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江城子(癸酉春社) 原文及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是古代中國詩歌的泛稱,在時間上指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的詩歌作品。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江城子(癸酉春社) 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江城子(癸酉春社)
朝代:宋代
作者:王炎
原文
清波渺渺日暉暉。柳依依。草離離。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
怯寒未敢試春衣。踏青時。懶追隨。野蔌山肴,村釀可從宜。不向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癡。
譯文
春水悠遠,春陽晴朗,柳條輕柔,青草繁茂,柳條兒依依,青草兒迷離。衰老年大的我趕上了盎然的春天,可有誰知道我內(nèi)心的情緒呢?珠簾四垂,庭院寂靜,我一個人獨坐,看燕子雙雙翻飛。
心里怕春寒,不敢換春衣,正是踏青時節(jié),我卻懶于把別人追隨。那就擺一些野菜,弄一點山味,斟幾杯粗酒,拼上一醉。但是我卻擔(dān)心,如果喝醉,那不會說話的花兒,會笑我癡呆似傻。
鑒賞
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已經(jīng)是七十五歲的人了。大好的春光與熱烈的慶典引起他踏青的情致,可是年老力衰又迫使他不得不蟄居在家。
這種矛盾反映在詞中,便處處表現(xiàn)為無可奈何的惆悵情懷。“清波渺渺日暉暉,柳依依,草離離”。詞篇從景物入手,平平敘起,似是閑筆。然而遼遠靜謐的景物,本身已在空闊中顯出寂寞之情調(diào),再上加作者欲游不能的力不從心,全文的惆悵基調(diào)已顯端倪本詞善于以景顯情襯情,首句即是如此,因而,“閑筆”之中實際上已經(jīng)包含了無窮的感情。古人云:“筆未到,氣已吞”,當(dāng)是此類技法。“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緊接在平淡的景物描寫之后,突然直接抒寫情懷,有如異軍突起,來勢極猛。可是”情緒“究竟如何呢?
“簾箔四垂庭院靜,人獨處,燕雙飛”,這三句再一次不直敘感觸,仍以環(huán)境風(fēng)物入詞,似乎在“顧左右而言他”。作者一方面有意躲開感情的沉重壓迫,另一方面繼續(xù)用寂寥的環(huán)境映襯無可奈何的心理:“簾箔四垂”寫庭院之“靜”:“人獨處”兩句,化用唐翁宏“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句,以燕的“雙飛,襯人的”獨處“,寂寞無聊的心緒,皆包含在這種種形象之中。這種寫法,不僅用對讀者的啟發(fā)代替作者的絮絮陳言,容易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而且筆法一張一弛,在跌宕變化之中也顯示出深厚的藝術(shù)感染力,下半闋是作者感情的正面抒發(fā)。根據(jù)內(nèi)容,可以分作三個層次:”怯寒未敢試春衣“寫怯寒:”踏青時,懶追隨。野蔌山肴,村釀可從宜“寫勉力踏青,但又有些力不從心,唯有借助野蔬山肴與村釀,聊遣情緒而已:”不向花邊拚一醉,花不語,笑人癡“寫醉酒,拚卻一醉,這正是以上諸般情緒交織的結(jié)果。從因果關(guān)系上說,”怯寒“即是”老大逢春“情緒的根源,所以也就是下半闋的癥結(jié)所在:連春衣都不敢試穿的人,自然不敢追隨踏青,但人逢春社,寂寞難熬,只得以酒遣情一醉方休,即使笑我人”癡“又有何妨。從情緒的凝重程度看,試春衣的目的為的是去踏青,而踏青的結(jié)果卻是一醉。——因此,下半闋所寫三層雖都是作者所最不堪忍耐的,然而在處理上,一層卻比一層深,一層比一層更叫人傷懷。
王炎填詞,力求“不溺于情欲,不蕩于無法”,“惟婉轉(zhuǎn)嫵媚為善”(《雙溪詩馀自序》)。這闋詞抒寫“老大逢春”的帳惘情懷,微婉纏綿,頗具婉轉(zhuǎn)嫵媚之美。但詞中感情,濃而不粘,“哀而不傷”作者居高臨下從容抒發(fā)情緒,始終不為情役,這是它“不溺于情欲”的表現(xiàn)。至于“不蕩于無法”,則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看出:第一、章法精密。如前所述,這首詞前后兩片各自可分三層,每層之間起伏變化,但意脈不亂,雖極曲折之勢,卻能一氣貫下,因而層次極清,組織極精。第二、句法渾成。本篇字字都經(jīng)錘煉。但初讀時則又好像全不經(jīng)意。比如“老大逢春,情緒有誰知”,其中“誰知”二字既指感慨深沉,又說無人理解,表現(xiàn)力很強,讀來又十分平易。只有通讀全篇細細品味才知其妙。再如“人獨處,燕雙飛”,全不見一點斧鑿痕跡,卻是詞人精心設(shè)計的畫面。至于開頭處連用四個疊字句,渲染春光,暗寓情懷,都十分到家。結(jié)尾處于平平敘寫之后,采取擬人手法,說“花不語,笑人癡”,全篇也因之活躍飛動。這些地方,都是作者重視章法的表現(xiàn)。
