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挺立呻吟高潮av全片,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性欧美极品v,A片高潮抽搐揉捏奶头视频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時間:2024-07-17 12:38:00 觀后感 我要投稿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通用20篇)

  港珠澳大橋是國之驕傲、中交之驕傲,觀看完《港珠澳大橋》影片后對此感觸尤為強烈。那么,港珠澳大橋觀后感怎么寫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歡迎大家來參閱。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通用20篇)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它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國《衛報》評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中國制造支起世界之最。全長55公里,世界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海底隧道長5.6公里,世界上最長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海平面下46米,世界上埋進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對接海底隧道的每個沉管重約8萬噸,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創的深插式鋼圓筒快速成島技術。此外,大橋還囊括了世界首創主動止水的沉管隧道最終接頭、世界首創橋―島―隧集群方案、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膠隔震支座、世界最大難度深水無人對接的沉管隧道等多項世界之最。“世界之最”的背后,是港珠澳大橋在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領域填補諸多“中國空白”乃至“世界空白”,進而形成一系列“中國標準”的艱苦努力。

  2006年,韓國一家非常厲害的公司在主持安裝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橋,當時每一節沉管安裝的時候,會有56位荷蘭專家從阿姆斯特丹飛到釜山給他們安裝。中國考察團到釜山去考察時,向接待方提出,能不能上去看一看,被當場拒絕。于是考察團在距橋三百多米的海面上,開船用卡片機拍了幾張照片。

  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找到當時世界上在沉管安裝領域最好的一家荷蘭公司,對方開出天價1。5億歐元(約人民幣15億人民幣)。經過多次談判,談判員提出3億元人民幣,卻遭到荷蘭人拒絕,他們說:“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你們去找上帝吧。”

  被多次拒絕后,林鳴帶領團隊自主攻關,解決了多個世界難題,最終實現了工程設計零借鑒、安裝零失誤。

  400多項新專利,7項世界之最,整體設計和關鍵技術全部自主研發,科研創新可謂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的題中之義。

  港珠澳大橋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大橋建成通車,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2

  貨車聚集、人流涌動——港珠澳大橋24日9時正式通車運營。當天,記者在珠海公路口岸現場看到,首批滿載貨物的貨車快速過關,旅客出發順暢,標志著歷時九年建設而成的這座“國之重器”正式走入普通百姓生活,開啟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嶄新未來。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據珠海市口岸部門介紹,大橋通車后,可通行車輛包括跨境巴士、穿梭巴士、跨境出租車、貨運車輛、跨境私家車等。記者在現場看到,大橋實行客貨分流,口岸穿梭巴士是粵港及港澳口岸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提供頻密接駁服務。珠海、香港、澳門三地口岸均實行24小時通關,其中珠澳之間采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創新模式。此外,三地口岸均為港珠澳大橋的旅客提供多種多樣的出入境交通換乘方式。

  通車當天,“便利”是大橋給群眾的最直觀感受。記者在現場看到,有的旅客很早就抵達珠港出境大廳,希望盡早上橋體驗。常年在香港居住、生活的珠海市民張貴蓮特意提前一天乘船回到珠海,就是為了在大橋通車運營后,體驗搭乘穿梭巴士返回香港的.便利生活。她說,自己此前每次都要搭車、乘船,花費3個小時以上才能從香港回到珠海,如今大橋通車運營,她的行程已經縮短到最快兩個小時以內,換乘難度也顯著降低。

  “港珠澳大橋開通后,我打算每周都回家一次。”她說,“這是國家的大工程,更是我們老百姓的福音。”

  大橋的通車,還讓粵港澳三地眾多企業觸摸到了市場的喜人前景。經營業務涵蓋國際物流、倉儲物流、代理通關等服務的穩建供應鏈公司市場總監李梅蕊說,港珠澳大橋的開通,讓企業極大地節約了運營成本,促使業務更好地輻射到云南、貴州等地,預計業務會有20%至30%的增長。

  在當天貨檢區通關現場,拉載珠海公路口岸首票出口貨物的香港貨車司機蔡文峰滿意地看到,由于采取了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紅外體溫檢測等一系列先進設施設備和智能化通關查驗系統,滿載貨物的車輛只需刷卡一次即可過關,耗時不到一分鐘。他說,以前大橋沒有開通,繞道珠江口東岸抵達西岸,通常需要近5個小時,節假日擁堵通常花費十多個小時。“現在大橋通車了,我們司機不用起早摸黑,公司可以預測物流時間,我相信珠江西岸的發展會比預想的還要快。”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3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宣布大橋正式開通并巡覽大橋。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橋開通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重大意義。港珠澳大橋是我國乃至世界道路交通建設史上的又一偉大奇跡,具有深刻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不僅對兩岸三地人民的出行帶來了更大便利,大大節省了出行時間,提高了生產生活效率,同時也對三地的繁榮穩定起到了促進作用。自2009年12月開工建設,歷時近九年時間,攻克了很多世界性技術難題,在一些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大橋的成功建成,是所有參與者、建設者辛勤勞動和集體智慧的成果,是我們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具體體現和生動范例。進一步堅定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說明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干出來的!

