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女詞原文及賞析
想要學好一篇古文,讓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是最佳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識和文法,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巴女詞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原文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
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
譯文
巴地的長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兒順水漂流疾若飛。
十個月時間走過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歸?
注釋
巴:今四川省東部一帶地方,古時為巴國。巴女,即巴地的女子。
巴水:水名,在湖北省境內。巴水:指三峽中的長江水,因處在三巴之地,故名。王墑注:“唐之渝州、涪州、忠州、萬州等處,皆古時巴郡。其水流經三峽下至夷陵。當盛漲時,箭飛之速,不足過矣!
賞析
詩中巴女的丈夫大約是乘船東下去經商,所以詩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極簡單的.幾筆,勾勒出與丈夫分別時的情景,道出了女子當時的不忍分別的復雜心情。
詩中前兩句寫水、寫船,“急如箭”“去若飛”兩個比喻恰切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及小船疾去的情形。這既是對客觀事物的實寫,又含蓄地寫出了送行者灑淚惜別的細微心理活動。在詩中主人公看來,頃刻離別,去若離弦,萬千心事還沒有來得及說,丈夫所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盡頭了,這實是令人難以忍受的。
接下兩句是對巴女內心活動的直接刻畫。巴女送丈夫離去以后,落淚如雨,癡癡立在岸邊,她默然地計算著:“十月三千里,郎行幾歲歸?”暗寓出身隔異地,夫妻兩人不知何時才能團聚的悲傷之情。很多行商在外的旅人,由于交通極不便利,各種物質條件的貧乏,往往客死異鄉,或者竟在外地另立家室。在家獨守的商婦,大多形同孤寡、無依無靠,她們的命運是非常悲慘的,所以她們與丈夫離別就象生離死別一樣。本詩就在對這種無限惆悵的情調的描寫中,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社會問題。
這首詩從題材到語言與六朝民歌幾無區別,形式樸素簡潔,語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動地表現了巴女那種真摯淳樸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于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詩人二十五歲去蜀途中,行至巴地,擬民歌之作。自此之后,不斷有擬作,表現了李白對民歌的傾心和學習。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巴女詞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巴女謠原文及賞析07-24
巴女謠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6
越女詞其一原文及賞析09-04
越女詞其四原文及賞析09-04
貧女原文及賞析08-18
靜女原文及賞析08-23
采桑女原文及賞析08-31
《貧女》原文及賞析08-30
《貧女》原文賞析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