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雨素》讀后感2400字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這篇題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這樣的句子開頭。一篇迅速成為公號爆款文的自述,仿佛一個“大隱隱于市”的文字精靈乍現,《我是范雨素》迅速被各路文字愛好者“圍獵”。
朱老夫子說過,惟楚有才!作者范雨素,湖北襄陽人,一個城中村里的文學愛好者,一個嘗過命運的苦酒與甘霖的女人。她的這篇自述,沒有華麗的詞,有的只是平實的心,以及娓娓道來的起伏不定的人生經歷。樸素的人,樸素的文筆,寫出了每一個樸素而又平凡的我們對生活的堅強和奮斗。作者成功地將人們帶入到她命運的這本書中,擊中這個社會的痛點,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倔強而柔韌的生命對底層“茍且”的記錄。
透過她的文字,我看到一個崎嶇頑強的女人,字里行間有關于心路歷程的精準描述,又有濃郁鮮活的襄陽本土俚語,這是她眼中的世界,這是她的生活。現實很沉重,她卻以輕松卻不造作、幽默卻很深刻、溫和而有立場的方式寫出來了。
《詩經》告訴我們,《詩經》里的“風”大都來自民風俗語,并且是構成《詩三百》的主脊,古往今來,沒有人動搖得了它的歷史厚度及藝術高度,以致于“雅”、“頌”之后位。
然而在今天,所以那些根植于生活,源自于現實的民間文學,依然大有價值。
她在文中對于自己生活的表達,對底層群體生存狀態的觀察,對城市社會的描述,正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盲區。她的自我表達,打破了主流社會對底層視角的壟斷,打破了固化的階層敘述所形成的盲區,讓人們看到了一個自以為熟悉卻很陌生的世界。前段時間,媒體討論階層固化這個話題,其實都忽略了一個視角,就是人們看待社會各階層已經固化的角度。他們雖然從來沒有缺席于輿論場,卻多是被表達、被建構。他們近十多年來的形象,主要是通過春晚小品、都市報社會新聞,扶貧報道、支教者說、離開鄉土的打工文學等等所塑造。
文學是什么?對于范雨素,這或許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訴說,以此審視自己的生活與夢想。正如她所說,當育兒嫂很忙,但“活著就要做點和吃飯無關的事”,文學可謂“精神欲望的滿足”。
諸如此類來自民間的文學作品,其實還有更多,在湖北鄉間的田埂與小院之間,詩人余秀華寫下自己濃烈的情感;在廣東城鎮的廠房與流水線之間,《我的詩篇》記錄下勞動者“骨頭里的江河”……他們通過文學感受個人狀態、反省生活意義、思考社會問題,完成對于自身的療愈乃至救贖。
而如今,通過大洗牌重新分層并日益沉淀后的中國,一個下里巴人卻哼吟著陽春白雪就被看著很不安分不合時宜了。
有的人開始站在藝術的高度,用莫言也難以企及的標準來質疑它存在的價值;有的人開始站在高大上的立場,以神圣也難以純粹的高尚來懷疑她登場的動機;
范雨素是當今被媒體高度篩選出的“打工文學”代表,可惜文學拯救不了她和這個群體的生活困境。他們沒有走紅,但是一樣在以文學對抗苦難。
這個44歲的京漂保姆,不再只是一個記錄自己故事的人,更是媒體包裝下的某個符號,代表“底層作家”,代表“鄉土文學”。在鋼筋混凝土構筑的城市中,樸實無華的文字反而成為一股“清流”,這種稀有難免變成對余秀華“腦癱身份”和范雨素的“農民身份”過度消費。《我是范雨素》也像曾經賺足了眼淚的“羅一笑事件”,網民們渴望著類似的“非同尋!眮磲尫抛约旱母袆,在“轉發”中完成自己道德正確的身份標識。當我們回過頭來看范雨素的文章,平地驚雷的一句“命運把我裝訂得極為拙劣”
我非常贊賞范雨素在文章里說的幾句話。
比如:一個人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滿足和幸福,那就是小說看得太少了。
比如:一本書從來沒有人看過,跟一個人從沒有好好活過一樣,看著心疼。
無疑,在物質上,范雨素是貧乏的,也非常理解由于貧乏所帶來的親情淡薄,但是精神上,她實在是太強大了,強大到就算蜷曲著生活,也要告訴自己,試著找一個舒服點蜷著的方式。
她思想的自由,已經超脫了物質的藩籬。
在這個時代的洪流中,在滾滾向前的大歷史潮流中,雖然是小人物,也不愿意無聲無息,閉目塞聽地被碾壓拖行,只有閱讀,只有思考,才能賦予發聲的能力!
范雨素當然是睜大眼睛,在看這個世界的!
“日光之下,并無新事。今天的世界,是同一個故事的萬千版本。掙扎與成功,財富與夢想。我們試圖抵御這種單一,復活那些被遺忘和抹滅的故事,賦予普通人尊嚴,留下變幻中國的痕跡!
如果這個時代的成鼓勵膽大心黑,如果中產階級疲憊地重復穆旦的詩句,將自身處境理解為“我全部的努力,不過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把共同生存當成不得不忍受的現實局限,那么,范雨素筆下的人,筆下的.生命力的形態是不同的,她是在賦予普通人尊嚴和心靈深度,也在禮贊閱讀和文學對心靈深度與美德的滋養。
當今時代,文學似乎有些遙不可及。全民娛樂抹平了個人興趣,快速消費讓功利取代了癡迷,無用之事、無事之人難有容身之地。生活越發同質同構,社會也難免變得扁平。有人說,相比過去,我們身邊少了些“奇人”。菜場擺攤的農婦們,張口能進行八音合唱;鄉村小學的教師,深研魏晉南北朝史,這樣大隱于市的傳奇,已經鮮少能見。舉目盡是水泥鋼鐵的叢林,青春消磨在擁擠的地鐵,隔成小間的辦公桌、高低起伏的股指線,拿起手機看同樣的故事、躺在沙發上做同樣的夢。
然而,這些“民間文學”的創造者,卻未嘗不是我們身邊的異質之人。寫得好或者不好,可能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一個育兒嫂以自己的文字讓我們看到:即便在飛機轟鳴而過的出租房里,也還能找到不同尋常的人、遇到不同尋常的事。她提供的與其說是文學,是真摯帶來的感動,不如說是文學印于書本、行于網絡之外的鮮活形態,是生命與社會仍然存在無限可能性的驚奇?梢哉f,這些普通的文學愛好者,在以語言為武器對抗存在的荒蕪之時,也給予扁平化的時代以深度。
在更大層面上,這些心懷文學的人們,也讓人思考科技蒸蒸日上之時,人文精神回歸與重塑的問題。
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但也正是這樣的有限性,標注了人獨特的存在。也就能在實現文學社會價值的同時,展現人文精神的另一個向度。
【《我是范雨素》讀后感2400字】相關文章:
范雨素還有哪些文章01-26
我的范同學作文06-12
我的風格,我的范兒作文11-25
我有我的“范兒”作文09-20
我有我的范兒作文07-01
素芭讀后感范文03-10
范愛農讀后感03-11
《范進中舉》讀后感04-06
范愛農的讀后感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