  近年來,我國堅持自主創新發展,依靠內生動力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在眾多領域方面,我國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取得了很多重大的成就,例如“FAST”天眼,C919大飛機,墨子號量子衛星等等,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是我國在重大工程建設史上的又一偉大壯舉,標志著我國科技實力和世界影響力的進一步提高。聽到港珠澳大橋的落成,舉國人民歡騰雀躍,為之振奮,為之自豪,為我們生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國家而驕傲,為我們的祖國由衰敗走向富強而欣慰。

  靠人不如靠己,我國的發展要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從一個一窮二白的.舊中國發展到當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是靠別國的施舍和可憐,別國也不可能真心實意幫助你,唯有靠自己。我們在被封鎖、被限制的情況下一步步走來,用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汗水澆灌出了現在的成果,非常的不容易。但是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仍要繼續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爭取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4

  其實在未觀看紀錄片之前,在我心里,對這座意義非凡的橋已有過多角度的了解。無論對于外界來說,它具有多大的跨時代的意義,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多么重要的戰略意義,但在我的心中,它是一座中交人自己造的橋。

  無論是在影片還是照片上,遠遠望去,這座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超級工程,以靚麗的容顏橫臥伶仃洋上,它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我為它而自豪,為自己是一名中交人而自豪。

  因此,我對我的同事們建造這座大橋過程中的艱難與困苦,也是感同身受。從最初方案的提出,一步步走到現在,期間蘊含多少殷切的期待,建造者承受了多少壓力,都是可想而知的。這座全長55公里,涵蓋了公路、橋梁、隧道以及人工島等多項不同領域的綜合性工程,又包括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技術的超級集合體,很多關鍵技術和施工方法在世界上也沒有經驗可循。據了解,該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國建設史上里程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橋梁。規模之最的背后,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施工期間,曾遭遇了近40場臺風,在去年臺風“天鴿”來臨的時候,緊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員。盡管臺風如此強烈,但由工程人員精心打造的大橋卻安然無恙。我們在一次又一次大自然給予的考驗中逐漸強大。

  然而,最大的挑戰還是建橋本身——沉管隧道。讓這個長達33節,每節重達8萬噸的大家伙完成與深海的接吻,可以說是最困難的環節,因為容許的誤差率只能在2—3厘米范圍之內。為了將工作做好,要調動萬噸的巨無霸吊臂船隊。在沉管的關鍵期間,工作人員甚至幾天幾夜都沒合眼,對數據進行反復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天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不能繼續,又要將8萬噸的沉管重新運回岸邊,再按照工序重頭來過,這讓多日未合眼的'工程師心力交瘁,但他依然沒有放棄,只是稍作調整后,又繼續開始指揮重復沉管工作,最后直到成功完成對接。連日來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因為太困紛紛倒地而睡,看到這一幕,我對他們肅然起敬。

  如今大橋成功貫通,惠及了三地人民。一橋飛架,將珠海和港澳兩地的通行從過去的陸路三四個小時,水路一個多小時,壓縮到只有20到30分鐘的車程。對于三地發展來說,港珠澳大橋是一個越來越近的開始,而對于我們建設者來說,港珠澳大橋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束,因為還有許多的大橋等著我們去造,我們也將前赴后繼。

  正如旁白所說:“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我們中交施工團隊,正是因為有這種比天空寬廣的是胸懷和信念,才能創造出這樣的一個偉大奇跡。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5

  “浩瀚無際的蔚藍大海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根銀線,串起三顆東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門。”看完這部紀錄片,我感觸很深。

  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胸懷。港珠澳大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由于施工海域地處我國乃至全球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線以及生態保護、臺風巨浪、海水侵蝕等諸多復雜因素,都使得它創下施工難度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橋建設過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吊裝過程為焦點,讓后人感受到工程的浩大與艱難,也讓我們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油然而生一種欽佩之情。安裝過程中,E15沉管因特殊原因,兩次對接失敗。但工人們沒有放棄,默默流淚后,重新振作起來,第三次對接,成功!“我們沒有失敗,只是敵人太強大。”

