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范文(精選7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千萬不能認為讀書筆記隨便應(yīng)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范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1
《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主要是關(guān)于“對話”與“傾聽”的,對話是我們互相交流認識、想法、感覺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
書中的導言里有這樣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如果我們有兩只眼睛,那為什么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這是一個5歲孩子說的話,孩子對世界有一種天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常常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向我們展示了智慧和學習的潛力。我們老師要重視與兒童的對話,傾聽兒童的想法,注意對話的技巧。
教師與兒童的對話是為了拓寬兒童的思考和理解,而不是為了考察兒童的知識或是控制他們的思考和行為。這正是教師教育兒童時的獨白和教師兒童對話之間的區(qū)別,也是“封閉式”談話和“開放式”談話的區(qū)別。與兒童對話之前我們可以想一想,我們要帶給兒童什么?對話之后想想我們進行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真正的影響。
另外除了師幼對話之外,我們還要重視孩子們之間的交流。當兒童擁有機會和同伴交談的時候,他們會發(fā)生非常豐富的社會性學習。有時可聽孩子們一本正經(jīng)的聊著天感覺非常有趣,他們有的是是從大人的談話中得到的消息,也可能是在電視、電腦里聽到的。
在對話中,孩子們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他們不需要教師的指導來引出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自己可以做到這一點,他們樂意在對話中分享他們的想法,因為他們知道對方會傾聽自己,他們的想法對朋友來說是重要的。這也是另一種培養(yǎng)孩子傾聽的好方法,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傾聽習慣的同時,也要注意自己傾聽習慣的養(yǎng)成。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2
《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yīng)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什么是傾聽呢?傾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而在幼兒園,傾聽是幼兒學習與他人交談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行為能力,它是幼兒學會談話的第一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語言領(lǐng)域的內(nèi)容與要求提出:“養(yǎng)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fā)展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也就是說,傾聽是兒童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xiàn)。只有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nèi)容、語言的形式和語言運用的方式,掌握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技巧。在當今的社會家庭中,大多數(shù)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長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個個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長們認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聽力是先天具備的,不必刻意去培養(yǎng)。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聽孩子的要求,孩子們卻不重視孩子是否在聽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專心傾聽或插話時,總是大聲訓斥孩子使幼兒失去傾聽的欲望、興趣,變得不聽、不愛聽甚至不會聽。