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原文及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后白話文而講的,古代并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相信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寒蛩一作:寒蟲)
堪笑一葉漂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譯文
大地如此廣闊,你我都是胸懷大志的英雄豪杰,現在雖然如同蛟龍被困禁在池中,但是蛟龍終當脫離小池,飛騰于廣闊天地。秋風秋雨煞人,再加上牢房的蟋蟀叫個不停,我心煩意亂愁腸百結,你我像曹操、槊題詩那樣的英雄氣概,王粲登樓作岍那樣的名士風流,都成了空中花一般的往事,眼前長江滾滾,后浪推前浪,將來肯定還有英雄豪杰起來完成未競的事業。
現在,你我在落葉隨風飄雪,又來到秦淮河畔,正是涼風吹來的那一刻,鏡中的.你我已兩鬢白發,只是我們的英雄之心不會改變。我就要離開故都,放逐到沙漠之地,回望故國的江山一片青色,謙遜我越來越遠,去只有一死,希望老朋友以后懷念我的時候,就聽聽樹枝上杜鵑的悲啼吧!那是我的靈魂歸來看望我的祖國。
注釋
酹江月:詞牌名,即“念奴嬌”。友:指鄧剡,文天祥的同鄉好友。
寒蛩(qióng):深秋的蟋蟀。
橫槊題詩:用曹操典故。
登樓作賦:用王粲典故。
龍沙:指北方沙漠。《后漢書·班超傳贊》:“定遠慷慨,專功西遐。坦步蔥雪,咫尺龍沙。”李賢注:“蔥嶺、雪山,白龍堆沙漠也。”
一線青如發:語出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青山一發是中原。”
賞析:
文天祥此詞起勢頗為雄壯。起首四句以不凡的氣勢寫出天地乾坤的遼闊,英雄豪杰決不會低頭屈服,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像蛟龍出池,騰飛云間。“乾坤能大”,“能”,同恁,如許、這樣之意。雖身陷囚籠,但壯士未更,深信人民反抗意志并沒消沉,光復大業終會來臨。“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出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寫出自己信心,還與友人共勉。期冀他早脫牢籠,再干一番宏圖偉業。“風雨”二句借寫眼前景象,烘托囚徒的凄苦生活,抒發沉痛情懷,民族浩劫,所到之處皆已江山易手,長夜難寐,令人愁腸百結。他感嘆自己身陷牢籠,無法收拾河山,重振乾坤。“橫槊”五句,筆鋒一轉,雖然像曹操橫槊題詩氣吞萬里,王粲登樓作賦風流千古的人物都已逝去,但眼前滾滾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壯闊氣勢,卻使他重振精神,他相信,肯定有英雄繼起,完成復國大業,詞人情緒由悲轉壯,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充滿信心。
下片言別。“堪笑”三句嘲笑自己和鄧剡身不由己,隨秋風流落在秦淮河畔,既點明時間、地點,又寫出自己身陷囹圄的悲哀。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出使元營,因痛斥敵帥伯顏,被拘押至鎮江,伺機脫逃,在淮水之間和敵騎數次相遇,歷盡艱難才得南歸。這次,又抵金陵一帶,故稱“重來淮水”。“鏡里”二句以自己矢志不渝、堅貞不屈的決心回答鄧剡贈詞中堅持操守的勉勵。“去去”三句,寫他設想此去北國,在沙漠中依依回首中原的情景。收尾兩句,更表達了詞人的一腔忠憤:即使為國捐軀,也要化作杜鵑歸來,生為民族奮斗,死后魂依故國,他把自己的赤子之心和滿腔血淚都凝聚在這結句之中。
此詞作于被俘北解途中,不僅沒有絕望、悲哀的嘆息,反而表現了激昂慷慨的氣概,忠義之氣,凜然紙上,熾熱的愛國情懷,令人肅然起敬。文天祥的詞是宋詞最后的光輝。在詞壇充滿哀嘆和悲觀氣氛的時候,他的詞宛如沉沉夜幕中的一道閃電和一聲驚雷,讓人們在絕望中看到一絲希望之光。此詞歡暢淋漓,不假修飾,無齊蓬之痕,絕無無病呻吟之態,直抒胸臆,蒼涼悲壯。王國維《人間詞話》曰:“文山詞,風骨甚高,亦有境界。”文天祥用生命和鮮血為“燃料”照亮了宋末詞壇,可謂當時詞壇中一顆耀眼的星辰,給人們留下了無比壯烈和崇高的最后印象。
拓展閱讀:
作品簡介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是宋末愛國文學家文天祥的詞作。此詞描寫了作者的囚徒生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慨,表明作者不但自己寧死不屈,而且深信未來將有更多的豪杰之士起來繼續進行斗爭。全詞直抒胸臆,激昂慷慨,蒼涼悲壯,充分表現出作者對南宋王朝的耿耿忠心以及高尚的民族氣節。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南宋祥興二年(1279)八月。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率兵繼續與元軍作戰,兵敗,文天祥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北)被俘。次年四月,被押往大都(今北京),一起被押北行還有他的同鄉好友鄧剡。在途經金陵(今江蘇南京)時,鄧剡因病暫留天慶觀就醫,文天祥繼續被解北上。臨別之時鄧剡寫了一首《酹江月·驛中言別》贈送文天祥,對國族的不幸表示極大的憤慨,對文天祥的愛國壯舉表示熱忱的贊慕。文天祥寫此詞酬答鄧剡。二詞均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原韻。
作者簡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寶祐四年(1256)進士第一。歷知瑞、贛等州。德祐元年(1275),元兵東下,他在贛州組義軍,入衛臨安(今浙江杭州)。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軍議和,被扣留。后脫逃到溫州。端宗景炎二年(1277)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不久敗退廣東。次年在五坡嶺(在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拒絕元將誘降,于次年送至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屢經威逼利誘,誓死不屈。編《指南錄》,作《正氣歌》,大義凜然,終在柴市被害。有《文山先生全集》。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酹江月·驛中言別原文及賞析07-22
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酹江月·驛中言別》原文及翻譯賞析03-08
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原文及賞析08-20
酹江月·驛中言別_鄧剡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28
酹江月·淮城感興原文及賞析08-25
《酹江月·淮城感興》原文及賞析08-27
《酹江月》全文賞析01-24
《喜見外弟又言別》的原文及賞析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