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賞析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賞析

時間:2022-02-22 16:56:02 賞析 我要投稿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賞析

  魏征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接下來就由小編帶來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賞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

  諫太宗十思疏

  唐代:魏征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望國一作:思國)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詞句注釋

  1.長(zhǎng):生長。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在下愚:處于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5.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6.當神器之重: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為“君權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間。

  8.休:美。這里指政權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1.殷憂:深憂。

  12.實:的確。

  13.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蓋,表推測語氣。

  14.傲物:傲視別人。物,這里指人。

  15.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胡,指北方;越,指南方。

  16.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系的人。

  17.董:督責。

  18.振:通“震”,震懾。

  19.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2.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3.見可欲: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4.將有所作:將要興建某建筑物。作,興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沖,虛。牧,約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盤游:打獵取樂。

  30.三驅:據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開一面,從而體現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31.敬終:謹慎地把事情做完。

  32.慮壅(yōng)蔽:擔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5.宏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6.簡:選拔。

  37.效:獻出。

  38.松喬: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大治了。

  40.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賞析:

  《舊唐書》曾贊揚魏征的奏疏“可為萬代王者法”。對于魏征這篇奏疏,唐太宗非常重視,說它是“言窮切至”,使得自己“披覽亡倦,每達宵分”。他還曾使用“載舟覆舟”的比喻來訓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經常拜讀這篇奏疏,用以規戒自己。由此可見它在封建時代的重要意義。即使到了現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也仍有值得借鑒的意義。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很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文章根據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之后,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地情況,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誠以待下”,必然會使“骨肉為行路”,最后導致至親疏遠,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危害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癥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奏疏從頭至尾,多用駢偶,或相對為文,或排比論述,辭工文暢,音律和諧,鏗鏘成韻,讀來如覺連珠滾動,文章一氣呵成,論述步步為營,氣勢雄健有力,警示振聾發聵。

  《諫太宗十思疏》是唐朝著名諫議大夫魏征寫給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鑒不遠,故能勵精圖治。隨著功業日隆,生活漸加奢靡,“喜聞順旨之說”,“不悅逆耳之言”。魏征以此為憂,多次上疏切諫,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喻開篇,通過成敗得失的比較推論,歸結到“可畏惟人”,指出了爭取人心的重要性。在這篇文章中,魏征緊扣“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規勸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終,虛心納下,賞罰公正;用人時要知人善任,簡能擇善;生活上要崇尚節儉,不輕用民力。這個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安邦治國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論述,其主題是在于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君王必須努力積聚德義,具體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等十個建議。寫得語重心長,剴切深厚。

  魏征敢于直諫,在貞觀年間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強調“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對唐太宗開創的千古稱頌的“貞觀之治”起了重大作用。而全文主要闡明的是為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主旨。《諫太宗十思疏》的精神,主要是規勸唐太宗在“貞觀之治”取得成就以后,仍要牢記隋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善始”、“克終”,以“積其德義”,使國家達到到長治久安的局面。

  《古文觀止》評價: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德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并傳。

  魏征這篇諫疏是規勸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文章第—段即開宗明義,用樹木、河流作比,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是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第二段分析“取易守難”的道理,并從“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入手,得出守成之君“所宜深慎”的結論,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第三段提出“十思”的具體內容。所謂“十思”,歸納起來,即戒奢安民、思危反滿、寬容仁慈、慎始善終、虛心納言、拒邪黜奸、刑賞以法。

  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臣聞”的口氣不卑不亢,令人警醒。先從正面說,用比喻推理(“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三個排比句,兩個作比喻,一個明事理,淺顯易懂,不容置疑。再從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望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就加重了強調意味。反問的一句,差不多帶有“挑釁”口吻,正是“忠言逆耳”之處。接著,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如同“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一樣荒誕。這一段的結尾,照應前面,又充分利用了“木”與“水”的比喻。

  第二段

  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終者蓋寡。”開頭幾句,寥寥數語,就概括了歷代君主能創業不能守成的普遍規律,這雖說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國之安”,就必須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來,作者以“豈取之易守之難乎”設問,引出更為具體的分析論證,指出“殷憂”與“得志”的不同心態:殷憂,則竭誠待人;得志,則縱情傲物。而“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對人的態度不同,其結果反差強烈,這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如果失去了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里借鑒古人的論述,將君和民的關系比作水與舟的關系,發人深省。

  第三段

  提出“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即“十思”。“十思”的核心內容是正己安人,但具體又有所側重。“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兩條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這兩條是戒驕戒躁,勸皇帝要恪守職分,不驕不躁,虛懷若谷,從諫如流;“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是勸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是勸皇帝勤勉政事,處置謹慎,不要怠惰;“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是說“兼聽則明”,放低身段,多聽取臣下的意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是說“偏聽則暗”,自己有傾向直臣,罷黜小人;“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是說賞罰要按國家尺度實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頗。“十思”就是十條勸戒,語語坦誠,字字驚心。文章最后從正面論述做到“十思”的好處,描繪出“垂拱而治”的政治理想。從用人,納諫,賞罰,多方來講、其中提到的“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即“用人”“納諫”策略,實際上成為初唐的治國方略,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魏征提出的“十思”能給我們哪些寫作的啟示呢?

