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方方《風景》讀書筆記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方方《風景》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方方《風景》讀書筆記 1
方方的小說《風景》以小城市為背景,講述了兩個家庭的故事。小說中有許多細節和描寫,以下是一些讀書筆記:
家庭:小說中,兩個家庭的關系非常緊張,充滿了猜忌、冷漠和矛盾。其中,母親對子女的管教過于嚴厲,父親對妻子的管教也過于苛刻,這種不健康的家庭氛圍使得兩個家庭的關系變得更加復雜。
友誼:小說中,兩個主人公之間的友誼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他們一起長大,彼此信任,但在人生的道路上卻走上了不同的方向。雖然他們有時會發生爭執,但他們的友誼始終是穩固的。
愛情:小說中,兩個主人公之間的感情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他們曾經是戀人,但后來因為家庭的原因而分開。盡管如此,他們的`感情依然存在,但他們卻不能在一起。
環境:小說中,小城市的環境也是一個重要的描寫對象。小城市的環境既美麗又安逸,但同時也充滿了貧窮和不公。小說中的許多場景都展現了小城市的這種特點,使得小說更加生動。
文化:小說中,方方也通過描寫不同的文化和習俗,反映了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例如,小說中的兩個家庭有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傳統,這種多樣性在小城市中更加明顯。
總之,方方的小說《風景》通過細致的描寫和生動的場景,展現了小城市的特點和人物之間的關系,反映了社會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小說中的許多主題都非常深刻,讓讀者在閱讀中有所思考。
方方《風景》讀書筆記 2
至今還記得二十年前初讀方方的《風景》時的激動與興奮。
那時我還在煙臺的一個工廠做學徒。我一個人住在工廠廢棄的大禮堂里的一間圖書室里。那個圖書室都是些舊圖書,基本沒人看,在我住進去之前已經空閑了好幾年。根本沒人管。臟亂不堪。后來有一次我從窗外看到里面書架上有一本《牛虻》,就在晚上找了一個同學幫忙去偷書。開始還害怕的不得了,等進去了才發現其實完全不必害怕,因為根本沒人理會這件事,里面亂糟糟的,所有的書都亂七八糟的堆放著,看樣子再過一段時間就會當廢品給處理了。第二天我壯著膽子去找工廠的工會主席,請求他讓我住在里面,把圖書室重新開起來。主席很驚訝,說那些書你開起來也沒人看。但他還是答應了我的要求。于是我把這間小小的圖書室重新收拾了一番,住了進去。
主席說的一點沒錯,其實根本沒人來借書看。我一個人住在那樣空曠破舊的大禮堂一角的這個小屋里,開始一一翻看這些塵封以久的書們。這一翻不得了,除了《牛虻》,我還發現了《茶花女》、《第二十二條軍規》、《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中短篇小說選》、《馬背上的水手》、《農民》、《梅里美小說選》、《菲茨杰拉德小說選》、《親愛的提奧:凡高書信體自傳》、《前夜》、《獵人筆記》、《煙》等等一批名著。還有國內作家陳國凱的《陳國凱中短篇小說集》、鄧剛的《迷人的海》等一些名家名作。這些書有些我早有耳聞,有一些以前根本沒有聽說。那種興奮自不必說。另外還發現了一些文學雜志,比如《小說選刊》,就是在一本《小說選刊》上我第一次讀到了方方的《風景》。一口氣讀完這篇小說后,我無法抑制內心的亢奮,一個人跑到禮堂的中央,拿著雜志大聲的朗讀起來,特別是小說結尾的一段,翻來覆去,朗讀了好幾遍,以至于熟練的背了下來。
