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調(diào)·其一原文及賞析
《清平調(diào)詞三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共三首七言樂府詩。第一首從空間角度寫,以牡丹花比楊貴妃的美艷;第二首從時間角度寫,表現(xiàn)楊貴妃的受寵幸;第三首總承一、二兩首,把牡丹和楊貴妃與君王糅合,融為一體。全詩構(gòu)思精巧,辭藻艷麗,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描繪出人花交映、迷離恍惚的景象,顯示了詩人高超的藝術(shù)功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平調(diào)·其一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內(nèi)容。
清平調(diào)·其一
李白〔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譯文
見到云就聯(lián)想到她華艷的衣裳,見到花就聯(lián)想到她艷麗的容貌;春風(fēng)吹拂欄桿,露珠潤澤花色更濃。如此天姿國色,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注釋
清平調(diào):一種歌的曲調(diào),“平調(diào)、清調(diào)、瑟調(diào)”皆周房中之遺聲。“云想”句:見云之燦爛想其衣之華艷,見花之艷麗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實際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檻:欄桿;露華濃:牡丹花沾著晶瑩的露珠更顯得顏色艷麗。“若非……會向……”:相當(dāng)于“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傳說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貴妃貌美驚人,懷疑她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賞析
此詩想象巧妙,信手拈來,不露造作之痕。詩中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讀這首詩,如覺春風(fēng)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無須刻畫,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
第一句,以牡丹花比貴妃的美艷。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二句寫花受春風(fēng)露華潤澤,猶如妃子受君王寵幸;三句以仙女比貴妃;四句以嫦娥比貴妃。這樣反復(fù)作比,塑造了艷麗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然而,詩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字眼,贊美了貴妃的豐滿姿容,卻不露痕跡。
在藝術(shù)上,這首詩歌主要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
首先,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比如,“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就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楊貴妃的容顏與衣裳之美,表現(xiàn)出楊貴妃的富貴之態(tài)。
其次,運用了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比如,“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一句就是通過擬人和夸張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楊貴妃的亮麗容顏和高貴身份。
賞析二
詩人首先寫道:“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即像。“花”指牡丹花。讀解這一句,是可以雙解的,或者說,看見天邊的云彩就想起楊貴妃的衣裳,看見嬌嫩的牡丹花兒就不由得想起楊貴妃的容顏。詩人通過“云”與“衣裳”,“花”與“容”的相似性,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描寫了楊貴妃衣著的絢麗輕盈,容顏的嬌嫩可人。也可以理解成衣裳像云彩一樣輕盈,容顏像花兒一樣美麗可人。無論那種解讀,詩人都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和豐富的聯(lián)想方法,形象而生動地描寫了楊貴妃的.富貴及其容顏之美。
接著寫道:“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拂”即輕輕擦過。“檻”即花圃的圍欄。“華”通“花”意思是說,春風(fēng)吹拂欄桿,露珠潤澤花色更濃。“春風(fēng)”一詞具有雙重意義,一是寫自然環(huán)境之美,春天的風(fēng)和煦的,暖暖的;二是暗示楊貴妃受到皇帝的恩寵,正是春風(fēng)得意之時。這一句表面描寫了環(huán)境之美,其實暗示了楊貴妃春風(fēng)得意狀態(tài)。特別是詩人抓住了楊貴妃那似如花兒上沾滿了露水一樣澤潤容顏來突出了內(nèi)心的驕人之態(tài)。可以說,詩人在比喻中兼有夸張和擬人的修辭手法,放大了楊貴妃的嬌態(tài)與大紅大紫(“華濃”)的美艷。
第三句寫道:“若非群玉山頭見。”“群玉”即山名。“群玉山”指神話中的仙山。出自《穆天子傳》(又名《周王游行》,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記載周穆王巡游之事的著作),書中說,“群玉山”是西王母住的地方。這里以西王母居處來指代仙界,詩人借此暗寓楊貴妃美貌似天仙。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如此天姿國色似如天仙的女人,如果不在“群玉山頭”見到你是見不到的這樣的美人的。詩人把楊貴妃比作天仙。天仙美,本身就是朦朧之美,這樣,給人留下了審美想象的空間。這一句是在上面把楊貴妃的玉顏比作花兒而的過渡到寫人的整體。此時的楊貴妃真有飄飄欲仙之美。
最后寫道:“會向瑤臺月下逢。”“會向”即應(yīng)在。“瑤臺”也是西王母的居處。這一句的意思是說,那一定只有在瑤臺月下,才能相逢。這一句還是寫楊貴妃是天仙。這一句與上一句是相互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是“見”,一個是“逢”,都有相遇的意思。二者之前用“若非”與“會向”相連,即“若非……會向”即是“不是……就是”之意。也就是說,楊貴妃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相逢的神女。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
創(chuàng)作背景
據(jù)晚唐五代人的記載,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年)或天寶三年(744年)春日,唐玄宗和楊妃在宮中在沉香亭觀賞牡丹花,伶人們正準(zhǔn)備表演歌舞以助興。唐玄宗卻說,賞名花,對妃子,不可用舊日樂詞。因急召翰林待詔李白進宮寫新樂章。李白奉詔進宮,即在金花箋上作了這三首詩。《全唐詩》題注:“天寶中,白供奉翰林。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移植于興慶池東沈香亭。會花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詔選梨園中弟子尤者,得樂一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手捧檀板,押眾樂前,欲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遂命龜年持金花牋,宣賜李白,立進《清平調(diào)》三章。白承詔,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龜年歌之,太真持頗梨七寶杯,酌西涼州蒲萄酒,笑領(lǐng)歌詞,意甚厚。上因調(diào)玉笛以倚曲,每曲徧將換,則遲其聲以媚之。太真飲罷,斂繡巾重拜。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于(他)學(xué)士。”
賞析
整體賞析
這三首詩,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一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從篇章結(jié)構(gòu)上說,第一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xiàn)實,點明唐宮中的沉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其一”中的春風(fēng),和“其三”中的春風(fēng),前后遙相呼應(yīng)。
第一首,一起“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云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云,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進一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fēng)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不是群玉山頭所見的飄飄仙子,就是瑤臺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玉山、瑤臺、月色,一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像一朵溫馨的白牡丹花。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一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一層。“云雨巫山枉斷腸”用楚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根本及不到當(dāng)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里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一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抬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相傳趙飛燕體態(tài)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huán)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huán))。后有人據(jù)此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但這種說法遭到很多學(xué)者反對。這些學(xué)者認為: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xué)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yǎng)的人。據(jù)原詩來看,有明顯的抑古尊今之意。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xiàn)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dāng)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并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一提,“帶笑看”三字再來一統(tǒng),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一體,融合在一起了。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fēng)無限恨”,春風(fēng)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一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dāng)然無恨,煩惱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沈香亭北”。花在闌外,人倚闌干,十分優(yōu)雅風(fēng)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一起寫,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一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fēng)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么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無怪這三首詩當(dāng)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清平調(diào)·其一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清平調(diào)·其一原文翻譯及賞析07-17
《清平調(diào)其一》賞析04-03
李白《清平調(diào)·其一》賞析04-12
清平調(diào)其一翻譯及賞析05-12
清平調(diào)詞三首其一賞析04-21
清廟原文及賞析08-25
清廟原文賞析03-12
《塞下曲·其一》原文賞析02-15
古風(fēng)·其一原文及賞析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