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注意事項論文
摘要:客觀條件和人為因素均會影響水利工程基礎灌漿施工技術,客觀條件主要指的是當地的氣象條件,人為因素主要指的是施工方法的選擇以及外加劑的使用。如果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來因對不利的氣象條件或者所選擇施工方法不合理,則會直接影響水利工程的整體質量,不僅會造成后期維護保養費用的增加,還會減低工程的使用壽命。
關鍵詞:水利工程;基礎灌漿施工技術;注意事項
中圖分類號:TV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5)21-0137-02
0引言
在水利工程中實施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水利工程的整體質量,充分發揮工程運行效益。盡管基礎灌漿施工施工技術已趨于成熟和完備,但影響基礎灌漿施工質量的因素除了專業技術因素外,還有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國內相關的研究較少,其中灌注樁的開挖和外加劑的應用是人為因素,天氣狀態是客觀因素。
1開挖灌注樁的注意事項
1.1鉆孔灌注樁的注意事項
1.1.1埋設護筒護筒通常是由4~8mm的鋼板制作而成,在上部開設2個溢漿孔洞,并且其內徑應比鉆頭直徑大100mm。埋設護筒是為了起到保護孔口、防止塌方、維護泥漿面和定位導向作用。在埋設護筒時應使得樁位中心和護筒中心的偏差不能大于50mm,保證準確、穩定。不同的土壤屬性,埋設護筒的深度也是有區別的:在砂土中要超過1.5m,在粘土中要超過1m,并且同時滿足孔內砂漿面的高度要求[1]。
1.1.2泥漿的制備根據地質情況、橋梁工程施工機械條件來確定泥漿的配合比,并且在確定配合比后,還有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并經過不斷的改善才能最終確定。泥漿在灌注樁鉆孔施工中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具有防水和防滲作用外,還能起到護壁的作用。而泥漿具有良好的化學和物力穩定性、良好的觸變性、適當的比重更有利于作用的發揮,所以在制備泥漿的過程中,除了注重泥漿的配合比外,還對工藝有一定的要求。
1.1.3沖擊成孔在沖擊前,確保護筒有足夠的水和粘土,而為了保證粘土造漿護壁可能性,在沖擊的過程中不斷加粘土造漿。而為了避免樁位便宜和斜孔,在沖擊成孔的時,要注意采取以下措施:①沖擊鉆應盡量對準護筒中心,偏差應控制在-20~20mm的范圍內,最開始進行小沖程密擊,錘高度在0.4~6.m的范圍內,為了使孔壁能夠密實擠壓,還要及時添加粘土泥漿護壁。當孔深處在護壁下方3~4m后,可適當地加快沖程與速度。值得注意的是,為了避免由于殘渣太多導致的埋樁現象的發生,在造孔的過程中要及時將孔內的殘渣排出孔外。②由于在鉆進的過程中經常出現偏斜的現象,所以每隔1~2m就應檢查一次成孔的垂直度,如有偏斜,應在糾正后才可以繼續鉆進。③低錘沖擊和間斷沖擊的方式能保證即使是在易于偏斜和變層處的部位,也能保持良好的孔型。
1.1.4吊裝鋼筋籠在鋼筋籠中設置支撐物能有效地避免在安裝和起吊的過程中出現變形。在安放入孔時,要對準樁徐徐放入,為了避免碰撞孔壁,要保持垂直狀態。如果出現了不明的情況而阻礙了下籠進程,除非查明了原因解決了問題,否則不可以積極下籠,高起猛落和強行下放都是不允許的。在鋼筋籠全部入孔后,為了防止鋼筋籠出現下沉或上浮,要檢查到鋼筋籠的位置并對其進行插桿和鋼絲繩固定[2]。混凝土灌注完成后,拆除插桿和鋼絲繩。
1.2人工挖孔灌注樁的注意事項
1.2.1開孔在按照設計圖紙進行放線之前,除了做好孔口周圍的臨時維護與排水工作,也要清除場地周圍對人工挖孔灌注樁開挖時不利因素。保證放線準確,在找到樁位中心后,并樁心的周圍引出四個控制點,以便能控制好樁心。以從上往下的方式進行分層開挖,每一層土方的厚度約為1m,開挖區的形狀是下大上小的圓臺體,且下底和上底的口徑應分別大于設計樁徑的40cm和20cm。在開挖的過程中,保持底面水平,側壁光滑平整。為了防止孔壁的坍塌,挖出的土方不能堆放在離孔壁太近的位置,要及時外送。
1.2.2鋼筋籠施工對于直徑小于1.4m的挖孔樁,鋼筋籠的制作方式與鉆孔灌注樁類似。通常情況下,對于長度和直徑比較大的鋼筋籠,為了保證與主筋形成牢固的骨架,會加設一道加強箍于其主筋內側,并在箍內進行加強支撐。對鋼筋籠進行分節制作有方便吊運的作用,點焊一般用來連接主筋和箍筋,對焊用來連接主筋接頭。每隔5m,在鋼筋籠四側主筋上設置耳環,盡量使得平整度誤差低于5mm。一般情況下,會采用圓形的籠箍筋對直徑大于1.4m的挖孔樁進行孔內安裝綁扎。當鋼筋籠的直徑小于1.4m時,先在場地綁扎成型,然后利用角鋼進行懸掛,最后混凝土澆筑到樁頂。不過,鋼筋籠的安裝也可以在混凝土澆筑到籠底標高后進行。
1.2.3灌注樁身混凝土在混凝土灌注之前,要對孔底的滲水情況進行檢查和處理,設置好導管。在灌注的過程中,混凝土應垂直灌入,其塌落度要嚴格控制在7~9cm的范圍內,并且時間要多于90s,保持分層連續,每層的厚度不應高于1.5m[3]。當場地標高低于樁頂的標高時,用水養護并覆蓋草袋,時間應在7h以上,保證混凝土的水化;當場地標高高于樁頂的標高時,在灌注12h小時后進行水養護,緩解混凝土水分的缺失。具體的施工流程見圖1。
