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吹》全詞賞析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吹》全詞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吹》全詞賞析
原文
樓上誰將玉笛吹?山前水闊暝云低。勞勞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賣餳時。故鄉惟有夢相隨。夜來折得江頭柳,不是蘇堤也皺眉。
注釋
1、暝(míng)云:陰云。
2、勞勞:遙遠。
3、修禊(xì):古俗春季于水濱設祭。禊,古人在水邊舉行的祓除不詳的儀式。
4、賣餳(xíng):清明前后賣糖粥。餳,用麥芽或谷芽熬成的飴糖
5、蘇堤:作者家鄉杭州的名勝,以柳聞名。
參考譯文
是誰在樓上吹奏起哀怨的玉笛呢?山前,寬闊的水面被昏暗的云霧遮蓋住了。燕子又開始忙碌著做窠。可是,我所思念的人卻遠隔千里。眼前孤零零的,只有一枝梨花在雨中與我作伴。
修禊的日子快到了,如今正是賣糖的時候。故鄉呢,只能在夢中追尋而已。昨夜從江邊折回來一枝新柳,雖然不是蘇堤上的,也足以令我愁眉不展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于宋亡以后的一個暮春時節,當時作者客居他鄉,觸景生情,故國之念、故國之思油然而生,揮之不去,遂作此詩。
賞析:
作者出身貴族之家,宋亡前因對黑暗腐敗的社會政治灰心失望,故與周密、王沂孫等人嘯傲山川,互相唱和。宋亡后資產蕩盡,由承平貴公子淪落為無家可歸的“可憐人”,詞由高雅地摹寫風月轉變為凄楚地備寫身世盛衰之感。這首詞表達了他濃重的思鄉情緒。
這是一首明寫客中思家實則蘊含作者故國之思的小令。
上片側重寫景,景中含情。起首寫因笛聲撩人心魄而引起思鄉之情。漢代馬融居平陽時,聽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陽親友,作《笛賦》。李白也有《春夜洛城聞笛》詩。小令從一開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鄉、故友的感情基調。次句山前水闊暝云低”,寫作者因聞笛而起故鄉之思,不禁引頸往故鄉方向眺望,然而卻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這一畫面在縷縷凄側的笛聲中推出,更給人一種壓抑、低沉的感覺。所謂景語亦即情語。在這兩個畫面的背后。讀者似亦可窺見作者此時的心境。三四句繼續寫眼前所見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斷梗漂萍,隨波逐浪。白居易《長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楊貴妃的孤寂形象。中國古代詩人似總喜以雨與黃昏為背景來寄托其愁緒,如“丁香空結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為寄托愁緒之意象了。上片側重寫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現。
“最是過變不可斷了曲意”(《詞源》),下片側重抒情,將上片壓抑在畫面背后的愁緒直抒而出。過片前三句寫自己對故鄉的`懷念。“修禊”,“賣餳”均為古代民俗,作者將兩個節日名列出,我們似可看到飄零異鄉的游子正扳著手指算著臨近的故鄉節日。“故鄉唯有夢相隨”,一個“唯有”道盡了作者埋藏在內心深處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云》一詞中這樣形容自己飄泊他鄉的情景:“荒州古溆,斷梗疏萍,更飄流何處?”也許寫自己在夢中對故鄉的思念,尚未能盡意,接下便以具體的動作寫自己的思鄉情懷: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緒無法排遣,漫步江頭,折得一枝新柳歸來,雖非故鄉蘇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動思鄉之愁了。楊柳原為離別的象征,遠離故鄉折柳,實只能徒增煩惱。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寫道:“折得一枝楊柳,歸來插向誰家?”
