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認同理論入門的演講稿
諸位同道好:
今天簡介投射認同理論。
主要介紹四個問題:什么是投射-認同,為什么要學投射-認同,如何在臨床上識別投射-認同,如何處理投射認同。
1、什么是投射-認同?
投射-認同包括兩個成分,投射和認同。
投射,就是你把你不能接受的東西排除自己的內心世界,“投擲”到外界。
認同,是指一個人變得像另一個人的過程,簡單的說,就是無意識的模仿。
這兩個成分的關系是這樣的:認同是投射的基礎、平臺,也是投射的目的。而投射就是為了完成認同這個目的。
通過投射-認同,你排除自己內心的某些“壞”東西,目的是讓自己變成一個“好”人。如純情少女,就是投射-認同形成的。純情少女往往自戀,因為她覺得自己非常好,純情少女的男朋友往往頭大欲裂,因為他是個垃圾站,隔三岔五就要接受對方扔過來的壞東西。林黛玉和賈寶玉就是這樣的。
這是比較簡單的說法,現在我們要看一下比較復雜的說法。
投射-認同有三個作用的領域,分別叫做單元、雙元、三元的投射-認同。
單元的投射-認同就是克萊因學派所言的投射性認同。整個過程都是在一個人自己的內心發生的,和外界的其他人沒有太大關系。其實在單元的意義上投射性認同就是投射,不過它是比較原始的投射,kernberg把投射性認同和投射區分開來,在克萊因學派的人看來,這叫做畫蛇添足。
單元的投射性認同包括這么幾個步驟:
第一,分裂。把整個內心世界分成好的和壞的兩大塊;
第二,投射。把壞的那一塊扔出去,認為它不屬于自己,那么扔到什么地方去呢?有人以為是扔到了外在世界中那個母親心里,其實并非如此,而是扔到了自己內心的一個地方,這個地方貼上個標簽,叫做客體表象,那么把所有壞東西都扔掉了,打掃干凈的那一塊地方也插上了一個牌子,叫做“自體表象”;所以大家明白了,所以自體、客體其實并不是一個客觀的、不變的東西,而都是表象而已。換句話說都是主觀的。投射性認同中的投射也不是說嬰兒有本事隔空傳物,把他引起焦慮的腎上腺素等物質從自己大腦中扔出來,塞到他媽媽的大腦里面。而是指把內心分成兩塊,好的、壞的,好的那塊是自體,壞的那塊是客體。然后接著再分,把扔到“壞的客體”那塊地里面的有些東西又拿回來,變成自體這塊地里面。這樣他的“心田”就有個四塊地方,好自體,壞自體,好客體、壞客體。自體和客體本來就是一塊地上的,所以說他們是“自體-客體”,沒有那么清楚的。
這個分田地、劃界的過程叫做分裂,這個不斷打標簽,把一些東西搬來搬去的過程叫做認同。認同是投射性認同的第三個步驟,嬰兒必須把那些扔出去的東西回收過來,因為這些壞東西(一般是攻擊性)本來就是他的東西。
弗洛伊德分析過孩子經常玩的一個“fort-da”游戲,就是投射性認同。
舉個解釋的例子,“你不能接受我是無能的、脆弱的這種觀念,你認為無能的、脆弱的那個人是你父親,可是同時你又的確發覺自己有能力不足的一面,所以你的結論是,你的確無能、脆弱,這是由于你父親把他的無能、脆弱‘傳染’給了你。這是你要表達的嗎?”