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片別樣而迷人的風景在我的心里生長、蔓延開來了。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則舊消息,2006年,方方已授權某影視公司將這部小說拍成了20集電視連續劇。忽然就想起這段往事。想起那段曾經被我熟記于心的小說結尾的一段:
我知道我再也不可能和父親母親一起了。二十多個幸福的歲月,我享受到了無比無比多而熱烈的親情之愛。那溫暖的土層包裹著我弱小的身軀。開放在這熱土之上的一串紅火一般的艷麗。火車雄壯地隆隆而過,那播灑的光芒雪亮地照耀父親的小屋。很難想象沒有父親這小屋會是什么樣子。
父親把我挖出的那天是個大晴天。太陽刺眼地照射著大地。父親叫來了三哥。三哥將小木盒置入一個大紙盒里,然后用繩子捆綁好。三哥說:"我把他埋到二哥旁邊吧,有個伴兒。"三哥把紙盒架在自行車后,左腳一蹬,右腳飛越過紙盒踩上踏板。三哥的車鈴叮鈴按響的時候,父親和母親,相擁著望著我們遠去。他們像一對恩愛的`老夫妻慈善著面孔望了很遠很遠,然后一起頹然地坐在門檻上。這一天我才發現,父親和母親已經非常蒼老非常憔悴非常軟弱了。
三哥將我埋在二哥身邊,然后撫著二哥的墓碑,陰著面孔長舒了一口氣。直到天黑三哥才緩緩地向山下走去。他的腳步是那么沉重和孤獨,一聲聲敲打著地心仿佛告訴這山頭所有的朋友,他累極了累極了。
星星出來了。璀璨的夜空并沒能化解這山頭上的靜謐,月光慘然地灑下它的光,普照著我們這塊永遠平和安寧的國土。
我想起七哥說過的話。七哥說生命如同樹葉,來去匆匆,春日的萌發就是為了秋天的飄落,殊路卻是同歸;七哥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直到死都是無法判清的;七哥說你把這個世界連同它本身都看透了之后你才會弄清你該有個什么樣的活法。我將七哥的話品味了很久很久,但我仍然沒有悟出他到底看透了什么到底作怎樣的判斷到底是選擇生長還是死亡。我想七哥畢竟還幼稚且淺薄得像每一個活著的人。
而我和七哥不一樣。我什么都不說。我只是冷靜而恒久地去看山下那變幻無窮的最美麗的風景。
方方《風景》讀書筆記 3
“小說不僅僅是在敘述一場冒險,它本身就是一場敘述的冒險。”
這是一年前在雜志上讀到的話。我當時并未完全理解,還輕浮地以為是作者在玩文字游戲罷了。可是在讀了新寫實主義小說以及一些小說敘事學的理論之后,忽然對這句話有了新的體會:如果小說是一扇窗,能使讀者欣賞到“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詩意風景,那么這扇窗子本身也應該是精致而美麗的。
在我的閱讀體驗里,新寫實主義的作品有點像凸透鏡,黑字白紙透射出那些常常為我們忽略的細節與片段,生活的本真狀態被一一還原,一一放大。這里沒有英雄主義的悲壯感,也不存在唯美主義的傷感格調,有的只是庸俗大眾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作家似乎是有意識地觸及生活中最瑣碎的細節,以及凡夫俗子們看似上不得臺面的個人心緒。然而平凡之中,煩惱與困厄會無可抗拒地滲入人的生活,讓他們被逼得進行思考,竭力掙扎,亦或是黯然妥協。而當我們發現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時候,讀者便和小說中每一個微渺無華的小人物一起,更接近了哲學意義上的人類生存的悲劇。
又是悲劇。悲劇不可避免地給人沉郁蒼涼的印象。方方的《風景》亦如此。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淵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見那些奇異世界……波特萊爾”。
《風景》的開篇就給人一種深奧得不可企及的感覺,好像讀者必須肅穆地仰視才能瞻仰到作者思想的一絲星光。方方究竟要表達什么呢?我困惑著。要想,要說,要形容,卻總也湊不出合適的思路,它們一半因為擁擠而堵塞,另一半融化在心底的某種情緒里,無法成形。
