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父·漁父醉原文及賞析
原文:
漁父醉,蓑衣舞,醉里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斜橫,醒后不知何處。
譯文
漁父酒醉了,披著蓑衣走路跌跌蹌蹌像跳舞。醉酒的漁父想尋找回去的歸途。短槳小船無人執掌,任它隨意漂流。酒醒以后,漁父不知身在何處。
注釋
蓑(suō)衣舞:指漁父穿著蓑衣醉行之狀。
卻:往回走。
短棹(zhào):小槳。
賞析:
前兩句點化引用了唐代詩人孟郊《送淡公》(之三)“獨迷舞短蓑”詩意,寫了漁父狂飲爛醉而忘形的神態。“漁父醉,蓑衣舞”,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了漁父狂飲爛醉以致神魂顛倒、身不由己的'詼諧狀態。“蓑衣舞”三字逼真傳神,漁父醉后那踉踉蹌蹌的行走模樣躍然紙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醉里卻尋歸路”,進一步渲染了漁父醉后神不附體、欲歸無路的昏沉狀態。連東南西北都弄不清楚,回去的道路也找不到了,只好“輕舟短棹任斜橫”。
作者曾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七月游赤壁湖時,也狂飲爛醉過,結果是“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此詞里漁父的狂飲爛醉,其結果比作者游赤壁時的境況好不了多少,同樣會是“肴核既盡,杯盤狼藉”。所不同的是:相與枕藉乎家中,“醉后不知何處?”最后兩句為點題之筆,反映了漁父那種狂放不羈、自由自在的恬淡生活心態。
第二首詞先描寫,后敘述,描寫與敘述融會運用,集中渲染了漁父“醉”后百事皆空的心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詞隱含了道家崇尚自然、清凈無為的思想,反映了詞人隨緣放曠、任天而動的達觀胸懷。
【漁父·漁父醉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西江月·漁父詞原文及賞析11-19
《醉太平·春晚》原文及賞析11-24
《月下醉題》原文及賞析10-15
《醉中天·詠大蝴蝶》原文及賞析10-15
石蒼舒醉墨堂原文及賞析10-17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原文及賞析11-19
《蝶戀花·醉別西樓醒不記》原文及賞析10-19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原文及賞析10-16
綺寮怨·上馬人扶殘醉原文及賞析10-15
江城子·醉來長袖舞雞鳴原文及賞析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