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原文及賞析
《春望》原文及賞析1
【詩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出處】唐·杜甫《春望》。
【譯注1】國家殘破,人事全非,只有 山河依然如故,春天又來到長安城,但 見草木幽深,人跡稀少。國破:指安祿 山起兵反叛,攻破長安城,也兼指國家 遭戰火破壞。山河在:極言戰爭破壞的 嚴重,除山河之外更無余物。草木深: 是說人煙稀少而致草木橫生,形容 荒涼。
【譯注2】
“國破”表明物是人非,盛唐王朝時輝煌的景象都已消失,“山河在”指自然景物依舊,“城春”指長安的春天本是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生機盎然。但“草木深”顯示出雜草叢生,樹木蒼蒼,一片凋敝荒涼的景象,與“春”形成鮮明的對比,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關心國家命運的感情。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戰亂后城 池殘破,人跡稀少的荒涼蕭條景象。 [例]“煉獄火花”是“孤島”寫生,當時日 寇侵華,上海淪陷,“國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生”,孤城落日,敵愾同仇,表達的 多是激楚蒼涼的興亡之感。(柯靈《〈柯 靈散文選〉序》)
二、后一句用以形容春 天城里草木茂盛的景色。[例]我沒有 “感時花濺淚”的多情,但有“城春草木 深”的感慨。這城,肯定是帶城墻的。 不帶城墻的城,即使春天深了,草木未 必就深。(車前子《帶城墻的家園》)
【全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1.國破:國家殘破,指安祿山叛軍蹂躪黃河南北,潼關東西,并占領長安。草木深:草木橫生,喻人跡稀少,景色荒涼。
2.感時:感慨時局。恨別:深恨離別。花濺淚:對花濺淚。一說:花似有知,亦感時而濺淚。下“鳥驚”句同。
3.烽火:戰火。至德二年的正月到三月,潼關、睢陽一線,太原、河東一帶,官兵與叛軍反復激戰。抵萬金:值萬金,極言家信珍貴難得。
4.搔:《詩·邶風·靜女》:“搔首踟躕。”搔頭,顯示了惶急無奈之情。渾:簡直。簪:古人用以束發于冠的飾具。
【全詩鑒賞】
此詩作于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時杜甫身陷安祿山叛軍占領的長安。當時長安被叛軍燒殺劫掠,由繁華變成荒涼。全詩以景托情,以情染景,對危難的祖國和隔絕的家人表示深刻的憂愁和思念。
此詩寫于安史之亂翌年(757)二月。時杜甫陷身于長安。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十字,看似平淡無奇,尤其首句之動詞“在”,只表述了某物的存在,并未言及其他,卻有深刻之內涵深蘊其中,因為它啟示人們思考那些不存在了的東西。如司馬光所評:“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而“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溫公續詩話》)
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被叛軍抓去。在他逃出長安之前,寫了這首詩,描寫他在陷落后的長安城中的所見所感,抒發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這首詩以感情深沉、筆墨凝煉、言簡意豐著稱。全詩遣詞用字精當準確,含蘊豐富; 又環環緊扣,前后照應,結構十分嚴謹。詩人圍繞“望”字著筆。一二句“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直寫國都殘破、城郭荒蕪的蕭索景色。句中對照,兩句又互相對照,加上“破”、“深”二字,畫出劫后長安亂草遍地、林木蒼蒼的凄涼春景,使人怵目驚心,蘊含著詩人的無限悲痛。三四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移情人物。花兒流出感時之淚,鳥雀因傷別而驚。一句寫花,寫所見,寫時局;一句寫鳥,寫所聞,寫家事。通過擬人手法,又以樂景寫悲情,概括了憂傷國事、久別家人的深沉之感。五六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在敘事中抒情。“烽火”、“家書”分別與上聯的“感時”、“恨別”照應。
特別是后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思緒,因而千古傳誦。末兩句“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通過一個“搔首”的動作,形象地揭示自己焦慮憂愁之情。詩人因愁而發白,因心煩意亂而搔首,在搔中頓覺短發稀疏,可見愁情之深。這里在寫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悲哀加深一層。這一結尾,使這位滿頭白發、憂國思家嘆老的詩人形象躍然而出,令人難以忘懷。
《春望》原文及賞析2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相關翻譯
譯文及注釋
譯文國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依舊存在,春天的長安城滿目凄涼,到處草木叢生。繁花也傷感國事,難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增離恨。多個月戰火連續不斷,長久不息,家書珍貴,一信難得,足矣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白了頭發,越搔越稀少,少得連簪子都插不上了。注釋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陜西西...
古今異義
國破山河在 古義:國都 今義:國家渾欲不勝簪 古義:簡直 今義:渾濁;糊涂家書抵萬金 古義:信 今義:裝訂成冊的著作...
相關賞析
創作背景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于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唐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唐肅宗至栽年(756年)八月,杜甫從~(fū)州(現在...
