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花非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花非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雜言古詩(也可看作是一首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花非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原文:
花非花
唐代:白居易
花非花,霧非霧。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去似朝云無覓處。
譯文:
花非花,霧非霧。
像花而不是花,似霧而不是霧。
夜半來,天明去。
半夜時到來,天明時離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來時仿佛美好的春夢能有多少時間呢?
去似朝云無覓處。
離去時又像清晨的云彩散去無處尋覓。
注釋:
花非花,霧非霧。
花非花:《花非花》之成為詞牌始于此詩。
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幾多時?
來如:來時。幾多時:沒有多少時間。
去似朝云無覓處。
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飄散的云彩,無處尋覓。朝(zhāo)云:此借用楚襄王夢巫山神女之典故。
賞析:
這首詩通篇都是隱語,主題當是詠官妓。當時各級官府都有一定數目的娟妓,供那些腐朽的官僚們驅使。首句“花非花”是說官妓的容顏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霧非霧”中“霧”字是雙關。借“霧”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應女宿,但又并非云霧之霧。 “夜半來,天明去”既是詠星,也是說人。語意雙關,而主要是說人。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們與官僚之間互為依存,但關系又不便十分密切,只能以夜來明去為限,可謂會短別長。故末二句發出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卜的感嘆。上句言會短,下句言別長。其中“夢”、“朝云”的描寫是借用宋玉《高唐賦》、《神女賦》中關于楚王與巫山神女夢中相會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會。因為語言文字運用得巧妙,把男女歡愛之事抒寫得很含蓄,富于詩意。
語意雙關,富有朦朧美是這首小詩的最大特點。霧、春夢、朝云,這幾個意象都是朦朧、飄渺的,意象之間又故意省略了銜接,顯出較大的跳躍性,文字空靈,精煉,使人咀嚼不盡,顯示了詩人不凡的藝術功力。
創作背景
此詩寫作時間不詳,據王汝弼先生推測,大概是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出任杭州刺史至唐敬宗寶歷二年(826)卸任蘇州刺史這段時間創作。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認為此詩作于長慶三年(823)以前。
名家點評
明代楊慎《詞品》:予獨愛其《花非花》一首。蓋其自度之曲,因情生文者也。“花非花,霧非霧”,雖《高唐》《洛神》,奇麗不及也。張子野衍之為《御街行》,亦有出藍之色。
明代茅暎《詞的》:此樂天自譜體也。語甚趣。
清代王奕清《歷代詞話》引黃升曰:《花非花》一首,尤纏綿無盡。
清代陳廷焯《云韶集》:起二語奇妙。看他分寫去、來二字,不著人力,而神妙天然。
后世影響
白居易的《花非花》知名度很高,后世多有化用或直接引用。如北宋張先《御街行·夭非花艷輕非霧》:“夭非花艷輕非霧。來夜半、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云何處。”晏殊《木蘭花·燕鴻過后鶯歸去》:“長于春夢幾多時,散似秋云無覓處。”歐陽修《玉樓春·燕鴻過后春歸去》:“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南宋毛幵《玉樓春·曲房小院匆匆過》:“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朝云無覓處。”從形式上看,此詩前四個短句皆三言,是由七言絕句折腰而成,后兩個長句仍為七言。后人竟采此詩句法為詞調,以“花非花”為調名,單調二十六字,六句三仄韻,譜為曲子,廣為流傳。1933年,作曲家黃自將《花非花》譜寫成藝術歌曲。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屬山西),后遷居下邽(今陜西渭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后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歷初年任蘇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相傳老嫗也能聽懂。與元稹常唱和,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
【花非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相關文章:
《花非花》原文及翻譯賞析10-17
花非花原文、賞析10-22
花非花原文及賞析07-23
《花非花》原文及賞析09-06
金錢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5
解語花·上元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5
雨中花·夜行船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4
玉樹后庭花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5
掃花游·秋聲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