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車行》賞析
兵車行
杜甫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云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詩文解釋】
兵車轔轔前行,馬兒蕭蕭鳴叫,出征的戰士都把箭掛在腰間。爹娘妻子兒女奔走相送,塵土飛揚咸陽橋都看不見了。牽著衣服跺著腳攔在路邊哭,哭聲一直沖上高空。路旁經過的人問出征的人,征人只說征兵太頻繁了。有的十五歲就到北方防河,到了四十歲還要去西邊屯田。走的時候里常給他包頭巾,回頭時頭發都白了還要戍守邊疆。邊疆上作戰,血水流得像海水一樣,皇帝開拓疆土的意圖還沒有停止。你沒聽說漢家山東地區二百多個州,千千萬萬的村落長滿了野草。即使有強健的農婦拿著鋤犁田,田畝中的苗長得分辨不清。又何況秦地的兵耐苦善戰,與被驅使著的雞犬沒什么不同。您老人家雖然關心地詢問,服役的人又怎么敢訴說心中的怨恨。而且今年冬天,沒有讓關西卒休息?h官急迫地索取租稅,可是租稅從哪里來呢。確實知道了生男孩是件壞事,反而是生個女孩好。生個女孩還可以嫁到鄰家,生男孩長大打戰只能命喪沙場。你沒看見那青海湖邊,自古以來留下的白骨沒有人收埋。新鬼煩恨舊鬼也一起哭,天陰下雨到處鬼聲。
【詞語解釋】
干:犯,沖。
但云:只說。
山東:華山以東的關東地區。
敢:哪敢,怎敢。
惡:不吉利。
青海:青海湖。
啾啾:指鳴叫聲。
1.行:本是樂府歌曲中的一種體裁。但《兵車行》是杜甫自創的新題。
2.轔轔:車輪聲。蕭蕭:馬鳴聲。行人:指被征出發的士兵。
3.走:奔跑。咸陽橋:在咸陽西南,橫跨渭水的一座大橋。
4.干:沖。
5.過者:過路的人,這里是杜甫自稱。點行:當時征兵用語,即按名冊點名征召出征。"但云"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話。
6.或:不定指代詞,有的、有的人。防河:當時常與吐蕃發生戰爭,曾征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結河西一帶防御。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說"北防河"。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制,軍隊無戰事即種田,有戰事即作戰。"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
7.里正:唐制,每百戶設一里正,負責管理戶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右時以皂羅(黑綢)三尺裹頭,曰頭巾。新兵因為年紀小,所以需要里正給他裹頭。
8.武皇:漢武帝劉徹。唐詩中常有以漢指唐的委婉避諱方式。這里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為二者都有窮兵黷武之舉。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
9.漢家:代指唐。荊杞:荊棘與杞柳,都是野生灌木。
10.秦兵:指關中一帶的士兵。耐苦戰--能頑強苦戰。這句說關中的士兵能頑強苦戰,像雞狗一樣被趕上戰場賣命。
11.長者:即上文的"道旁過者",即杜甫。征人敬稱他為"長者"。"役夫敢伸恨":征人自言不敢訴說心中的冤屈憤恨。這是反詰語氣,表現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態。
12.關西:當時指函谷關以西的地方。這兩句說,因為對吐蕃的戰爭還未結束,所以關西的士兵都未能罷遣還家。
13.比鄰:近鄰。
14.青海頭:即青海邊。這里是自漢代以來,漢族經常與西北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地方。唐初也曾在這一帶與突厥、吐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15.啾啾:象聲詞,表示一種嗚咽之聲。
【賞析】
天寶年間,唐朝對西北、西南少數民族的戰爭日益頻繁,連年的戰爭給邊疆少數民族勞動人民帶來了不幸,更給中原的老百姓帶來了災難。本詩譴責了戰爭,是一首反戰詩,詩人先描寫了生離死別的悲憤、倉促,然后用問答的方式抨擊了帝王窮兵黷武的行徑,表現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揭示出這種苦難的原因,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胸懷。
全詩敘事參差錯落,描寫激越深沉,語言自然清新,音調鏗鏘有力富于強烈的感染力。
這是一首反對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治諷刺詩,可能作于天寶十載(751)。天寶以后,唐王朝對我國邊疆少數民族的征戰越來越頻繁,戰爭的性質,已由天寶以前的制止侵擾,安定邊疆,轉化為殘酷征伐。連年征戰,給邊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帶來深重的災難。
《資治通鑒》卷216載:"天寶十載四月,劍南節度使鮮于仲通討南詔蠻,大敗于滬南。時仲通將兵八萬,……軍大敗,士卒死者六萬人,仲通僅以身免。楊國忠掩其敗狀,仍敘其戰功!拼竽純删┘昂幽媳北該裟显t。人聞云南多瘴疬,未戰,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谑切姓叱钤,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這首詩大概就是為此事而作的(沈德潛認為此詩乃"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唐詩別裁》),不確)。全詩分為兩大段:首段敘事,寫送別的慘狀。"問行人"以下為第二段,由征夫訴苦,是記言。詩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窮兵黷武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表達了對人民不幸的真摯而深厚的同情。這是杜甫第一首為人民的苦難而寫作的詩歌。
這是一首七言歌行,詩中多處使用了民歌的"頂真"手法,誦讀起來,累累如貫珠,音調和諧動聽。另外,還運用了對話方式和一些口語,使讀者有身臨現場的真切感。《唐宋詩醇》云:"此體創自老杜,諷刺時事而托為征夫問答之詞。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為戒,《小雅》遺音也。篇首寫得行色匆匆,筆勢洶涌,如風潮驟至,不可逼視。以下出點行之頻,出開邊之非,然后正說時事,末以慘語結之。詞意沉郁,音節悲壯,此天地商聲,不可強為也。"
【《兵車行》賞析】相關文章:
《兵車行》詩詞賞析12-08
兵車行原文及賞析08-20
兵車行翻譯及賞析02-24
《兵車行》翻譯及賞析02-23
兵車行翻譯賞析02-24
杜甫《兵車行》賞析05-27
兵車行賞析05-16
《兵車行》原文譯文賞析12-29
《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翻譯及賞析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