這是我遇到一個把“壞自體-客體”進行投射性認同的男孩,其實他父親很有本事,是個老總。
單元的投射認同比較難理解一些,因為和嬰兒期的功能有關。不深入患者內心也比較難觀察。
其中有個問題要提一下,就是為什么扔出去的東西還要回收回來呢?這是因為一方面其實“扔出去”的那些東西本來就有自己的部分,就像把臟水和孩子一起扔了,最終還是要把孩子撿回來。另一方面,投射性認同帶有歪曲性,而這種歪曲性會受到現實的檢驗。
故投射性認同也不是“萬法皆由心生”,和現實有一定關系。
雙元的投射-認同就簡單多了。而且也是最常見、最重要的投射-認同形式。一般搞臨床的,只要知道雙元的就行了。單元的更多是和發展心理學以及精神病患者有關。
雙元投射認同涉及兩個人,投射者,接收者。
第一步,仍然是投射者分裂內心世界,把某些壞東西分割出來。
第二步,仍然是投射,不過這種投射不僅僅是嬰兒那種內心的過程,而是在人際關系中把這種投射表達出來。主要有六種的表現――挑剔、抱怨、嫉妒、崇拜、贊美、依賴。所以遇到別人挑剔你,抱怨你,嫉妒你,不必太憤怒;遇到別人崇拜你,贊美你,依賴你,也不必太興奮。雖然從禮貌上還是要認同一下,或者自我攻擊一番,以示謙遜。
第三步,認同。這時候的認同就要多說一些。首先是接收者變的像投射者所挑剔、抱怨、嫉妒的那個人,或者所崇拜、贊美、依賴的那個人。這時接收者的認同,叫做投射性反認同。然后是投射者認同接收者,他也變得像他當初投射者所挑剔、抱怨、嫉妒的那個人,或者所崇拜、贊美、依賴的那個人。如果是前者,叫做負性投射-認同,治療同盟要出問題,如果是后者,是正性投射認同,移情性好轉就是這么產生的。
舉個例子,有位患者找我做治療,把我狠狠贊美一通,開始報喜不報憂,雖然癥狀緩解,但是其實她的自卑沒改善,而且也沒有完成認知療法的家庭作業,對此投射-認同解釋是這樣的:“在你的眼中,你只要靠近我,你的癥狀就可以緩解,因為你覺得我總是有一些好方法。所有好念頭好方法、治療的效果都來自我,和你沒什么關系。這樣我們的關系就像一個脆弱的小孩和他那無所不能的爸媽的關系。我變得越來越自戀,你卻越來越自卑。你對我和對治療的不滿也不能表達出來。我擔心這樣下去,我會變成自戀人格障礙,你可能焦慮癥倒是好了,抑郁癥出現了。你有什么主意嗎,我們可以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在后面的治療中,又有接著的解釋,“所以我覺得,其實你看到的那個能力很強的我,那個能夠解決很多問題的我,是你自己想要成為的人,你甚至想要成為一個自戀的人,無所不能,但是你又害怕,害怕成為這么一個人會有危險,你害怕什么呢?”
后來她告訴我,原來她是害怕分離。
三元或多元的投射-認同,其實是俄狄浦斯情結的基礎,在這種關系中,對小男孩來說如此,“我和媽媽是好的,爸爸是壞的?墒俏矣植荒軟]有爸爸,而且我潛意識中其實是想要變成和爸爸一樣!
三元關系的投射-認同一般在家庭治療、團體治療、督導、培訓班中常見。這個問題及其復雜,放到以后講。其過程仍然和上面類似,不過其中有第三方介入。而此第三方往往是投射的對象。對此我在一些有關投射認同和家庭、青少年的文章中提到過。
諸位當務之急是掌握二元的投射-認同,此過程的典型內心活動是――
“我好,你壞?墒悄愫臀业年P系又很親密,我不能沒有你。我和你一樣壞,這太糟糕了吧!
如果這個過程經過了包容等治療手段的處理,就變成“我好,你壞。可是你和我的關系又很親密,我不能沒有你。我和你一樣壞,這太糟糕了吧。……原來你認為只要壞一點無所謂,那么看來我也可以壞一點點,不過份就行。……原來你不壞,你只不過是個有好有壞的人而已,原來我也不是那么好,我也是有好有壞。那是不是我以前把你看錯,也把我自己看錯,也把其他人看錯了?”
2、為什么要學投射-認同?
如果大家逐漸理解投射-認同,特別是單元的、發展性的投射-認同。
就會知道,對于個體內心來說,世界就是通過投射認同形成的。
所謂客體,便是一個“容物納垢”之所,便是承受投射出來的東西。客體這個詞,object,本意有反對,對立的意思,在動力學中,客體由兩個成分組成,一是被投射出去的心理內容,一是外在的、客觀存在的人物。
自體或者說,自身(self)是和客體相依存、相矛盾的另外一部分心理內容,沒有客體就沒有自體,沒有自體就沒有客體。邊緣人格者經常說,“我覺得沒有自我。”其實他的心理面也沒有別人,什么都沒有。
整個內心世界就是通過投射認同建立起來的。任何流派的心理治療,只要是注重內心世界的,必然涉及到對投射認同處理。所謂無意識、原型、核心信念、自我、客體關系、俄狄浦斯情結、非理性思維,統統都是內心世界的一部分,這些東西在內心世界的建成、傳播都離不開投射認同。而任何一種心理治療,無論是深層次的、系統的精神分析,還是一般的支持性心理治療,都會涉及到對投射認同的處理。
在治療中,最常遇到的由投射認同形成的現象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是治療關系,特別是移情-反移情關系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經由投射認同形成的。
移情、反移情、阻抗這些術語其實只是現象學術語,它們只描述了一些現象,并沒有說明這些現象的形成機制,了解這些現象,能夠讓你快速的進行條件反射式的處理,但是如果你明白了這些現象背后的`機制,你就可以不再追究到底有多少種移情模式,而可以更加直接快速處理,并且遇到新的、教科書上沒說過的移情現象也知道該如何處理。