  一代代工程師的努力,才換來如今宏偉的港珠澳大橋,有的人從30歲到40歲,有的人從50歲到60歲,這十幾年中,起早貪黑攻克一個個世界難題,終會得到回報。許多夫妻默默付出在大橋上,他們燦爛的、發自內心的`笑容那么真摯,無數個工作的夜晚,累倒在工作崗位上,不畏艱險,看到他們的睡姿,我們真應當向他們敬禮,也要向這些中國工人學習,努力學習,為中國的發展和強大貢獻一份力量。

  文天祥的“零丁洋里嘆零丁”早已成為過去,如今,浩瀚無際的伶仃洋上架起一條巨龍,伸向三地,伸向人民的心里。敬禮這些工程師和工人,他們造就了一個個不可能完成的工程,用雙手推動著社會進步。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6

  煙波浩渺的蔚藍大海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根銀線,串起了三顆東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門。通過觀看《港珠澳大橋》,我們知道,這根銀線總長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由于施工海域地處我國乃至全球經濟最發達的經濟圈,海上航道,空中航線,還有生態保護,臺風巨浪,海水侵蝕等諸多復雜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橋創下施工難度的世界之最。

  影片以大橋建設過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的吊裝過程為焦點,紀實反映了工程的浩大與艱巨。以沉管的吊裝設備為例,由于一節沉管的.排水量達8萬噸之巨,每一節沉管就相當于一艘巨型航母,吊裝設備尋遍全球不可得,建設者們就自行研發出大國重器“振華30”,而同樣的壯舉還不勝枚舉,大橋建設者們勇于擔當,開拓創新,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拼搏精神讓人震撼。

  古有“零丁洋里嘆零丁”,如今,一條巨龍蜿蜒天際,一橋飛架三地,滄海成坦途!雄偉璀璨的超級工程讓世界發出零丁洋前零丁嘆!而這悲嘆到驚嘆之間,是大橋建設者們十四年的時光荏苒。即有熱血青年投身沙場,風雨同舟中收獲愛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干傾盡風華,鬢發斑白,成就人生的華麗與輝煌;即飽含建設者歷經挫折痛楚的淚水,也有他們精疲力竭的虛脫而眠和戰勝千難萬阻獲取成功后的由衷自豪。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請接受我們崇高的敬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一定立足本職,愛崗敬業,勤奮堅持,不畏艱難困苦,敢于擔當,勇于創新,為公司爭光,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7

  為了學習敢于攻堅克難的勞動精神,資陽項目組織全體員工觀看了《港珠澳大橋》,影片講述的是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橋全長55公里,造就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的艱辛過程。

  港珠澳大橋是所有參建工程師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跨過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及澳門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記錄片氣勢恢宏,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一種自豪;

  影片中最令我感動的`,并不是大橋的建成,而是建造過程中的建設者面對挫折的勇氣。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敗更能展現出工作人員對大橋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號沉管時,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這件事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對接成功后,很多幾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員都因為太困了而就地而眠。這令我們很是感動。大橋的工程人員早已把這個項目視為人生最大的事業。有工作人員打趣的說,大家都有兩個戀人,一個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個就是大橋這個項目。結婚生子和建橋都成了他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影片結尾,體現了偉人鄧小平寫的詩詞:“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在這句詩詞里,我看到了一波又一波的臺風并未擊退工程建設者們前進的心;看到了建設期間建設者們為它熬過的一個又一個夜;讀到的是為大家舍小家的家國情懷,這是大國的驕傲,是我們民族的自豪,也是作為一名工程建設者的自豪。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8

  雖然早已久慕港珠澳大橋的盛名,卻是一直無緣得窺其貌。正好,2019年5月9日晚,學校組織我們去觀看紀錄片《港珠澳大橋》,我才有幸一睹其風華絕代的英姿。

  曉月銀鉤花初綻,歌舞瑤臺宴正歡。玉皇酒醒尋碧帶,見游龍臥清灣。舉世聞名的港珠澳大橋,東西綿延數十公里,溝通港珠澳三地,如一條巨龍,靜臥在伶仃洋的萬頃碧波之上。遠望港珠澳大橋,它真的彷如一根仙人們遺落人間的玉帶。它纖細柔美,蜿蜒綿長,悠悠渺渺,伸向天際,又在人們目力所極之處消失于云海之間。近看港珠澳大橋,它卻是一條遒勁有力、雄偉壯觀的鋼鐵巨龍。它如同是墮入人間的敖廣,一會兒作神龍擺尾狀戲水弄瀾,一會兒又逞飛龍在天狀怒射蒼穹。在它身上,剛與柔被同時賦予;在它身上,力與美在雙雙綻放!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是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巨大橋梁,主橋東起香港新界大嶼山島西北部散石灣,向西依次經過珠江口銅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止于珠海澳門口岸人工島,全長約55公里,大橋主體工程全長約29.6公里,海底隧道長6.7公里,是世界上比較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建設史上技術比較復雜、施工難度比較高、工程規模比較龐大的橋梁。此外,大橋還在沿途設置了多個觀景平臺,從上面一覽碧海、藍天、綠島、白云,非常愜意。大橋下還有許多絕美的海島,日落時便有比較美的景觀。如若到時,你也正好駕車路過,便就能有幸領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

  港珠澳大橋的壯偉,不僅源于它的氣度和絕美,更源于人們為它所耗費的心力和汗血!港珠澳大橋的構想比較初在1983年提出,2009年12月15日正式開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總投資達720多億元。整個工程,從立項、審批到設計、建設,人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價。港珠澳大橋,它不僅是我們中華巨龍的象征,更是我們大國工匠的豐碑!

