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是一首憶昔詞,寥寥數語,似乎是隨意而出,卻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有關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賞析
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這首詞《如夢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個片斷(酒后回家),創造一個微醉最佳的境界(誤入藕花深處),表現一種豪放瀟灑的風姿(爭渡,爭渡)。這些都圍繞“酒醉”來表現的,酒醉使詩人暈頭轉向,酒醉使詩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詩人振奮不已。“酒后微醺樂悠悠”,它給人感覺到喝醉了酒的女詩人生活多么瀟灑、柔美、飄逸,英姿勃發。
全詞共六句,分三個層次。
第一層,一、二兩句寫溪亭喝酒。“常記溪亭日暮”,在野外溪邊的亭子里喝酒,喝得時間太長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陽西沉,天快了晚了,這種荒唐的事至今還記得。開頭點出了喝酒的時間、地點、背景。“沉醉不知歸路”,因為酒喝多了,人暈暈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樂之意。這時,連回家的路已經記不太清楚了。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讓人擔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詞人心底的歡快。 “不知歸路”,暗示了游興沉酣、樂而忘返。
第二層,三、四兩句寫誤入藕花叢中。酒是喝得是盡興,天卻晚了,不能不回家呀,“盡興晚回舟”,來時詩人是劃著小船來的,回去也要小船劃回去呀。我們好像看到詩人踉踉蹌蹌從亭子上走下來,解開拴船的繩索,撐開小船向前去。劃呀,劃呀,可是,酒喝多了,頭腦似乎不太清醒,船到底劃向哪里,詩人也許不太明白。由于酒后發力,用力過猛,小船兒一頭撞進了藕花叢中,“誤入藕花深處”如行云流水,流暢自然,毫無雕鑿痕跡,卻將一葉扁舟搖蕩于盛放的荷花叢中。“誤入”這里把詩人酒眼朦朧醉的`憨態全部寫出來,要在平時船劃入藕花深處,要出多大的勁呀,今天不知不覺地撞進來了,這里把自己原來的主觀愿望與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對比與交待。又照應開頭的“常記”(長久記憶),因為這首詞遙追憶。
第三層,五、六兩句寫乘著酒興奮力爭渡。“爭渡,爭渡”,這里是指作者奮力劃船的意思,而且巧妙地利用了《如夢令》詞中第五句必須為疊句的規定,重復說“爭渡,爭渡”,表示奮力,再奮力。要把船駛出誤入的藕花宕,詩人不得不使勁力氣劃船了,這里詩人動作很重,聲音很響,也許是酒力的助升。詩人乘著酒興,拚命地劃著,而灘上的鷗鷺,它們本來開始晚休了。這些烏兒一向以為這里平安無事,現在如此的動作,烏兒們可嚇壞了,它們驚恐地撲騰騰地四處亂飛。“驚起一灘鷗鷺”。是誰打擾了它們,是李清照,是喝醉了酒的女詩人李清照,它們哪里知道呢?
這首詞在藝術上,完全用了一種白描的手法,景色迷人,清秀淡雅,靜中有動,語言平淡樸實,生動有趣,表現了李請照早期詞引出新思,取尋常語度入音律的藝術特色。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為憶昔之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李清照十八歲之前到汴京,二十四歲時,翁舅趙挺之被罷相,不久她便隨丈夫趙明誠“屏居鄉里十年”,離開京城到了青州,也離開了與她有詩詞唱和之誼的前輩晁補之、張耒等人。趙明誠是金石學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創作雅興,一度轉移到與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書籍方面。
所以此詞當是作者結婚前后,居汴京時,回憶故鄉往事而寫成的,也就是詞人十六七歲至二十三四歲之間的作品。細審作者行實,此詞大致可系于她十六歲(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時,是時她來到汴京不久,此詞亦當是她的處女之作。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約1151),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
李清照(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并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賞析】相關文章: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原文賞析10-21
《蘇溪亭》原文及賞析11-25
冷泉亭記原文、賞析10-18
記游松風亭原文及賞析10-22
書幽芳亭記原文及賞析10-17
青溪原文,注釋,賞析10-15
[宋]李清照《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其一)》原文、注釋、賞析10-19
《鷓鴣天·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原文及賞析10-17
橫溪堂春曉原文及賞析10-22
滄浪亭記詩詞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