投射-認同是一種防御機制,而且是最主要的防御機制之一,其實它是所有的原始性防御機制的總稱,原始理想化、分裂、否認、貶低等其他防御機制的名稱不過是它的一個側面而已,其實投射認同便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原始性壓抑。據我所知,大家現在所學到的壓抑(或者說潛抑)的概念,大部分是指神經癥性的壓抑,神經癥性的壓抑是超我認同的一個成分,而超我認同其實是建立在投射認同的基礎上的。
二是認知偏差。絕大部分非理性思維、所有不適應的核心信念都是投射-認同的產物。
第三,如前所述,涉及家庭、集體、人際關系的心理治療必然涉及投射認同。
換句話說,其實投射-認同的現象在臨床中你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只不過你不知道這叫做“投射認同”,而在用其他的詞語稱呼它們。如果你多看一些人格障礙或者重型精神病的患者,你便可以非常清晰明確地看到投射認同的原始面貌,特別是負性投射認同的攻擊性會讓你感受頗深,對你的內心世界的修整重建有一定好處。
更重要的是,學習投射認同理論可以讓你自己保持心靈平靜。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防治感應性精神病。
外科醫生的職業病是胃潰瘍,中學老師的職業病是下肢靜脈曲張。心理醫生的職業病就是感應性精神病,這實際上是大家都看得到的,不過不愿意承認罷了。就像粉塵作業的工人經常接觸粉塵,難免染上硅肺。心理醫生每天接觸的都是抑郁、焦慮、創傷、暴力、煩惱、痛苦,其中經由投射認同和內攝認同,自然吸收了許多東西。
正如scharff所言,精神分析界沒有深入研究內攝認同,也許是認為人們不愿意承認,其實分析師會認同患者。如果我們吸收、認同了成百上千的患者的因素,而又沒有自己識別、消化、包容這些成分,輕則出現所謂的“耗竭綜合征”――所謂耗竭綜合征,其實就是心理醫生們給自己的抑郁障礙取的別名――重則同一性混亂,乃至人格障礙。心理醫生的高自殺率一直是榜上有名,相信大家早有耳聞。所以身為心理醫生,必然要注意自己的心理保健。及早看到自己的心理病理成分,及時識別自己和患者的投射認同,進行處理。從事這個行業,將會改變我們的整個生活,我們的內心世界、人格特征、人際關系、生活方式必然會被這個行業改變。
二,調節自己的內心世界特別是人際關系。
即便你不做這個行業,投射認同仍然會在你生活中無處不見,特別是在親密關系中,如親子關系,夫妻關系,朋友關系中。這些關系中的狂喜和暴怒,熱愛和嫉妒,冷漠和貪戀基本上都和投射認同有些關系。有時候是你對別人投射,有時候是別人對你投射。
中國人就是靠拉關系吃飯的。這里所謂“拉關系”不是指財物賄賂,而是“情感賄賂”,你總不希望自己的人際關系中太多沖突和煩難吧,那就要學會如何把投射認同轉變成理解和包容。
總之,構建和諧社會就要處理分裂和投射認同。
3、如何在臨床上識別投射-認同?
最簡單迅速識別投射認同的方法就是覺知自己的反移情,一般來說,和投射-認同相聯系的反移情的反應有以下這么一些:
(1)感覺自己的“心亂了”,比較焦慮或者抑郁,而且比較難調整過來。而這并不是你工作的常態。
(2)使用過多的、無效的“改變技術”,如解釋、認知辯論等。雖然屢次嘗試無效,患者不接受,仍然樂此不疲。和患者在“較勁”,而不是治療。
(3)和患者建立了非常牢固的同盟,但是不是“治療同盟”。沒有治療目標,出現了很多突破治療界限的征兆。如經常問候、互送禮物、游說對方親屬根據患者的需求無條件改變等。
(4)拯救幻想。這是治療師色情性反移情的前兆,對性創傷患者容易出現。
(5)過多的、無效的、時機不恰當的自我流露。甚至要求患者理解自己。
(6)無效的安慰,卻仍然堅持。害怕使用改變性技術,或者本來使用改變性技術已經有效,因為患者抱怨自己“冷漠、不理解”就突然轉變成全面的安慰。
(7)對患者充滿抱怨和恐懼,巴不得他不要來做治療。他來了又高興,想要“再試一次”。
(8)沒有現實依據突然心血來潮地提出轉診或結束治療。
其他還有很多現象,不能一一列舉。
如果你識別、反思反移情的能力還不夠,也可以從患者的反應來了解投射認同,比如患者有以下情況要注意投射認同的可能性:
(1)思維走極端;
(2)付諸行動,治療同盟被破壞;
(3)對治療師的理想化和貶低,缺乏現實依據;
(4)對自己生活的現實問題視而不見;
(5)人格障礙、精神病患者,攝食障礙,復合性創傷,多個心理疾病共病患者的投射認同往往在治療早期就出現;單純的神經癥患者往往在移情好轉、治療后期出現投射認同。
(6)生活中重要人際關系中充滿沖突,治療關系卻“看上去很美”。
(7)連續的噩夢或者睡眠障礙。
(8)督導此案例時,督導組出現兩極分化。如一派覺得此人正常,另一派覺得是很嚴重的案例。而這不是督導組的常態。
當然了,如果你對理論比較精熟,也可以直接只記憶理論要點,沒必要記憶這些現象,現象是無窮無盡的。從理論上來說,投射認同現象往往有四大特點:
(1)分裂的認知模式;
(2)對分離情景的高度敏感;
(3)控制性;
(4)強烈的焦慮情緒。
和邊緣人格差不多,其實邊緣人格的內心世界主要就是通過投射認同建立起來的。
4、如何處理投射認同?