  看著港珠澳大橋,你會不由得涌起一陣由衷的敬意和自豪。你會感慨大國工匠勤勞智慧的偉力,你會驚嘆盛世中國日新月異的華彩!你更會情不自禁地緬懷起歷史的舞臺上我們泱泱華夏炎黃子孫曾經的'文明與強盛,屈辱與悲歌。曾經的我們,也曾雄立于世界的,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我們有過文景之治,我們有過貞觀長歌;我們有過兩宋的風流,我們有過康乾的盛世!我們也曾是天朝上國,我們也曾威加海外!只是,月滿則虧,盛極必衰。我們也開始做起了掩耳盜鈴夜郎自大的迷夢!終于,來自不列顛的鴉片和槍火撬開了我們家園故國的朱門。從此,烽煙遍地、餓殍千里,不再被上天眷顧的我們開始了沉痛的近代史。憤怒孕育希望,不甘哺育夢想。黑暗不能永遠遮蓋光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經歷給予了我們堅持的勇氣和奮進的動力。如今,我們又重新崛起,怎能不五味雜陳!如今,我們又再逢盛世,怎能不熱淚盈眶!如今,再看到壯偉的港珠澳大橋,我只想默默地祈禱和祝福:我比較美的中華啊,我比較愛的中華,只愿您能永遠繁榮昌盛,寧靜安詳!只愿您能永遠風和日麗、鳥語花香!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9

  作為世界上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全場55公里,海底隧道6.7公里,歷時14年,總投資1200億元。這些震撼世界的數字背后,是建設者們共同努力創造的奇跡,作為一名中交人,我感到熱血沸騰,無比自豪。

  影片一開始就從多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這座世紀大橋的恢弘與壯麗,遠遠的望去,大橋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整個施工期間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建設沉管隧道,一共有33節,每節重達8萬噸。影片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后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敘述主線,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艱苦。其中沉管E15號也經歷了兩次失敗,終于第三次下海沉管對接成功。成功的.一剎那,整個指揮中心安靜無比,全員非常冷靜。仿佛那一刻時間已經停滯,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與艱辛。

  海最寬廣,比海寬廣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寬廣的是人的胸懷。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胸懷,才能創造出這項偉大的奇跡。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胸懷,才能體現我們國家的強大。港珠澳大橋帶給了我們實現夢想的自豪、精神的振奮、哲理的思考和時代的審美愉悅,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0

  《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將大橋從設計論證到建造施工的過程完整呈現在熒幕中讓我油然而生一種敬服,對中國工程師和中國工人這一黃金組合完成如此浩渝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橋歷經六年調研和八年施工,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集“橋-島-隧”于一體,全長55公里。這座世紀大橋的宏偉與壯麗,遠遠地望去,大橋仿佛像大海上的銀線,直接將珠三角地區串在了一起,對于促進港珠澳地區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貫穿整個電影的,是情感。盡管大橋是現代史上最長海上橋梁,建造過程亦有多項“世界之最”,但閆東導演沒有花太多篇幅著墨于大橋的雄壯宏偉。正如影片中,“比海更遼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導演的視線,著眼在每一個大橋建造者的'傳奇。因此,對比起數據成就,電影演繹的是真實,是有溫度的“匠心”。為了這座如珍珠串般蜿蜒于伶仃洋上的港珠澳大橋,花了六年去籌備,用了八年去建設,四百多名工作人員夜以繼日的工作。這么多工程人員的青春,便放在了這大橋建設上。有人從二十多歲干到三十多歲,也有三十多歲,現在已成中年男子。從前的單身漢,轉眼成家立業,卻不忘了穿著婚服在即將竣工的大橋上走走拍拍,有人攜妻帶眷到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為大橋奮斗,一座橋,有汗水,也有淚水。無論是總工程師還是一位焊接的小工,為了建好這座橋都熱情投入,甚至把它視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業,亦因此他們都成了“英雄”。通過導演細膩的鏡頭,留在觀眾的心中,讓大家每當奔馳于港珠澳大橋上,隧道中,都會想起因為他們,才有這外媒口中的“現代七大奇跡”。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港珠澳大橋》的電影。港珠澳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它就像一條長長的巨龍橫跨在廣闊無垠的伶仃洋上,這條長長的巨龍把珠海、澳門和香港連起來了。