因此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很多幼兒具有不良的傾聽習慣。表現(xiàn)為:幼兒不能安靜的傾聽、隨意插嘴、不能耐心的聽完老師或同伴的講述;不能認真傾聽別人講話,愛插嘴;教師在上課提問時,有的幼兒只顧自己舉手,想著自己的答案,沒有聽同伴回答;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表現(xiàn)自己而打斷別人的話;還有的環(huán)顧四處或做小動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學會傾聽”成為了我們——無論是家長還是教育工作者最關(guān)注的問題。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強調(diào)了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談,講話、傾聽對方講話”,而學前期是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傾聽能力的最佳期,因此我們要利用一些機會培養(yǎng)孩子們的傾聽習慣。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發(fā)展孩子傾聽能力——如: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yīng)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孩子一些任務(wù),讓其完成,以鍛煉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讓孩子根據(jù)某種音樂或節(jié)奏等,一邊看著大人的手勢,一邊完成某些動作或相應(yīng)的行為等;利用“聽辨錯誤法”來發(fā)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如說“玉米棒結(jié)在地下,葡萄結(jié)在樹上”等錯誤語句,讓孩子傾聽后,挑出毛病并糾正:利用“傳話法”發(fā)展孩子的傾聽能力——如讓媽媽每天告訴孩子一句話,再請孩子告訴爸爸,這樣就逐漸培養(yǎng)了孩子仔細傾聽的能力。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質(zhì)之一,是人與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進行學習的重要手段。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態(tài)度:播種一種態(tài)度,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讓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3
我閱讀了《老師,你在聽嗎?——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一書,這一著作要求教師仔細思考與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真正的影響。我們知道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后,教師就成為幼兒主要的交往對象,是兒童可以獲得依賴、信任、支持和幫助的重要源泉。教師的傾聽與支持有助于兒童獲得積極地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yīng)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
書中第三章《為對話創(chuàng)設(shè)正確的環(huán)境》的第二小節(jié)《一日對話活動安排》中談到孩子的自發(fā)型對話,自發(fā)型對話可以在任何時間發(fā)生,只要你給孩子時間去談話。1、來園和離園:(如星期一早上來園時孩子會很開心地告訴同伴星期天爸媽帶他到動物園玩,還會告訴同伴看到老虎、獅子等等動物,還有的會告訴老師和同伴爸爸給自己買了一輛遙控汽車等等)。孩子講的有趣,也讓我們更加了解孩子的興趣和圖示。2、在兒童的一日生活中,點心時間和進餐時間都屬于最重要的學習時機。為了促進兒童的自發(fā)型對話,教師需要為這兩項活動安排足夠的時間。當你為兒童安排了足夠的時間去吃飯,而不是匆忙的十分鐘,你就給他們和同伴聊天的機會進餐時間和點心時間變成了一日活動中蘊含豐富學習的時機。3、不受干擾的游戲和探索時間孩子要參與到互相對話中,他們就需要時間和他人在一起,教師要重視孩子互相談話的時間,重視孩子和成人談話的時間。孩子會從自發(fā)型談話中成長,這些對話發(fā)生在積木游戲或角色表演時,發(fā)生在將不同顏色的珠子分類時,發(fā)生在共同閱讀時,發(fā)生在畫畫時……教師要讓孩子有時間去進入以上這些情景,為孩子提供更長的不受干擾的時間,孩子需要時間去互相談?wù)撍麄兊挠螒蚝吞剿鳎驗樗麄冋務(wù)摰氖菍λ麄儊碚f有意義的東西,為了在學習環(huán)境中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種對話文化,教師必須努力地去提供這個時間,要在這個時間被無意識縮短時能夠注意到這點。
