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徐再思《陽春曲·皇亭晚泊》全文翻譯賞析
《陽春曲·皇亭晚泊》是元曲作家徐再思的散曲作品。全曲純然寫景,既有細致生動的描寫,又有遠近動靜的對比,對仗工整自然,寫景如畫,意境深遠,耐人尋味。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徐再思《陽春曲·皇亭晚泊》全文翻譯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陽春曲·皇亭晚泊
徐再思
水深水淺東西澗,云去云來遠近山。
秋風征棹釣魚灘,煙樹晚,茅舍兩三間。
[注解]
皇亭:《元散曲選注》(北京出版社):“疑當作皋亭,因形近而誤。皋亭在杭州西北。”此說較為合情理。
賞析
《陽春曲·皇亭晚泊》是元代散曲家徐再思的作品,這首小令描述了澗水或東或西時深時淺,山巒亦近云霧盤桓。秋風鼓起征帆駛過了釣魚的灘頭,暮靄漸深樹影朦朧,樹影間依稀可見江村里兩三戶人家。這是作者在杭州西北一個叫皇亭泊舟時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
作品第一句表現了澗水的千姿百態的靈動之鎂,這都是日暮時分所見的景象。詩人以虛實相間的筆墨,勾畫了澗水的遠近交錯、深淺不一的景觀,雖淡淡幾筆,卻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詩意,繞梁不絕。第二句遠望云繞青山,風卷云殊的景象。描寫了云忽隱忽現,裊裊娜娜,纏纏綿綿襯托了山的朦朧霧化。后兩句描寫了湖面和湖邊的近景,秋風給人一種蒼涼廣漠的恬澹寧和。隨著詩人的視線,把自然之美過渡到有近景的生活之美。日落黃昏后霧意漸濃。朦朧中的婆娑樹影和星星點點的茅舍組成一一幅靜美、澄曠的風景水墨畫,其氣韻生動清淡、簡遠、自然。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致,又有遠近、動靜的生動對比,讀來饒有趣味。
注釋
⑴中呂:宮調名,元曲常用宮調。
⑵陽春曲:曲牌名,又名“喜春來”等,入“中呂宮”。
⑶皇亭:地名,不詳何處,或在杭州。
⑷征棹:指遠行的船。
⑸煙樹:云煙繚繞的樹木、叢林。
譯文
水深、水淺東西兩山澗,云去、云來遠處和近處的山。
秋風中的歸帆來到釣魚灘,傍晚樹木云煙繚繞,岸上不多的茅舍分明可見。
創作背景
這是寫景之作,當為作者在杭州西北一個叫皇亭的地方泊舟時寫的。王季思《元散曲選注》:“(皇亭)疑當作皋亭,因形近而誤。皋亭在杭州西北。”
鑒賞
此曲寫曲家涼亭晚泊所見的景致,筆墨疏淡,清新自然。第一句表現了澗水的千姿百態的靈動之鎂,這都是日暮時分所見的景象。作者以虛實相間的筆墨,勾畫了澗水的遠近交錯、深淺不一的景觀,雖淡淡幾筆,卻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其悠悠的詩意,繞梁不絕。第二句描寫了遠望云繞青山,風卷云殊的景象:云彩忽隱忽現,裊裊娜娜,纏纏綿綿,襯托了山的朦朧霧化。后兩句描寫了湖面和湖邊的近景,秋風給人一種蒼涼廣漠又恬澹寧和的感覺。隨著作者的視線,把自然之美過渡到有近景的生活之美。日落黃昏后霧意漸濃,朦朧中的婆娑樹影和星星點點的茅舍組成一幅靜美、澄曠的風景水墨畫,其氣韻生動清淡,簡遠自然。
“水深水淺東西澗,云去云來遠近山”,化用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句“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寄韜光禪師》),通過“深”與“淺”、“東”與“西”、“去”與“來”、“遠”與“近”這四組反義詞,勾連起山水相依、相連的廣闊畫圖。江面上秋風乍起,把遠行的船送至釣魚灘,這里應該就是“晚泊”的具體地點。上文的“水”與“山”是宏大景物的描寫,而江岸上的“煙樹晚,茅舍兩三間”,則是近距離水畔人家生活的特寫。三兩茅舍,幾行煙樹,生活其間的人,每日捕魚、務農,自給自足,不必仰人鼻息,是那樣地寧靜適意。這樣寫景,使得畫面的景物錯落有致,層次井然,生動傳示出作者忘卻旅途勞頓、陶醉于恬靜山水美景中的怡然自得之情。
作者簡介
徐再思,字德可,號甜齋,嘉興(今屬浙江)人。與張可久、貫云石為同時代人。散曲作品多寫自然景物及閨情。風格清麗,注重技巧。今人任訥將其散曲與貫云石(號酸齋)作品合輯為《酸甜樂府》,得其小令一百余首。
【徐再思《陽春曲·皇亭晚泊》全文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淮中晚泊犢頭》原文及翻譯賞析07-11
陽春曲·閨怨原文及賞析03-10
晚出新亭原文及賞析03-03
晚泊岳陽原文及賞析03-03
(熱門)晚出新亭原文及賞析08-25
《采蓮曲》的翻譯及賞析11-30
蘇軾陽關曲·中秋月全文、注釋、翻譯和賞析09-02
《村晚》原文及翻譯賞析10-28
村晚原文、翻譯及賞析01-28
《淮中晚泊犢頭》原文及賞析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