  港珠澳大橋最難的工程就是建造水下40米,長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可是,當在沉放第15個沉管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工人們兩次嘗試將大大的沉管放入深不見底的海水里時,都被勇敢的潛水員阻止了,潛水員說:“海底有大量的淤泥不能放下沉管。”可是工人們并沒有放棄,一個月后仍然進行了第三次嘗試。終于,第15個沉管成功放入了大海里。

  我覺得工人們這種永不放棄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2

  《港珠澳大橋》從港珠澳大橋的歷史、科技與人文情懷三方面生動講述了大橋建設的艱辛與豪情,充分體現了我國在高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飛躍和綜合國力空前絕后的壯大,讓人不由發出“厲害了,我的國”這樣的感嘆。

  橋是中國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古時中國種類繁多品質精良的各類橋梁讓外國訪客贊嘆不已。但至近現代,橋梁建設發展落后,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憑著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質冒著艱難險阻慢慢探索,在我黨的領導下一點點趕上了歐美發達國家的腳步,這是相當令人敬佩的民族精神,這是相當值得歌頌的國家精神。如今,它的建成讓中國站在世界頂端傲視群雄,這就是創造了新歷史。

  中國有著古老的橋梁建設文化。中國歷來各式精密的橋梁建造技術令人驚嘆,而港珠澳大橋對于工程技術又提出了世界級的新要求和挑戰,不僅該橋是最長的跨海大橋,還是抗強震抗強風的科技結晶。大橋從方方面面上來講都堪稱一個舉世無雙的.偉大工程,使今天的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這一領域足以傲視其他所有國家。

  港珠澳大橋流露著濃厚的人文情懷。港珠澳大橋建設耗時十余年,凝結了無數人的心血。上至工程師,下至搬運工,在大橋建設期間住在施工現場不怕苦不怕累,每天起早貪黑,早就把工友當作了自己的親人,工地當作了自己的家,大橋當作了自己的夢想,為的就是在大橋建成的那一刻,自豪的說一句“港珠澳大橋是我建的!”。這無比驕傲又無比真誠的一幕深深的觸動了我,雖然同為中交的工作人員,但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做項目的我卻很難以對項目有直觀的理解,尤其是對完成項目的困難、熱情、毅力、自豪和那一份十年如一日的耐心。

  看了這部電影,讓我對拼搏在第一線的項目建設者們有了崇高的敬意,也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所為之努力的項目是為了造福世界人民,是要為他們提供基礎設施和更好的生活條件,我將為中交和中國的海外基礎設施建設事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拋灑自己的年輕和熱血。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3

  人們稱贊港珠澳大橋“騰空躍起一巨龍,三地從此無西東。根根橋柱琴音奏,伶仃洋里蕩歡笑。”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東接香港大嶼山、西接珠海市和澳門半島,是一座跨海大橋。由林鳴總工程師帶領團隊完成的“新世界七大奇跡”——港珠澳大橋。觀看紀錄片《港珠澳大橋》讓我感受到大橋背后的故事,更使我受益匪淺。

  開篇以茅以升建設中國第一座橋梁,讓我們認識什么是橋梁工程。接著播放新中國成立后建造的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與港珠澳大橋作比較。讓我看到了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飛速發展。

  紀錄片主要以港珠澳大橋建設最后一節重8噸的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主線,展開了建設情節。安裝E30號沉管時要將沉管放到海底40米以下的深海中。由于E30號是海底隧道的第33節也是最后一節,此項任務十分艱巨以及海底情況復雜。給隧道對接帶來巨大的'困難,大橋建設者們絞盡腦汁開始安裝對接,他的成功關系到大橋的建設。對接成功后工程者歡呼雀躍,只有總工程師林鳴沒有絲毫笑意,他在等待對接漏差報表結果。當他得知漏差為16厘米時,他宣布需重新對接,最終落差不到2。5毫米,創造了一個新的奇跡!