處理投射認同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態度,一個部分是技術。
當然態度是技術的基礎,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技術。
處理投射認同的態度是參與觀察者的態度。確切地說,是“正念著的共情”。也就是不排斥任何體驗、感覺、想法,對任何體驗感覺想法平等對待,不加上價值判斷,同時專注地參與投射認同的包容過程。
除此以外,態度中還包括對患者的醫生的慈愛和溫暖。
上述態度其實是長期的人格修養,主要通過接受個人分析,長期接受培訓,自我進行正念訓練和慈心觀想等技術來完成。
技術方面主要是接受技術和改變技術兩大組技術對患者。
接受技術中包括了全套的正念訓練。以及森田技術等。
改變技術主要是精神分析的分析技術和認知療法的一些技術。
對投射認同的分析性技術,包括四個方面:(1)對投射認同目的的解釋;(2)對投射認同的焦慮情緒的命名、符號化;(3)對投射性幻想的分析和對分裂的認知模式的分析;(4)對認同的分析。(5)對沖突模式的分析。
每個分析的過程我們知道,根據greenson的模式,分為澄清、質對、解釋三個步驟。
上述五個方面的解釋,特別3、4、5分別遵循下述原則:1首先“此時此地場景中”進行解釋,然后進行歷史性解釋,也就是病因學解釋。2精確解釋,就是針對細節解釋。
具體的解釋技術有:沉默的反移情解釋,矛盾現實性的解釋,此時此地的解釋,自我流露式解釋,“發聲”解釋,改觀解釋,展示性解釋,示范作用的解釋等等。
這些具體的技術的操作有待以后找機會再講。其實很多內容在我以前講的《精神分析實踐》中有關精神分析解釋學的部分已經講過。
舉個例子,有位患者在治療中后期說他每次來做治療就緊張,首先澄清,具體是什么樣的緊張感覺?是見到醫生緊張,還是一到醫院就緊張,這種緊張在生活中其他領域出現過嗎?這種緊張具體的感覺是什么;颊哒f,一見到醫生就緊張,覺得醫生很了不起,什么都知道,很博學,而且不是見到他的治療師如此,見到其他治療師也如此,覺得自己很自卑,很淺薄。離醫生相差很遠,現在不想來做治療了,想要結束。這時候作為治療師的我,首先的反移情反應是自戀,很得意,然后突然就變得很擔心,因為他說不想做治療了,從而進行解釋,“你感覺到很緊張,因為在你看來,我和你是不同的兩類人,我是博學多才的,很有價值的,而你是知識很少的,沒有價值的。對你來說,我們倆的關系是矛盾的,只有一個人可以留在這個治療室里面。要么是那個糟糕的你,要么是那個完美的我。我覺得你看到的那個我其實不是真正的我,我并不是什么都知道,你看到的我其實你想要成為又成為不了的那個人,有很高的學歷,萬眾敬仰的人。你很恨這個理想的、不切實際的人,同時你又很需要他!阌X得呢,你的看法是什么?”然后患者就回想到他的母親對他的期望,接著就可以進行病因學解釋。
投射認同的解釋很費力,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完整的解釋幾乎是不可能在一次治療中完全進行的。除非你野蠻分析。
【投射認同理論入門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文化的認同國學06-30
投射在內心深處的影像隨筆06-26
職場新人如何贏得認同11-08
如何讓別人認同我作文03-19
郵政認同企業文化,爭做優秀員工演講稿范文11-16
風水知識入門07-25
單反入門知識04-02
英語入門經典口語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