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山溪·小橋流水》賞析
想要學好一篇古文,讓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是最佳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識和文法,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驀山溪·小橋流水》賞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驀山溪·小橋流水》作者為宋朝詩人辛棄疾。其古詩全文如下:
小橋流水,欲下前溪去。喚取故人來,伴先生、風煙杖屨。行穿窈窕,時歷小崎嶇,斜帶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淵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細雨。野花啼鳥,不肯入詩來,還一似,笑翁詩,句沒安排處。
【賞析】
這首詞是賦“停云竹徑”的。主要是表達作者隱逸自適的情趣。景物如畫,情景交融,體現出一種自然美、朦朧美。
詞的上片描敘停云竹徑的風貌。先從周圍的人和物寫起。“小橋”二句寫竹徑近傍的景物,溪澗上架著小橋,橋下流水潺潺,流到前溪中去。“欲”字下得很傳神,它把溪水似流不流的情態表現出來了。這大約是遠望溪、橋,看不真切所致。“喚取”二句寫作者邀請故人來游。言清風吹拂,云霞滿天,手持竹杖,腳登木屨,向竹徑進發。而“風煙杖屨”四字,涵蘊著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無限美好的境界。通過上述兩個方面的烘托,為下文正面描寫竹徑創造了良好氛圍。“行穿”二句寫經歷竹徑。言有時穿行在深遠曲折的林間小道上,有時又要走過一座座起伏不定的小山包,尋幽探勝,非常有趣。末后三句寫竹徑概貌。言竹徑斜繞溪水,覆蓋了半個山頭,綠竹菁菁,已經栽出了一條小徑來。了了幾筆,就勾勒出一幅風景畫。既照應了詞題,又為下片抒情做了準備。詞的下片抒寫作者的“淵明趣”,即隱逸自適的情趣。陶淵明《停云》詩說:“靜寄東軒、春醪獨撫。”又說:“有酒有酒,閑飲東窗。”“一杯”二句化用陶詩,言登上停云,舉杯獨酌,緬杯先賢,覺得自己時下的生活頗有當年陶淵明歸田園居的風味,盡享隱逸自適之樂。
陶淵明在《停云》詩中又說:“靄靄停云,濛濛時雨。”還說:“停云靄靄,時雨濛濛”“山上”二句是說,登上停云堂,放眼望去,“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細雨”,和陶淵明當年賦《停云》詩時所見景物大體相似,又進一步坐實了“剩有淵明趣。”“野花”五句寫停云竹徑的逸趣。言竹徑中有啼鳥,也有野花,可以說是鳥語花香,充滿野趣,既能頤養身心,又為詩歌創作提供了新的題材,好像它們不肯入詩來,“笑詩翁,句沒安排處”似的。可見山鳥山花成了作者的好弟兄,他們已合為一體,作者的身心已融入大自然中,享受自適之樂。野花啼鳥業已入詩,說它們不肯入詩來,不過是要增加一點描敘的曲折,增加幾分逸趣和朦朧美而已。
詞句注釋
1、驀山溪:詞牌名。雙片八十二字,前片六仄韻,后片四仄韻。亦有前片四仄韻,后片三仄韻者,列為別格。
2、停云:指停云堂,瓢泉新居建筑之一。
3、喚取:喚得。取,助詞。
4、風煙:山光水色。
5、杖屨:竹杖,木屐。
6、“行穿”二句: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句意。窈窕,幽深貌。崎嶇,不平的山路。帶,連接。
7、一尊:杯酒。尊,同“樽”,酒具。遐想:遙想。
8、剩有:頗有。淵明趣:陶淵明的情趣,指寄情山水的隱逸生活情趣。
9、“山上”二句:化用陶淵明《停云》詩中“靄靄停云,瀵瀟時雨”二句意。寫飲酒于堂中時觀賞到的云雨之景。遐,遠,剩,盡自。
10、“野花”句:借野花啼鳥之“笑翁詩”寫以詩表現此時美景之不易。翁詩,指詞人自己。一似,很像。
11、“句沒”句:謂沒有把“野花啼鳥”寫進詩句。沒安排,即沒辦法寫出來。
白話譯文