這首小令無論是寫景或抒情,都極為自然,沒有絲毫的做作與矯飾。作者還成功地運用尋常之景,眼前之物,鋪排渲染,深切動人地把主題由淺入深、由隱至現地表露出來,顯示了作者捕捉意境,表達情感方面的才能。
人物生平
張炎,淳祐八年(1248)生于鐘鳴鼎食之家,前半生在貴族家庭中度過。
1276年,臨安被攻陷,張炎祖父被元兵所殺,張家亦遭籍沒,從此家道中落,貧難自給,當時張炎29歲。三年后,南宋覆滅,之后張炎隱居浙東西之間。
1290年,可能為赴元政府繕寫金泥字藏經而北游元首都大都一次,次年南歸。
1291—1315年間漫游吳、越之間。
晚年歸隱杭州,靠在四明書肆賣卜維持生計,落拓而終。
人物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張炎是宋詞的最后一位重要作者,一般選宋詞的書,選到最后,就得選張炎,講到最后,也得講張炎。可以說,在宋詞這支柔麗的長曲中,張炎的詞,是最后的一個音節,是最后的一聲歌唱。由于他的詞寄托了鄉國衰亡之痛,備極蒼涼,所以也可以說,他的聲音,也就是南宋末期的時代之聲。
其一生懷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幾乎日日花前為醉,號呼揮寫,以至于鄭思肖評價他說:“鼓吹春聲于繁華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錦秀山水,猶生清響。”
張炎精通音律,審音拈韻,細致入微,遣詞造句,流麗清暢,時有精警之處。其為詞主張“清空”、“騷雅”,傾慕周邦彥、姜夔。多寫個人哀怨并長于詠物,常以清空之筆,寫淪落之悲,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文學史上,與姜夔并稱“姜張”,與宋末著名詞人蔣捷、王沂孫、周密并稱“宋末四大家”。
但由于他過分追求局部的詩情畫意,在整體構思上不免失之空疏,故境界開闊而又立意甚高者并不多見。
他還是一位著名的詞論家,他寫的《詞源》,在詞的形式研上,給后人留下了不少啟迪。在論述樂律部分,書中保存了有關樂詞的豐富資料,是一部有權威性的理論專著。他的創作主張,強調藝術感受、藝術想象與藝術形式,有許多經驗之談,至今尚可參考,但其觀點帶有門戶之見,難免有偏頗之處。此書分為制曲、句法、字面、虛、清空、意趣、用事、詠物、節序、賦情、令曲、雜論等十三分。其論詞的最高標準是“意趣高遠”,“雅正”,“清空”。
個人作品
張炎是南宋著名的格律派詞人。張炎早年詞學周邦彥,又深受姜夔詞風的影響,注重格律、形式技巧,內容多寫湖山游賞,風花雪月,反映了貴族公子的悠閑生活。宋亡,國破家亡的傷痛,浪跡江湖的凄苦,使其詞風漸變。他長于寫景詠物,格調凄清,情思宛轉。詞作音律協恰,句琢字煉,雅麗清暢。張炎的《詞源》是一部有影響的詞論專著。上卷是音樂論,其論詞音律尤為祥贍;下卷為創作論,所論多為詞的形式。他主張好詞要意趣高遠、雅正合律、意境清空,并以所作為論詞的最高標準,但是他把辛棄疾、劉過的豪放詞看做“非雅詞”,則反映了他偏重形式的藝術特點。書中所論詞的做法,包含他個人的創作實踐經驗,某些論述至今仍有借鑒作用。他熱衷于詞學研究,著有《詞源》2卷。有詞集《山中白云詞》8卷傳世,存詞約三百首。
主要代表作品有《南浦》《高陽臺》《月下笛》《解連環》《甘州》等。
【《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吹》全詞賞析】相關文章:
鷓鴣天·樓上誰將玉笛原文及賞析10-18
《鷓鴣天》全詞賞析03-23
《鷓鴣天》全詞翻譯賞析07-05
《玉樓春》全詞翻譯賞析07-01
晏幾道《鷓鴣天》全詞賞析06-11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03-18
明日相思莫上樓,樓上多風雨的全詞賞析07-15
高觀國《玉樓春》全詞翻譯賞析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