  在對接E15號沉管時,林鳴和他的團隊遭遇了沉重的打擊,因為海底40米以下的地方淤泥太多。他們不得不退回去,三個月后,再次對接依然無果。功夫不負有心人,又過了一個月再次“出征”,終于安裝成功!現場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

  在大橋建設同時保護好中華白海豚,實現“大橋通車、白海豚不搬家”是大橋建設者的承諾。大橋建設“讓道”于中華白海豚,橋梁工程施工設計優化最終兌現了他們當初的承諾。

  自2005年出提出構想后2009年12月開始建設,到2018年10月正式通車,歷經整14年。在這14年里,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者們奮力前行,才有了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有了這14年,才有了這座“圓夢橋”;有了這堂課坎坷的14年,才有了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

  港珠澳大橋以橋、島、隧的方式貫通香港、珠海和澳門。它記錄了中國的力量,展現了當代中國的風采。在遠處看,猶如一條巨龍蜿蜒在世界東方。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4

  “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因為有了比天空更寬闊的人的胸懷,一架傾注了施工人員十幾年心血,聯通香港、珠海、澳門的跨海大橋,于2018年10月24日正式通車了,這就是伶仃洋上騰飛的巨龍——港珠澳大橋。一個偉大的奇跡!

  影片《港珠澳大橋》以大橋建設最后一節沉管E30號沉放安裝過程為主線,真實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及施工的艱辛。整個施工期間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建設沉管隧道,沉管一共有33節,每節重達8萬噸,在海底對接的誤差率只能在2—3厘米,如此高難度的精細工作,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在沉管的關鍵時期,工作人員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對數據進行反復的測量、計算和調配。在建第15節沉管時,遇到海底淤泥填平了歷經重重困難構建的溝槽,導致安裝失敗,要將沉管重新運回岸邊,令很多經過多日勞累的工程師都流下了眼淚。是啊!多么沉重的打擊,看的我也是淚流滿面。

  在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對接成功后,工程人員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他們終于可以安心地好好睡一覺了,看他們不擇而眠,我已經難以自抑,和他們相比,自己是那么的渺小。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了,總工程師林鳴完成了他的大橋馬拉松夢,看的出他是那么的自豪,滄桑的臉上掛著的笑容看起來是那么的美。年輕的工程建設人員,帶著自己的愛人和他的“第二情人”合影留念是那么的幸福!這其中又有多少人在建大橋的過程中結婚生子,有多少對夫妻并肩作戰,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

  觀看影片《港珠澳大橋》,從開始感嘆這一超級工程的宏偉、壯觀,到后來對曬得黝黑的工程師們油然而生的敬意,我感覺到了路橋人的偉大與不凡。是什么樣的情懷讓他們不畏艱難,不分晝夜的'為一件事去堅守、去努力、去付出!是他們寬闊的胸懷!是他們堅定的信念!是他們忘我的崇高境界!港珠澳大橋的成功通車,向世界展示了我們祖國的強大,展示了中國人民的智慧與勤勞!從此以后,香港、珠海、澳門的距離不再遙遠,伶仃洋上人們將不再“嘆息”!向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師以及千千萬萬的建設者們敬禮!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5

  5月1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等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在全國院線上映。

  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全長70分鐘,歷時8年不間斷跟蹤拍攝,是在電視紀錄片《港珠澳大橋》的基礎上,二度創作而成的一部全新的電影紀錄片。

  影片總導演閆東:當一座雄偉的大橋建設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覺得不光是看到橋,更想表現的是建設這座大橋的一線建設者,這個片子在今年五一勞動節上院線,向全國的各界的職工敬禮,他們分守在各個職業當中,是工匠精神鑄造了國之重器。

  看了電影以后,心潮澎湃、倍感振奮!因為作為一名鋼鐵人,我們也是支撐“國之重器”的堅強力量!

  港珠澳大橋可謂是中國鋼鐵行業一次空前的“大閱兵”,中國寶武是港珠澳大橋最大的鋼材供應商,供材覆蓋了橋、島、隧三大主體工程,合計約50萬噸。而寶鋼股份供貨合計約34萬噸,在大橋主體工程用鋼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

  港珠澳大橋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6

  電影開場,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大海,就是在這波瀾壯闊的伶仃洋上愛國詩人文天祥曾經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麗誓言。幾百年后的今天,勤勞智慧的工程師們亦是在這幅畫卷上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杰作——港珠澳大橋。

  大橋橫跨伶仃洋,這里臺風頻繁,復雜的海床結構,惡劣的自然環境,超長的跨海距離使得施工難度加大,工程師們需用科技和勇氣完成這個工程奇跡,他們要啟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錘來完成人工島的建造,溝通起跨海大橋與海底隧道,這也是一項史無前例的工程。因此施工過程中必然是困難重重,阻水問題、航道問題、航空限高問題、白海豚問題、臺風、海水侵蝕等等,但是他們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只有一把工程當成自己的一項創造自身價值的工作,才能有嚴謹認真的態度來對待。這也正是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學習的地方,只有這種兢兢業業的態度才能使我們不斷攻堅克難,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正如大橋總工程師林鳴所說:“遇到問題我們想辦法解決,我們有自己智慧,同時也要利用各種行業資源、國際資源。”影片中,超級工程所需要的種種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區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專業共同合作,不同的生產廠商,不同的檢測、科研機構來完成。其中不難看出國家的財力雄厚、更重要的一點是各方為保證完成同一目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身的工作。只有每一個參與者共同努力,通力協作才能保證在規定工作內,保質、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參建工程。

