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醉酒》賞析
《月下醉酒》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作于淳熙三年(1176),詩人年五十二歲。這年春間仍任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據《年譜》,六月罷職,以主管臺州桐柏觀的名義領詞祿,仍留成都。然從這年的詩篇看,詩人在春末夏初似已因事離職,如《飲保福》有“免官初覺此身輕”之句。表現出了閑居的心情。
月下醉酒
【宋】蘇軾
黃鵠飛鳴未免饑,此身自笑欲何之。
閉門種菜英雄老,彈鋏思魚富貴遲。
生擬入山隨李廣,死當穿冢近要離。
一樽強醉南樓月,感慨長吟恐過悲。
【注釋】
彈鋏:彈擊劍把。鋏,劍把。
一樽:樽,形聲。從木,尊聲。本作“尊”。本義:盛酒器。
強醉:勉強飲醉。
【譯文】
黃鵠邊飛邊鳴未免有饑餓,這是嘲笑我將要到哪里?隱居自己種菜一直到老,彈擊劍把思考著富貴遲遲未到。出生入死跟隨著李廣,直到死后墓地也要與要離為鄰。一樽酒下來勉強就飲醉了到了南月樓,感慨發出哀愁的聲音恐怕是太過悲傷。
【鑒賞】
這一首詩作于淳熙三年(1176),詩人年五十二歲。這年春間仍任四川制置使司參議官;據《年譜》,六月罷職,以主管臺州桐柏觀的名義領詞祿,仍留成都。然從這年的詩篇看,詩人在春末夏初似已因事離職,如《飲保福》有“免官初覺此身輕”之句。
詩篇抒寫壯志難酬、罷職閑居的感慨。前四句用“黃鵠”事起興,寫閑居情況。杜甫《同諸公登慈思寺塔》詩的結尾說:“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君看隨陽雁,各有稻梁謀。”以“哀鳴”無所“投”的黃鵠自比;以“各有稻梁謀”的“隨陽雁”比胸無大志、只謀衣食的常人,感慨自己因懷抱大志而遭遇饑寒。陸游在詩的起聯,即運用杜詩作典故,抒發和杜甫同樣的感慨。杜詩說黃鵠“何所投”,此詩不明說自己罷職后所受饑寒的威脅,只用“黃鵠”的“未免饑”作比興,倒過來用“自笑”“欲何之”扣住“此身”。語意達觀、含蓄,但處境的艱難可知。詩人一貫想為國馳驅,收復失地,以“英雄”自命,現在卻被迫“閉門種菜”,命運可能要他“老”于這種境遇之中,不免引起他的憤慨。頷聯起句,卻以閑淡語出之。對句用《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家,不受重視,彈鋏而歌“食無魚”的故事,以自嘲富貴難求。這句表面說“思魚”和嘆“富貴遲”,實際上是表現對富貴并不強求。這兩句也寫得含蓄,但憤慨與達觀之情并見。“黃鵠”句可與同期《遣興》的“鶴料無多又掃空”句參看,“種菜”句可與同期《歸耕》的'“有圃免煩官送菜”句參看。
后四句寫閑居心情。頸聯以仰慕李廣與要離明志。李廣是漢初文、景、武帝時的名將,勇敢正直,愛護士卒,屢立戰功,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將軍”;曾被罷職居藍田南山中,再起用仍不得封侯,終被迫自殺,“天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見《史記·李將軍列傳》)。要離是春秋時勇士,曾為吳王闔閭行刺公子慶忌不成功,伏劍自殺,也是慷慨之士(見《吳越春秋》)。要離墓相傳在蘇州閶門外。詩說要“入山隨李廣”,指李廣罷居南山射獵事;“穿家近要離”,則表示死后墓地要與要離為鄰。詩人對這兩個失敗英雄,常常形諸吟詠,如《躬耕》寫“無復短衣隨李廣”,《江樓醉中作》寫“生希李廣名飛將”,《言懷》寫“原乞一棺地,葬近要離墳”,《感興》寫“起墳仍要近要離”,這是詩人意識到自己的悲劇遭遇與悲劇性格的表現。這一聯詩也是慷慨辛酸,兼而有之。結聯說要對月“強醉”,以解“過悲”之情;但一“強”字,一“過”字,更增辛酸之感。
詩從閑淡到慷慨到辛酸。情境可悲,而意氣猶豪,不失陸游詩的特色;至于對仗與呼應的靈活自然,尤其是他的長蛻。
【《月下醉酒》賞析】相關文章:
《月下獨酌》賞析06-27
月下笛原文及賞析09-01
《月下獨酌》原文賞析05-02
《月下獨酌》翻譯及賞析08-17
關于《月下獨酌》賞析07-30
月下獨酌名句賞析09-05
李白《月下獨酌》賞析04-26
月下獨酌翻譯賞析02-24
《月下獨酌》原文及賞析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