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投老空山》賞析
賞析是欣賞并分析(詩文等),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永遇樂·投老空山》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永遇樂·投老空山》作者為宋朝詩人辛棄疾。其古詩全文如下:
投老空山,萬松手種,政爾堪嘆。何日成陰,吾年有幾,似見兒孫晚。古來池館,云煙草棘,長使后人凄斷。想當年、良辰已恨,夜闌酒空人散。
停云高處,誰知老子,萬事不關心眼。夢覺東窗,聊復爾耳,起欲題書簡。霎時風怒,倒翻筆硯,天也只教吾懶。又何事,催詩雨急,片云斗暗。
【賞析】
這首作于瓢泉新居停云堂上的詞篇,雖云“戲作”,但除了末章略有戲謔之意,全篇格調低沉而不活躍,傳寫出他閑居無事、為世相忘時的黯淡蕭索心境。看來他雖有化寂寞為詼諧之意,卻因心境的過于黯淡而告失敗。全詞圍繞著題目來寫,時而輾轉延伸,時而涉筆成趣,這兩方面的結合,使全詞既沉重又天真,風味特別。
起韻運用包藏性的句子,一方面迎合題中“檢校停云新種杉松”的字面,一方面又顯示出嘆老嗟衰的情意,這就正面啟開下文嘆息之門。以下接此“嘆”字,以停云新種杉松為由頭,寫出了一層又一層的嘆息。他一嘆自己年老,來不及看見這些新種杉松長成大樹,就像老人看不見晚生的兒孫長大成人一樣,勞而不見其獲,令人感傷。二嘆古來興廢盛衰、世間無常。這是由他自己面對新松的遲暮之感延伸出來的,并且他所嘆息的池館變為荒蕪的事情,已經被時間一再地證實,而成為古今多情人同感共嘆的內容。所以這里為古今滄桑而凄斷的“后人”,在他心中,就包含了他自己在內的許多古人,是一個包藏深厚的詞匯。
“想當年”以下,逆回自身:當年的時光,在現在的作者想來,堪稱良辰,而現在呢?這良辰已不可復現,一切都已消散,造成了其心中不可逆轉的空寂,這一語,寫盡了他對于自己今不如昔的生命狀態的遺恨。這種遺恨雖然是在古今盛衰的參照之下——— 也就是說并非他一人獨感獨有,但也絲毫不能消減他個人的蕭索寂寞之情。下片力圖從今昔對比和古今滄桑的體驗中振拔,但因為缺乏真正令人激動的力量,所以他的振拔反而更顯示出他的冷落蕭索,寂寞無聊。過片一韻,他借用陶淵明的停云詩典,寫自己的落落出世之情。他在山高處的停云堂上,對于世間萬事已不關心,不僅不關心,且已能不關眼。“高處”、“老子”、“不關心眼”等詞,似乎能傳達他的飄飄出世之情,卻也能傳達他的落落無歡之意。據上片詞意,“飄飄”只是奢望,“落落”才是真情。
既然“萬事不關心眼”,已經把詞意寫到絕境,其下如何為繼?下面點題,寫他睡醒以后,覺得無聊,姑且寫一封回信給親朋舊交。這里的“聊復爾耳”下得很見功力,因為它既是打故典里借來,又能傳達他無可無不可之情,從而對上文的斬絕,能以柔姿挽回,而不使詞意顯得矛盾或勉強。這是接近于陶淵明心理體驗的狀態,詞人在此確是暗用陶淵明退隱后的事跡來自我寫照。以下即興書懷,涉筆成趣而又含有深意。他借用風吹紙筆的偶然現象抒情,寫出深心感念。感念之一是天教他懶。這里一個“也”字,表明前此自我狀態,已經是懶了,而老天猶嫌不足,故教他徹底地懶,連“聊復爾耳”作“報書”也不用。于是他又嗔怪道,既是天教他懶,何必又在大風之后繼之以烏云急雨來催他作詩?這里暗用杜甫詩意,對天氣的變化,以戲謔的口吻表示高興。這一韻本身只具有諧趣,至多能表明他在風雨初起的一瞬間心情的振起。但是若往深處想一想,則他所意會到的天教他懶又容不得他懶的心理和行為中,不是也含有對于“天心莫測”的輕嘲慢諷嗎?全詞語言雖然散化痕跡很明顯,但章法井然。所抒發的情感狀態能夠讓讀者見到被迫投閑之后,稼軒由入世到出世的心理變化以及在出世之路上的深深寂寞無聊。
譯文