創(chuàng)作背景
王炎生于宋紹興八年(1138)。癸酉為寧宗嘉定六年(1213),此時他七十五歲。春社,祭祀土地的日子,以祈求豐收。周代用甲日,漢以后,一般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為春社。《禮記?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烝,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王駕《社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詩人于是日有感而寫了這首詞。
《江城子·癸酉春社》作者介紹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號雙溪,婺源(今屬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禮記解》、《論 語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shù)稽疑》、《禹貢辨》等,《全宋詞》第 三冊錄其詞五十二首。事跡見胡升《王大監(jiān)傳》(《新安文獻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參《南宋館閣續(xù) 錄》卷八、九。
詳細簡介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號雙溪,婺源(今屬江西)人。年十五學(xué)為文,乾道五年進士,調(diào)明州司法參軍,丁母憂,再調(diào)鄂州崇陽簿,江陵帥張栻檄入幕府, 議論相得。秩滿,授潭州教授,以薦知臨湘縣。通判臨江軍,召除太學(xué)博士,慶元三年,遷秘書郎。四年, 除著作佐郎,兼實錄院檢討官。五年,遷著作郎兼考功郎,兼禮部員外 郎。六年,除軍器少監(jiān),遷軍器監(jiān), 主管武夷山?jīng)_佑觀。起知饒州,改湖州,不畏豪強,有“為天子臣,正天子法”之語,人多傳誦。然終以謗罷,再奉祠。所居有雙溪,筑亭寄興,以白樂天自比。嘉定十一年卒, 年八十二。生平與朱熹交厚,往還之作頗多,又與張栻講論,故其學(xué)為后人所重。
一生著述甚富,有《讀易筆記》、《尚書小傳》、《禮記解》、《論語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義》、《象數(shù)稽疑》、《禹貢辨》等,總題為《雙溪類稿》,早已失傳,僅存詩文二十七卷,題為《雙溪類稿》,或稱 《雙溪集》,有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萬歷二十四年王孟達刻本、《四庫全書》本。《雙溪詩馀》一卷, 有《四印齋所刻詞》本。所作詩文博雅精深,具有根柢,議論醇正,引據(jù)典確(《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 其詩尤為世人稱許,而清人則謂其 “多庸調(diào)”(《宋詩鈔·雙溪詩鈔 序》) 、“力庸格窘”(《石洲詩話》卷 四)。其論詞貴“婉轉(zhuǎn)嫵媚”,鄙薄 “豪壯語”(《雙溪詩馀自序》),所作 “質(zhì)實妍雅”(《善本書室藏書志》卷 四○),“雖不甚工,亦一家眷屬”(王國維《跋雙溪詩馀》)。《全宋詞》第 三冊錄其詞五十二首。《全宋詩》卷 二五五九至二五六七錄其詩九卷。《全宋文》卷六○九○至六一一二編 其文為二十三卷。事跡見胡升《王大監(jiān)傳》(《新安文獻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參《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
【江城子(癸酉春社) 原文及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江城子癸酉春社賞析05-17
《江城子·癸酉春社》譯文及賞析08-12
《江城子·賞春》原文賞析02-15
江城子·賞春原文及賞析07-17
江城子·賞春原文賞析03-12
《江城子·賞春》原文及賞析10-15
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原文及賞析11-19
江城子·賞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7
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原文及賞析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