在第三章中還講到促動型對話的時間,促動型對話通過為對話開啟話題,為我們提供去更深入地探究兒童的想法的機會。促動型對話可以是全班對話、小組對話、一對一對話。如午餐后、小組閱讀時都可以和孩子進行小組對話,一群孩子圍坐在你的旁邊,與他們一起談?wù)撐绮偷娘埐恕⒎窒黹喿x經(jīng)驗。
揭示兒童的思維
在《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的第二章中提到的“記錄和解讀對話,以揭示兒童的思維”的方法給了我很多啟示。
記錄對話意味著持之以恒地傾聽、收集對話。錄音、錄像或者文字記錄都是記錄對話的方式。當對話被記錄下來,它們就變得更為重要。當兒童的話被寫下來,它們就不是暫時性的,而是變成可以被反復再現(xiàn)的話語。這讓兒童的學習變得更可見了,因為通過每一次對對話的再讀和回顧,成人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
這四個環(huán)節(jié)如同自然界中的一條食物鏈,在循環(huán)中不斷追求一種平衡發(fā)展的規(guī)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最大的幸運就是能傾聽到幼兒的100種語言,感受幼兒不同的認識、思考、發(fā)現(xiàn)、幻想和表達,體驗幼兒心靈深處的驛動。我們的日常活動組織中,經(jīng)常要進行觀察記錄,我們常常忙于一次次與兒童交談,忙于記錄兒童的語言或認真地傾聽他們,但這些卻不能讓我們真正理解兒童語言中所包含的深層內(nèi)容。兒童的語言是不同的,但成人常常會做出相同的解釋或聯(lián)系,我們總以一個教師的思維方式與習慣來處理。而當記錄下兒童的對話后,我們能一次次重復閱讀這些內(nèi)容,而每次的閱讀會讓我們有新的發(fā)現(xiàn)或新的方式解讀兒童的語言。
書中以具體的事例描述了如何促進對話、收集對話、解讀對話,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作為一線的老師,在日常的組織幼兒活動時,經(jīng)常會碰到實際的情況。如大班區(qū)域“風”的探索活動。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彩色羽毛、葉子、紙張、小風扇、扇子等材料,并提供了記錄卡。孩子們很快對彩色羽毛和電動小風扇產(chǎn)生了興趣,他們拋羽毛、吹羽毛,并把羽毛放在同伴的身上嬉鬧著。還有一個孩子把小風扇靠近臉頰,開開關(guān)關(guān)。這時,老師來了。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啊?”孩子們一下安靜了下來,對視著無人答話。師:“哦,還沒發(fā)現(xiàn)是嗎?不要緊,你們可以把自己發(fā)現(xiàn)的用記錄卡記下來,待會告訴老師。”孩子們怯怯的拿起筆和記錄卡,師指著記錄卡說:“這是記錄你選的工具,這是記錄你是怎樣讓它產(chǎn)生風的。”說完,老師就離開了。孩子們又玩起了羽毛,并爭搶起小風扇。
在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的指導語對幼兒的活動沒有起到推進的作用。原因在哪呢?顯然是教師對幼兒的實際活動情況不了解,以預(yù)期的教育目標為指向所提出的問題無法得到孩子們的有效回應(yīng)。
觀察孩子的活動,記錄孩子們的對話,或許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幼甲:看(邊說邊把羽毛扔起來)
幼乙:我會這樣做(用嘴吹羽毛)
幼甲跟著模仿,但失敗了
幼丙:這個好玩(把小風扇拿到同伴臉邊)
幼甲:(放下手上的東西)給我看看
幼丙:不行,我也要玩
幼甲用手擋住扇葉,風扇不轉(zhuǎn)了。幼丙生氣了:“你不要亂動嘛”……
通過傾聽幼兒的對話,教師了解了幼兒活動的興趣點,把握了幼兒活動中的矛盾,并從幼兒現(xiàn)有矛盾入手,提出問題:“咦,風扇怎么沒有風了呢?……”,推進幼兒活動向預(yù)定目標進展。
學會傾聽學會感悟
傾聽從字面上理解狹義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廣義包括文字交流等方式。我們用語言交流思想,抒發(fā)情感,表述心聲,這就是傾聽。其主體是聽者,而傾訴的主體者是訴說者。
傾聽是一種交流,是一種親和的態(tài)度,是我們了解彼此心靈的悠悠路徑。傾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傾聽是一種溝通,是一種必須的技能,是我們老師洞悉孩子內(nèi)心、了解他們心靈的有效途徑;傾聽是一種習慣,是一種學習的前提,是幼兒汲取知識的必經(jīng)之路。幼兒園主要是培養(yǎng)幼兒養(yǎng)成良好習慣的階段,特別是傾聽的習慣,對幼兒今后的人生都會有很大地影響。讀《老師,你在聽嗎?》,通過生動簡要的實例,讓我進一步明確了傾聽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支持兒童與兒童之間、兒童與教師之間的對話;我們必須為兒童創(chuàng)造一個支持早期學習的環(huán)境;我們應(yīng)該在一日活動中為兒童提供對話的機會,提供一些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去談?wù)摚屗麄儞碛蟹e極的、真實的對話經(jīng)歷;我們鼓勵幼兒進行對話,相信他們、認真傾聽他們,對他們的想法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了解他們的情況,發(fā)展幼兒的學習潛質(zhì)和學習技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傾聽是理解的基礎(chǔ),傾聽是學習的方式,是一個好的開始。幼兒學會傾聽,能吸收更多的知識;幼兒學會傾聽,能學到更多的本領(lǐng)。養(yǎng)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利于幼兒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4
