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正街作文
滿清時期,宜昌最有名的富戶有三戶人家,大財主陳善夫、在南正后街(天官牌坊或者叫民主路)開錢莊的黃大順、在南門后街開醬菜園的王日新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關于陳善夫財富之多,據說半個宜昌都是他的。可惜子孫不孝,吃喝嫖賭無所不能,敗壞起祖上的家業快得驚人。唯一敬業一點的就是陳善夫的三兒子陳仲泉(應廉),1913年自費留日歸來,從上海購回一臺100馬力的.柴油機,在宜昌創辦了光明電燈公司,給宜昌帶來電力和光明。筆者在《宜昌印象》中指出:“顯然,電的使用對宜昌城市文明提升和后來思想文化發展都有極大啟蒙和推動作用。而當時這一大膽舉措距離上海建成第一家由英商投資的發電廠,開始供應照明用電,開創了上海使用電燈的歷史不過才僅僅三十一年。”可惜投資失敗,很快就被迫關張。筆者在新街竹器廠工作的時候,還曾與陳善夫的一位孫子共過事,不知是哪一房的后代,只知道那個瘦小、戴眼鏡、不善言語、安于現狀的老頭住在獻福路一棟老房子里,有一胖墩墩、對人友善的老婆。后來那個老頭死了,他的老婆就隨著在安康工作的兒子離開了宜昌。
關于那個開醬菜園起家的王日新,如今手頭資料寥寥,只是知道他與宜昌話里的那句表達自己上當受騙或者吃了很大的虧的時候,人們往往會習慣用“上董大哥(個)當”或“起“董大哥(個)虧”有關。據說當年當陽河溶的羅光福,是當陽晚清有名的練武之人,清咸豐5年,因表演刀馬功獲得那位皇帝的賞識,許為武狀元殿士,囑其回鄉候旨。于是名聲大噪,宜昌城頭號富商王日新托人說媒,慷慨的將女兒許配給他。那種雙喜臨門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受到了當地董縣令的嫉妒,圣旨到當陽后,封羅光福為長沙侯令。董縣令卻對傳旨官說羅某人不幸已亡故,而羅光福望穿秋水始終也不見圣旨到,繼任知縣后來才知道羅殿士是“上了董大哥(個)的當”、“吃了董大哥(個)虧”。除了這個“董”字在宜昌話中應該讀dǒng,不過這個傳說一點真實性也沒有,就是因為其中有王日新,隨便一說而已。
關于開錢莊的黃家,因為他的后人寫過一篇《黃氏家族與黃凱元》而留下不少的文字,在這里僅摘錄其中與南正街有關的部分。這個來自于江西吉安的家族是清嘉慶年間(1795-1820)到宜昌開始經商的,從事花紗布生意,后改為在南正后街(民主路)開錢莊,從清嘉慶年間暴富一直到清末,都是宜昌數一數二的有錢人。
黃大順很精明、也很狡猾,除了讓兒女與同樣有名的陳善夫、王日新聯姻,實行強強聯合以外,還大肆賤價收購已經敗落的陳王兩家的田地和資產。清朝咸豐年間(1850-1861)黃家創始人去世,黃家六房分家,每一房分得祖遺課谷3000擔、白銀兩、住房各一棟,于是,黃家就和所有的大富之家一樣,“富不過三代”了。
黃家祠堂在東門外(宜昌二中藝術學校),大房的宅院在南正街,那是一座規模宏大、富麗堂皇的四大廳堂的大宅院,后門直到南正后街(民主路);大房的三兒子黃凱元曾任宜昌巡閱使,在大宅門前立有兩根盆斗大桅桿,朝門內立有一對大獅子,門上懸有“榮祿第”金字橫匾,宜昌人稱“桅子屋”;后來家道敗落,還有一子在本宅掛牌行醫;二房的宅院也在南正街,就在宜昌著名儒生王步點的對門,可惜遺產被其后的兩代變賣殆盡;六房也住在南正街,就在桅子屋的對門,有一兒子自幼飽讀經書,曾經獲得翰林學士,東渡日本求學,又被授予經濟博士,不料回國后看破紅塵,又受不了出家人的清苦,就在家中設立佛堂,早晚朗念經文,度此一生。
【我的南正街作文】相關文章:
南塘老街-吃貨街作文07-11
御街行·街南綠樹春饒絮原文賞析03-12
《御街行·街南綠樹春饒絮》原文賞析02-18
御街行·街南綠樹春饒絮原文及賞析07-17
御街行街南綠樹春饒絮翻譯及賞析02-04
《御街行 街南綠樹春饒絮》原文及翻譯賞析03-05
《御街行·街南綠樹春饒絮》古詩詞鑒賞03-07
我的街我的心作文01-02
街,我的童年作文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