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秋夜詞原文及賞析
《秋夜詞》是南宋詩人謝翱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前兩句用“山外山”、“樹邊樹”的視覺形象引發國破家亡的愁怨和遺恨;后兩句詩人緊承前語,針對元代統治者發出的反抗心聲,揭示出詩人自己與元朝統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題。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秋夜詞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
秋夜詞原文
作者:謝翱
朝代:宋朝
愁生山外山,恨殺樹邊樹。
隔斷秋月明,不使共一處。
譯文
座座山峰愁情不斷,株株樹木遺恨無限。
請隔斷這秋月的光輝,宋朝的遺民與新貴們不共戴天。
注釋
山外山:山外之“山”,暗喻被元軍占領的一片混亂的江山。
樹邊樹:同山外山一樣暗指。
隔斷:隔絕、遮斷。
秋月:此處借之表達愿望,代指外邊的世界。
賞析:
此詩前兩句用“山外山”、“樹邊樹”的視覺形象引發國破家亡的愁怨和遺恨;后兩句詩人緊承前語,針對元代統治者發出的反抗心聲,揭示出詩人自己與元朝統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題。全詩以淺近通俗的語言,生動質樸的比喻,率直地表示亡國之恨,字字咬牙,句句切齒,有顛倒乾坤,截斷眾流之氣魄。
第一、二句作者為了表現胸中的“愁和“恨”,不是采取怒發沖冠式的直接表露,而是借物寓懷,以一種環境襯托的比喻手法,巧妙地用“山外山”“樹邊樹”的視覺形象引發國破家亡的愁怨和遺恨。這里的“山”“樹”,不僅指自然的“山”“樹”,更寓意元兵占領的一片渾濁世界。山、樹本可使人賞心悅目,然而在亡國遺民眼中,只能勾起無限的愁和恨。
第三、四句緊承一、二句,詩人設想,如果眼前的山和樹能夠隔斷秋月的光明,照我就不照他,照他就不照我,使我和他“不共一處”。這樣以含蓄的手法,揭示出詩人自己與元朝統治者“不共戴天”的主題。詩人雖未明言同誰“不共一處”,不過,從詩人所寫“無處堪揮淚”(《書文山卷后》),“我愁無地可耕漁”(見《宋遺民錄》)等句,則可以清楚地看出,正是滅宋的元代統治者,使詩人陷入“無處”“無地”的厄運,所以詩人在月色如銀的秋夜,迸發出的愁恨,不能僅僅看作是個人的恩怨。確切地說,全詩乃是針對元代統治者發出的反抗心聲,誓欲隔斷明亮的秋月,雖然想隔斷秋月的光明,事實上卻是不可能的,但詩人不愿與元代新貴們“共一處”,其態度之堅決,氣節之堅貞,給讀者以強烈的感受。
前人評謝翱詩曰:“所作歌詩,其稱小,其指大,其辭隱,其意顯,有風人之余,類唐人之卓卓者。”(《謝翱傳》)此詩即可見詩人風格之一斑。
創作背景
謝翱生當南宋末年,是一位堅貞不渝的愛國詩人。元兵破宋時,他率鄉兵投奔文天祥,任諮議參軍。文天祥被元人拘禁后,謝翱隱姓埋名,漫游東南,不時抒發持志不屈、懷戀故國的思想感情,表現出高尚的氣節。《秋夜詞》就作于此時,是這種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
作者簡介
謝翱(1249—1295年),南宋長溪(今福建露浦)人,字皋羽,號晞發子。做過小官,家里很有錢。元兵南侵時,文天祥號召各地起義,他散去家財,招募鄉兵,參加文天祥的軍隊,擔任諮議參軍之職。南宋亡后,隱居桐廬嚴子陵釣魚臺。著有《晞發集》《天地間集》等。
【秋夜詞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秋夜原文及賞析12-17
秋夜原文賞析12-17
秋夜原文及賞析03-06
秋夜雨·秋夜原文、賞析08-09
秋夜原文及賞析【實用】03-01
秋夜原文賞析(集合)12-17
秋夜曲原文及賞析03-06
秋夜長原文及賞析09-13
秋夜原文賞析[必備]12-17
(優秀)秋夜原文賞析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