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注釋、賞析
賞析意思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注釋、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4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注釋:
1、北山:指萬山,因在襄陽西北,故云。
2、隱者:浩然自謂。
3、二句謂佳節思念張五,所以才試著登高相望,自己的心也隨著秋雁向遠方的朋友飛去。登高:古人有九月九日登高的風俗。
4、興:興致。
5、發:激發。
6、沙行,在沙灘上行走。渡頭:渡口。
7、薺(jì):薺菜,一種野菜。
8、洲:一作“舟”。
9、何當:何時。載酒:攜酒。
10、重陽節:古人稱陰歷九月九日為重九節,九為陽數,故又稱“重陽節”,俗以此日登高飲酒為樂。
賞析:
詩寫重陽佳節登山懷友,精心地選擇了“薄暮”這一易于抒發愁思的特定時刻。詩人登高相望,急盼友人前來歡聚,可能焦心地等了一天,可友人終于沒有來。暮靄沉沉,秋雁南飛,更加增人惆悵;但見村人暮歸,灘頭待渡,都在急切地回家團聚,愈益引起詩人對朋友的`思念。秋高氣爽,正是激人詩興的時候,詩人遙望天際,遠樹如薺,俯視江畔,沙洲如月,在一片薄暮空濛之中,失望的詩人不禁發出了“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的美好祝愿。這是喟嘆,又是希冀,它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他們之間深摯的友誼。全詩情景交織,渾融一體,平淡見真醇,高遠兼清幽,富有藝術魅力。“天邊樹若薺”二句,摹寫物象,更是入神如畫,化用前人詩句,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簡析】
這是一首臨秋登高遠望,懷念舊友的詩。開頭四句,先點自悅,然后登山望張五;五、六兩句點明秋天節氣;七、八兩句寫登山望見山下之人;九、十兩句,寫遠 望所見;最后兩句寫自己的希望。
全詩情隨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渾為一體。情飄逸而真摯,景情淡而優美。詩人懷故友而登高,望飛雁而孤寂,臨薄暮而惆悵,處清秋而發興,自然希望摯友到來一起共度佳節。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細細品嘗,夠人玩味。
創作背景
關于此詩題中的“張五”指誰,歷來有爭議。一說指張諲。張諲曾隱居于襄陽東南三十里的鹿門山。孟浩然園廬在峴山附近,北對萬山(一說蘭山),因登臨以望張五,并寫此詩寄意。
名家點評
《苕溪漁隱叢話》引《復齋漫錄》語:顏之推《家訓》云:“《羅浮山記》:‘望平地樹如薺’。故戴皓詩‘長安樹如薺’。有人《詠樹》詩:‘遙望長安薺’,此耳學之過也。”余因讀浩然《秋登萬(蘭)山》詩:“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乃知孟真得皓意。
《王孟詩評》:劉云:樸而不厭。
《升庵詩話》:《羅浮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自是俊語。梁戴皓詩“長安樹如薺”,用其語也。后人翻之益工,薛道衡詩:“遙原樹若薺,遠水舟如葉。”孟浩然詩:“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唐賢三昧集箋注》:劉云:“時見”二句,其俚如此。
《唐賢清雅集》:超曠中獨饒勁健,神味與右丞稍異,高妙則一也。結出主意,通首方著實。
《歷代詩評注讀本》:“天邊”、“江畔”兩句,摹寫物象,超然入神。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唐]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注釋、賞析】相關文章:
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注釋及賞析08-23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注釋作品賞析03-27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及賞析12-09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賞析02-17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和賞析12-07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閱讀及賞析12-08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及賞析08-18
秋登蘭山寄張五原文賞析03-13
秋登蘭山寄張五賞析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