  工程在施工建設中另外一大難點是安全環保問題,大橋經過珠江口幾個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過,需要確保工程建設和航運建設不會產生大的沖突;同時大橋經過中華白海豚生態保護區,需要最大程度地減少工程建設對白海豚的影響;大橋建設不應改變珠江口已經形成的兩河三灘的水文環境等。然而高瞻遠矚的工程師們早早就想到了這一點,在開工初期就立下誓言:“大橋建成通車,白海豚不搬家”,他們用行動實現了自己的'諾言,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將使人工島面積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顯著減小人工島的阻水率。此外,大橋的設計和建設團隊充分考慮了白海豚的“生活質量”,制定了一整套保護措施。

  在影片的最后,那一張張淳樸的笑臉,足以證明一個人將自己全部激情投入到喜歡事業當中無疑是幸福的,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不懈奮斗的那段歲月亦是終生難忘的。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7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觀看《港珠澳大橋》這部電影。明媚的陽光,一碧如洗的天空,似乎正顯現此刻我們的美好心情。

  電影的前半部分介紹了我們國家的建橋歷史以及港珠澳大橋的特點,后半部分全面展現了建設港珠澳大橋的艱辛。港珠澳大橋是一座跨海大橋,最大的兩個特點:長、堅固。它橫跨伶仃洋,全長約五十多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長達6。7公里。為什么說它堅固呢?因為它具有能抵抗8級地震,防16級臺風的超級能力。港珠澳大橋由8萬噸鋼鐵制造,這么大的使用量可以造60座埃菲爾鐵塔!那些可以輕松將人、樹卷走的臺風,在港珠澳大橋面前只算是微風,即使是面對威力巨大的12級臺風,它仍能完好無損地聳立在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橋的海底隧道是世界最長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海底部分由33個巨型沉管和一個合龍段接頭組成,每個沉管相接的'誤差只能有幾公分,由吊臂一米一米地慢慢下放,這簡直比登天還難啊!工人們給這項工程起了個外號叫“海底之吻”。當最后一根沉管安裝時,負責海底隧道的工程師們如坐針氈,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著,好像有一只無形的大手撕扯著他們的神經,每過一秒,他們的緊張就增加一分。終于,經過26小時的奮斗,他們成功了。可工人們甚至來不及歡呼喝彩,便躺在地上睡著了,沒有一絲噪音,周圍一片寂靜。

  為什么中國人能克服那么多苦難建成港珠澳大橋?為什么能打破那么多建筑奇跡?就是因為中國人的智慧,那種不懈的奮斗和努力的精神。梁啟超說過:“少年強則國強”,周恩來總理也曾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所以我們要更加勤奮地學習,學習更多的本領,長大后為祖國奉獻自己的才華。加油吧,少年!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8

  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去觀看《港珠澳大橋》這部電影,看著看著,我不由地發出感嘆;港珠澳大橋真是世界橋梁建筑史上的奇跡,也是中國橋梁建筑史上的驕傲,更是中國工人科技創新,勇于拼搏的見證,這就是中國力量,厲害了,我的國。

  蔚藍的大海上,港珠澳大橋就像一根銀線,串起了三顆東方明珠:香港、珠海、澳門。這根銀線總長55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6700米,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由于施工海域地處我國海上航道,空中航線,加上生態保護,臺風巨浪,海水侵蝕等諸多復雜因素,都使得港珠澳大橋創下施工難度的世界之最。影片以大橋建設過程中最后一根沉管E30的吊裝過程為焦點,紀實反映了工程的浩大與艱巨。以沉管的吊裝設備為例,由于一節沉管的排水量達8萬噸之巨,每一節沉管就相當于一艘巨型航母,吊裝設備全球都找不到,建設者們就自行研發出大國重器“振華30”。

  同樣的壯舉還不勝枚舉,大橋建設者們勇于擔當,開拓創新,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拼搏精神讓人震撼。古有“零丁洋里嘆零丁”,如今,一條巨龍蜿蜒天際,一橋飛架三地,雄偉璀璨的.超級工程讓世界發出零丁洋前零丁嘆!而這悲嘆到驚嘆之間,是大橋建設者們十四年的時光荏苒。即有熱血青年投身戰場,風雨同舟中收獲愛情,孕育新生,也有中年才干傾盡風華,鬢發斑白,成就人生的華麗與輝煌;即飽含建設者歷經挫折痛楚的淚水,也有他們精疲力竭的虛脫而眠和戰勝千難萬阻獲取成功后的由衷自豪。

