它裝點一番,勉強點綴成一番景致。在天空中,雖有兩三只飛雁南鳴,也畢竟是蕭條凄涼。這上片歇拍前的這四句,寫冬日蕭瑟景象,和疏梅、稀雁點綴于這種景象中時,所給予詞人的印象。但意思不止于此,表面上是寫景,實際上是用比興手法,有著象征意義,隱含著作者對山河破碎、唯留一隅的南宋政局的失望,和對南宋越來越少的愛國志士無望的堅韌表示感慨之意。這是他隱居時期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的政治情懷的較明顯的傳達。
上片是圍繞著送別來寫的,但無論寫景抒情這遠遠超過送別的范圍,而具有濃郁、深邃的余情逸韻。下片則特在抒發(fā)眷念不舍的友情,把惜別之情抒發(fā)得極為深摯動人。換頭就點出陳亮的別去,這就為下文寫他追趕朋友、為風(fēng)雪所阻的情景作準(zhǔn)備。以下寫清江冰合,陸路泥濘。水陸這不可以前行,追趕也就成了泡影。實際上,他這一次是從陸路追趕朋友的,但是特用水路為虛襯,顯示出無路可通的極度失望,車輪生角一語,化用典故,形象地寫出了行路的困難,在這樣的路途上依然想追挽朋友,其下的“行人銷骨”一語。就成了順勢而下的深摯抒情了。“問誰”一句,憑空虛擬一問,自問自答,不僅使詞意可以從無可伸展處再生波瀾,而且寫出了別情的不可解脫。
于是以下一韻,在問句的追逼下,他以極夸張的筆墨,將自己的沒有能夠挽留住道友的后悔,傾身一發(fā),詞剛氣烈。費盡人間鐵來鑄就相思錯,這是很大的遺憾,表明了作者心中非常激烈的感情。同時,就像上片后兩韻的景語中包含著明顯的象征意義一樣,此處也頗有一語雙關(guān)的妙味。它兼有譴責(zé)了南宋統(tǒng)治者采取投降路線,結(jié)果弄得南北分裂,山河相望而不得相合的莫大錯誤。這樣的抒情特筆,只有包含了這種分量的內(nèi)涵,才使人在夸張的筆墨中看見他的真實感情。結(jié)尾“長夜笛,莫吹裂”兩句暗合詞序中“聞鄰笛甚悲”之語,糅合了向秀《思舊賦》的悲凄意境和獨孤生吹笛入破而使笛裂的故事。長夜漫漫,看不到破曉的希望,凄清的笛聲,撕心裂肺。全詞在悲涼的意境中收束,情深意永,余音裊裊,較之詞人那些“兒女淚,君休滴”的送別之作顯得情意繾綣。整首詞設(shè)喻新巧,寫景幽峭,但在藝術(shù)上的新奇和不憚外露的相思之情背后,傷心人別有懷抱。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創(chuàng)作背景
淳熙十五年(1188)冬,陳亮遠道來訪,和辛棄疾同游鵝湖,雖然為期只有十天,這在辛棄疾一生中,是一次很有意義的會見。陳亮東歸之后,辛棄疾寫了這首《賀新郎》,兩人往返唱和,各自寫了三首。他們兩人在詞中所寫的,離不開抗金這個中心思想。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文賞析】相關(guān)文章: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文及賞析10-18
《賀新郎·把酒長亭說》原文及賞析11-27
長亭送別原文及賞析07-17
賀新郎原文及賞析08-31
《賀新郎》原文賞析01-23
賀新郎原文賞析05-19
《賀新郎》原文及賞析04-17
把酒對月歌原文及賞析08-17
《把酒問月》原文及賞析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