可是小說隨之而來的卻是從天到地、從抽象哲理到具體生活的徹底轉變。方方的.筆觸一陣陣急轉直下,于是這山下逼真得令人驚愕的“風景”就全然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一切故事從亡嬰“小八子”平緩冷靜的語調中拉開帷幕。某個黑暗的世界里,旁觀者的目光可以一滴不漏地落到每一個人身上,他能不動聲色地講述一戶十一口人家如何被壓縮在十三平方米的棚屋中,幾十年的重復地吃喝拉撒,斗毆謾罵,慵慵碌碌,凄凄惶惶的生存狀態。他也能在每一個成員的人生境遇中感悟世道人心與世態炎涼。也正是由于這樣特定的視角,“小八子”與父母兄長的距離不僅僅是敘述者與被敘述者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死與生,溫馨與冷酷,安寧與喧囂,幸福與痛苦之間的距離也被無形地拉開了一道巨大的裂縫。
“我對他們那個世界由衷感到不寒而栗。我是一個懦弱的人為此我常在心里請求我所有的親人原諒我的這種懦弱,原諒我獨自享受著本該屬于全家人的安寧和溫馨,原諒我以十分冷靜的目光一滴不漏地看著他們勞碌奔波,看著他們的艱辛和凄惶。”
看似不可能的敘述,卻成為最真切的表白。荒誕怪異的氣氛中,亡嬰的敘述是耐人尋味的。對于七哥他們而言,在河南棚子的底層生存環境里,生如受難,死若解脫。讓死者去同情生者,算不算一種諷刺呢?如果算,那么諷刺生存困境的用意又何在呢?難道生命就是一則注定以悲劇為答案的謎題嗎?而二哥對生命價值的質疑與困惑更帶有哈姆雷特式的憂郁與沉涼:
"二哥站在墳邊,望著滿山青枝綠葉黑墳白碑,心里陡生凄惶蒼涼之感。生似螻蟻,死如塵埃。這是包括他在內的多少生靈的寫照呢?一個活人與一個死者之間又有多大的差距呢?死者有沒有可能在他們的世界里說他們本是活著而世間的蕓蕓眾生則是死的呢?死,是不是進入了生命的更高一個層次呢?二哥產生一種他原先從未產生過的痛苦,這便是對生命的困惑和迷茫而導致的無法解脫的痛苦。"
比起七哥向死而生的頑強,二哥是敏感而軟弱的。比起父母的無知無懼的粗俗,二哥是高尚而真誠的。二哥也許不是《風景》中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但是他卻是最能給予我溫暖的人,同時也是最讓我痛惜的人。他美麗,善良,有思想,心懷希望,更重要的是,他理解什么是愛。當奄奄一息的七哥依偎在他溫暖的臂膀的時候,當一襲白裙的楊朗在月光下獨白的時候,當命若游斯的自己在喃喃自語“不是死,是愛!”的時候,他體會到的愛交織著灼人的傷。愛讓他的世界綻放出最美好的期待,可是他不明白“愛”字并不是能對付一切的擋箭牌,它是個巨大的重量,牽著人悠悠地往下墜。楊朗的一句“我從來沒有愛過你”讓他明白自己的愛,用死亡來祭奠愛,就成為他生命的全部。二哥對父親反抗過,同命運抗爭過,可是自己的力量終究不過是風中之燭,在殘酷的現實風雨中注定要被湮滅。
“這回是誰緊緊抓住你的?猜——”
“死。”我回答。
“……不是死,是愛!”
“不是死,是愛!”——二哥死前留給世界的遺囑。像是一首訣別詩,是他的一縷亡魂依繞不去還在憑吊往日繁華。
博爾赫斯說,當一個人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所愛的世界,就好象水消失在水中一樣。二哥安靜地死去了,沒有悲劇渲染出的華麗氛圍,有的只是水滴消失在河流中的平靜與安詳。
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殘酷?有時候僅僅是一線之隔。
河南棚子里那些被貧困束縛的生命,比如父親與母親,活得那樣窘迫與卑賤,而他們自己卻毫無知覺,甚至依然旁若無人地自賞自足。在人的精神領域里,我想,他們確乎已經死了。因為對人生悲劇的漠視,永遠比悲劇本身更沉痛。
"七哥說,當你把這個世界的一切連同這個世界本身都看得一錢不值時,你才會覺得自己活到這會兒才活出點滋味來,你才能天馬行空般在人生路上灑脫地走個來回。"
"七哥說,生命如同樹葉,來去匆匆。春日里的萌芽就是為了秋天里的飄落。殊路卻同歸,又何必在乎是不是搶了別人的營養而讓自己肥綠肥綠的呢?"
七哥像一只帶翼的陀螺,獨自旋轉,卻劃破了別人的手掌。他的生存哲學告訴他,一切都是虛空,痛苦與傷害不足掛齒,人生的悲劇又算得了什么,不過是一場喧嘩與騷動罷了。
只有一個支點的陀螺,靠什么站立?理想?信念?追求?種種涂有亮麗色彩的美麗字眼是不屬于七哥的。原本毫無能力的,只有歪歪倒在一邊的陀螺,為什么那樣急速地旋轉?