我閱讀了《老師,你在聽嗎》一書,這一著作要求教師仔細思考與審視日常教育中的對話是否有效,是否對兒童的學習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真正的影響。我們知道當兒童進入幼兒園后,教師就成為幼兒主要的交往對象,是兒童可以獲得依賴、信任、支持和幫助的重要源泉。
教師的傾聽與支持有助于兒童獲得積極地自我價值感與情緒情感。書中向我們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yīng)用對話的技能與技巧。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學習不是一個學習者被動接受知識、被灌輸知識的單向過程,而是一個學習者主動理解新信息或新經(jīng)驗的更為復雜的、動態(tài)的過程。”這句話強調(diào)了幼兒應(yīng)是學習活動中的主動參與者,沒錯我們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也將發(fā)揮幼兒活動的主體性掛在嘴邊,可是我們?nèi)詴牙碚摦敵墒菍W習的目標,讓幼兒掌握所謂的“知識”。
我們在教學中會為自己所提的問題設(shè)定一個“標準答案”。如果孩子回答的不是,那么就會讓孩子繼續(xù)回答直到滿意為止或者是稍微改變之后再提問。更有甚至老師會終止了他的回答或忽略掉這個孩子的回答。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孩子比較沮喪,表現(xiàn)欲望減弱,也有可能發(fā)生更嚴重的事情就是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就像《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中說的,“孩子的語言正處于發(fā)展之中,或許他們的母語與自己所在的學習環(huán)境中的主流語言不一樣。”所以,更需要我們教師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讀。在第六章解讀對話中,作者說:“孩子的對話蘊含著無限的可能性等待我們?nèi)ネ诰颉?/p>
比如,對話是否揭示了兒童對世界的認識?兒童是以一種有趣的還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舊觀點聯(lián)系起來?對話是否表露了兒童對新概念或觀點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朦朧的,孩子的語言表達也是有限的,而我們中華民族的語言又是那么豐富,成人的理解與孩子的思維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總之,我們應(yīng)該多給孩子一些表達的空間,多給孩子自我表達的機會,讓孩子在各種觀點的碰撞下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5
翻開《老師,你在聽嗎》這本書,導言中的一個問題就讓我不知如何回答了,5歲的安東尼向媽媽提出問題:“如果我們有兩只眼睛,那為什么我們只看到一個東西?”
我當時就上網(wǎng)查了一下資料,大致是這樣解釋的:當我們的兩眼注視一個物體時,左眼可以看到圖像的略偏左側(cè),右眼可以看到圖像的略偏右側(cè),因為兩眼有間距,因此兩個圖像并不完全相同,不能完全重合。這樣視覺圖像傳入大腦,經(jīng)過大腦的合成、判別,使物體產(chǎn)生了空間的深度感,有了立體感,這就是立體視,然后我們看到的物體就成了一個立體的圖像了。
其實這個現(xiàn)象很普遍的,可是成人往往覺得理所當然,不會去思考原因,但是孩子對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尤其是中班的孩子,他們總會問各種各樣的問題。作為老師,我不會去否定孩子的提問,但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如果用網(wǎng)上的理論告訴幼兒我不能保證孩子一定能懂。因此,有時不得不承認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孩子的問題,也不得不承認我沒有孩子會提問,因為孩子的想法跟我們有很大的不同。
正因為孩子的想法和我們有很大的不同,成人習慣于抱著一些固有觀念看待事物,而孩子他們對任何事物充滿好奇,就算告訴他們什么原理他們也未必能懂,他們還是以自己的建構(gòu)方式去認識世界。因此,如果教師不與孩子溝通,怎么可能理解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怎么能夠在不了解的情況下評價一個孩子的發(fā)展情況的?