  一是陳述意見的針對性。這奏疏是給皇帝看的,是用來勸諫皇帝的,所以“十疏”所陳述的內容無一不針對帝王的易犯病,又無一不為“垂拱而治”的封建統治著想,使唐太宗樂于接受。二是思考問題的全面性。這“十思”的內容涉及到與帝王冶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從生活到政治,從人個欲望以品德修養,凡存在的主要問題作者全都考慮到。不但指出問題,而且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費苦心。三是安排條款的序列性。“見可欲”“將有作”“念高危”“懼滿溢”“樂盤游”“憂懈怠”“慮雍蔽”“懼讒邪”“恩所及”,排列井井有條,多而不亂。四是語言表達的齊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構成排比,一氣呵成,形成齊整,氣勢磅礴。顯然,這篇古代佳作給我們帶來很多有益的寫作啟發。

  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恫嚇人們,結果只能使人們圖求茍且以免于刑罰,卻不會懷念國君的恩德,表面上態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氣。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像水一樣,可以載船,也可以翻船,這是應該特別謹慎的。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是它的根系牢固;想要河流長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頭;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多聚積道德仁義。

  名家評析

  后晉·劉煦等撰《舊唐書·魏征傳》:史臣曰:臣嘗讀漢史《劉更生傳》,見其上書論王氏擅權,恐移運祚,漢成不悟,更生徘徊伊郁,極言而不顧禍患,何匡益忠藎也如此!當更生時,諫者甚多。如谷永、楊興之上言,圖為奸利,與賊臣為向導;梅福、王吉之言,雖近古道,未切事情。則納諫任賢,詎宜容易!臣嘗閱《魏公故事》,與文皇討論政術,往復應對,凡數十一萬言。其匡過弼違,能近取譬,博約連類,皆前代諍臣之不至者。其實根于道義,發為律度,身正而心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幸,中不侈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所載章疏四篇,可為萬代王者法。雖漢之劉向、魏之徐邈、晉之山濤、宋之謝眺,才則才矣,比文貞之雅道,不有遺行乎!前代諍臣,一人而已。

  贊曰:智者不諫,諫或不智。智者盡言,國家之利。鄭公達節,才周經濟。太宗用之,子孫長世。

  清·林云銘《古文析義》卷十:此魏公貞觀十一年之疏。以思字作骨,意謂人君敢于縱情傲物,不積道義以致失人心者,皆坐思耳。思曰:睿睿作圣。故有十思之目。若約言之,總一居安思危而已。十三年五月,復有《十漸不克終》之疏,非魏公不敢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納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文雖平實,當與三代謨訓并垂,原不待以“奇幻”見長也。

  清·吳楚材等《古文觀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道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道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簿并傳。

  清·李扶九《古文筆法百篇》卷二:評解以文論,總冒總收,有埋伏,有發揮,有線索,反正宕跌,不使直筆,排奡雄厚,不尚單行,最合時墨;以理論,憂盛明危,善始慮終,雖古大臣謨

  古今異義

  1、必固其根本(古義:樹木的根部;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人君當神器之重(古義:帝位;今義:神異的器物)

  3、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古義:放縱情感;今義:盡情)

  4、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古義:有血緣關系的人;今義: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親人。古義:路人;今義:走路)

  5、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古義:“以之為”的省略,即“把它當作”;今義:認為)

  6、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古義:使心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7、簡能而任之(古義:選拔;今義:常用于“簡單”等義)

  8、何必勞神苦思(古義:為什么一定;今義:以反問語氣表示“不必”)

  詞類活用

  1、必固其根本(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牢固)

  2、居域中之大(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帝王之位)

  3、不念于居安思危(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安樂的環境,危險的可能)

  4、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動詞活用作名詞,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

  5、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寧)

  6、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名詞活用作動詞,居……下)

  7、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8、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憂)

  9、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虛)

  10、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正;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奸惡的人)

  11、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形容詞活用作名詞,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見)

  特殊句式

  1、而況于明哲乎(固定句式,“況……乎”譯意為“何況……呢”)

  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判斷句,“……,……也”表判斷)

  3、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固定句式,“豈……乎”譯意為“難道……嗎”)

  4、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狀語后置句,“以嚴刑”“以威怒”分別是“董”“振”的狀語后置)

  5、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意念被動句,被蒙蔽,受蒙蔽)

  衍生成語

  居安思危:居,處于,處在;思,想,考慮。處在安樂的環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載舟覆舟:載,承載;覆,顛覆。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治。

  擇善而從:從,追隨,引申為學習。指采納正確的建議或選擇好的方法加以實行。

  善始善終:做事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么,卻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來稱贊帝王無為而治。

  戒奢以儉:戒,戒除;奢,奢侈;儉,節儉。用節儉來消除奢侈。

  作者簡介

  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參加隋末農民起義。后入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被擢為議諫大夫,歷任秘書監、侍中等職。參預朝政,先后向太宗陳諫二百余事,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后以修史功,進位光祿大夫,封鄭國公。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其言論見于《貞觀政要》。

【魏征諫太宗十思疏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邊城思》原文及賞析11-24

晏子諫殺燭鄒原文及賞析10-16

《蝶戀花·雨霰疏疏經潑火》原文及賞析10-18

去者日以疏的原文及賞析12-27

《思佳客·閏中秋》原文及賞析11-24

《浪淘沙·疏雨洗天清》原文及賞析10-15

涼思原文、賞析10-21

《青門引·春思》原文及賞析10-15

祭公諫征犬戎_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10-16

涼思原文,注釋,賞析10-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犁县| 通州市| 来宾市| 日土县| 涪陵区| 建平县| 益阳市| 太保市| 成武县| 阿拉尔市| 永福县| 汪清县| 宣恩县| 新平| 韶关市| 宽城| 宁波市| 独山县| 娄烦县| 永春县| 资兴市| 吉首市| 邵东县| 兴业县| 大邑县| 色达县| 甘洛县| 平果县| 闽侯县| 莱州市| 赞皇县| 南宫市| 古交市| 文安县| 壶关县| 景泰县| 阳原县| 新竹县| 永年县| 云浮市| 临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