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讀書筆記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主要描述了從漢代到清代的政治政策,包括政府組織結構、選舉政策、經濟制度、兵役制度等,并加以分析它的好壞及對歷史的影響。本文主要是從財政方面講述中國歷史政治得失對經濟的影響。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取得的所有社會資源的總和。中國歷代的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源于稅收收入、國家對某些行業經營權的壟斷(比如鹽鐵專賣)等。以下是對各個朝代賦稅制度的簡單概括。
漢代對于田稅,有“十五稅一”、“三十稅一”、甚至“百一之稅”的政策,這么低的稅率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稅收負擔,可以說真正地做到了輕徭薄賦。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它未能“平均地權”,這就讓地主鉆了空子,造成了地主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的現象。漢代設立的“征”,即山海池澤之稅,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同時,“鹽鐵政策”的設立使國家壟斷鹽鐵的經營權,鹽鐵變成國營和官賣。這同樣大大地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鹽鐵專賣”是國營企業的源頭。
唐代實行的“租庸調”更是一種“輕徭薄賦”的制度,并且它“使有身者同時必有田有家”,使得大家都有土地,并且“四十稅一”,稅收的稅率也較漢代有所降低,這個制度就較為完善地解決了漢代舊制使得貧富差異明顯的問題。但是好景不長,后來為簡化稅收手續而設立的“兩稅制”——這一中國田賦制度上的最大變更,又加重了稅收,也加大了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宋代的賦稅制度大體也是延續著兩稅制,比較重要的一點是歷史遺留下來形成的“差役法”,為了避免地方私家為政府辦公差破產之苦,政府制定了“免役錢”,出發點是好的,但需要人人出錢免役,有些荒唐,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明代有“皇冊”和“魚鱗冊”,魚鱗冊在開始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兼并之風的增長,但積久弊生,民間借舞弊取巧仍能悄然兼并。明代的“一條鞭法”最初實施的時候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簡化了稅收的手續,但只適合在局部地方實行。實行的后期存在很大問題。
清代的賦稅制度,所謂“地丁攤糧”,只收田租不收丁口稅,表面看上去很仁慈,像是減少了百姓的稅收負擔。但其實,兩稅制的時候早已把丁稅攤入地租,這一制度并沒有減輕百姓的負擔,它只是清政府欺騙性的“仁政”。
每個朝代有其不同的理想,側重點也不同,導致了制度的不同,比如漢唐兩代雖然有在減輕賦稅,但漢代側重于“不讓民過富”,于是除了減少土地稅外,還創立了鹽鐵制度,對經濟上層有一定限制。而初唐注重下層階級,側重于“不讓民過窮”,于是設立了“租庸調”,盡量確保“民皆有土”。
從明代的“一條鞭法”,把丁稅歸到田租里,不再看重人丁,這原是為了簡化稅制,并沒有太大的問題。清代“地丁攤糧永不增幅”,取消丁冊后,只有土地與國家發生了直接關系,人口與國家仿佛不再有直接關系了。一個一生都不犯法、沒有土地的國民仿佛就可以與國家不發生任何直接關系了,這是歷史延續下來的一個極大的弊端。
縱觀漢代至明代,幾乎每個朝代的賦稅制度都是在極力尋求一種方法來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和簡化稅收手續,每個制度一開始都會有顯著成效,但每個制度都會存在一定的弊端,并逐漸增大。但所有成熟與不成熟的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與啟示。
財政支出
公共支出(財政支出)指的是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支出的一切費用的總和。國家的財政支出在各朝代的政治制度中并沒有很直接的體現,不過人才的選拔制度與兵役制度也屬于國家財政支出的一部分。
兵役制度,不必說,國家出錢養兵以保家衛國。對于保衛國家保護人民的武力,幾乎每個朝代都會很重視,畢竟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障。在此不得不提中國歷史上最特別的例子:宋代的“重文輕武”。雖然它開始的原因是可取的,提倡文治,是為了重視文化教育。但它對于軍隊的疏忽,使得宋朝“養兵而不能用”。養兵卻不練兵,不得不用兵,卻看不起兵,這樣的軍隊如何能保家衛國呢?宋代的軍隊只能防御而不能攻擊,宋代如何能強大?這也進一步說明了軍隊對國家的重要性。
再提提清代的兵役制度,最初清政府設立的軍機處是“獨裁”的體現,也沒能好好訓練自己的軍隊。后來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了各國列強掠奪勞動人民的工具,反而把槍口對著自己人,對反對帝國主義列強統治的人民加以打壓。
人才選拔制度選拔人才,形成官員,官員體察民情,為國家做事,為老百姓說話。國家的財政收入中,定會有一部分的財政支出用于人才的培養、使他們為國家做事。于是乎,間接性地,可以說人才選拔也是國家財政支出的一部分。
在漢代實行的是推舉“孝廉”,經由地方察舉孝子廉使,進入皇宮為朝廷辦事。這存在著很大的問題,真正的人才可能無法入仕,且進入朝廷的孝廉太多,有一些閑置了,就造成了浪費。在唐代開始了科舉制之后,這一問題有了很大的改善,貧寒的有才能的學子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不得不說這是較為進步的一種選拔制度。雖然演變到后來也是毛病百出,比如明朝的八股文限制思想,用錢買官。但它歷史上的積極意義是很重大的。
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雖然現代的社會跟封建王朝時代有太大區別,但歷代的政治制度對于現代來說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我們要檢討歷代的政治制度,避免歷史性的錯誤再次發生,同時尋找新的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的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政治讀書筆記08-07
得失的作文08-17
學術與政治讀書筆記08-03
初中政治讀書筆記08-08
中國歷代家訓集錦02-27
中國歷代泡茶的方式08-03
關于得失的句子07-08
得失的唯美句子11-06
得失并存作文12-13
得失的作文【精品】10-30