巡視在停云剛種下的杉樹時,游戲之作。本來給親松朋友回信的,然而紙筆被大風吹走,唯有寫下這首詞。
嘆老來唯以料理空山為事,滿山松杉,親手栽種。何日才長大成陰,我還能有幾年,好似見晚生的兒孫成人。古來多少水榭樓館,轉眼成了荒草荊棘,長使后人凄涼斷魂。想當年良辰美景煙消云散,空成遺恨無限。
站在停云高處,誰知我老來投閑惟靜,不問世間萬事。夢醒東窗,閑居無聊,起身欲給親友寫信。片刻間,風怒號,倒翻紙筆,似天亦教我偷懶。可為什么,又突然片云昏暗,急雨來催詩。
注釋
永遇樂:詞牌名,又名“永遇樂慢”“消息”。正體雙調一百四字,前后段各十一句、四仄韻。
停云:停云堂,是作者在鉛山居所的西北隱湖山上修建的一處建筑,按陶淵明詩意,取名為停云。
投老:將老,臨老。
政:通”正”。爾:如此,這般。
陰:同“蔭”。指松樹何時長大成材。
凄斷:凄傷斷腸,傷感。
夜闌:深夜。
聊復爾耳:聊且如此而已。
何事:為何。
斗暗:突然昏暗。
賞析
這首詞作于慶元三、四年(1197~1198年)間。當時辛棄疾罷居瓢泉,停云瓢泉新居有停云堂。題停云而思親友,正反映了作者在迫害面前孤軍奮戰企求援助的心態。
創作背景
本詞最顯眼之處是其題目長達三十字,像一段敘說緣由的`序言,提示了全詞的主要內容是由新種杉樹和修書未成引起的感慨,題雖為“戲作”,卻非常真實地表現了詞人在剛落職閑居時的不滿和寄情山林的避世之志。這位老英雄一定在幻想這些長身直立的植物變成像自己一樣一心報國的忠勇志士,而自己就可以指揮這些部眾去實現“了卻君王天下事”的夢想。但事實是詞人此時再次被排擠在朝廷之外,“投老空山”正道出作者此時的處境:臨老之時遭人陷害,落職閑居,只得于深山中種松植杉,消磨人生,不平之氣躍然紙上。
借事抒情,起筆即照應詞前小序中所說的“檢校停云新種杉松”,借此抒發面對世間滄桑所生的感慨。感慨古今興廢,宮闕池館都湮沒于黃土,“夜闌酒空人散”,這是落寞孤寂之感的體現。“政爾堪嘆”,嘆的是自己年歲漸高,恐怕看不到手植之杉松森然成蔭的一天,更是感嘆古來繁華皆成荒蕪,歷來歡娛惟留空恨,使后人凄然傷懷而已。兩層感嘆,結合了古今物人,涵蓋十分寬泛,作者這樣的感嘆,也為下片作了鋪墊。下片承接上文,作者發誓歸隱之后誓不再理會閑事。寄希望于“萬事不關心眼”,欲以超然物外來擺脫落職閑置的憤懣難平和百無聊賴。“夢覺東窗”以后,又想起陶淵明《停云》之詩,使詞人開始思念親戚故松,于是想援筆作書以報之。無奈天氣突變,似不欲讓其寫信,卻又似在催其作詩,不知何意。作者心態彷徨,思緒紛亂,實際上是因其不甘寂寞,報國之情不泯而造成的,如若當時詞人正在戰場上指揮千萬抗金志士進行北伐恢復的大業,就不會生此閑愁了。
這首詞雖云“戲作”,但格調低沉,風味特別。上片起韻一面順承“檢校停云新種杉松”之意,一面又嘆老嗟衰。其下一嘆自己年老,二嘆古來興廢盛衰、世事無常。過片一韻,借用陶淵明停云詩,寫自己的出世之情。下面點題,借風吹紙筆暗用杜甫詩意,嘲諷“天心莫測”。從中折射出被迫“伏櫪”的烈士暮年的真實狀態。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永遇樂·投老空山》賞析】相關文章:
永遇樂·落日熔金的原文及賞析12-30
《空山鳥語》教學設計04-04
《永遇樂》詩詞鑒賞02-24
《永遇樂》詩詞鑒賞3篇02-24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原文及賞析10-17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教案04-01
投行實習證明06-21
老朱的語錄10-28
老冰棍經典散文11-18
啃老經典散文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