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977》觀后感范文
這部電影的名字很大,既包含了“高考”這個敏感字眼,又直指1977那個變革的年代,但電影的內容卻裝不下這么大的使命。導演試圖通過一個農場的變換折射出那個年代人們命運的改變,但始終讓人覺得對知青的刻畫略顯單薄。盡管如此,當這部電影第一次重現那個年代,還是可以引起幾代人不同的期待。
對于恢復高考,那一輩的人一定終身難忘。知青的時光,生命的耽擱,既讓人難忘又令人嘆息。對于后一輩的人,無法體會恢復高考時人們對知識的迫切,對改變命運的渴求,以及他們在大學里對學習和時間的珍惜。當我試圖從電影中追尋這種心情,卻始終有種落空的感覺。雖然影片中也很想表現這種情感,不斷創造一些場景和事件來直接烘托人物的情緒,總讓人覺得稍顯做作。當然,也可能是我們對那個年代了解太少,缺乏背景知識導致難以引起共鳴。
與此同時,老遲這個角色卻被演繹得十分成功。他始終堅守著那片土地,有著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希望有為的年輕人能夠在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然而,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崗位的流動無論在那個年代還是這個年代都存在,管理者面對大環境的導向只能無可奈何。老遲從一開始害怕大家離開,到阻止大家離開,再到幫助大家離開,他的自我犧牲是很大的,無論從人才儲備上還是內心情感上,但他最終選擇了成全年輕人,心甘情愿做推前浪的`長江后浪。孫海英的表演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所有這些,真正演出了老遲的“人味兒”。
制度是時代的產物,也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它影響和決定著人們的命運,但人性的光輝永遠是最偉大的。
【《高考1977》觀后感】相關文章:
高考1977觀后感09-01
《高考1977》電影觀后感06-11
全城高考觀后感01-05
《全城高考》觀后感05-30
全城高考的觀后感02-02
勵志紀錄片《高考少年》高考生觀后感03-26
全城高考觀后感(15篇)09-20
全城高考觀后感15篇09-20
全城高考觀后感600字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