鑒賞
語句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里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于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
作者介紹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春望》原文及賞析3
內容簡介: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創作背景】: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于次年三月。
【內容講解】:
詩的前四句寫都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濃淡淡,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
詩的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多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么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急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春望》原文及賞析4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里指白頭發。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經受,承受。簪:一種束發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后束發于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鑒賞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便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凄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并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于“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斷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里,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并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兒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樣了。要能得到封家書該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書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書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極無聊賴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發。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長安數月,頭發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發”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發白了、疏了,從頭發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原文及賞析5
原文:
《春望》——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參考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釋:
國:國都,指長安(今陜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恨別:悵恨離別。
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里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當。
白頭:這里指白頭發。搔:用手指輕輕的抓。
渾:簡直。欲:想,要,就要。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發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發,成年后束發于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參考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凄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并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于“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里,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于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營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并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于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發。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長安數月,頭發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發”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發白了、疏了,從頭發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原文及賞析6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賞析】
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后去投奔肅宗。
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于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后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后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于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于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么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春望》原文及賞析7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全詩格律嚴整,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接下來分享《春望》的意思和賞析。
《春望》原文及翻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里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發疏稀插不上簪。
賞析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原文及賞析8
【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出處】唐·杜甫《春望》。
【譯注1】感傷時事,看到花開時淚水 濺到花上;怨恨離別,聽到鳥叫也使我 心驚不安。感時花濺淚:這兩句有人認 為是擬人寫法,即花兒傷時,灑下眼淚; 鳥兒恨別,心驚鳴飛。
【譯注2】
寫安史之亂時感時傷別的思想感情。意謂因感傷時事,面對盛開的花朵也流涕興悲;回憶離亂中與家人隔絕時的情景,聽到鳥聲和鳴,反而更感孤身在外的愁恨。以麗景襯哀情,其哀倍增。含蓄深沉,真摯動人。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因感傷時 事或生離死別而悲傷。
[例]“感時花濺 淚,恨別鳥驚心。”當一個星期后,我離 開西安時,我的心頭仍然十分依戀七賢 莊一號的燈光。(徐子芳《七賢莊一號 的燈光》)
二、用以形容移情現象,即人 在傷心悲哀的時候,會移情于物,覺得 周圍的一切事物都令人悲愁或與人同 悲。
[例1]人在悲哀的時候,傷人墮淚, 感到心灰意冷,悲觀絕望,看世界的一 切都是死灰色,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 鳥驚心”。(李鏡流、李樹珍《生活中的 心理學》)
[例2]只在世界上有了人—— 萬物之靈的人,才會拿自己的感情,賦 予在無情的萬物身上! 什么“感時花濺 淚,恨別鳥驚心”這種句子,古今中外, 不知有千千萬萬。(冰心《病榻囈語》)
【全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①國破:指長安淪陷。古人稱京都為國。山河在:大自然的山河依舊存在。
②此句意謂春天的城市,草木長得很茂盛。暗示居民多已逃亡,人煙稀少,故雜草叢生。
③此句意謂詩人感傷時局危殆而濺淚,覺得花上的露水也是為時局濺淚。時:時局。
④此句意謂詩人愁恨與家人隔絕,覺得鳥兒也為恨別而心驚。
⑤烽火:指戰爭,古代邊防軍發現敵人進犯即燃起煙火向京城報警,稱烽火。三月,指時間很久。
⑥家書:親人的消息。其時杜甫家屬在鄜州,不通音信。抵萬金:值萬金。極言其難得可貴。⑦二句意謂白發越搔越少,簡直不能插簪子了。短:少。渾欲:簡直要。勝(sheng):經受。簪(zan):古人用來插定發髻或連冠于發的一種長針。
【鑒賞導示】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抒發了詩人對國破家亡的悲憤心情。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杜甫在長安,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中即景生情,抒寫了憂時傷亂的感慨。
【鑒賞】
我們仔細地咀嚼起首兩句,它表達出詩人對祖國山河草木的熱愛。長安淪陷了,滿眼山河依舊,而人事全非。正是春暖花開的日子,可因為戰亂,荒城草木叢生,一片凄涼。一個“深”字點明了草木的茂密,也傾吐出自己的深情;一個“在”字,表明了物是人非之感,也肯定地說出對祖國的信念與自己的凜然正氣。
三、四句承接著“國破”“城春”而來。長安淪陷了,美好的景物反而結成了深愁的種子。感念時世無常,悲恨離別,而對花濺淚,聽鳥驚心。
五、六句詩人將意思更加深入了一層,既描寫了國事,又寫到了家愁。春來三個月,一直烽火相連;一封家信,真抵得萬兩黃金!這樣的國難家愁,攪得人心都要碎了。
詩的最后,寫出了自己因焦慮憂愁而未老先衰的形象: 一頭的白發越抓越少,簡直連發簪都戴不上去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料峭的春風中,詩人登高望遠,只覺得兩鬢的絲發垂垂的,蕭疏的,看到人事全非,詩人喃喃自語:“長安淪陷了……”
杜詩的風格,多種多樣。但最具有特征性,為杜甫所自道且為歷來所公認的風格是 “沉郁頓挫”,這首詩就體現了這一風格。
【鑒賞要點】
[1]名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2]觸景生情,情景交融。
[3]風格沉郁頓挫。
【《春望》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春暮西園原文及賞析11-19
畫堂春·春情原文及賞析10-15
浪淘沙·望海 原文及賞析12-23
《柏林寺南望》原文及賞析11-19
農家望晴原文、注釋及賞析10-18
和樂天春詞 / 春詞原文及賞析10-18
《謁金門·春半》原文及賞析10-15
望海潮·上蘭州守原文及賞析10-15
劉禹錫和樂天春詞 / 春詞原文及賞析10-20
春宿左省的原文及賞析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