溪澗上架著小橋,橋下流水潺潺,流到前溪中去了,我邀請故人來游玩,清風吹拂,云霞滿天,手持竹杖,腳登木屨,向竹徑出發。有時穿梭在深遠曲折的林間小道上,有時又要走過一座座起伏不定的小山包,尋幽探勝,非常有趣。竹徑斜繞溪水,覆蓋了半個山頭,綠竹菁菁,已經栽出了一條小徑來。
登上停云,舉杯獨酌,緬杯先賢,覺得自己時下的生活頗有當年陶淵明歸田園居的風味。登上停云堂,放眼望去,竹徑中有啼鳥,也有野花,鳥語花香,充滿野趣,就連這野花鳥兒都不肯來到我的詩里,他們反倒嘲笑我沒有安排好這一切。
創作背景
此詞約作于慶元元年(1195)隱居瓢泉之時。辛棄疾第二次落職之后,他在江西鉛山瓢泉有了新居,新居內有亭,詞人看到亭子想起陶淵明的《停云》詩作,觸發詞人的歸隱田園之情,想與親友同飲,友人不能來訪,于是詞人寫下這首詞。
文學賞析
這首詞是詞人對自己第二次落職的不滿而寫,更多地表現了詞人愿以陶淵明為榜樣,在幽靜的大自然中;求得心境的凈化與寧靜。因此,詞的佳趣所在,也就在于幽靜的客觀自然美與詞人主觀心境的恰然自得相互諧協。
詞首先極力描寫“停云”周圍的`山水之美:小橋流水,丘壑間錯,幽徑崎嶇, 野花啼鳥;山上云靄繚繞,山下像雨紛紛,而“停云”也就座落在這水環山掩之中,翠竹夾道。這一派山光水色,鳥語花香的恬靜景象,與官場的營營攘攘,局束窘迫,恰成鮮明的對比。然后抒情主人公便置身于這恬靜的大自然之中,尋幽探勝,杯酒遐想,自得山水之樂,一切塵俗的名利煩惱都得到了蕩滌。這樣極力描寫大自然的恬靜與內心的怡悅,充分反映了詞人對官場蠅營狗茍、爾虞我詐的厭惡和對政治生涯的厭倦。盡管如此,但辛棄疾畢竟是素懷建功立業的大志,也曾經是叱咤一時的風云人物,終不甘老死于山間水涯,因而才在詞的最后寫道:“野花啼鳥, 不肯入詩來,還一似,笑翁詩,自沒安排處。”以野花啼鳥之嗍笑在自已詩中尚未安排好他們的地位,表示隱居鄉間并非其愿,而在一片寧靜中透露出一絲淡淡的哀愁。
“停云”是以陶淵明《停云》詩命名,詞是為“停云”竹徑初成而作,因此,詞中除明白表示對陶淵明的傾慕而外,還以陶淵明的一些詩文入詞。陶淵明在《停云·序》中說:“《停云》,思親友也。”詩中也一再表示愿與親友共飲、談心。辛棄疾這首詞“喚取故人來,伴先生風煙杖履”,分明取陶詩思親友之意。詞中“山上有停云,看山下,瀠瀠細雨”,是化用陶淵明《停云》詩第一和第二兩首的“藹靄停云,崇像時雨”,“停云靄靄,時雨瀠瀠”。而辛詞中的“行穿竊窕,時歷小崎嶇,則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這樣寫,既反映了辛棄疾對陶淵明的敬仰,又能更切合詞題與“停云”之名。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曾任耿京軍的掌書記,不久投歸南宋。歷任江陰簽判,建康通判,江西提點刑獄,湖南、湖北轉運使,湖南、江西安撫使等職。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其間一度起為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六十四歲再起為浙東安撫使、鎮江知府,不久罷歸。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采納。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有《稼軒長短句》以及今人輯本《辛稼軒詩文鈔存》。
【《驀山溪·小橋流水》賞析】相關文章:
驀山溪·自述原文及賞析07-22
《驀山溪·梅》原文及賞析08-30
驀山溪·梅原文及賞析09-04
驀山溪·梅|注釋|賞析10-12
驀山溪梅譯文及賞析06-06
驀山溪·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1-08
驀山溪·閨情原文及賞析08-21
驀山溪·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9-10
驀山溪梅原文翻譯及賞析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