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的意義不在于擁有哲理文章
不知從何時開始,社會上出現了一種“仇富”的現象。
不僅表現為對“富人”的抵觸與諷刺,還出現人與人之間恥于談論財富,視拼命賺錢為庸俗之事的情形,只有“詩和遠方”才是值得尊重的追求。
仿佛有錢人得到的一切都不是因為努力,而貧寒者的失敗都可以用“沒錢”加以推脫。
但在每個人真實的心里,又怎么有人會真正拒絕“財富”的眷顧呢?孔子都曾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財富本身沒有錯,關鍵是取得它的方式要遵循道義的原則。
中國人雖早有義利之辨,認為君子應該以“義”為先,但并不代表中國人排斥財富。相比,中國人是十分重視財富的積累與創造的。早在上古,便有部落因開展物品交換而被人稱作商人,這也是“商”之名的起源。
春秋之際,孔子的弟子子貢就是一位成功的商人。孔夫子周游列國,生活上每每捉襟見肘,都是這位愛徒慷慨解囊,他才得以繼續自己的游學事業。
到了宋代,最早的紙幣交子開始流通;類似銀行的存款機構大量出現;商船的噸位之大,數量之多,皆為世界之首。
還出現了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十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有洛陽、杭州、揚州等,都顯示了經濟的高度發展,財富的大量增加。
而那時的歐洲,最大的城市也不過十幾萬人口。直至今日,這仍是屬于中國的榮耀,因為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對個人而言也是如此。財富不能定義人生,但確實可以作為人生意義的一部分。
通過正當手段創造財富,的確可以代表一種能力,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尤其是對負有帶動經濟發展責任的領導者而言,為更多的人創造更多的財富,使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縮小財富差距,本身就是極有價值的事。
當年孔子到衛國,在與冉有探討治國方略時就說,“庶之,富之,教之”,繁育人口,增加財富,教之以禮,這是為政的正確步驟。
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柴米油鹽才是生活的基礎。只有當大家擁有足夠的財富,精神性消費就會增加,恩格爾系數才會降低,生活的質量才能提高,人們才感到更幸福。
財富的意義,其實不在于擁有,更多的體現在財富的使用。創造和積累財富是件辛苦的事,消費卻也是一件充滿學問的事。錢要花的開心,花的值得,才會表現出超越其本身的價值。
讓財富發揮出更大的價值,也是擁有者的責任。
對掌握大量財富的人而言,要物盡其用,便需要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胸懷。財富作為物質,它的`更替極快,通常只暫時屬于你。可一個人內心的幸福與滿足,卻是奪不走的。
而對普通人而言,錢,花給你愛的人,就會令人感到滿足與幸福。這一點,在極重視親情的中國傳統人文精神中尤其表現突出。
在中國,長輩會用錢表示對孩子的關心,孩子會用錢表示對長輩的孝敬。每當春節之際,在外打工的人總要買上一堆禮物,擠上回家的列車。這些人平日在外打工,省吃儉用,到此時卻都要打扮一新,為家里買上年貨。
他們不為別的,為的是讓家里人感到放心,相信自己在外過得不錯。當看見家里人其樂融融的笑臉,他們會真心覺得,這錢花的值。
在我們還并不富裕之時,我們舍不得給自己買貴的東西,卻愿意為了心愛的人一擲千金;我們有時會節衣縮食,只為了在和愛人相聚時,一起去做喜歡的事。
我們發自內心覺得,這種消費是有意義的。因為那些美好的時光,那些回蕩著歡聲笑語的記憶,比錢更有價值。
此刻,也許你會發現,我們終其一生,表面是追求財富,但實際上卻是追求愛。愛當然不能僅用財富來表現,更需要真心的陪伴與關懷。但能為你愛的人或事花錢,也會是一件幸福的事啊。
財富,應是幸福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目的,我們必不會為其顛倒是非,而能使之造福社會。所以,面對財富,我們要保持淡定,莫患得患失。
【財富的意義不在于擁有哲理文章】相關文章: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勵志文章600字03-26
生命的意義并不在于長短勵志文章04-07
讓現在的行動擁有未來的意義勵志文章09-10
文化的意義在于傳承而不在于利益07-02
生命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享受05-10
財富妄想勵志文章04-02
挺直脊梁生活的意義人生哲理文章12-19
財富的意義是什么07-19
幸福的開關,不在于你擁有很多東西作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