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讀后感
近日,拜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心中感慨良多,在讀的過程中,有不少收獲,但也涌起絲絲慚愧,雖然不能說自己的教學是無效的,但起碼是一直處于低效狀態,現在才更清楚地意識,教學必須有效,追求高效教學。說說自己的一點點體會吧。
在這本書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學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講,過玉米地掰玉米的隱喻形象地對應學習的有效性三個方面指標:一、學習速度;二、學習結果;三、學習體驗。一節課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這就要提高單位時間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學的幾個表現。如何提高課堂有效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眾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是實施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
1、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抓住重點語句懂得……道理(或體會……情感)
而目前教學,我們部分老師恰恰忽略了這點,上課時存在隨意性、盲目性,以致于出現課文中該教的內容沒有教,有些內容卻一再重復等現象,可想而知,這樣的課堂教學是無論如何也不能體現教學的有效性。明確了教學目標,就會避免課堂教學內容的隨意性,實際上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余教授又“從有效教學走向優質教學”的論述,給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這也是社會對教師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師的發展方向,對教師自身的素質要求也更高了。
隨著課改的深入,再回頭審視自己的教學,漸漸發現,由于過分注重情境的創設,課堂熱鬧了,但教學效率卻低下了。記得一次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課堂上也出示有關圖片的輔助教學,老師極力用慷慨激昂的語言調動學生積極性,但學生卻反應平淡,最后也勉強上完了課文。課后一位老師的點評一針見血:這篇課文時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識了解不充分,僅靠幾張圖片,閱讀也是沒法有效進行。在第四講中,余教授就說:“你不能絕對化,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學習的憑借或工具。”一個形象的比喻又點出了情境的價值: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入湯才能被吸收,知識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學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創設情境,就得有效地輔助教學,而不能成為擺設,否則,就不值得我們花心思,就讓學生直接把“鹽”吃進去了。
余教授還歸納出了幾種教學情境,并結合了一個個生動的案例,讓我受益匪淺。
當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滲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下需要教師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應的策略,這也是一個艱巨的過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因人因時及時調整教學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點心得體會,寫得并不周全,但看了這本書確實帶給我不少收獲。教學路漫漫其修遠兮,我會不斷學習,把收獲播種入教學行為中,來獲得更多的收獲!
【有效教學的理論和模式讀后感】相關文章:
有效教學模式心得體會08-08
有效教學模式心得體會08-31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模式03-07
226+1有效教學模式實驗心得07-16
如何構建小學的數學有效課堂教學模式01-20
有效教學模式心得體會4篇07-31
《有效教學》讀后感03-13
有效教學 讀后感03-23
《有效教學論》讀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