  電影結束后,我望著一碧如洗的天空,此時明媚的陽光灑滿廣袤大地也映照著我們燦爛的笑臉。我想:港珠澳大橋——這條騰飛的巨龍,展示了我們的大國風范。我不禁為默默付出的中國建設者們點贊,為中國力量點贊。厲害了,我的國!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19

  5月17日晚上,我們全體項目員工一起在影院觀看了港珠澳大橋記錄片。在一個多小時的觀看過程中,我深深地被中交建設者們在工程建設中表現出來的聰明和才智所折服,被他們不懼困難,百折不饒的精神而感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橋梁創造了眾多的“世界第一”,這其中有很多是我們中交人的汗水與智慧的結晶。大橋已成為中國的一張新名片,也成了我們中交人引以自豪的強項之一。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大橋,被英國人稱之為世界第七大人工奇跡之一。

  六百年前,當文天祥一身枷鎖,被忽必烈的軍隊押著從這個地方經過,回中原赴死時,他滿腔的愛國情懷中有多少悲憤與痛苦呀?那時的'亡國恥辱與現在國人的自豪感是多么讓人感慨!物是人非,然而對祖國,對中華民族那份愛的情懷卻是一樣的。

  港珠澳大橋帶給了我們不僅只是眼前的奇跡,通過完成這樣一座大橋。我們中交集團建造跨海大橋的水平和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我們期盼著有一天在臺灣海峽上也能夠修筑起一條這樣的大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在將過去很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行,同時也會將時空的距離越拉越小。一個個割開血脈和親情的天塹將不復存在。

  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能看到大灣區經濟帶將在這里形成,它將成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塊熱土。

  我們是一群建設者,更是一群拓荒者,我們創造的不僅是實體的奇跡,更是在修筑起祖國繁榮強大的基石。我們中交人在用自己的那份擔當,在用林鳴那樣的敬業精神,與億萬中華兒女一起用我們的勤勞與智慧,實現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 篇20

  5月21日,在中交資管湖北總部的組織下,我觀看了《港珠澳大橋》這部影片。

  港珠澳大橋全長55公里,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被英國《衛報》譽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中國交建承建了港珠澳大橋70%以上的工程,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完成了100多項試驗研究,自主研發了十幾項國內首創且世界領先的專用設備和系統,獲得了500多項專利,成功攻克了十余項外海沉管安裝世界級工程難題,創造了舉世矚目的工程奇跡。

  紀錄片中最令我感動的,不是大橋的建成,而是在建造過程中努力付出和堅持的中交工程人員所展現出的信仰。在大橋建造過程中,編號E15的沉管在首次對接失敗后,中交工程人員重新出發為第二次對接做準備,然而當大家滿懷期待希望第二次對接能成功時,卻因為淤泥堆積問題再次被迫中止,擔當指揮的總工程師林鳴哽咽著下達了回撤的指令,周圍那些頭發花白的工程師們也不禁留下眼淚。兩次的失敗并沒有讓他們放棄,而是做好準備重頭再來,終于在第三次嘗試時,成功對接。在這個超級工程中像這樣的'困難不計其數,隧道安裝、圓鋼筒安裝、臺風、地震等等一系列的難題等著工程師們,但是中交工程師們用嚴謹認真、堅持不懈的工作態度,詳細周密的部署和安排,精誠通力的合作,將困難一一克服。中交工程人員早已把這個項目視為人生最大的事業,他們說我們有兩個戀人,一個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個就是大橋的項目。

  橋的價值在于承載,而人的價值在于擔當。從中交工程人員的身上,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彰顯了“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中國奮斗精神和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這讓身為一名中交人的我感到無比自豪和驕傲,我將把這種精神帶到自己的工作中,勤于學習、迎難而上、不斷積累、勇于擔當,做時代的奮斗者,為打造中交品牌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相關文章:

港珠澳大橋心得體會(通用15篇)08-17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1-08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11-07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09-08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06-21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09-20

港珠澳大橋觀后感8篇03-16

《港珠澳大橋》的觀后感(通用22篇)04-19

中國最長的大橋09-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前县| 三穗县| 湘乡市| 兰考县| 铅山县| 溧水县| 游戏| 邹城市| 安泽县| 安仁县| 托里县| 新化县| 洛川县| 固镇县| 丹江口市| 孝义市| 额尔古纳市| 循化| 体育| 兴城市| 厦门市| 大悟县| 南江县| 屏东县| 沧源| 阆中市| 日土县| 镇雄县| 固原市| 格尔木市| 枣强县| 元氏县| 鄂尔多斯市| 乃东县| 平昌县| 祁阳县| 响水县| 伊春市| 翼城县| 申扎县| 波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