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廬山的云霧》語文教學小結
《廬山的云霧》這一課我是不怎么會上的,因為小學語文教學大師于永正先生的這節課在我的頭腦印象非常深刻。多年前,我在老家就聽于老師上了這節課,聽了以后,我本人就被云霧之美感動了,這種感動一直到現在,我一直思考,假如我上節課,我很難達到給予學生持久的感動。于老師的教學已經在我的頭腦中定位了,這種定位是一種非常美的定位。現在的我還沒有到過廬山,我覺得我一定會去的,那時我一定能夠誦起云霧,感受著蘇教版這篇課文給予我的世界。
因此,讀這篇文章,我一直是想著定位這個詞。我試圖尋找以什么樣的方式給學生定下一個永恒持久的位。
一是這課的幾個詞,是個位。這課有幾個詞怎么也得成為孩子生活的必需。比如變幻無常、神秘、騰云駕霧、飄飄欲仙、千姿百態、巨大天幕、瞬息萬變、云遮霧罩等。這些非常有動感。把這種動感交到學生心中,閱讀之位就容易定了。
二是背誦課文是一種定位。背誦不只是為了考試,不只是沒有積累,如果用定位的思維來認識,那背誦的另一種功能就自然體現出來。在這一課中,這種功能的表現便是享受廬山之美,這種美要想成為一種永恒,那就是藝術化背誦才能夠達到。
三是研究研究讓這篇文章變厚成書,這是第三種定位。雖然我們不可能人人學習這課都能夠到廬山,但網絡信息這么多,讓學生利用資源研究研究,在班級成立研究小組,讓更多的學生把自己的認識組合起來,也許這一課就會更久地保存在人的記憶中。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是我們老師應該想辦法來做的。這幾天,我在讀著王宏甲寫的《中國新教育風暴》這本書,這本書告誡我們新課程老師,探究性學習是一條非常好的路,我們要把這條路鋪在課堂中,鋪在學生的心中,鋪到世界里,不能僅僅地鋪在試卷中。我們不可一味認為孩子太小,不適合探究,我們不能認為這一課,如果也去探究,會打破文章的美。我們應該改變思維,讓學生認識的更多。要想讓學生愛上廬山云霧,享受云霧世界,那就應該引導學生讀超過這篇文章3至5倍量的廬山世界,這也是減輕學生負擔之舉。
另外,這一課用了好多一這個字也非常有價值,我們用這些一也可為學生定位。比如,常常會有一種騰云駕霧的感覺、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隨風飄蕩的一縷輕煙、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風的白馬、它又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六個一連接在一起,也是一片好美的云霧光景。
【《廬山的云霧》語文教學小結】相關文章: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04-17
廬山云霧教學反思04-17
《廬山云霧》教學設計04-22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09-18
廬山的云霧說課稿03-17
廬山的云霧作文01-01
《廬山的云霧》教學反思15篇03-06
廬山的云霧教學設計(通用18篇)09-16
廬山云霧茶的傳說06-07
廬山云霧的作文300字三篇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