不錯,是抽打的力量。
在擁擠而粗鄙的河南棚子里,到處都是暴力、庸俗、骯臟與丑惡,理想被踐踏,人情被冰封,父親的暴打,母親的漠視,姐姐的毒笑,夠夠的逝去……這些凝成一股鞭笞的力量,抽痛七哥的靈魂,卻也使他生存欲望更加強烈,于是就有了不擇手段地飛速“旋轉”,向死而生。他成功了。
青云直上,衣官楚楚。不再是蜷縮在十三平米棚屋板床下面那只低賤的“喪家之狗”,成功了,引得人人頂禮膜拜。
而代價是青春,肉體與靈魂。
他成功了?還是更進一步走向死亡?
還是《風景》中揮之不去的神秘感讓我思考而得不出答案?
那通向永恒的孤獨、死亡和人性不可知的深處,就是《風景》的魅力所在吧。
后記
《風景》是近來給我震撼很大的一部作品,或許正是因為感慨太繁多。一時竟然不知道從何說起。上面的一些文字是我在做課件的時候沒有深入展開的內容。大家可以把兩者結合起來看,就大約是《風景》給我帶來。
方方《風景》讀書筆記 4
在還書箱看到這本書,很喜歡封面上的那句話——在有月光行走的世紀里,我想故事永遠沒有結局。不知怎的,后半句讓我想到了曾經流行過的句式:沒有人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看到作者,感覺聽過名字,一搜果然大佬,意外的是竟然是位女作家,才疏學淺,冒昧了。
四個獨立的篇章,不同的故事,相似的是結局似乎都不那么完美。
在part1,狗狗小夏病死了,因為它的愛情沒能得到應允。
在part2,小福子的媽媽和麥穗的媽媽是否互換不得而知,如果是,那真是一種愚昧落后的風俗。個性鮮明的西西和圖畫老師間的錯誤情感,不免讓人感嘆一聲,糊涂啊!雖然后來西西嫁與小福子,還生了小麥穗,同過去釋懷。但我想,如果不是那件事,她不會退學,以她的聰慧,會有更好的光景。這都是后話了,祝福西西,也祈禱小麥穗健康!
part3的故事結局,我甚至有點不能理解了,美奴竟然把她的母親推下河,并且事后被人勒索,她似乎也不曾悔過。我沒有美奴的'體驗,不曾感受她和楊玉翠間的情感,可那畢竟是她的媽媽啊,盡管因為背負一些指點紛擾。從此她再也沒有媽媽了,不,當她父親回來的船沉淪后,她雙親都不在了,成為了孤兒。
part4里愛魚的卡佳走了,她是為了魚而死的。這個故事讓人不得不反省人情世故,尤其是在小一點的地方,比如白銀那。因為馬家的坐地起價,蓄意剪短地方與外界的電路,還傳遞假消息,導致家家戶戶都為魚而苦惱。可鄉長呢,因為白喝了人家的酒,已經沒有底氣再行使他的權利了。這就是所謂的拿人手短,吃人嘴軟啊。卡佳擔心魚變臭,冒險去山里取冰塊,遇到熊又不慎被樹枝刺中,離開了她兜轉而愛上的白銀那。可恨的馬家人,連自己的兒子都看不下去了,卻還僵著,說是自己曾經也沒能感受到鄉鄰的友好。越發的摳搜,終究釀成了苦果,雖后面也挨家挨戶送了鹽,但卡佳已經走了。鄉長告誡,任何人也不能對馬家采取報復行動,他還說,卡佳向來是與人為善的。很多時候,似乎要悲傷的故事已經發生,才會讓人深刻自省,為什么呢?
想去白銀那吃開江魚,聽說那里的牙各答酒美極了!
【方方《風景》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教育隨筆-圓圓與方方08-04
圓圓和方方教案10-27
大班主題優秀教案及教學反思《圓圓和方方》09-29
風景的句子10-19
風景的文案01-25
風景的作文08-05
風景的語錄11-21
家鄉的風景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