2防風、防沙、保溫的注意事項
在天氣干燥、風速較快、濕度較低的環境中,水土混凝土水分散失的非常快,會嚴重影響基礎灌漿施工質量的提高。比如,混凝土終凝后,如果混凝土表面不能保持均衡的濕潤,就會導致混凝土的開裂,甚至在一些極端的天氣里,終凝前也會因為嚴重失水而收縮開裂。此外,混凝土表面水分散失后,會導致水泥和膠凝材料水化,影響混凝土的強度。如果水分散失過于嚴重,就會產生干燥收縮,形成干縮裂縫,繼而降低混凝土結構的抗凍性、抗滲性、抗化學腐蝕性、抗風蝕性。傳統的`自然養護或者使用灑水覆蓋麻袋的養護方法,不僅耗費大量的水資源,還會造成混凝土表面濕度不均衡,繼而收縮不均勻,同樣會影響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所以,在風速快、沙塵大、高溫的時間內不宜進行水土混凝土的灌漿,以免混凝土迅速硬化,影響著基礎灌漿施工的工程進程[1]。為了實現對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有效控制,應盡可能地在適宜天氣中進行混凝土的灌漿。在灌漿的過程中,還要采用一些防風、防沙、保溫的措施,降低氣候對基礎灌漿施工質量的影響。也可以邊灌漿邊進行保溫處理,出現惡劣天氣的時候,加蓋保溫棚能減少混凝土因為高溫、大風所產生的收縮裂紋,并減少沙土對混凝土的侵蝕及保證混凝土在低溫天氣里不受凍。并根據氣象條件,調整灌漿時間,避開惡劣天氣。
3應用多種外加劑的注意事項
外加劑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提高其強度。比如,早強劑、速凝劑、緩凝劑能調節混凝土的凝結時間和硬化性能;防水劑、阻銹劑、引氣劑能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引氣劑、泵送劑、減水劑能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變性能。此外,還有著色劑、加氣劑、防凍劑、TKC-I型外加劑等。我們以TKC-I為例來分析外加劑對控制水利工程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作用。TKC-I型混凝土外加劑能在混凝土表面覆蓋一層穩定致密的保護膜,放緩水分的散失,這種由無機增密復合組分和有機高分子形成的保護膜,為混凝土的正常水化提供了條件。其良好的保水性能可以達到90%以上,如果能科學合理地使用,能有效地減少的混凝土開裂,提升基礎灌漿施工技術。
施工方法:首先確定外加劑沒有過期,以保證外加劑的質量。在混凝土達到初凝狀態時,打開TKC-I型混凝土外加劑的包裝桶,將外加劑緩緩地倒入準備好的噴霧器中,然后進行第一次噴灑,并保證KC-I型混凝土外加劑的量不能超過噴霧器容積的2/3。噴灑人員要處在上風口,佩戴相關的防護設備,減少對噴霧的吸食[4]。在對混凝土噴灑外加劑時,噴頭與混凝土相距20cm為宜,噴灑時要控制速度,按照既定的順序進行噴灑,盡量保證外加劑全面、均勻地覆蓋在混凝土上,對于碰灑不均勻的地方,可以人工使用滾刷抹均勻,然后等待第一噴灑成膜。大約半個小時候,再進行第二次碰灑,兩次的噴灑風向保證垂直,以使得外加劑能完全覆蓋混凝土。在第二次噴灑完成后,再在混凝土上面覆蓋一層防滲土工膜,進一步增強的保濕能力。
4實例分析
甲水利工程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該地區晝夜溫差大,氣候干燥,風沙大。在采取上述措施之前,該工程平均每天施工4h,實施上述措施平均每天施工7h,有效地規避了不良天氣對施工進程的影響;在采取上述措施之前,返工率為26.5%,實施上述措施后返工率降到1.2%。總的來說,實施上述后無論施工進程和施工效率均得到明顯提升,使得甲水利工程在規定時間內完工,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5結束語
水利工程是我國水利工程的基礎,其基礎灌漿施工技術決定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壽命、運行效率。所以,我們應在施工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進行質量控制,加強灌注樁的開挖,氣象條件監控,注重施工方法的選擇,合理利用外加劑,不斷完善混凝土施工技術,確保水利工程是放心工程、安全工程。
參考文獻:
[1]陳永海.淺談基礎灌漿施工在水利工程中的應用[J].大科技,2014(21):103-104.
[2]孫海華.水利工程中基礎灌漿施工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5(1):116.
[3]張憲忠.淺析對水利工程基礎灌漿施工技術探討[J].中國科技縱橫,2013(16):98.
[4]李淑萍.淺析對水利工程基礎灌漿施工技術探討[J].工程建設標準化,2014(8):219.
【水利工程中基礎灌漿施工技術的注意事項論文】相關文章:
基礎施工注意事項05-02
雨季基礎施工注意事項04-17
塔吊基礎施工注意事項04-12
基礎施工安全注意事項04-12
高層基礎施工注意事項02-22
涵洞基礎施工注意事項04-11
路燈基礎施工注意事項04-12
關于水利工程施工技術管理的注意事項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