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懷·榆關斷音信原文及賞析
原文:
擬詠懷·榆關斷音信
庾信〔南北朝〕
榆關斷音信,漢使絕經過。
胡笳落淚曲,羌笛斷腸歌。
纖腰減束素,別淚損橫波。
恨心終不歇,紅顏無復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斷河。
譯文:
邊塞上梁朝的音信已然斷絕,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見到來。聽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涼的音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只能淚落痛斷腸。自己原本纖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眼睛也因傷別流淚而損傷。離恨之心終不能盡,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歸國的愿望就像用枯木填平大海一樣不能實現,只盼望青山崩塌能阻斷黃河,暢通歸鄉的路。
注釋:
榆關:猶“榆塞”,泛指北方邊塞。
減束素:言腰部漸漸瘦細。
橫波:指眼。
填海:精衛填海。精衛是古代神話中的鳥名。它本是炎帝的少女,名女娃,溺死于東海。死后化為鳥,名精衛,常銜西山木石以填東海。“青山”句言望山崩可以阻塞河流。末二句言雖抱希望實際是無聊的空想。
賞析:
“榆關”,是戰國時期的關名,在今陜西省榆林市東。這里泛指北方的關塞。這句說邊塞上自己祖國梁朝的音信已然斷絕。“漢使”,漢人朝廷的使者,指梁朝。庾信被滯留的西魏為鮮卑族拓跋部所建。這句說祖國梁朝的的使者也不見到來。這二句點出了自己稽留北朝,而故國的音信、使節均已斷絕,流露出思念之情。
“胡笳”,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樂,其音凄涼,漢時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帶,古時稱北方和西域民族為胡人,故云胡笳。“羌笛”,亦是我國古代北方民族的管音樂,原出自古羌族(西部民族)。這二句寫作者聽到的皆是胡地悲哀凄涼的音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更不僅落淚斷腸。
“束素”,為白色生絹,喻腰,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腰如約素”,喻腰細軟如一束絹,形容是美女。“橫波”,指眼睛。這二句寫作者離別了祖國,非常悲傷,聽到胡笳而落淚,聞羌笛而斷腸,自己原本纖瘦的腰,更加消瘦如束素,傷別的眼睛,因流涕而損傷。
恨心,充滿離恨之心。“歇”,盡,竭。“紅顏”。指女性艷麗的.容貌。這兩句說自己離恨之心終不能盡,以至于很快就衰老了。以上四句,作者表明上是寫滿懷離恨的閨中思婦,而實際上是以此來自喻。
庾信羈留北方后心情郁憤,曾作《詠懷》二十七首,抒發懷念故國的感情和身世之悲,藝術上也更為成熟。本篇為其中第七首。詩中寫自己稽留北朝,悲傷落淚,恨心不歇,依然懷著不能實現的期望。
作者介紹: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蘭成,北周時期人。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他以聰穎的資質,在梁這個南朝文學的全盛時代積累了很高的文學素養,又來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經歷豐富了創作的內容,并多少接受了北方文化的某些因素,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面貌。
【擬詠懷·榆關斷音信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擬孫權答曹操書》原文及賞析10-18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原文及賞析10-15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原文及賞析10-15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原文及賞析10-15
佳人原文及賞析08-22
別離原文及賞析12-13
南湖原文及賞析11-19
《烏衣巷》原文及賞析11-19
出關原文及賞析11-19
《別離》原文及賞析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