這本說道出了“傾聽幼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告訴我們?nèi)绾卧谝蝗丈罡鳝h(huán)節(jié)中去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去收集對話的內(nèi)容,去解讀對話背后的意義等等,從而幫助教師在對話中更加了解我們的孩子,更好地因材施教,更有效地做好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6
《老師,你在聽嗎》一書,主要講訴了怎么樣進行幼兒教育活動中的師幼對話,給予了我們與兒童對話的一系列知識技能。我覺得對我非常有幫助,作為一名新老師,在對幼兒的教育上,還存在著很多的困惑和問題,看完了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
孩子的世界可以說是千奇百怪,妙趣橫生。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孩子的想法時多么豐富,時而他們是個開心果:讓你捧腹大笑;時而他們是個愛哭鬼:讓你束手無策;時而他們又是可愛的小天使:讓你愛到不行,而這些都體現(xiàn)了孩子們的情感世界。
作為一個老師,只有學會傾聽孩子們的心聲,用心靈去傾聽,才能更好地去接近他們,與他們成為朋友。
仔細聽:要想真正了解兒童的想法,我們可以試著放低自己的教師姿態(tài),靜靜地待在一旁,安靜地、仔細地傾聽孩子的話語;不要隨意地去打斷孩子們的對話,他們也需要時間和鼓勵去大膽地表述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用心聽:在這本書中,我看到的最多的字眼就是“用心”。是啊,一顆心,用心靈去傾聽,不僅要只聽其音還要聽其意。相信我們會離他們越來越近,他們也會更親近我們,更信任我們。我們只有去認真傾聽了,才會發(fā)現(xiàn)那些令人驚異的花火。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7
本書向我們幼兒教師介紹了傾聽兒童,與兒童進行言語互動所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包括科學的兒童觀和兒童學習觀,把握對話時機、創(chuàng)設(shè)對話環(huán)境的策略以及促進、收集、解讀和應(yīng)用對話的支能與技巧。全書深入淺出,實例豐富,有助于我們幼兒教師更好的了解兒童,反思師幼互動存在的問題。糾正自己的不適宜言行,從而提高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書中提到了“傾聽”,傾聽屬于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狹義的傾聽是指憑助聽覺器官接受言語信息,進而通過思維活動達到認知、理解的全過程。
傾聽是幼兒學習與他人交談中一種不可缺少的行為能力,它是幼兒學會談話的第一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語言領(lǐng)域的內(nèi)容與要求提出:“養(yǎng)成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fā)展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只有懂得傾聽、樂于傾聽并且善于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nèi)容和語言運用的方式,掌握與人進行語言交流的技巧。
在幼兒園日常活動中,遇到孩子不專心傾聽或插話時,提醒過后還是不聽往往就是大聲訓斥,久而久之有的幼兒失去了傾聽的興趣,變得不聽、不愛聽甚至不會聽。在教學活動中變現(xiàn)為:不能安靜的傾聽、隨意插嘴、不能耐心的聽完老師或同伴的講述、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打斷別人的話、環(huán)顧四處或做小動作,心不在焉等。
閱讀了《老師,你在聽嗎》,讓我對“傾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解讀,讓我們改掉對孩子大聲呵斥的壞習慣,抓住最佳時期培養(yǎng)孩子們良好的傾聽習慣。如利用“按指令行事”法發(fā)展孩子傾聽能力——要求孩子聽指令做相應(yīng)動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給孩子一些任務(wù),讓其完成,以鍛煉孩子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讓孩子根據(jù)某種音樂或節(jié)奏等,一邊看著大人的手勢,一邊完成某些動作或相應(yīng)的行為等。利用“傳話法”發(fā)展孩子的傾聽能力——讓媽媽每天告訴孩子一句話,再請孩子告訴爸爸或老師,這樣就逐漸培養(yǎng)了孩子仔細傾聽的能力。
良好的傾聽習慣是人不可缺少的素質(zhì)之一,是人與人交往的必要前提,是人進行學習的重要手段。正如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態(tài)度:播種一種態(tài)度,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人生!”讓我共同行動起來,讓孩子們在傾聽中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老師你在聽嗎》讀書筆記06-29
《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07-29
《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07-29
《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10-23
《老師,你在聽嗎》讀后感范文900字10-30
《你的燈亮著嗎》讀書筆記10-27
老師你知道嗎作文07-04
老師你了解漫畫嗎作文01-27
你能原諒老師嗎教師隨筆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